APP下载

荆州市药品不良反应报告6 276例分析

2023-03-25杨成明程诗思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注射剂抗菌药品

杨成明,程诗思

药品不良反应(ADR)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与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1]。开展ADR监测工作可有效减少药源性疾病和ADR的发生,促进临床治疗水平提升,同时在药物上市再评价、药品管理的强化及医疗水平与用药质量的提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为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供科学依据[2-3]。现对荆州市ADR监测中心收集的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供ADR预防参考,促进合理用药。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提取2019年荆州市ADR监测中心上报的6 276例数据资料,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物种类、累及器官和(或)系统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性别与年龄 6 276例ADR报告中,男2 832例(45.12%),女3 444例(54.88%),男女之比为1∶1.216;>40岁居多,共4 277例(68.15%),≤10岁892例(14.21%),10~20岁140例(2.23%),见表1。

2.2 ADR上报人职业 6 276例ADR报告中,医师上报的数量最多,共4 163例(66.33%);护士上报1 304例(20.78%);药师上报807例(12.86%);其他人员上报2例(0.03%)。

2.3 给药途径 6 276例ADR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占比最高,共4 568例(72.79%),其次为口服给药1 099例(17.51%),见表2。

表2 引发ADR的给药途径分布

2.4 怀疑药物种类 发生ADR的怀疑药品种类较多,以抗菌药物为首位(38.07%),其次为中药注射剂(7.44%),见表3。

表3 发生ADR的怀疑药品种类分布

2.5 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6 267例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共6 773例次,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其次为胃肠系统和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等,见表4。

表4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2.6 ADR的类型 见表5。

表5 ADR的类型分布

2.7 ADR的转归 6 276例ADR中,痊愈2 852例(45.44%),好转3 310例(52.74%),不详63例(1.00%),未好转50例(0.80%),死亡1例(0.02%)。

3 讨 论

3.1 发生ADR与患者性别、年龄的关系 6 276例ADR报告中,女性患者ADR发生率略高于男性患者,这可能与女性体脂肪含量、激素水平存在生理周期变化及使用化妆品有关;其次与女性对药物敏感性强、耐受性差,观察事物更仔细,较易发现和关注ADR有关[4]。ADR的发生与年龄存在一定的关系,>40岁患者发生ADR比例较高,特别是>60~70岁发生ADR占比例最高(占20.49%)。分析原因:(1)40岁以上人群常需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对自身疾病不够重视,可能是引发高ADR发生的因素;(2)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方面生理机能减退,脏器代谢功能和组织细胞退行性改变等引起药物代谢动力学方面发生改变,或与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差和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加有关,且与该年龄段患者并发多种疾病、服用多种药物有关。≤10岁也是ADR多发人群,因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机体各器官和(或)生理功能尚未成熟,免疫功能低下,特别是肝药酶代谢和结合较成人弱,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与成人相比差异较大,故其在用药过程中更易发生ADR[5]。因此,要针对妇女、儿童、中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制定个体化的用药方案,减少ADR的发生。

3.2 ADR与上报人职业的关系 报告人职业主要为医师和护士,其原因可能与医师、护士的工作内容有关,医师和护士是患者病情观察和生命体征监测的主要责任人。建议药师深入临床一线,了解患者用药的详细情况,为患者安全合理用药保驾护航。

3.3 ADR与给药途径的关系 由表2可见,静脉给药是引发ADR的主要的给药途径,占比达72.79%。主要原因是静脉给药可使药物直接进入人体循环,且注射剂中加入的缓冲剂或其他添加剂以及注射剂的pH值、渗透压摩尔浓度、微粒、细菌的内毒素等均易诱发ADR[6];其次药物在液体配置中操作不当、药物配置浓度过高或过低、溶媒选择不合适、药物配伍不当、配置液体长时间放置、滴速过快或过慢等均可增加ADR的发生率。因此,临床应遵循“能口服不注射,能注射不静脉滴注”的用药原则,严格掌握静脉用药指征,减少或避免不必要的静脉输液,且药师定期开展用药医嘱点评,发现潜在的或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干预,从而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3.4 ADR与药物种类的关系 抗菌药物导致ADR发生率最高,共2 389例(38.07%),远高于其他药物,与李蓓[7]的报道结果一致,主要与抗菌药物种类多、临床应用广泛、使用频率较高、无适应证用药、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及患者自身体质有关。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过敏史及其他用药史,并结合患者生理情况、感染部位及常见的病原体,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的适应证、抗菌谱及用法用量使用,避免无适应证用药,减少预防用药、联合用药、大剂量用药及长疗程用药等,减少ADR发生。

近年来随着国内医学界对中药注射剂ADR关注的不断加强,临床报告数量也在增加。6 276例报告中涉及中药注射剂467例(7.44%),排序第2位。中药注射剂发生ADR的原因较复杂:(1)中药注射剂所含成分复杂多样,如致敏成分多种蛋白质、淀粉、鞣质、色素、黏液、树脂及挥发油等,一旦进入血液,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再次接触该抗原即发生过敏反应[8-9];(2)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提制的中药注射剂纯度、有效成分含量不确定、提取制备工艺相对简单及产品质量控制标准不够完善等因素均可导致ADR发生;(3)中药注射剂本身多为组方配伍,其单味组方含有的成分已十分复杂,无论中药与中药配伍,或中西药配伍,均可能发生配伍变化,不仅会降低疗效,还可能增加ADR;(4)中药注射剂因使用说明书过于简单,在使用过程中难以做到辨证施治,增加ADR。因此,在临床应用中应提高警惕,辨证施治,严格掌握适应证,注意配伍禁忌,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密切注意观察ADR并及时上报。

3.5 ADR累及器官和(或)系统及主要临床表现 6 276例ADR报告中累及多个系统和器官损害,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常见,其次为胃肠系统,原因可能是上述症状为患者主观感受,表现明显且容易发现,不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能被及时上报。隐匿、慢性和潜在的ADR,如血液系统损害、肝胆系统损害及泌尿系统损害等需更加细致的临床观察与实验室检查而发现,提醒医护人员关注药物对以上器官或系统产生的影响,防止漏报,预防严重的ADR发生。

3.6 ADR类型分布 由表5可见,一般的ADR上报病例数占比最高,为76.02%;而新的、严重的ADR报告量占报告总数23.98%,低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30%)。严重的ADR主要由抗肿瘤药物和抗菌药物引起,分析原因:(1)与抗肿瘤药物的特点有关,主要表现在白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计数的降低及骨髓抑制等;(2)与抗菌药物的滥用、超剂量用药等因素相关。因此,临床应加强对上述药物的ADR监测,促进合理用药,降低ADR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ADR的发生与多方面因素有关,如患者年龄、药品种类、给药途径及临床用药等。医务人员应密切关注妇女、儿童、中老年患者用药,加强对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及抗肿瘤药物使用的监管,提高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中药注射剂及抗肿瘤药物临床使用的参与度,充分发挥医药护多方合作,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平,最大限度减少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注射剂抗菌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国家药监局关于修订辅酶Q10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2022年第11号)
竹纤维织物抗菌研究进展
拯救了无数人的抗菌制剂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与12种常用注射剂的配伍稳定性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
中药注射剂树脂检查方法的改进
黄连和大黄联合头孢他啶体内外抗菌作用
药品集中带量采购:谁赢谁输?
药品集中采购将走向宽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