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学音乐教育中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2023-03-25北京市古城中学
□ 北京市古城中学 刘 涛
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体现着多种价值,包括“文化传承价值”“弘扬民族音乐价值”等。各地区各民族的音乐,已成为当地语言、民俗、人的思维方式等勾勒出的一种文化,可以说传统的民族音乐在中国的文化中是一个巨大的支柱,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特征的历史写照。传统民族音乐是活在人们生活中的文化遗产,也是人们世世代代都要反复经历的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伴随开放经济政策而来的还有多元的文化和信息,面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流行音乐,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萌生了好奇心,如何让音乐文化的精髓在一代又一代人中保留甚至发扬,成为现阶段音乐教师思考的一个新课题。
一、中学音乐教材的介绍
在中学音乐教材中,中国作品占多数,在每册的6个单元当中,涉及中国音乐作品的单元其主题多数都与中国传统民族民间音乐相关,比如每册都会涉及以少数民族音乐为主题的单元,如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是介绍维吾尔族音乐的,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是介绍藏族音乐的等等;也有以中国传统曲艺艺术为主题的单元,如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介绍了京韵大鼓的相关内容,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介绍了传统京剧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教材中也有很多经典器乐作品出现,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了民族管弦乐作品《春江花月夜》,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介绍了广东音乐《雨打芭蕉》等等,可谓音乐风格多样,内容形式多元,充分体现着教材重视对各年龄段学生学习兴趣及能力的培养,切实遵循着“课本是学生读本”的原则。但是,毕竟有些传统民族音乐离现今学生们的生活有距离,教师要拉近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感,让学生对这些传统音乐产生兴趣,并能抓住其中的知识要点,掌握它的特点,学会欣赏和演唱这类音乐作品。
二、中学音乐教育中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策略
(一)建立框架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需要给它分门别类,这样思路会更加清晰,也便于各个知识点之间建立联系。音乐也不例外,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对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来说,纵向的可以按历史时期进行梳理,按古代、近代、现代、当代的顺序进行分类,比如有一些作品是当代的,但是京剧的一些传统剧目是古代的,还有像李叔同的音乐作品《春游》是属于近代的,教师如果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学生就可以按照历史发展脉络将所学的不同音乐作品串联起来;横向的可以按地区和民族来划分,比如把教材的内容分为汉族音乐作品和少数民族音乐作品,同时在上音乐欣赏课时,教师要结合教材着重从这一地的民歌、舞蹈、乐器、说唱、戏曲这五方面,尤其是前三方面进行介绍,让学生对这一地区或民族的音乐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另外,教师要注重对该地区或民族音乐旋律和节奏上的特点进行分析,以便更好地抓住音乐特点。
(二)身临其境
由于有些音乐作品历史年代相对久远,音乐文化背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环境差异很大,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到当时当地的民俗风情,正确理解作品内涵,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机能,让他们主动进入其中,感受其氛围。以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春江花月夜》为例,它是中国传统音乐“美中之美”的瑰宝,也是鉴赏传统音乐的经典曲目,在整个教材中有着重要作用。它旋律古朴典雅,节奏平稳,意境深远,全曲十个乐段,犹如十幅连续的美妙画卷。课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它意境的深远、旋律的优美,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做精心设计。
首先,请同学们聆听了引子部分,并让学生思考“全曲开始的那一串16 分音符在模仿什么声音”“作者用这样的声音开头,它的作用是什么”,同学们听完后觉得它像似断非断的击鼓声,这时教师介绍说:“作者用琵琶的琴声模拟动态的鼓声,恰恰是为了表现作品的静态。”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乐曲的核心主题,在屏幕上给出四幅不同风格的美景图,请学生边聆听边思考“乐曲和哪幅图描绘的景色最贴近”聆听后,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是第一幅,这时教师说道:“看来好多同学和我有一样的感触,认为这段抒情写意、温婉柔和的旋律与第一幅图中描绘的‘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景象更为贴近。对古诗词感兴趣的同学都知道,我刚才提到的是著名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名篇《春江花月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游春江,赏月夜,品经典,感受中国民乐作品的魅力。刚才听到的这段核心主题旋律和影子部分共同构成了第一乐段,如果给这段赋予诗意的旋律拟一个标题,学生觉得什么标题最符合呢?请看‘江楼钟鼓’,这是由作曲家给这段旋律拟的标题,是不是跟我们感受到的明月照耀江面、微风轻拂、江面上波光粼粼的乐曲意境非常贴近呢?不仅如此,全曲由十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这样的标题,而这些标题正涵盖了各段音乐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在以上的导入环节中,教师用音画结合、诗意结合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运用自己熟知的艺术形式体会乐曲的意境,以此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进而对作品意境的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自我创新
任何音乐作品对表演者或欣赏者来说都是一次再创造,在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内心感受,让他们主动体会并创作音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学完少数民族歌曲《青春舞曲》后,让学生根据维吾尔族音乐多用附点和切分的节奏型这一特点,进行节奏创编,然后请学生一边演唱一边把自己创编的节奏型用手鼓演奏出来。当学生们亲耳听到自己创作的作品时,内心的成就感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跟着音乐不由自主地载歌载舞,极大地调动了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教师也对学生对维吾尔族音乐特点的掌握程度进行检测。
又如,在讲汉族民歌《黄河船夫曲》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们欣赏陕北地区的歌舞表演,学跳秧歌,感受陕北音乐的韵律特点。在表演的环节中,让学生自己设计场景、造型和动作,充分展示陕北民歌的特点,只见学生头戴白毛巾,身系红腰带,投影上播放着壶口瀑布的画面,站在凳子上放声高歌,运用自己设计的表演方式展现歌曲,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让学生深刻了解陕北地区民歌的音乐特色。
(四)课程综合
近年来,在中学音乐教学中突出强调课程综合,因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产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只有将中国传统音乐置于历史、文化、社会等相关语境中,从多角度解读我国传统音乐的本质与价值,才能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同时也可以通过作品,丰富学生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体会蕴藏其中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质。
比如综合课《走进保卫黄河》就是很好的课例。第一部分复习演唱,学生们虽然把歌曲《保卫黄河》唱得很熟练,但有形而无神、缺乏情感。这时,地理教师对黄河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解析歌词中的“咆哮”和“高粱”,提取出搏斗的力量和不屈的力量。随后由历史教师回顾抗日战争的背景,人民端起土枪洋枪、挥动大刀长矛,团结一致奋起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第二部分情感升华,首先是音乐学科分析歌曲的音乐特点、练习分声部轮唱,充分表现歌曲的力量感。接着由历史教师讲述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战,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学生通过对歌曲历史知识的了解以及对演唱的练习,提取出了歌曲的神和魂,带着升华后的情感再次唱响保卫黄河,最终做到形神兼备,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第三部分是一个行动宣言的小环节,让学生思考问题,并将答案贴到地理教师绘制的黄河流域图上,本环节设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将知识的学习转化成实际行动。
从音乐学科层面来说,本课对歌曲的学习以及演唱,借助了歌曲音乐要素,总结歌曲的音乐特点,结合歌词与背景回顾了抗日战争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富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增强学生为祖国奋斗建设的决心,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从其他学科层面来说,这节课力求找到音乐、历史、地理三门学科知识间的互补性、能力上的交叉性、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同一性,它打破了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五)丰富活动
课上教学是一方面,带学生参加有关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实践活动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识。学校为了更好地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让学生感受传统音乐的魅力,在合唱社团、舞蹈社团和民乐社团活动中,组织学生赏析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音乐,了解教材以外的中国经典名作,并且通过演唱中国民歌、演奏民族乐器、表演中国古典舞,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比如民乐社团是以民族乐器为着手点,让学生更为全面而深刻地了解中国民族音乐文化,以此培养学生传承、保护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意识。该团分两个部分,多个层次进行着教学活动,一部分是学习演奏民族乐器,由基本的演奏方法进行训练,待学生掌握基本技法后,进行简单合奏、独奏曲目的学习,而后开始尝试合奏作品,同时让学生讨论自主创编一些乐段并进行排演。第二部分是,在活动中让学生欣赏不同类型的传统民族音乐作品,并讲解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不仅会演奏而且会欣赏民族音乐,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大胆引进带有民族音乐元素的现代音乐作品,学生用民族乐器演绎给它赋予时代感和现代感,拉近他们与传统民族音乐的距离。
首先,在丰富的社团活动中,学生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类别、特性及赏析的方法,并通过演唱、演奏等音乐实践,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掌握传统音乐知识,还能把传统音乐的美表现出来。其次,通过社团,学生可以懂得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并通过表演向全校师生展示优秀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增强了初中生作为传承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进而加强了传承意愿。最后,社团弥补了中学生在学习传统音乐时因年代、地域产生的距离感和生疏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传统音乐的兴趣,对该音乐文化产生认同感,为今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弘扬奠定良好基础。
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也是丰富传统音乐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强化传统艺术教育,营造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学校可以定期举办与传统文化相关,尤其是与传统音乐文化相关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固化我校传统艺术的教学成果。比如2021 年11 月举办的“我爱你中华”国乐赏析活动,既是洗涤心灵的美育课,也是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课,更是家国情怀教育课和新时期的思政课。活动邀请专家老师用激情洋溢的语言为学生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史脉络,并且用《保卫黄河》《东方红》《英雄赞歌》等近20 首优秀的中国音乐作品向学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它不仅仅是一堂音乐美学的视听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接地气的、崇尚英雄充满正能量的素养培育课。学生在这节音乐上深受启发,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成为一名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三、结语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多元的文化、多元的音乐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学生又是接受新鲜事物较快的人群,但他们在追求“新”“奇”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始终屹立着一朵奇葩——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它是蕴藏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精神特质的瑰宝;是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思想精髓、文化理念;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需要师生重新审视和发现其中的文化特征和因素,并且进行发展和弘扬。基于此,教师要思索自己的教师职业道路,将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任铭记于心,和学生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魅力,让保护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理念在学生心中慢慢生根发芽,让传统民族音乐的存在和发展成为民族文化进步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