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英译研究
2023-03-24刘湘铃
刘湘铃
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的书写是近几年来中华民族文学界最重要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学行动,其重点关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精神品质,并一直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结成乡村振兴道路上中华各族儿女的共同追求。2017 年10 月,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伴随全党各族人民乡村振兴行动的不断推进,涌现出了一大批反映少数民族乡村振兴这一伟大历史进程的文学作品,并且这些文学作品将本民族本地区的发展变化融入国家的发展大潮之中。因此,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书写是少数民族作家自觉增强家国意识的体现,也是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现。
一、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与英译研究
由于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中的文化和语言具有当地民族特色,因此跨文化交流传播翻译也有利于促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交流以及全国各地区乡村振兴的经验交流与总结。基于此,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角出发,开展“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英译研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的英译研究,不仅需要译者精通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以及汉英翻译技巧,更需译者深入了解少数民族文化习俗、风土人情及其乡村振兴方法和经验。因此,译者要通过第一手原文资料,其他翻译专家的指导以及母语为该少数民族语言的当地人的指点来了解要翻译的少数民族语言的内涵及表达特点,以提升译文质量,这也有利于少数民族语言生态的保护、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
二、跨文化传播与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英译研究
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体系之间进行信息文化交流的传播行为,在这一过程中语言的转换及文化信息搭建是极其复杂而又重要的一步[2]。在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英译研究可以在如今全球化加速发展背景下,深入研究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汉译英的翻译技巧、方法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化特色。该研究既能正确引导并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对广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影响力。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能通过英译而走向大众视野,走向不同国家,从而得到更好的传播。通过英译研究进行传播的途径,既有利于原文中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对其母语的接纳与欣赏,自觉地运用其语言进行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又能促进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经验分享与成果展示,从而提高民族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加强民族凝聚力。
本文翻译文本选自笔者参与翻译的研究生创新项目,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瑶鹰于《民族文学》2020 年第8 期发表的一篇中篇小说《赐福》。瑶鹰先生在小说里描写了文联田主席一直耐心劝导杨五七并想办法使其生活慢慢步上正轨,不仅有了更充足的经济来源,还治好了自己的病,并且与儿子团聚的故事。小说中对话形式较多,语言生动,其中注入人文风俗和景物的描写,善用故事和传说。小说原文中词汇通俗,多并列短语以及文化负载词,句式结构较简单,句子凝练优美。文章先倒叙地描写了干部第一次来到杨五七家里的场面,再回忆了干部被指派到偏远地区的场景,最后按照故事的发展描写了干部用心帮助杨五七回归正常生活的故事。本文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关于乡村振兴的小说,其语言通俗简洁,句式流畅,故事完整又有吸引力,向大家展示了一个偏远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案例。
三、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社会环境差异
少数民族文学的英译经常会给译者带来困扰,而因为社会环境所引起的跨文化翻译传播不恰当是让译者在翻译实践中产生困扰的重要因素之一。例如,在文本中村民们口中说的“酒”,在该少数民族地区指含村民自家酿制的低度白酒,而在英文中与之对应的词 “liquor”大多用为高度数烈酒。因此,在进行跨文化沟通时,充分了解不同文化的历史、背景和环境等因素,巧妙运用英语翻译策略和技巧,避免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矛盾。
(二)文化背景差异
对于翻译这一文化沟通桥梁的角色而言,必然会使两种不同文化产生交流和碰撞,我们需要巧妙地运用我们的翻译技巧和策略将一种语言所要表达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表现出来,并且赋予其原文本中的独特文化内涵。尤其是广西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原文本通常会涉及原文作者所处地区的历史事件、人物或习俗。在译者将其翻译成英文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外国读者对于这些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背景的了解程度。例如,文本中的“以方便赐福、龙田、龙凤、弄神、云盘等‘五弄’大石山区老百姓赶集购物”,其中的地名如赐福、龙田、龙凤等,翻译为Cifu,Longtian,Longfeng 等就行,而兼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五弄’大石山区”是由普通名词转为专有名词的,“五”是数量名词,“弄”是当地特色的地形名称,即峰丛中的洼地。而“大石山区”指的是该地区地势地貌特点,于是归化加异化翻译为“five marsh land of Dashishan rocky mountainous area”。总之,在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翻译中,要准确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需要仔细考虑和处理英语和中文之间的文化差异,以确保最终的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意思。
(三)思维方式差异
受社会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国家的人们看待事情的观点和表达方式有很大差异,因此中文与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语句结构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可能导致中文在翻译时更多使用隐喻或比喻来进行言语交流,而英文则更多地使用明示表达。例如,文本中描述的杨三五在田主席面前像手持手榴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战士,而在英译过程中需要明示出杨三五对于评定成贫困户的坚定拒绝的表现。总之,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过程中,需要在理解原文内涵的基础上斟酌中西方思维差异,合理转换视角进行翻译,方可让译文的翻译效果得以提升。
(四)生活习惯差异
由于以英文和以中文为母语的国家或民族在历史文化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日常生活习惯上也有所不同,因此现实里两个国家的人民使用的语言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例如,中国和英国这两个国家,他们在生活习俗方面差异很大,何亚红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原文本的具体语境、两种语言国家之间的风俗习惯差异,从中尽量寻找共同点[3]。例如,少数民族文本中,有许多不同的称谓用于称呼亲属关系,如爹爹、娘、三舅、姑妈等。而在英文中,则通常使用直接的称谓,如father,mother,uncle,aunt 等。因此,译者在翻译实践中,需要尊重不同文化国家之间的习惯差异进行合理翻译。
四、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翻译技巧、方法及其应用
(一)词类转换
在跨文化传播中,词类转换对于译者不断提升翻译的准确度和翻译效率是非常重要的翻译技巧之一,它能够让译者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避免死板地直译原文,也能使得译文更加准确、流畅。
例1.说白了是老板放高利贷,养杨三五这一帮人帮他讨债。
初译:To put it simply,the boss offered high interest loans and Yang Sanwu and his group helped him collect debts.
终译:To put it bluntly,the boss is a loan shark and hired Yang Sanwu and his group to help him collect debts.
例2.韦老亮也不是省油的灯。
初译:Wei Laoliang is not a fuel-efficient lamp either.
终译:Wei Laoliang is not easy to deal with.
分析:英语中人们习惯一个简单句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在汉译英过程中需要译者注意词类的转换,尤其是转换时译文的语法和句式。例1 初译有两个主语“老板”和“杨三五”,而终译中以“老板”为主语,将“放高利贷”这一动词短语转换为“a loan shark”这一名词短语,并与后文“hired”并列,使句子更加流畅,表达更准确。例2 中的“不是省油的灯”在中文指代某人能惹麻烦、难对付。初译中的“is not a fuel-efficient lamp”表示的是低油耗的或节能的灯,不符合跨文化传播中准确传达原文含义的要求。终译将“灯”这一名词转换为“deal with”这一动词词组,既传达出基本信息,又向目标语读者生动地表达了韦老亮这个人不好惹,很难对付的品性。
(二)虚实转换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涉文化的差异,在同一语义中,英语的语言表达比中文更为直观,这也需要我们采取虚实转换的翻译技巧弥补这两种语言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而虚实互化这一项重要翻译技巧也是英汉翻译中常见的技巧。所谓虚转换为实,即把概念化抽象化的表达转化为具体化,而实转换为虚,即把具体形象的表达进行模糊化或抽象化处理。
例1.我好心被他当驴肺呢。
初译:I was kind-hearted and treated like a donkey lung by him.
终译:My goodwill was regarded as malice.
例2.这种天你这个小猴子竟然拿这套来唬我。
初译:You little monkey used this trick to scare me in such a day.
终译:Nowadays you a spoiled brat is using this trick to scare me.
分析:例1 中的“驴肺”并不是指代驴的肺部,因此直译的“a donkey lung”并不是准确的表达,原文指代的是不好的意图。因此译者在结合原文背景的基础上,将具体化的事物“驴肝”虚化处理为“malice”,能更准确翻译出原文中的内涵。例2 中的“小猴子”也并不是指代现实里猴子,因此直译的“little monkey”不够准确。经了解,原文中韦老亮叫杨三五为小猴子,其为贬义、看轻之意,可以理解为被惯坏的乳臭未干的小孩,即译者可将原文具体化的“小猴子”虚化翻译为“a spoiled brat”更为恰当。
(三)正反词转换
由于中英文两种语言在正说与反说方面表达大不相同。原文中正说的句子进行翻译时可能不得不处理成反说,也可能处理成正说反说均可,只是处理成反说更好一些[4]。且采用正反词转换法比较适用于翻译一些英汉直译会存在较大差异的情况,合理运用正反词互换能消除或降低因为语言差异给目标语读者带来的误解,使译文更生动并得到目标语读者的接受与认可[5]。
例1.我说这没什么,我就是来啃硬骨头的。
初译:I said it’s nothing, I’m just here to chew on the hard bone.
终译:I said we can definitely solve this matter, and I’m here to overcoming these difficulties.
例2:想不到最后又回到文联来了。
初译:I didn’t expect to return to the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in the end.
终译:It’s return to the Federation of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in the end is beyond my expectation.
分析:例1 中的“没什么”,联系后半句,可以了解到并不是真的没有太大问题,相反是一件很棘手的大问题,但是“我”坚信能够解决。因此,初译中直译原文“it’s nothing”,与后半句语义有所矛盾,将原文的否定转化为肯定更能传达原文的内涵。例2 中的“想不到”直译过来为“I didn’t expect”,容易引起目标语读者的误解,将原文的否定形式转换为肯定形式,即“is beyond my expectation”既能让目标语读者准确了解原文信息,又让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
(四)归化处理
在汉译英翻译实践过程中,归化主要是译者根据两种不同文化差异,采取更恰当的方法翻译词汇、句子以及篇章,以降低译文传达的信息损失。
例1.赐福
初译:The Blessing of Poverty终译:Out of Poverty
例2.杨五七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呀。
初译:Yang Wuqi is a stone in the thatched pit, smelly and hard.
终译:Yang Wuqi is as stubborn as a mule with a bad temper.
分析:标题“赐福”,如果进行直译,或者翻译为短语“The Blessing of Poverty”,作为标题没有任何明显的语法错误。然而,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到,这一措辞可能会引起人们对其提出的观点的一些疑惑,甚至造成对原文意思的曲解。“Blessing”一词通常意味着积极或幸运的发生,将其与“Poverty”结合使用可能会使目标语读者不理解,甚至会被视为不恰当。针对这种情况,译者需要在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归化翻译,确保译文表达更加准确。与其将乡村振兴主题定义为“赐福”,不如使用“帮助有需要的人”等短语。这些短语将重点放在乡村振兴的行动和措施上,而不是将其定义为一种恩赐。更重要的是,在讨论这些话题时确保措辞尊重受其影响的人的经历、斗争和尊严。例2 中的“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是用以形容人顽固不化,脾气还坏。而直译为“thatched pit”为茅草坑,不能准确传达原文中的含义,译者运用归化翻译为“as stubborn as a mule with a bad temper”既符合了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又准确传达了原文关键信息。
五、结语
在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从环境、文化、思维和习惯等角度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会造成语言表达方式、表述习惯的不同。因此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从跨文化传播视角下分析广西少数民族乡村振兴文学翻译十分可行,译者能够通过深入了解译语文化背景的基础上,确保所翻译的译文内容尽可能还原原文内容,确保信息能够完整、准确地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