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微如何知著——从微观史向总体史

2023-03-24姚丹阳

名家名作 2023年34期
关键词:历史研究

姚丹阳

历史学是一门以人类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但是人类历史到底代表了什么样的人?传统的历史学范式的回答是“帝王将相家谱”,但脱开这些颇具影响力的帝王将相,将目光转向底层以后,我们却可以看到,由于时代原因,那些对历史进程并没有太大贡献,却能代表很大一部分人的生活状态的小人物由于其文字、传说、记忆等资料无法详尽地保存而使其能够在后来的历史研究中发挥其光芒,在历史学的研究中也是很艰难的议题。如何让一个小人物的一生“保鲜”,就是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课题。本文将以余新忠所著《个人·地方·总体史——以晚清法云和尚为个案的思考》,高红霞、张克令所著《民国银行家的生活样态与人际网络——以浙江兴业银行徐新六为例》,冯筱才所著《“科学家的悲剧”:周行功故事的生产、传播与记忆》三文作为切入口,展现现代中国史学界对微观史学的研究水平、研究态度与研究立意。

一、内容简介

余新忠所著论文《个人·地方·总体史——以晚清法云和尚为个案的思考》主要分为传说中的法云、从传说到历史、夕照寺与法云、若干思考等部分。第一部分描写了作者作为族人在家乡中听见的关于法云和尚的传说。第二部分描写了作者作为历史学家如何按图索骥找到关于法云和尚的历史线索。第三部分以北京夕照寺为线索,钩沉了法云的史迹与生活状况。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对个人日常生活史、区域史的感悟。根据晚清地方志、口述、信件等材料勾勒出法云和尚的一生,并且就如何让微观史和地方史走向总体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二篇论文是《民国银行家的生活样态与人际网络——以浙江兴业银行徐新六为例》,文章分为引言、徐新六的社会交往与活动、徐新六的人际网络圈层、人际关系资源与网络的建构、结语几部分。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缘起,即作者为什么要用徐新六进行研究。第二部分是运用报纸等资料梳理并分析了徐新六的人际网络和平时会参加的活动并进行了分类。通过研究和梳理其书信及相关日记、家谱以及《申报》中记载资料,构建起徐新六人际网络的大致框架,从而考察他的人际网络在其一生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徐新六的人际网络,也可考察其所处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圈的生存样态。

第三篇论文《“科学家的悲剧”:周行功故事的生产、传播与记忆》分为:前言;“新闻”之起源:周行功最初报道及其分析;人物历史考证:周行功原型之经历与遭遇;政治史之探究:周行功故事生产背景及其传播;1949 年后周行功故事的文学传播史;结语。第一部分简单描写了周行功作为文学传说故事的概要以及本次的研究缘起。第二部分写出了这个传说故事的不合理之处。第三部分则描述了经作者论证过的周行功的一生。第四部分写这样一个乏善可陈的故事是如何经过艺术加工成为宣传“神话”甚至还广为流传的。通过论证和分析还原了“被国民政府及其治理下的黑暗的旧社会迫害最终凄凉而死的天才科学家周行功”实际上的身份及其人生脉络,并通过这一“造神运动”来分析20 世纪文学与历史、政治之间纠缠不清的复杂谱系。

二、对比分析

这三篇论文都是以某一个特定人物进行分析,通过其留下的印记追寻被湮没于历史洪流中的有晚清时期与达官显贵交友甚广的僧人,有“中华民国”时期的银行家,也有仲永式陨落的工程师。从这三篇论文对这三位人士的研究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种比较经典的手法,从其出生地着手,根据方志、家族关系、学校关系、社会关系进行考察,再侧面通过其他如亲朋好友的书信、报纸等资料进行印证,以此还原这些人的一生,也是中国人情社会的一大特色。

徐新六和法云和尚都是交友甚广的人士,但是在余文中就可以不用堆陈史料的方式描述出法云和尚的交友圈广泛并且颇具影响力,也很好地让我们感受到了夕照寺作为临安同乡人之间的联络据点所起的作用,由法云和尚、夕照寺由点及面地写出了当时的地方关系网络、法云的人际交往等。但高文则平铺直叙地排列出徐新六的人际网络,像“报菜名”似的罗列出徐新六的人际交往范围和活动,虽然可以很直观地看出徐新六此人交友甚广且在政商两界颇具影响力,但徐新六在国民政府中具体有什么样的地位、其与人什么样子的交往固然可以作为一个侧面的佐证,但在列出了一串与其交往的人名以后来说明其人颇具影响力并且可以为国民政府的货币政策献策,显然还是有些单薄。认得很多名流的人不一定本身就是名流,也有可能只是一个司机或者秘书,什么样的人与之交往,成为什么样的晚会的座上宾,确实可以作为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侧面佐证,但并不能作为一个直接的证明。我们平时观察一个人的生活样态,或许会带有一两个头衔来介绍,如某人的妻子/丈夫/职务/儿女/上流人士的座上宾等,但决计不会在关注其生态活动时去关注每一场会议的与会人到底有几个,更多的应该看这个人实际上到底做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样的职位,在某一件事当中到底起了什么样的作用,人际关系或许确实是一个人的能力体现,但是这远不是全部。如徐新六后来根据胡适的社交网络认识了不少人,但是这些通过介绍而来的朋友中,到底又有多少人可以成为徐新六的朋友,又有多少人可以在生活上、生意上对徐新六有所帮助,而又有多少人仅仅只是泛泛之交,这都是需要去进一步分析的。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但并非每一个一起吃过饭、喝过酒的人都能够成为人生中的一部分,所以我倒不是非常赞同作者这里罗列人名的方法——他们明明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处理这一系列颇有价值的史料,如选取其中一个或者几个代表性的人物或者活动进行分析,最好是在这个社交网络中真正对徐新六的生活或者事业起到一定帮助(或者徐新六帮助对方也行)来进行说明,可能会比较有利。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历史研究者应该精要、准确地提炼史料,避免出现这样史料堆砌、让人蹙眉的局面。

法云和尚的传说和周行功的传说作为两个不同的传说形成过程同样可以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悟。周传璋作为周行功这一传说的原型,和法云和尚这一传说原型有着许多的不同。这两篇论文的研究对象都是从其出生地入手,根据方志、地方人的回忆等途径去获取消息,但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没有官方舆论力量的介入时,法云和尚这一故事中仅存在其徒孙或是后人的记忆中的些微偏差,作者运用的家族记忆以及后人回忆根据时人的信件、方志等方法进行印证,是没有什么太大谬误的。在周行功这个故事中,则恰恰相反,周传璋本人并没有完成麻省理工学院的学业,虽凭借族叔关系进入武汉大学任教却因能力不足、不善教学而被辞退。这样一个人,却被包装成一个在国民党治下怀才不遇最终郁郁而终的天才科学家,这则故事的作者陈仓凭借其优秀的文笔和其编造的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周行功这一角色深入人心,却与周传璋本人已然几乎毫无关系了。

当然,在这里还可以想到的是余新忠老师在文章最开始的地方所提到的“层累地递造古史”,这三篇论文都运用到一些当地人的回忆,由于这三人中年代最遥远的法云和尚也只是生活于晚清时期,并没有太长的时间段供后人篡改。现在社会宗族观念式微,族谱等形式也越来越少,只靠族人记忆,如现在的年轻人,向他们询问祖父母辈的姓名与生平经历尚可一说,到曾祖一辈基本上能报得出曾祖父母全名的都很不容易。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寻找一个代表群体足够广大、传世的正确史料足以支撑历史研究者做完其一生经历的微观史研究目标,就是一个需要我们多为费心的课题。

三、思考与感悟

“短促的生活,只是出于偶然才有机会留在书本或文献中”,福柯(Michel Foucault)早年名作《无名者的生活》以此强调,研究者应努力开掘历史记载中的“卑微者”“无名者”以及“那些毫无荣耀可言的人”。这样做,目的是破除精英话语对历史书写的垄断,在主流历史叙述中把淹没的潜流和低音安放进来,呈现更为丰富、鲜活的历史图像。毫无疑问,今天的研究者已经完全意识到,历史行动者既包括精英上层人物,还包括不计其数的无名之辈、普罗大众。问题是对于后者的故事,浅谈则易,深究却往往囿于史料而捉襟见肘。本文中的三位主角已经逃脱了底层“失语者”的范畴,但要追溯其生平依旧需要下一番功夫,还要排除掉相当一部分自相矛盾、逻辑有误的史料,可想而知,若是要给更为底层的人民写一本微观史,就更需要下功夫。

在微观史研究中,比研究范畴的缩小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某个地方、某种现象的细致分析,获得前所未有的发现,并将这一发现与整体历史联系起来。除了缩小研究对象的范围。微观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底层视角,强调把底层看作历史的主体,自下而上地建构历史。“底层”是相对于传统研究中的“上层”,即国家权力中心而言的。微观研究把社会大众看作历史的主体,旨在为底层“代言”,书写底层的历史。本文所选取的三人虽然无论如何都不能算是“底层”,但是这三篇论文中对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思路都是我们可以借鉴的,这同样也让我们看到,因文献、亲历者的记忆或是政治文艺等其他需要而被修改甚至变动,这就需要历史研究者如老吏断狱般,去伪存真,通过自己的逻辑能力与判断来选取更为贴近历史真相的信息,去尽可能地还原历史。

关于周行功的故事,作者用其强大逻辑性与警觉性发现了关于其的报道中所存在的错漏,并且从这些地方抽丝剥茧,由出生地查起,再根据人际网络、升学途径等线索进行探究。在对周传璋的一生进行了梳理之后,又研究梳理出周行功事迹故事生产中各生产要素所具备的特点:舆论引导的生产主体、新旧搭配的生产载体、种类多样的作品形式(小至中小学生征文比赛都会常用这个故事)。此故事生产的特点为:紧扣主题,加大宣扬国民党治下的社会混乱:强调人性,塑造周行功的血肉形象;找到平衡,达到真实与艺术的统一;把握话语,增加故事传播效果。主流媒体历来高度重视典型人物报道,甚至在战争时期这样特殊严肃的舆论战背景下, 出现了像周行功一般没有典型硬要塑造这个典型的滑稽情况。而在后文的论证中,作者梳理了周行功形象的建构和变迁过程,从报道数量、体裁、主题及视角方面概括有关周行功形象相关报道的特征,并结合框架理论对相关报道从“叙事聚焦”“叙事声音”“叙事节奏”“叙事策略”等角度进行叙事学分析,探寻1949 年前后主流媒体对周行功形象建构的话语变迁过程。这也要求我们在做研究时,尤其是近现代史这样史料浩如烟海的学科,对具有宣传意义的官方媒体所报道出来的文章要有基本的了解。在一定的政治因素或是其他因素影响下,主流媒体的报道很可能会让文章报道的真实性让步于宣传性,这就要求我们运用怀疑审慎的眼光看待问题,在尽可能多地收集更多当时的材料进行印证以后,再得出结论。和文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周行功这个人物故事被创造了近半个世纪后,在一些征文比赛等场合出现时,这个故事的细节依旧在改变,如挽留他的人从其美国夫人变成了大腹便便的老板,可见如果不加以抑制,在这样一个又一个细微的谬误随着时间叠加之后,传至后世,周传璋这个故事原型和周行功这个传说原型,会与后来的周行功之间产生多大的误差。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但历史研究的作用既要从历史中学得社会历史规律,又要回归历史真相,并从历史真相与现实流传版本的不同中发现当时的社会意识更替与影响。

我们可以看到周行功故事的发生最开始便是由于解放战争时期舆论战的需要,作者陈仓是先有了一个故事模板,再往里填充血肉故事来拼凑出这个看似有血有肉的周行功。但是,任何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不可能全然编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全国战乱频仍,科教界人士退居后方,在物价高昂、社会不稳定的情形下,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许多人确实面临困境,加之国民政府倒行逆施、腐败横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周行功虽与那个家境优渥、甚至还能在没有完成学业的情况下由族叔推荐进入武汉大学任教的周传璋形象已然颇为不同。但同样也能引起一部分身处窘境的科学家的共鸣。如春申君李园一事后太史公又根据当时的传言编造出秦始皇身世一事,根据当时已有的故事和环境与舆论需要对文艺作品进行再加工甚至多次加工,以达到一定的宣传或者政治意义,这是我们在做历史研究时需要辨明的一点。

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以义和团运动为例,考察了历史认知的三条路径:事件、经历、神话。该做深入、细致地分析了作为解读历史的主体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的经历者、神话的制造者三者怎样以不同的方式理解过去。柯文所挖掘的三条历史认知路径为从多重视角下探寻和还原历史真相提供了最大的可能。 虽然这三位人物都没有经历过义和团这样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但是他们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印记,而周行功这位人物,甚至成为一个神话,开始以一个原型本人都并不知道的形象成为一个富于政治意义的悲惨形象。

传统的政治史范式多集中于宏大叙事或是对一些政治人物或其他对历史进程影响颇深的人物进行描述。诚然上层建筑、社会架构、精英人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不可谓不大,但历史同样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那些被宏大叙事忽略的小民生活同样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区域史甚至个人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很容易出现“鸡零狗碎”的现象。但如何把握好整体与碎片之间的问题,一直是广大历史学研究者需要警醒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历史的承受者,如何把握国家与社会、整体与局部、总体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我们在后续的研究学习中继续去探索。

猜你喜欢

历史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2020年国内翻译研究述评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新版C-NCAP侧面碰撞假人损伤研究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