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培养
2023-03-24陈金财福建省南安市泉州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
陈金财 福建省南安市泉州师范学院附属鹏峰中学
新理念下的教育要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作为人的一项关键能力,是在学习中获得的。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将核心素养纳入教学中,以在不断丰富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帮助他们全面发展。基于此,文章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简述了生物“生命观念”的含义,分析了培养高中生生命观念的意义,并明确了培养高中生生命观念的基本思路,最后结合具体案例对如何在生物课堂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期望在有效策略的引导和推动下深化学生对生命观念的理解,助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形成,推动高中生物教学迈入新的发展阶层。
一、高中生物“生命观念”简述
核心素养是新时期育人的重要理念,其综合性、终身性的特征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良好的生命观念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提升与发展。生命观念是对生命现象的抽象性概括,包含生命结构、功能、演变、平衡等内容,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中让学生了解生命现象,认识到生命现象背后的本质,并树立起尊重生命的价值观。第一,结构与功能观。结构与功能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生物体视角来看,个体器官结构不同,其产生的功能也存在差异。以蛋白质为例,蛋白质分子空间结构不同,其对生物体产生的作用也存在差异。同样的,当外部环境发生了改变,能够与环境相适应的个体则会保留下来,其本质在于基因结构的选择。第二,进化与适应观。反映了自然界的动态发展。在外部环境的作用下,变异的个体通过环境的作用获得了继续生存的力量,以不断扩大种族群体。例如,长颈鹿能够吃到高处的树叶进而获得了生存的机会。适者生存告诫着人们要具备向上的品质。第三,稳态与平衡观。揭示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只有动态的平衡。以人体体温能够保持恒定为例,在各器官、组织的协调作用下,保持着人体吸热和散热的平衡。生命系统也是这样,因具备自我调节功能能够生存下来,一旦生态环境被打破,必须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修复,这要求人们善待每一个生命个体。第四,物质与能量观。探寻的是生命的本质。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是以能量为载体不断地流动和转移。一切生命活动的开始都以生命物质做基础,物质提供的能量让人的生命得以延续,人类也是如此。由此可见,物质与能量观可以让学生关注当下粮食收成、食品物价,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珍爱资源的意识,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上述简述的生命观念的四大构成要素,从不同视角揭示着生命本质、生命活动的规律。
二、培养高中生“生命观念”的意义
生物是一门研究生命形态的学科,通过对生物结构的观察、对生物活动规律的总结、对生命现象的解释,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文章通过对“生命观念”核心素养的解读、对生物教材的全面分析,总结和归纳了“生命观念”的四大内容,主要包含结构与功能、稳态和平衡、物质与能量、进化和适应,每一部分既相互独立又存在一定关联,囊括了高中生物生命观念所有知识范畴。面对庞大的“生命观念”体系,教师必须树立整体理念,紧抓课堂,通过创新教学活动将“生命观念”理念渗透到学生内心,以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价值体系。
(一)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高中生尚处于思维发展中,自控力、认知力还不足,遇到事情容易做出极端的行为,不但会危害自身甚至会给社会安全带来一定的影响。“生命观念”具有多重意义,包含人的情感、学生发展中的思想,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视角看待问题,进而挖掘生命的本质,冷静处理日后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深化学生对生命本质的了解
大自然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场所。随着人类滥砍滥伐、过度捕捞等行为的出现,自然生态系统遭受到了重创,通过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可以让学生看到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的,进而从内心生出爱护自然的意识。
(三)提升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
生物是一门以自然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学科,具有纷繁复杂的特点,但又与大家的生活紧密相关。在实际的生物课程教学中,如果单纯依靠书本知识无法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相反会加剧学生的厌恶情绪。但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将“生命观念”融入其中,采取不同手段开展教学,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确保课堂教学质量。
三、培养高中生“生命观念”的基本思路
(一)深挖教材,明确“生命观念”概念
明确“生命观念”概念是“生命观念”培养的前提条件,将“生命观念”融入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教师要在全面把握高中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方式将知识展现出来,通过形象、概括性的语言将“生命观念”展现出来。
(二)分析学情,选择合理的培养方式
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空间思维、分析与探究能力,但与“生命观念”有关的知识点过于抽象,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生命观念”开展教学,突出本学科素养,通过类比、推理等多种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制定合理的目标,提升学生的分析与探究力
“细胞核——系统控制中心”课的教学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运用结构与功能观表述细胞核结构组成和功能的关系;科学探究目标即通过同伴的相互合作,对细胞核是否能够控制伞藻的形态结构开展探究,在学生参与细胞核功能实验设计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
四、高中生物核心素养中“生命观念”的培养路径
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不断渗透,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已经成为教育教学的第一要素。培养学生的“生命观念”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世界的认识,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进而促进学生正确理解“生命观念”的形成,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文章从如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培养高中生生命观念的基本路径。
(一)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在以核心素养理念为指导的高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加强对教学的研究与分析,并通过有效措施将各个细节处理好,避免增加学生的课后学习负担。通过核心素养的构建,可以让学生从生物本身入手对各要素关联开展分析,厘清各知识点的关系,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框架。因为高中生的认知能力还较弱,如果教师不能做好前期的工作,学生将难以理解,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无法落实到位。例如,在“探索生命奥秘”的学习中,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让学生对生命有全面的认识,才能为他们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借助实物模型,开展直观教学
实物模型具有直观性的特征,通过实物可以引领学生进入课堂学习中。例如,在教学“DNA 的结构”这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实物模型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近距离观察中体会“结构不同其产生的功能也不同”。而要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参与到模型制作中来,比如用不同颜色的卡纸剪成长方形碱基,其他颜色的卡纸剪成圆形磷酸,另一种颜色卡纸剪成五边形,代表脱氧核糖,然后再用订书机、铁丝将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等模型连接和固定起来,进而得到一个DNA 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和操作,让学生体会到“生命观念”的严谨。除了实物模型道具之外,还有一些抽象模型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上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在“桦尺蠖种群基因频率变化”中,可以借助数字化情境构建让学生把握进化和适应的关系。模型在助力学生对知识理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毕竟是人工制作的,在细节处不能有效地把握。为此,教师还可以借助VR 虚拟现实技术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情境中,以在真实情境体验与感知中获得真实的“生命观念”。
(三)基于生物实验,开展实践活动
人们对生物本质的探寻是在对自然生物生命现象的观察中获得的,它与大家的生活紧密相关,但必须以科学理论、实验为依托,否则生物学科会止步不前。可以说,生活实物是生物研究的第一素材,是生物科学发展的驱动力。因此,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平衡好理论授课与实践教学的关系,通过课堂的一步步延伸完成生物教学。例如,“生态系统结构”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好材料和用具(鱼缸、水蚤、水草、池水等),并运用工具制作一个自行运转的微型生态系统。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分析,认识到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再如,在学习“传统发酵技术”时,教师要在完成基础知识讲述之后,组织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果酒、泡菜的制作,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与参与中反思,进而优化实验方法,在实验中发散学生思维,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例如在“果醋”的制作中,教师首先要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让他们利用课下时间设计本节实验,最后以报告的形式提交上来,教师再通过学生实验与科研成功的分析和对比,唤醒学生进一步探索的欲望,让学生获得对“生命观念”最真实的体会。
(四)注重生物史观,紧跟科学发展前沿
生物学体系的建立是生物学家不断研究的过程,在这期间很多的科学家为之努力。现行版本的高中生物教材有众多的生物学史料,从名人传记到科学成就,记载着生物学家的创新与奋斗,对当今青少年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如果能够将生物史观融入其中,以生物学家生命为载体,则可以让学生了解某个分支的生物发展过程。换言之,学生学习生物学史的过程便是生物知识统筹的过程。当然,学生还可以在对前人的探索中,生出敬畏自然的精神,萌发出敢于探索、勇于传承“生命观念”的精神。虽然以史可以知兴替,但是对前沿生物学知识的了解需要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通过加强关注、积极探寻了解前沿的生物学概念,同时将其适时地引入课堂,以推动人类对生物探索的持续发展。
(五)注重健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
经历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丰富的生活阅历,也具备一定的视野。但受到旧观念的影响,生物对高中生来讲仅仅是升学的一门科目。随着现代化理念的不断渗透,教师必须重新审视当下的课堂,走出狭隘的教材观,带领学生走向社会。“生命观念”的教育则可以让学生从理论知识中走出来,关注生活和未来。而生命教育、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教育都与“生命观念”有关,它教给学生不单要关注自身,更要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通过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个体案例的挖掘,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比如,疫情后学校纷纷复课,因此就要开展与传染病有关的课程,并从医学、病毒学、社会学等视角开展分析,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看到社会各阶层人们为抗击疫情做出的努力,进而唤醒学生的家国情怀。从分析医护工作者案例中激起学生的责任感,并从病人康复的事例中激起学生爱生活、爱生命的本能。
(六)健全教学评价,帮助学生坚定学习信心
为了推动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的落实,为了从整体上提升生物教学效率,教师必须健全教学评价,通过丰富评价内容、创新评价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同时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在课堂教学评价开展中,要尽量确保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主要包含教育目的、教师素养、教学过程与效果等,依托这些内容开展精准化、系统化的教学评价,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在生物课堂开展中,教师必须革新理念、创新教学方法,通过鼓励学生将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并通过开展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教师在对学生开展评价时,要采取正向的引导方式,给予学生鼓励。
综上所述,“生命观念”是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内容。高中是学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注重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可以促进学生生命观的形成,可以在学生内心深处生出热爱家乡和自然的情感。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生命观念”融入课堂教学,以助力学生的全面提升与发展。“生命观念”是引导学生爱生命、敬畏自然的观念,是引导学生刻苦钻研、了解生命规律的科学素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从情境构建、学生体验、实验以及实践拓展等视角入手,以促进学生“生命观念”的形成。但学生“生命观念”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多管齐下,经过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优化,探寻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同时,教师在培养学生“生命观念”的教学中,要跳出生物学的框架,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同时为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