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国电影发展路径研究

2023-03-23李艳娜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23年6期

李艳娜

(吉林省教育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一、新媒体对电影创作的多元赋能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无论是生活起居,还是娱乐文化都与新媒体密不可分。新媒体以其灵活性与便捷性的特点无时无刻给予人们生活学习以便利,信息的丰富性、时效性与互动性对于影视创作者而言,似是无穷宝藏有待开掘。对于新媒体时代下的创作内容、观看形式、观众与创作者的互动方式以及观众需求四个方面的精准反馈展开研究,可以为电影艺术工作者带来宝贵机遇。

1.更加宽广的表现领域

一方面,与传统媒体所需要的超长传播时长不同的是,新媒体带来的信息高效性与互通性让网络上时刻发生的新鲜事如卷轴般尽数展现在影视艺术工作者的面前,无论是具有社会性话题的“泰国孕妇坠崖案”,还是具有法制教育意义的“东南亚诈骗集团案”,都成为电影工作者最新鲜的内容养料。另一方面,一些已经成型的内容也在新媒体的烘托下显得闪耀夺目。近年来,网络文学改编成影视作品蔚然成风,以2021年上映的《古董局中局》为开路先锋,打开了网络文学改编成电影的新路径。这部由马伯庸创作的系列长篇小说中将古董收藏与周转买卖之间的运筹帷幄展现得淋漓尽致,郭子健导演对其进行影视化改编,通过电影语言将这本集剧情、悬疑与冒险的小说以视听美学的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至观众面前。

2.更加便捷的观看形式

在新媒体视域下,中国电影的边界逐渐扩大,中国电影这一概念亦不再是单单指涉院线电影,一些新媒体电影使观众的审美需求得到多元化的满足。无论是流媒体还是泛娱乐媒体都成为中国电影可以“安营扎寨”的广泛平台。因此,观众无论是在通勤过程中还是在娱乐时间内,都可以随时打开手机、平板或是电脑开启来自电影的审美形式。这样便捷的观影方式可以极大提高观众观影的频次与时长。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伴随的商品属性即只有观众“在场”才可以完成电影的生产,当观看形式变得便捷与多元,才能为电影创作者带来更多实现创作的空间与完成产品销出的新机遇。

3.更加高效的互动方式

新媒体时代下的电影工业全链条之间的勾连与嵌套会更加紧密与高效,与传统电影的制片路线与营销方法不同的,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国电影不再需要以往冗长的反馈周期。传统的电影媒体往往是生产者于屏幕上的单线叙事,对于观众的互动交流涉足甚少,从传播学的角度上看是单链条的“一过性”,此类没有交互性的呈现方式到了21世纪会使观众失去正向反馈与情绪补偿。而在新媒体这一平台上,观看者与生产者之间的高效对话带来了比以往更快的交互渠道与互动途径,生产者可以更加明确地了解到观众的观看需求并以此实现从内容到形式的全方面调整。除此以外,观众彼此之间也形成了及时对话的可能,“弹幕”与“电影社区”的出现催生出舆论媒介,使观众“消失的附近”得到复现,再次回归到群体的狂欢之中。

4.更加明确的观众需求

当互动变得高效,观众的需求便可清晰复现在电影生产者的营销建构之中。一方面,在题材选择方面,需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段观众的观影需求,为他们量身打造不同题材类型的电影作品。比如对于青少年来说,可以选择科幻、动作等类型影片;对于中年人来说,可以选择历史、爱情等类型影片;对于老年人来说,则可以选择喜剧、悬疑等类型影片。这样不仅能满足不同观众的观影需求,还能增强他们对中国电影市场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在故事内容方面,需要根据观众的实际需求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在《战狼2》中所体现出的爱国精神吸引了很多青少年观众,在故事情节设计上,也更加贴近青少年群体生活实际和内心诉求。

二、优质内容与崭新形式的互促互进

在新媒体视域下的电影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承载形式的更新,更不是形式对内容的压倒,其所坚持的仍然是“内容为王”的创作理念,并且与全新的媒体形式与传播环境实现进一步的合理融合。因此,电影艺术作为一种综合性艺术,时刻不能忘记以“真善美”为表达旨归,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也要时刻服务于大众审美的提高与社会规范的加固,亦能在视听快感下精彩呈现出电影的核心内容。

1.思想性与大众性相统一的题材选择

电影审美标准可以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是共同之美,即康德所言“美的共通感”;第二层是影视艺术之美,无论作品中传递出的作品价值导向,还是视听语言之间的碰撞,都会迸发出使人达到在第一层级之美上的更高美感体验;第三层是个体影视艺术之美,此美展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在于导演构思之美,在影视作品中可以看出导演别具一格的创作品格,另一方面在于可以激发观众共鸣之美,当导演通过影视这一媒介与观众产生灵魂的共振,即可称之为美的诞生。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对于电影生产者来说,更为可贵的是掌握人性之中至美、至真、至善的“种子”,并且要于纷杂的生活场域中精准地挑出优质的故事素材,并将之审美化后创作成电影产品。

2.立足现实生活的主题建构

新媒体时代的信息爆炸,让观众和创作者更容易陷入追逐离奇剧情与视觉奇观的信息陷阱中,此时观众可能会丧失思考能力与判断能力,创作者亦会失去基本的创作素养与应有的美育传递。因此,为避免以上情况发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电影创作者应主动将观众从感官麻痹的温床中带出来,如在当前大热的悬疑、惊悚类型电影中加入现实生活的“内核”使电影艺术承担起弥补观众现实空缺技能之功用,而非创造一颗又一颗华而不实的梦幻泡沫,这必定是如今中国电影内容上与主题上呈现精神内核的题中应有之义。

3.提升期待视野的故事情节

从用户观影需求来看,具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故事情节是使观众持续观看且无疲惫之感的要义。无论是希区柯克的“炸弹原理”还是昆汀的“橡皮筋原理”,都是在故事悬念上建构理论,此类悬念手法亦可添加到情节跌宕起伏的创作中来,而利用此种手法更是新媒体时代下电影创作者的通关秘籍。在当下,短视频作为中国电影的强劲竞争者,它的快速高效释放信息,极大程度缩短了观众的观看耐心,当“新瓶装旧酒”的故事再次放置观众面前,他们也许并不能持续买账。因此,要掌握观众审美心理定势,精炼电影艺术的创作手法,更重要的是要设计出别出心裁的故事情节。

4.借鉴游戏叙事的悬念设置

在快速的生活节奏带动下,在电影艺术中,观众们往往更倾向于带有沉浸式、体验感的影游融合的电影艺术。如最近大热的暑期电影《消失的她》,在其中不仅有美轮美奂的视听艺术,而且有暗藏在影片背后的彩蛋设置,更为出彩之处是将剧本杀之解密思路使用其中。通过导演的信息释放,观众更能沉浸式带入破案的快感,实现了悬疑电影类型片的创新可能。又如《九层妖塔》《寻龙诀》等盗墓题材电影,更容易实现代入式观影效果,达到似游戏般的交互体验之感,极大提升了观众的观影体验。

三、以受众为中心的运营机制

卢米埃尔将移动电影机放置在法国咖啡厅当众放映电影之日被定义为电影之诞生日,电影艺术与商业链条从此即变得密不可分,电影艺术从创作、编辑、拍摄到后期的宣发、营销、放映等一系列电影工业管理,都是建立在加强与观众粘性、实现艺术品变现的基础上。

1.阵营转场:线上推广

与以往使用传统媒体的营销策略不同,新媒体视域下的电影工业更容易与互联网紧密结合。首先,互联网的便捷性大大减少了营销开销;其次,借力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亦可为影片实现最大化的借势营销,截取电影中出彩的片段作为美学亮点来吸引观众走入影院;最后,互联网的交互性所形成的精准算法建构的数字化营销更容易将观众的需求反馈给电影创作团队,在交往互动中实现推广内容与推广形式的再计算,从而形成更为精准的垂直推广。

2.提前点映:口碑营销

除了线上推广以外,线下的观众粘度体现在口碑反馈上。自2002年张艺谋导演的《英雄》以超前电影的方式在中国电影界实现口碑、票房的双赢后,提前点映成为电影生产者更为青睐的营销模式。2018年青年导演文牧野的电影《我不是药神》,借势暑期档期间开展提前电影计划,并同时使用以名导监制为核心的新型制片机制。在电影上映期间打开监制、导演、演员与观众的线下交流,在点映后直接回答观众所提出的对于电影的问题,一方面增加影片的曝光度与话题度;另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观众对于影片的关注度与期待值。

3.大众狂欢:功能性话题设置

为再次拉近观众与电影生产者之间的距离,影视编剧会选择在电影创作阶段便加入值得讨论的社会话题。上文所提《我不是药神》大获全胜的原因,除了影片中国化、本土化的好莱坞类型片的制作模式外,更重要的是影片无时无刻不在闪烁着人性内核。影片直击“买药难”的社会性议题,加之源于现实生活中真人真事的改编,又为此片加入值得讨论的话题设置。除此之外,《消失的她》借以“泰国孕妇坠崖案”在微博、微信、抖音及豆瓣等新媒体平台上展开“两性关系”“家庭暴力”与“女性主义”等相关词条的讨论社区;《孤注一掷》则围绕着“东南亚诈骗集团”这一社会话题彰显贴合现实的法制讨论。综上,新媒体平台更容易拉近创作者与观众、观众与观众之间精彩互动的三角反馈,正向推动中国电影从创作到营销更快速、更高效的发展门径。

4.精准定点:个性化内容定制

新媒体视域下有着更为精准的推算方法,一方面可以抽选出最值得讨论、最吸引关注的功能性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此类议题的浏览量与参与度再次准确推算,形成范围更小的观众群落,实现重点推广。以《消失的她》为例,在微博平台曾出现“《消失的她》我的恋爱脑闺蜜”等热门话题,因此,青年女性接收到《消失的她》的推广内容量则直线上升。此类新媒体推广窄众化、分众化的特点,更容易做到更好地服务观众观赏需求,满足观众审美体验,为观众更为有效地设置使其更容易产生兴趣的电影消费区域。

四、利用新媒体打造品牌效应

与以往的电影宣传路径不同的是,在新媒体时代下,观众需要的不仅仅是独立的、精美的作品,他们更需要的是更值得认可的品牌形象。因此,在新媒体视域下的中国电影创作路径中,不能从片面的、孤立的角度去发展单一的、静止的电影,更重要的是需要运用新媒体打造品牌效应。

1.开路先锋:打造精品力作

以上是针对产品营销策略展开的讨论,但追根溯源,中国电影如何打开市场,其中最关键的密钥亦是竭力打造的作品本身。在新媒体时代下,全球化的脚步亦变得愈来愈快,中国电影不能拘泥于在中国市场上扬己露才,更应该在世界荧幕上呈现更为遒劲有力的中国形象。无论是《长安三万里》中以中国电影美学讲述中国传统故事,还是《封神》中尝试建构的中国神话宇宙,都是中国电影匠人将中国形象呈于世界的呕心之作。随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提升,无论是中国影迷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热情高涨,还是世界影迷对于中国智慧的交口称赞,都是以精品力作打造品牌效应的现实门径。

2.知己知彼:把握核心观众

核心观众高于普通观众,他们是一部电影从生产到销出每一环都不可或缺的角色,且是可以为品牌产生“续集”提供强有力助力的核心“影迷”与核心“买家”。一方面,品牌效应取决于电影艺术创作者对于核心观众的需求掌握,无论是对于核心观众的年龄分层,还是对于核心观众的需求深挖,抑或在宣发营销时期对于观众的精准定位,都是强化品牌效应的核心步骤;另外一方面,品牌效应也在于电影艺术创作者对于核心观众的素质培养。马克思指出:“艺术对象创造出懂得艺术和能够欣赏美的大众,因此,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1]无论是突破观众审美心理定势还是打破传统电影形式语言,都将会对核心观众的反向审美培养起到推动性作用。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电影产业要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抓住时代机遇,努力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使电影产业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需求。电影行业应该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根据时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来转变传统思维模式,还要不断强化自身实力,积极拓展市场空间,以及强化对市场和受众的调查分析工作,准确把握受众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关工作。此外,电影行业还应该注重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人们可以更加直观、便捷地获取信息内容,从而有效提升中国电影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行业还应该积极开展网络营销工作。当前人们已经养成了使用网络来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意识,而网络营销可以有效拓展中国电影市场空间。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中国电影行业应该注重利用网络平台开展营销工作,提高消费者对中国电影的关注度和兴趣度。同时还应该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