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建设研究
2023-03-23赵佳琦
赵佳琦
(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8)
无论是科学研究还是教育领域的探索,当一群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开展研究工作,都可以被视作一种“研修共同体”的形式,其构成了英语学科研究的重要基石。 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践观察可知,当前英语教育的专家需要将其专业行为建立在协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理论—实践”结合的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存在状态、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路径等一系列问题,此类问题都是值得英语学科人员深入思考和关注的议题。
一、 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发展中的问题
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发展中的问题,主要存在于空间层面(某一特定地区内固有的环境特征)及领域层面(由“英语学科”作为核心要素的学术领域)两个方面。 二者间各项内容不同所呈现的相对分离状态,是阻碍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发展建设的重要因素。
(一)文化隔阂相对较大
“文化隔阂”概念是强调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下,不可避免的现象。 相较于其他学科,英语教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能提供一种多元且开放的文化视角,此项优势源于两种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值得注意的是,英语课程中的外国文化元素有时会引发文化冲突,从而加剧文化隔阂的问题,具体由以下两种形态构成。
一方面,组织文化隔阂。 该概念可以被视为一种由学校组织引发的英语学科文化差异,其主要指“英语教师将受所属学校的教育观念影响,而在与其他院校教师交流过程中产生一定的观点分歧”。尽管此部分分歧并不会直接否定“共同体”的价值观,但其确实可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交流和融合的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强调“组织”时,往往意味着其对学校组织的信任程度更高,随着区域内学校组织的增加,此种文化隔阂也会随之加剧。 另一方面,学术文化隔阂。 对英语教育领域来说,部分教师倾向于与“专家”和“学者”建立联系,以期从中获得知识和启示。 然而,该种现象也将导致“共同体”内部的分裂,例如,普通英语教育工作者及英语学术研究上取得突破的教育工作者间,常存在理论与实践的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交流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停止,致使专家群体观点过于小众化,难以被有效地传播,故对教师的个人成长帮助有限[1]。
(二)团结力强度相对较低
团队建设过程中,需要关注并加强凝聚力,以确保团队成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共同目标。 调查发现,大多数英语教育工作者都认为,区域共同体的建设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领域可以进一步改进。 其主要集中在几个关键点上,例如,课堂观察与评价、集体课程准备、教学研讨会、协作项目以及一对一的学习支持等。 其中,“共同体”功能拓展不足是引发强烈反响的关键因素之一。 交流与沟通过程中产生的成果,往往无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充分利用,该观察结果将明显揭示“共同体”团结力强度相对较低的问题。 不仅如此,“共同体”内部所滋生的竞争现象不容忽视。 部分英语教育者指出,此种社群互动环境中,教学成果得以公开呈现,而竞争心态的广泛产生可能会导致协作关系的瓦解,甚至有可能起到完全相反的效果[2]。
二、 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建设的策略
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的发展,可以视为区域英语教育研究文化的体现以及教师团队进步的象征。 此类团体不仅应持续存在,而且还需要大家共同努力,以达到共生和共同进步的目标。
(一)深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
英语教育研究过程中,常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来自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往往被学术界忽略;另一方面,基于理论研究的学术成果往往被教学实践领域所无视。 该种现象揭示了一个重要的矛盾,即英语学科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针对该矛盾现象,英语学科的研究者肩负双重责任,英语学科研究者履行其作为学科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特定的文化使命。 为了实现英语学科研修社区的区域整合,所有成员都必须共同努力[3]。 首先,从理论角度分析,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需要深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程度,积极鼓励、引导各位成员,将理论研究的结果转化为实用的教育理念和技巧。其次,从实践角度来看,成员需要将其实践经验进行理论化的梳理,并将其提升为共享的教育理念,为丰富教学环境贡献力量。 学科研修共同体应该专注于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以确保具体研究成果能够满足英语学科教育的实际需求和真实需求。 不仅如此,具体整合过程中,还需要强调:对共同体内的所有成员,其声音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该观点不仅是在研究方法上的体现,更是对共同体内每个成员尊严和价值的认可。 他们将各自以其独特的视角,为具体学习和进步提供宝贵见解。 此种尊重不仅体现在具体角色中,也应体现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的贡献上。 将目光投向英语学科的研究后,还可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的互动正在产生一种新的力量,其将工具的实用性和人文精神的深度结合,预示着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区域融合的未来发展方向。
(二)优化共同体内部交流的形式
如何定义合理的交流和适当的常规化交流? 此类问题都与共同体内部的互动和协作紧密相连。 有效且无阻碍的信息流通路径、积极的对话环境以及高效的交流模式,是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内协同工作的关键要素。 需要注意的是,共同体内部交流与协作的形式必须是频繁、积极且有效的。 特别是在基础教育的英语学科领域,交流和共享的研究需求已经成为研究人员和实践者的共同追求[4]。 目前,阻碍区域内共同体融合的关键要素在于,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以及频繁互动的规定性安排。 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优化、调整后,将有效打破共同体融合间的无形“壁垒”,使交流全过程更加合理,频率更加紧密。 由此可见,为了促进区域英语学习共同体的整合,必须克服现有的制度障碍,打破组织壁垒、文化壁垒等,建立新的制度框架,以优化共同体内部交流形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区域融合进程。
(三)资源共享注重内部协同发展
新时代教育背景下,教师应逐渐摒弃以往依赖个体力量的“孤胆英雄”模式,采用合作方式发挥团队协作力量实现共赢。 令英语教学工作者与共同体内部共享教育资源,借鉴现有的教学管理策略,共同探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最大限度发挥积极作用[5]。
“名师引领,举措共享”是指名为“名师工作室”的平台。 该平台应由英语学科中心的核心团队领导,主要面向中年及青年教师群体,旨在打造适应教师发展的共同体,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形成一种“我是名师”的工作室文化。 通过实施完善的教师成长导师制度,不断带领各英语教师获得个人素质和教育能力的提升。 作为工作室的负责人,其需要努力吸引更多英语教师加入其中,并设定一套全面的名师培养方案,且每位名师都需要制订一份个性化的自我提升计划,以便更好地实现自身职业发展。 此外,工作室内部应定期组织主题研讨会,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策略帮助教师更加快速地成长。 在此过程中,可推行伙伴式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实施“发现问题—深入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为核心的流程,实现彼此间的比较与补充,以及经验分享和学习借鉴,从而构建出一种积极的互动环境,进一步强化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内部的凝聚力。 此举不仅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教学质量,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进一步获得教育水平的提升。
“科研引领,成果共享”是指开展专题研讨。 为了推动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共同体内部的管理者可设计一系列定制化的主题讨论任务,鼓励有关英语教师主动学习,将理论知识应用到教育实践中。 在此过程中,也可将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性的归纳总结,从而提升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共享的教育观念,进一步丰富教学活动的环境。 此外,还应倡导教师依据教学实际情况,定期撰写教学反思,该项反思方式的实施有助于教师发现并研究课堂存在的问题,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提升教师个人教学素质,塑造出学者型、研究型和反思型的教师群体。
(四)不断学习吸收实现智慧增长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其专业发展主要依赖实践智慧的增长。 这意味着教师需要从实际教学环境中汲取知识,通过深入研究和反思来理解,并从各种培训活动中不断提升自我。 “共同体”的理念为整合教学、研究和实施培训提供了良好平台,此类活动可以协同工作,形成共鸣效应。 然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同样,英语学科研修团队内的教师素质提升也并非一日之功。 “终身学习”教育理念不断普及的当下,教师除依赖自身及学校组织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外,还应依赖共同体,发挥“教研培”一体化作用,加大支持力度。 不仅如此,各研究学者也必须认识到,教学实践所具有的强烈“情境性”特征。 如果只是简单重复过去的培训内容,那么其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教师需要及时总结自身课堂上的经验,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以及针对普遍存在的不足进行培训。 由此可见,“实时培训”也是教师在共同体内发展的关键原则。
(五)逐步统一共同体内文化认知
文化的发展源于环境,而实践则受到文化的影响。 一个群体的文化形态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此种文化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将深深地融入个体的行为模式和研究氛围中。需要注意的是,文化并不总是主导性的,非主流的文化形式也可能在特定情况下产生影响。 当非主流文化形成时,其影响力可能会转变为阻碍群体发展的惰性力量。 区域共同体融合过程中,该惰性力量有时会起到阻碍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文化是一种深藏于人内心的倾向和无意识的行为。 因此,即使身处文化环境中的共同体成员,也可能无法意识到这一点。 当发现可能存在的非主流文化时,共同体成员可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修正:一方面,需要在共同体内部推动主导文化的普及,或引导非主导文化的发展趋势,以此逐渐消除非主导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需要积极推广并逐步深化各个领域间共享的“最小共识”的文化认知,以此为基础不断扩大倡导范围,使区域融合的共识范围更加广泛,提升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建设成效[6]。
(六)及时把握时机开展动态评估
英语作为各阶段学生学习的重点,英语教师之间时常会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致使具体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因竞争压力而产生无形壁垒。 为实现教育效率的全面提升,英语教育的实施者必须探索一种节约资源的成长路径,于多个方面追求高效、快速、优质且经济的教育方式。 学校采用“捆绑式”的教师评估体系方式,将鼓励教师间的合作。 通过整合教学、研究和培训,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此种提升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发现和领悟,也体现在研究和培训的过程中。 现阶段,学校对教师的评估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标准转向多元化的评估方式,此种转变使得教师的教学能力、学术研究成果以及参加培训的情况都得到了综合评估,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动力。 教师需要熟悉教研活动流程,对以往教学情况进行回顾和反省,同时共同探讨后续教学重点,制订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实施“同课异构”和“商材议教”策略,从而构建出适合每个班级特色的教学模式[7]。
三、 结论
总而言之,区域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作为常谈常新的话题,其建设发展的道路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只有不断吸引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相互联合,彼此配合共同体建设工作,才能使英语学科研修共同体区域融合之路更加顺畅、自然,从而不断促进英语教育工作者的综合素质获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