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古以开今
——新时期文艺贯彻“文化两创”方针的路径刍议

2023-03-23崔文涛山东美术馆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3年12期
关键词:西园雅集文艺

◆ 崔文涛(山东美术馆)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发出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此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推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述。“文化两创”方针的提出,阐明了新时代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文化发展规律和发展路径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是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也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体现。

立足今天回望历史前瞻将来,作为“时代前进的号角”,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及主要形式,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课题,给出属于文艺的答案显得更紧迫、更直接、更有力。新时期文艺工作,就是要善于发掘中华文化资源,紧紧围绕今天的实际,坚定立足时代语境和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文艺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益思想、艺术价值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以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滋养文艺创作,运用多样化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

一、遵循实事求是的历史观

在著名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毛泽东同志对古语“实事求是”做界定道:“‘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仅自词义角度论,“实事求是”的内涵与儒家文化谱系中常讲的“格物致知”“格物穷理”等说有着一贯的联系。至少在程朱理学的阐释范畴内,“格物致知”即可视作要求人们在深入研究对象的过程之中获得对规律的认识。后来,以逻辑、实验探究客观规律的西方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更是被文人士大夫形象地称呼为“格物之学”。无论不同时期的阐释维度如何衍化和调整,在历史道统和现实学统中,围绕客观实际探求内在规律是不变的法则,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研究和态度亦当如此。

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文艺工作需要遵循的实事求是历史观,并非指偏狭的实用主义或以当下有用为目的肆意割裂扭曲,而是指要准确、客观、理性地掌握史实,建立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全面认识,继而把握形成优秀传统的必然性和内驱力,然后采用具体的文艺形式或方法,传达和表现诸多伟大史实的高光时刻。在此一过程中,首先需要文艺工作者端正历史态度和丰富历史知识,建立对中华传统经典哲人、经典思想、经典样本的深刻认识,感悟和增长“画外功夫”。

以近现代绘画史研究为例,近代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在部分研究者的“国际化”书写语境中,中国画被概括为水墨写意画,写意画被对标于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或者认为强调自主性、主观性、写意性的欧洲现代主义绘画受到了中国写意画观念的直接启发;或者认为中国的“不求形似”写意观遥遥领先于世界艺术风潮;或者认为中外艺术家对艺术规律的认识异曲同工……历史地看,的确有部分证据—如马蒂斯晚年对剪纸的偏爱、毕加索对水墨材料的尝试等,能够说明东方的文化传统对西方现代派艺术家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实际上是相互的和多向的,并且应该被置于更为广阔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时空中进行一体化观察,而非自片叶只果的角度“逆行经脉”、强行推导。尤为重要的是,上述思路的美术史研读自觉不自觉地踏入了逻辑陷阱,将东方的绘画拉进西方的艺术史书写中“对标对表”“论资排辈”的做法,不但在丧失自成体系的独立评价依据,并且导致了对自身历史的矮化,在根本上还是一种文化不自信的表现。

以绘画史研究为例概括地看,新时期文艺要秉承实事求是的历史观,一是应建立对自身传统的全面认识:在绵亘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绘画形成了诸多风格、思潮、流派,精神一以贯之,外在变化多端。写意仅是其中一种风格、水墨仅是其中一种材料,或可说具备突出代表性,却不可说具备完全覆盖性。无论写实还是写意、表现还是抽象、线条还是块面、人物还是花鸟、着色还是水墨……中国画均具备独特完备的体系和传承,理论及样本汗牛充栋。二是应建立整体的统一的审视视角:绘画或任何一种文艺类型自然是独立的和专门的,但绝非凭空产生、自行演进。就类型而言,只有将之置于民族文化的整体视角和历史语境中,风格的形成与技巧的演进才可供理解。就作品而言,只有将之置于真实可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中,情感的生发和意蕴的流露才能带来共鸣。脱离整体民族文化历史和具体时代背景的审视与解读,既不可能也不可信。三是应坚持符合自身历史传统的评价和书写体系:交往是平等的和相互的。故此,将自身置于他者的逻辑体系中争前后高低,本就毫无必要且容易陷入盲从,会在不自觉间丧失自身的标准和立场。谁启发了谁并不是决定地位的关键,关键是这种启发是如何为我所用,进而实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

二、做好去芜存菁的选择题

自基本语法逻辑层面,要推动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的次序不能随意更改,“优秀传统文化”是进行“两创”的前置条件。因此,在前置条件的确立中,天然地包含有“有选择地使用”之语意及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事实上,厚重绵长的传统文化资源自然是无比珍贵的财富。但对后来者而言,传统愈发厚重,对其建立总体认识并能灵活运用则愈发不易。尤其“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的儒家学术宗旨在文艺创作中的贯彻,使得引经据典或围绕经典开展再阐释、再生产成为惯例。这一方面承续了道统,丰富了文脉,拓展了内涵,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作品版本的交错叠加、信息的真伪难辨、观点的激烈交锋。以传统人物画常见母题“西园雅集”为例—围绕传说中大文豪苏轼、黄庭坚等人参加的“西园雅集”故事,历代著名画家如南宋马远、刘松年、赵伯驹,元赵孟、钱选,明戴进、唐寅、仇英、陈洪绶,清石涛、丁观鹏直至近现代的傅抱石、张大千、陈少梅等纷纷以此为题开展创作,产生了一大批风格各异的《西园雅集图》。设若此为健康的文艺创作“传统”,那么令人产生迷惑的“传统”行为在于,伪作生产同样层出不穷—围绕传闻中的原作,目前存世有多个版本的托名李公麟所作的《西园雅集图》,如《石渠宝笈》初编三十四卷录有“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一卷”、三十五卷录有“宋人《西园雅集图》一卷”,续编录有“宋人《西园雅集图》一卷”……进一步令人无所适从地对“传统”的研究则显示,“西园雅集”的真实性饱受质疑,李公麟作《西园雅集图》的“史实”查无实据,后世广泛开展的创作“传统”沦为某种愿景和想象。

借由上述并未完全展开的“传统”事例叙述我们,不难发觉,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是并行的,继承、转化、创新必然需要一个拔本塞源的去伪存真、去芜存菁的分辨过程。其中至为关键和本质的是,对于诸如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之类束缚天性,与现代社会运行机制及道德规范不相吻合乃至相反的传统文化部分,自然应进行扬弃,不必要开展文艺的创造或创新。对于那些与现代社会、现实文化相吻合的部分,如对高尚情操的褒奖、对辛勤劳动的歌颂、对人民群众的赞扬、对真善美的希冀、对假恶丑的痛斥、对正义和公平的坚守等则应不遗余力地开展创造和创新。事实上,近年来的诸多文艺类型,如电影、动漫、舞蹈、舞台剧等,均产生了大量在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基础上产生的文艺新作。如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传统作品中严苛方正的父亲李靖,被改编为符合现代伦理的舐犊情深形象;《唐宫夜宴》中,封建礼教的尊卑有别让位于充满现代气息的俏皮可爱;《只此青绿》中,《千里江山图》这一经典绘画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代观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自豪与骄傲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情、共鸣……这些作品的成功前提,无一不是首先做足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甄选功夫。

三、具备与时俱进的可塑性

实事求是的历史观和去芜存菁的选择题之后,摆在新时期文艺工作者面前的,是采取何种手法和方式进行与时俱进的表达及呈现,这也是能否实现“文化两创”目标,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生命和再生长的关键一步。事实上,面貌与形式的可塑性自然天成—于文艺而言,重要的始终是成熟的思想和深刻的体验,在进行了对历史传统的全面认识、理性遴选基础上,开展了对社会生活的深度参与、个性体悟前提下,自然能够选择符合当前时代要求和当下接受习惯的形式与技巧塑成自家面貌。

以笔者具体从事的美术展览工作为例,对优秀作品、作者、风格、流派的深入研究、细密整合、审慎定位是题中应有之义。同时,符合当代观众接受习惯和欣赏需求的精心设计、匠心展陈、精彩活动不可或缺乃至更加重要。尤其在陈列展示方面,优秀的美术展览不再只强调学术性、精英性,而是要增加娱乐性和趣味性;不再只追求场域的安宁感、静谧感,而是要添加多重感官效果强化观众综合体验;不再只推崇解读的专家性、权威性,而是要鼓励公众基于自身学养做出不同判断;不再只单纯着力于研究和展示,而是要进行展览展示、精品收藏、周边开发、产品售卖的产业化运行尝试。扫码听解读、看背后故事手段的广泛使用,导览机器人的引入,声光电、音视频在场域内的综合运用……这些手段和方式都赋予了美术展览以全方位、多角度的观赏体验,提供了多向度、广延展的可塑空间。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最终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高度统一,找到了现实着力点和未来发力点。

需要着重指出并始终清醒认识的是,信息时代的文艺面貌塑成既是主动的又是被动的,其面临的是无法单方面独立掌控的创作、接受环境,这与当前信息时代的文艺环境有着根本的不同。自创作或生产的维度,仅凭个体劳动即能产出经典并使之广为流传的神话逐渐破灭—以前文述及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作为中国动画电影史上参与者最多的项目之一,有百余家动画影视公司、形象包装公司、文化传播公司、视觉设计公司、影视特效公司参与了作品生产和推广。自接受和推广的维度,无论哪种类型的文艺创作、研究、批评,信息化传媒和技术手段都强势推翻了“单行道”,作者与受众的互动从未如此紧密、生产与消费的距离从未如此接近。在此情境下,新时期文艺“两创”势必要不断开放视野和边界,在充分考虑受众意愿的前提下,以产业的思维借助团队力量整合、运用各类资源,着力推出既有深度又有趣味、既开眼界又受教育、既叫好又卖座的时代经典。

概而述之,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党史与国家史、民族史互为一体,不断书写新的时代华章,新时期文艺具备生生不息、层出不穷的鲜活资源。面对辉煌的历史和热烈的生活,不论采取何种媒介,专注何种风格,实验何种方法,新时期文艺既要“好古敏求”,更应“经世致用”,最终实现承古开今的根本诉求。总之,为社会、为现实的文艺,才能真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猜你喜欢

西园雅集文艺
长沙西园北里:走读古巷的历史脉络
1942,文艺之春
林友农作品
《清溪雅集》
不仅仅是“风雅”——西園雅集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敦诚的西园与曹雪芹
戊戌海棠雅集
上海雅集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