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五度” 让课堂“活”起来—英语教学中人文性渗透策略

2023-03-23马铭阳

中国科技纵横 2023年24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新课标人文

马铭阳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北京 100875)

0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强调,“义务教育英语课程体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在实际教学中,不少一线教师授课时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忽略了对学生人格、个性、精神世界的关怀及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长此以往,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很难实现。为此,教学中在重视英语课程工具性的同时,也应重视人文性,以便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

怎样在教学中渗透英语学科的人文性呢?笔者认为应关注“五度”,让课堂“活”起来。

1 以生为本,让和谐的课堂有温度

“亲其师,信其道。”有温度的教育才会有长久的回声。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因此,课堂上所有教学活动的设计必须适量,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状态,再以此调整自己的教学。

同时,要创设轻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关注到每一个个体,并及时给予评价鼓励,能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思维才会更敏捷活跃,学习效果才更好。教师和颜悦色,学生才会心理放松;教师坦诚相待,平等相处,学生才会懂得自律尊重;教师善于发现鼓励,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才会建立自信,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以学生为本的课堂,必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双手、双眼与嘴巴的课堂,是使学生善思、敢做、会察、健谈的课堂,也是让学生在“趣中学、玩中学、美中学、乐中学”的课堂。它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他们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品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会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热心关注学生,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及时鼓励;面对学生的缺点,学会理解宽容,并能巧妙提醒学生。期待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能进步,都能成才,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激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这样的课堂才是眼中有“人”的课堂,也才是因尊师而信道的课堂,更是有交流有碰撞,有温度有回声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会学会如何与人沟通相处,从而让他们终身受益。

2 学用结合,让实践的课堂有广度

《新课标》强调“英语课程要秉持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在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中激活已知的学习方式”,“坚持学用结合,引导学生在应用实践类活动中内化所学语言和文化知识,加深理解并初步应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时要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接触、体验和理解所学语言,“用英语做事情”,建立起符号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引发他们去思考,质疑,探究,进而拓展课堂的广度,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上可组织口头描述、小组讨论、同伴交流、角色扮演、组内辩论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使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在学生的讨论与表达中被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交际中得意趣,在情境中塑真情。

还可以组织各种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用结合,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学习“Where can I find……?”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商场购物”的情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出自己可能在商场中发现的物品,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得到提升。还可以开展英语专题或课题展览,如讲到某一国家,可以让学生找一下地球仪中该国的位置,勾勒一幅该国国土轮廓的画作。学生自觉通过报刊、影视、网络等多种途径搜集一些该国家的图片和文化知识,了解其风俗习惯,增强感性认识[2]。

教师也要提醒学生,要在生活中练就学习英语的慧眼。关注身边用中英文双语标注的各种物品的说明书,欣赏影视中的英文节目和原声电影,留心校园里用英文书写的课表墙报,听英文歌曲,阅读英文刊物……当学生注意到这些,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会油然而生。

教师适时的将课堂延伸到课外,扩大课堂广度,引导学生学用结合,定会使学生对英语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得到大幅度提升。而这种提升,必将为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关注思维,让思辨的课堂有深度

“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即学生通过英语课程能够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发展跨文化意识,促进创新思维,形成良好品格和正确价值观,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新课标》)而要促进创新思维,课堂上教师就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思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问题意识、平等交流的习惯和批判性思维,让思辨的课堂有深度。

读文章,可以先让学生根据文题预测文章内容,形成阅读期待,再带着疑问阅读并验证自己的预测,培养学生的分析、推测、假设、验证等思维能力。

学习文章时,教师可问学生:“Why did he/she do this ?”“If you were he/she,what would you do?” “Do you know of any other ……?”让学生由文本联想到自己,再由自己联想到自己的积累、阅历,一步步加深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能力[3]。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讨论可以启思,争论可以明理,辩论可以长才,所有这些都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发问,给他们“争吵”“讨论”“说话”的机会,提倡“思维”亮相,以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模糊点上思考,在动情点上探究,在疑难点上深挖。猜标题,说感受,谈见解,创造性地复述文本,对文章观点展开辩论……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思维的火花碰撞起来,让学生的创造个性被呼唤出来。学生在交流中,将学会理解和包容,懂得甄别和批判;在辩论过程中,碰撞思维,启迪智慧,培养人文素养,让思辨的课堂呈现理性的光芒。

4 了解差异,让人文的课堂有厚度

语言是传递人的内心世界、品格、特性、价值观念的桥梁。没有单纯的语言学习,因为“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化意识有利于正确地理解语言和得体地使用语言。(《新课标》)”因此,了解文化差异,对学好外语至关重要,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拓展学生的文化背景,增加课堂的厚度,以避免因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

如讲hospital 时,文本中有一位胖女士去看医生,女士:“I'm not feeling well.”医生说:“You're eating too much.”而不说“You’re too fat”,原因在于西方文化认为“fat”对女性带有冒犯性,含贬义;而在中国文化中,“胖”则有“发福”之意,含褒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可以提高他们对文化差异的感知力,以便更准确地表情达意。

再如让学生翻译“Four tigers of Asia”,学生基本都会说“亚洲的四只虎”,教师由此引出“龙”文化。“龙”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在西方人眼中却是邪恶和凶残的象征,因此,当他们评价亚洲最发达的四个国家和地区时不说“Four dragons of Asia”,而是说“Four tigers of Asia”,即我们所说的“亚洲四小龙”。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明白语言是有民族性的,了解差异,了解背景文化,才能更好地学好外语,才能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帮他们树立跨文化交际的信心。

而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也必定是一个借由语言学习,获得了多种文化和思维方式的人,这样的人很可能是开放且包容的,更易形成健全的人格,也更易受人欢迎。可见,注重文化差异、有文化积淀的课堂,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人文思想,学生融于其中,终身受益。这样的课堂,也必定是有温度,有厚度,有回响的课堂[4]。

5 设境迁移,让创新的课堂有高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学生精神世界尤为重要。”为此,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要创设英语自主性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勇于质疑,大胆发问,标新立异,敢于创造,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创新的课堂有高度。

课堂上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独立探索、合作实践、交流碰撞的机会。设计问题,突出开放性、延展性;组织活动,注重发散性、多维性;创设情境,力求多元性、丰富性。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交流情境、想象情境、游戏情境等多种情境模式下读一读、想一想、问一问、议一议、说一说、辩一辩,培养其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进行句型“What can you do”教学时,教师可以加上“where /how/why”让学生深入思考“做什么”“在哪做”“怎么做”“为什么做”,同时可以转换场景,让学生说出在hospital、street、school、family、shop、park、zoo……不同地点,自己可能做的事情及做事方法、缘由,以此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5]。

创设追本溯源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一边阅读分析,一边推理讨论。阅读时,圈点勾画,深入思考;质疑处,深入挖掘,勇于探索;寻根时,转换思维,拓展思路;讨论中,相互切磋,达成共识;辩论时,袒露思想,敢于亮剑。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独特性,使其打破思维定势,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拓展。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掌握了方法,既能独立思考,又能交流探究。在与文本和作者的对话中,实现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在与同学的研讨辩论中,激发灵感,发展创新性思维,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让创新的课堂有高度[6]。

6 结语

时代对英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要超越学科本位,做人的培养。一堂让人记忆犹新、回味无穷、受益匪浅的课,必定是有深度、有广度的,还应是有高度、有厚度的,更应是有温度的。教学中,只有关注这几“度”,将其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课才能“活”起来。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在“工具性”的指导下,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在“人文性”的指导下,培养学生与自我和世界和谐相处的能力,学生必将受益终身。唯其如此,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得以提升,“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新课标人文
人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论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