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新路径
2023-03-23马燕 安海霞
马燕 安海霞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运用信息技术创建学习场域与学习情境,将虚拟与真实的学习空间彼此联通,不断探索适合学生心理需求和心智特征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方式是十分重要的。
一、项目学习驱动,线上线下教学资源巧融合
项目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动态的教学,它重点强调学生们在应对一个个真实的、复杂的问题和挑战的过程中发展出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在美术课程设计过程中,教师基于学生真实需要,在学生已有认知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感受,结合教学内容,搭建适合学生成长的脚手架,给学生提供多途径的资源供给与补充。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采取虚拟流动汇报展厅、云端汇报学习收获、线上图片视频资源补充、现场连线艺术家答疑解惑,将美术课程分解为一个个研究项目单位,引导学生围绕研究主题选择某一方面问题展开自主学习,采取思维导图、自制口袋书、课前观察实践、录制学习收获、微视频制作、亲子分享交流等自己喜爱的学习方法,在自主学习中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获取知识。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收获,围绕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纵深探索、深入学习,设计激活学生持续探究学习热情的作业形式,为学生在生活中解决真实问题提供支持。
例如,在学习“展现瞬间之美”一课时,教师借助iPad、手机等快捷功能开展项目学习,通过网络平台资源库、iPad、手机等图片放大缩小功能以及绘图软件,引导学生在课前利用云端会议交流平台,提前进行自主学习并完成课前导学单,前置交流分享,提高学生对本课内容的认知。课上借助学习任务单辅助小组探究,采取线上合作欣赏并将欣赏感受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录制的方式,将以往“课堂教学的面对面”转换成“云端互动的零距离”。课后再进行线上反馈评价,使得美术课程由课上延展到课下,课内延展到课外。在学习中,学生们将学到的艺术词汇、讨论的艺术作品、了解的艺术风格以及观察后的欣赏感受,通过线上互动批注、聊天区数字表意、线上自主投票、点赞、线上答疑等功能与不同形式的电子学习单、反馈表等相互补充,使得每一名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快速投屏、线上即时切换、随时交流碰撞,都能及时便捷地展示学生的学习动态与学习感受,帮助教师及时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归纳梳理,这可以打破学科界限,提高教学的效果,提升线上教学的实效性。
二、单元贯通实施,线上线下学习内容巧融合
单元贯通是将一个单元的学习内容有机地组织成一个整体,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单元线索为引导,落實核心任务,贯穿艺术实践、艺术展示、艺术评价等促进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构成“学习任务群”。它是梳理与探究美术学科知识的重要途径。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寻找课程关联,结合单元主题,创设进阶式的学程情境,设计单元任务,并根据课时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单元任务分解为若干关联子任务,落实在教学中。在教学情境中,融入学习内容、学习工具与学习评价,在课时内容与子任务之间建立进阶关联,继而在学生认知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完成实际任务与学习体验。
例如,在四年级民间美术单元的课程设计中,教师依据《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相关要求,结合学习内容,围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个维度进行关联设计。通过云端课前任务导航线上前置自主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民间艺人、学习工匠精神、了解保护中国民间艺术的价值。课中,采取线上分组合作探究、跨学科学习讨论探索的方式,引导学生们主动思考分析、讨论交流、探究创作,让学生在创意实践中,传承民间艺术,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课后,运用任务驱动、升华提炼、双师课程等延展的形式,让学生在这一整体单元学习过程中全方位了解中国优秀民间艺术,线上线下巧妙切换,以点带面沉浸式体验民间艺人的制作;线上线下巧妙融合,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判断美,最终达到多维度、广角度、深层次地将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落实在美术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又如,在学习“北京风筝”主题课程时,教师立足美术学科本体内容,关注美术与其他艺术的融合,注重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教学内容采取云端对话、隔空指导的形式,围绕结构美、动态美、对称美等进行跨界实践探索,关注艺术与自然、生活、科技等学科的联系,激活学生的交流互动、欣赏共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判断,为教师动态化、及时性、指导性的教学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理解美、评述美、表现美、创作美等提供了很好的保障。通过学科内容融合,实现了单科学习知识向多元化知识融合、单线式授课模式向多渠道课程知识重构,促进了学生综合艺术素养的提升。
三、创新分层作业,线上线下艺术实践巧融合
创新实施作业设计的目的是让每一名学生切实获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教师不断思考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不断转变教育思维,进而从有效教学发展到高效教学,从转变教学方式发展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从精心设计艺术实践练习发展到合理、分层制订符合学生成长需要的课程实践,从以学科为本位的教学发展到以主题为引领的多学科融合教学,更好地遵循学生成长规律,促进学生个性张扬。
例如,在三年级美术“画民间玩具”一课的实践练习中,教师在关注、尊重、正视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采取多态化分层作业设计,从实践体验难度、完成要求、实践指导等方面给学生提供选择的机会。例如,在美术实践创作环节,创设局部添画兔爷儿的头部制作动感绘本书的作业实践情境;用自己喜欢的创作方法进行主题创作,画传统的兔爷儿、布老虎等民间玩具,在线上虚拟大厅展示;做一名小小民间艺术传承人,创作民间玩具,并置身线上流动美术馆,与艺术家零距离合作完成艺术创作。这些创设能够引导学生置身艺术空间情境和实践工坊环境,在艺术实践中有选择,敢于大胆真实地表现世界,从而发现美的多样性、丰富性、创新性,体验艺术实践创作带来的愉悦感。
四、聚焦学生真实收获,线上线下学习评价巧融合
学习评价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也是验证课程实施是否有效的一种途径,更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教育功能的关键。
教师依托信息技术的快捷性,借助多元化评价丰富性的特点,注重评价过程的动态性、评价个体的主动性、评价行为的常态化、评价结果的效益化等,通过全流程的因材施教、全景式的真实评价,多维度地对学生进行在线立体评价,以“评”促“教”,以“评”导“学”,并利用大数据的精准性,为每一名学生在艺术成长的过程中留下收获足迹,体验成功。
例如,圍绕学生获得感的“三看”策略。一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二看学生学习的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美术表现、创意实践、作品鉴定、评比、汇报展示等形式展示;三看学生对课程的自我评价,设计调查问卷。采取线上线下实施落实,引导学生明确努力方向,强化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围绕过程评价,落实全程性,采取课前评价、精准调研落实学生学情,确保以学定教;课中随评,借助各类评价工具与手段,落实评价的多维度,发挥过程评价的激励作用;课后追评,关注评价的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多学科融合贯穿延展,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见表1)。
又如,围绕学习过程评价的三个阶段。教师通过“班级小管家”云端程序,对学生进行课前学情调研,了解学生的已有认知及课前自主学习情况,及时对学生进行鼓励性、诊断性评价,激活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愿望。在课中结合电子学习评价单开展随时评价,通过“互联网+”课程学习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欣赏、小组讨论,调动学生即时过程性评价的愿望。在课后跟进式追评阶段,师生通过网络云端隔空对话、隔空欣赏、隔空评价,线上线下合理融合,让学生在感受多元的评价中,收获多维度的激励,也实现了取长补短的相互学习与相互借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定期将学生的优秀作品通过学校公众号进行推送,运用学校信息平台举办云端美术作品展,使学习评价成为促进学生不断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
线上线下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可带来课程资源的丰富化,有利于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线上线下恰当切换,探索教学资源的“融合”,学习内容的“融合”,学习实践的“融合”,学习评价的“融合”,可以更好地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聚焦学生的真实收获,为学生未来成长赋能。
(作者单位:北京市朝阳区花家地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孙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