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策略

2023-03-23马玉伟

基础教育论坛·上旬 2023年3期
关键词:读思达表达阅读

马玉伟

摘  要:“读思达”是余文森教授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教学方法以“阅读—思考—表达”环节展示信息“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便于学生做到学用结合,提高学习效果。鉴于此,教师以阅读、思考和表达为重点,应用多样策略实施“读思达”教学,促使学生输入、加工、输出信息,由此建构数学认知,同时锻炼多种能力,实现学有所得。文章将以阅读、思考和表达为重点,具体阐述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阅读;思考;表达

信息加工理论指明,学习是学生进行内部加工的过程,外部的教学事件可以影响、促进学生的内部加工。在内部加工的过程中,学生会经历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輸出三个环节,由此建构认知,发展能力。余文森教授提出的“读思达”教学法,其将认知中的信息输入、加工和输出可视化地展现为学生的阅读、思考和表达。数学“读思达”教学法由数学的“读”“思”和“达”构成。其中,“读”是数学阅读,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数学阅读;“思”是数学思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数学思考;“达”是数学表达,是以问题的思考和解决为依托的表达。有效的“读思达”教学,可以使学生以阅读、思考、表达为载体,经历建构认知的过程,由此扎实掌握学习内容,发展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实现学有所得。基于此,本文着力探究实施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的策略。

一、数学阅读——信息输入

数学阅读是学生输入信息的方式。有效的信息输入,便于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因此,在实施“读思达”教学时,教师要立足信息输入阶段,联系教学内容,应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1. 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自主阅读的保障。在浓厚的阅读兴趣支撑下,学生会发挥自主性,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尤其从阅读内容中获取有效信息,顺其自然地建构数学认知。影响学生数学阅读兴趣的因素有很多,教学情境便是其中之一。在实施“读思达”教学时,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以下统称“教材”)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节课时,教师可以随机选择两个小组参与小数除法竞赛。在竞赛之初,教师为两个小组呈现不同的小数除法题目。第一小组:28 ÷ 18 =__________,400 ÷ 75 =__________;第二小组:115.2 ÷ 96 =__________,271.4 ÷ 0.25 =__________。在竞赛意识的驱动下,小组成员发挥自主性,迁移小数除法运算经验,认真读题,细心运算。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第二小组在黑板上写下正确答案,而第一小组尚未解出答案。面对此种情况,学生纷纷发问:第二小组的题目看起来比第一小组难,而且两个小组成员的运算水平相当,为什么第二小组会运算得又对又快呢?于是,教师提出任务:大家尝试对比这两组题目,看看能发现什么?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仔细阅读,有所发现,并就此踊跃表达。有的学生说:第一小组的运算结果除不尽,第二小组的运算结果能除尽。教师对此进行赞赏,顺势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第一小组的运算结果是一个无限小数,第二小组的运算结果是有限小数。教师提问:那么,大家知道什么是无限小数吗?在问题的引领下,学生的探究兴趣越加浓厚,自主拿起教材积极阅读,打好学习循环小数的基础。

由此可见,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在兴趣的支撑下,自觉地进行阅读、思考、表达,实现“读思达”教学。

2. 教授方法,自主阅读数学

阅读方法是学生自主进行数学阅读的工具。在缺乏适宜阅读方法的情况下,学生难以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同时会将思考、表达排除在外,不利于实现“读思达”教学。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在实施“读思达”教学时,教师要教授给学生阅读方法,促使其进行自主阅读。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分数乘法”这节课时,教材在“做一做”栏目中呈现了这样一个问题:一袋面包重[310 kg,] 3袋重多少千克?教师提出:大家阅读题目,尝试找出关键信息,并圈画出来。跟随教师的引导,大部分学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真阅读,将视线集中在关键字、词上,有针对性地进行圈画,如“一袋重[310 kg]”“3袋重”。基于此,教师向学生提问:已知条件和未知问题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此时,学生开动脑筋,联系已有经验,思考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自觉表达:3袋面包的重量是将每袋面包的重量乘3。基于如此表达,学生列出算式,认真运算,得出结果。

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学会边阅读、边思考,还使学生顺利地迁移了已有的数学认知,解决了数学问题,实现了“读思达”教学,有利于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3. 提供时机,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进行数学阅读的支撑。在不断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灵活应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建构数学认知,锻炼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此,在实施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阅读时机,促使其进行日常阅读,逐步养成阅读习惯。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负数”这节课时,教材中设置了“你知道吗?”栏目,图文结合地展现了我国数学家研究负数的情况。通过阅读此内容,学生可以初步地建立对负数的认知。在课前阶段,教师可以以此栏目为立足点,向学生提出任务:阅读“负数”这节课的“你知道吗?”栏目。通过阅读,你了解了什么是负数吗?要如何表示负数?并记录自己的阅读所得。在此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主地走进数学史内容中,了解负数的研究情况。同时,学生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不同角度了解负数,并进行记录。

由此可见,学生通过数学阅读,可以做到思考与表达,建构数学认知,同时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数学学习效果。

二、数学思考——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阶段是学生建构认知的重要阶段。数学思考是信息加工的实践方式。在数学“读思达”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借此实现信息加工。

1. 巧设疑问,引发数学思考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效的提问,可以引发学生思维,促使其进行数学思考。综观传统教学,教师经常向学生提出浅层且无生成性的问题,难以引发学生思考,甚至桎梏学生思考。因此,在“读思达”课堂上,教师要提出深层的、有生成性的问题。

例如,在教材五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三)——旋转”这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体验探究活动了解了什么是旋转。但是,有些学生出现了认知错误,如“转动超过一圈才是旋转”。学生的认知错误,是不可多得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立足学生的错误认知,提出如下系列问题。

问题1:钟摆的运动是旋转吗?旋转有哪些特征?

问题2:观察交互式电子白板上的两个钟面。两个钟面上的指针是如何旋转的?在旋转的过程中,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问题的作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生透过具体现象,发现钟表的钟摆、指针的旋转特点,由此总结出旋转的三要素为旋转中心点、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并就此进行表达。教师及时赞赏学生的良好表现,并追问:谁能说一说钟摆是不是在做旋转运动?为什么?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迁移已有认知,认真作答。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思考、表达情况,及时总结旋转的三要素,加深学生对旋转的理解。

如此设置问题,不仅使学生进行了数学思考,还使学生因此有所发现,积极表达,一步步地掌握数学知识,潜移默化地发展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2. 大胆质疑,发挥思维作用

发挥思维作用,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途径。在进行数学思考时,学生会提出问题,并就此进行思考、探究,不断深入地认识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认知水平和数学思维能力。因此,在“读思达”课堂上,教师要把握时机,巧妙地引导学生发挥思维作用,大胆质疑。

例如,在教学教材五年级上册“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這节课时,教师在黑板上写下算式:22.4 ÷ 4,并鼓励学生列竖式运算。在运算的过程中,学生迁移课堂认知,认真思考、书写,教师巡视课堂。在规定的时间结束后,教师选择两名学生展示自己的竖式运算过程,分别如图1、图2所示。

基于此,教师向学生提问:观察这两个竖式运算,大家能发现什么?学生边观察、边思考,有所发现,教师鼓励学生表达。有的学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图1的运算过程是对的,图2是错误的。因为在运算的过程中,得到余数2.4。而余数比除数小,是不能继续往下除的。”此时,有些学生产生了质疑,踊跃表达:“我认为图1的运算过程是错误的,图2是正确的。图1中的方法在整数除法中是适用的。但是,我们现在是进行小数除法。小数除法中遇到余数比除数小的情况时,是可以继续往下除的。”其他学生因此点燃热情,也纷纷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不断地表达观点,学生进行思维碰撞,逐步地做出正确判断,同时了解了小数除法的运算规则。

如此做法,不仅使学生获得了思维的机会,还使学生提出质疑,深入思考,积极表达,解决质疑,由此建构数学认知,发展阅读、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三、数学表达——信息输出

信息输出是学生反馈学情的过程。表达是学生进行信息输出的主要方式。在“读思达”课堂上,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情况,及时组织多样的数学表达活动,促使学生思考,组织语言,积极表达,借此增强数学认知,发展多样能力。

1. 合作交流,口头表达

口头表达是数学表达的具体方式。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之一,也是学生进行口头表达的重要途径。在实施“读思达”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教学内容提出合作探究任务,组织开展合作交流活动,促使学生积极地进行口头表达,碰撞思维,增强数学认知,发展数学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上册“圆的面积”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有过推导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经验。基于此,教师提出合作探究任务:小组成员合作,回顾推导多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梳理推导方法,总结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方案。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与小组学生合作,迁移已有认知,积极表达。在表达的过程中,有小组成员提到了转化法。于是,围绕此方法,小组成员设定推导方案,并尝试动手操作。

由此可见,通过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可以获取数学学习方法,为进行深入探究做好准备,学生也会因此提高口头表达水平。

2. 解答问题,书面表达

书面表达是学生进行数学表达的方式之一。解答练习题是学生进行书面表达的具体方式。在“读思达”课堂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练习题。

例如,在教学教材六年级下册“比例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学习所得,引导学生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1)如果a × 3 = b × 5,则a∶b = 3∶5;(2)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作比例;(3)比值相等的两个比一定能组成比例。

学生围绕练习题,自觉地进行书面表达。在学生解答问题后,教师引导其进行口头表达,给出答案,解释原因。同时,教师就此进行点拨,促使学生完善认知。

由此可见,通过进行书面表达,学生既可以理解数学知识,又可以发展数学能力。

综上所述,有效实施“读思达”教学,可以使学生学有所得。在实施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时,教师可以以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输出过程为抓手,以数学阅读、数学思考和数学表达为工具,应用多样策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与表达,由此建构学生良好的数学认知,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碧霞. 深度学习理论下“读思达”融入小学数学教学的策略[J]. 天津教育,2021(28).

[2]连志珍. 小学数学“读、思、达”教学方法实践[J]. 新课程研究,2021(17).

[3]张珍梅.“读思达”教学法的思考与实践[J].天津教育,2021(16).

[4]蔡剑霞.“读思达”教学法在数学中的应用研究:人教版小学五年级《多边形的面积》单元教学为例[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读思达表达阅读
“读思达”教学法的数学学科实践
浅谈“读思达”教学法之思与行
营造“六和”数学课堂 彰显“读思达”魅力
“读思达”教学法视域下的小学语文词语教学探究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