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手术患者围麻醉期身心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3-03-23柴卓玉马娟娟
柴卓玉 马娟娟
(榆林市第二医院麻醉手术室,陕西 榆林 719000)
手术室临床重要的治疗手段,而麻醉是实施手术的关键环节。理想安全的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控制既要求快速有效进入抑制,又能快速安全从抑制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1]。这一过程中,可能由于麻醉、手术刺激、患者个体等原因,患者心理情绪及生理指标易产生较大波动,进而发生不良反应,对患者的安全造成较大风险[2]。如何降低手术中患者身心不良反应,提高麻醉安全性是围术期护理的关键。本文主要探讨预见性护理模式对手术患者围麻醉期身心不良反应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符合纳入条件的80例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6.92±8.69)岁,体重指数(24.57±3.37)kg/m2,美国麻醉医师分级(ASA)构成级13例,ASAⅡ级27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6.89±8.53)岁;体重指数(24.59±3.61)kg/m2,ASA构成级12例,ASAⅡ级287例。纳入患者均经美国麻醉协会分级标准测评,ASA分级≤Ⅱ级,符合手术指征;患者认知功能、听、说、肢体功能正常,能配合医护人员围麻醉期的医嘱护嘱,配合完成相关量表测评工作。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围术期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患者进组后对其疾病病情、各项实验室监测指标进行收集,与患者进行充分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状态,个性特征,对上述资料进行分析总结,重点从生理状态及心理状态角度分析患者围麻醉期可能出现的生理心理变化,重点针对可能出现的不利变化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于担心手术过程不成功,紧张、恐惧感严重的患者,予以针对性的健康宣教,使其充分理解麻醉手术过程,介绍实施麻醉手术医师护士的具体情况及既往手术麻醉的成功率等,以增加患者手术麻醉信心。对于ASA评分为Ⅱ级的患者,分析影响麻醉安全的因素,协助麻醉医师做好围麻醉期重点指标监测方案,完善并演练出现异常情况的处理对策等,确保麻醉过程的安全,应急预案可作为患者心理安慰的内容之一。术前全程跟踪指导患者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各项麻醉安全相关事项的准备。做好心理疏导,由经过心理相关知识培训的护士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疏导,使其了解过度的紧张、焦虑对机体应激反应的不利,采取合适患者的心理疏导措施,缓解其不良情绪,使其尽可能以平和稳定的心态应对手术麻醉过程。术后及时向患者通报手术成功信息,降低患者术后的负性情绪。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并行组间比较;采集两组患者围麻醉期静脉血检测应激反应指标NE、E、Cor并比较;收集两组患者麻醉相不良反应并比较。患者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T1)、管插后2 min(T2)、管插后3 min(T3)、管插后5 min(T4)采集外周静脉血,送理化实验室检测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皮质醇(Cor)。分别于术前、术后1d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负性情绪测评。观察并记录患者围麻醉期的不良反应情况。
2 结 果
2.1负性情绪指标水平 术前,两组SDS、S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SDS、S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4.013、4.792,P均<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负性情绪指标水平的比较分]
2.2应激反应指标水平 对照组在T1、T2、T3、T4时NE、E、Cor均高于T0(P<0.05),观察组在T2、T3时高于T0,且观察组T1、T2、T3时的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围麻醉期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的比较
2.3不良反应 两组发生恶心呕吐、非计划性拔管、躁狂、低氧血症等不良反应的情况分别为,对照组2例、1例、2例、2例;观察组1例、0例、1例、1例。观察组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17.50%(χ2=4.032,P<0.05)。
3 讨 论
手术麻醉是整个手术安全管理中最为关键的环节之一。负性情绪加重了患者的应激反应,增加围麻醉期的风险[3]。因此如何降低手术患者围麻醉期的应激反应,从而降低围麻醉期不良反应对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尤其重要[4]。
预见性护理是优质护理的重要分支之一[5],其通过治疗前对患者个体情况全面综合分析,预判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对策,防止大概率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6]。本方案采用预见性护理对实施手术的患者进行围麻醉期护理,结果显示,较常规护理,实施预见性护理的患者在应激反应指标水平稳定控制、负性情绪改善及身心不良反应控制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预见性护理的基础是术前对患者的病情、生理指标、心理状况等进行充分详细的了解,预判可能出现的身心不良反应,制定针对这些不良反应出现的护理干预措施,达到降低患者围麻醉期身心不良反应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