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指向初中数学本质的几何教学探究
——以浙教版八下“5.2.1菱形”为例

2023-03-23浙江省衢州市第四实验学校项志成

中学数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对角线菱形折纸

浙江省衢州市第四实验学校 项志成 邓 达

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变得越来越丰富.既要提升学习兴趣,又要提升学科素养,无不考验着教师的教学智慧[1].章建跃博士指出:“数学课改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有具体措施,要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不管我们的教学形式如何变化,都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即注重数学本质的呈现,这是数学教学的立足之本[2].笔者以浙教版八下“5.2.1菱形”为例,结合自身多年的实践探究,提出个人的一些思考.

1 教学目标

(1)通过折纸活动,经历菱形的概念生成和理解的过程.

(2)类比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经历菱形性质的发现和推理验证的过程.

(3)掌握菱形的性质定理“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每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并应用性质定理解决相关的数学问题.

2 教学设计

2.1 折——由“数学实验”到“数学味道”

师生活动:取一张长方形纸片,按下图1-1,1-2所示的方法对折两次,并沿图1-3中的斜线(虚线)剪开,把剪下的Ⅰ这部分展开,平铺在桌面上.

师:剪出的这个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你是如何判定的?

生1:是平行四边形.由折叠可得两对内错角相等,因此两组对边分别平行.

生2:由折叠可以得到它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或对角线互相平分.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还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它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像这样的平行四边形,我们把它叫做菱形.类比矩形的定义,你能给菱形下定义吗?

生: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设计意图:折纸是教材中“菱形”第2课时合作学习中的内容,通过合理改编教材,利用数学实验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经历菱形的概念生成和理解的过程.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发现图形中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数学实验”转向“数学味道”,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2.2 证——由“几何直观”到“逻辑推理”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注重逻辑推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理解一般结论的来龙去脉,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有利于学生提高探究事物本源的能力.

师:由定义可知,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它还具有哪些特殊性质呢?

生: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

师:你是怎么发现的?

生3:通过观察就能得到.

生4:我觉得可以通过折叠得到.(该生将手中菱形进行折叠.)

师:很好.但观察、实验并不等于证明,你能证明吗?

生:可以.第一个性质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与菱形的定义即可证明.(该生讲授证明过程后,教师板书该性质定理.)

图2

师: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第2个性质的证明.

已知:如图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求证:AC⊥BD.

学生自主完成证明过程,教师巡视指导证明的规范书写,师生归纳出两种方法:一是证明三角形全等;二是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师生通过比较,一致认为第2种方法更加简洁.

追问1: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还能得出什么结论?

追问2:你能通过折叠得到上述性质吗?

追问3:菱形具有怎样的对称性呢?

最后由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以及对称性方面对菱形的性质进行系统梳理.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引导学生从边、角、对角线三个要素自主探究菱形的性质,明晰研究图形性质的一般路径,同时处理好特殊与一般的关系.通过进一步的证明,加强逻辑推理,体现数学的严谨性.

2.3 用——由“学以致用”到“举一反三”

例题如图2,在菱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与点O, ∠BAC=30°,BD=6,求菱形的边长和对角线AC的长.

师生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求解过程,教师指导规范求解过程,并作如下追问.

追问1:得出等边三角形的依据是什么?

追问2:此例题用到了菱形的哪些性质?

设计意图:例题是在前面图形基础上,对内角的特殊化,让学生探究边、角、对角线之间的一些结论,也是对菱形中特殊三角形挖掘的延续.

2.4 变——由“千变万化”到“追本溯源”

练一练如图3,已知菱形ABCD中,AE⊥BC,AF⊥CD,垂足分别为E,F.求证:AE=CF.

图3

图4

方法1:证△ABE≌△ADF可得AE=CF.

方法2:S菱形ABCD=BC·AE=CD·AF,再由BC=CD可得AE=CF.

变式1如图4,已知菱形ABCD中,E,F分别是CB,CD上的点,且BE=DF.

求证:∠AEF=∠AFE.

方法1:证△ABE≌△ADF可得AE=AF,再由等腰三角形性质可证得结论.

方法2:连结AC,证CE=CF,再由“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可得.

图5

变式2如图5,在菱形ABCD中,∠ABC=60°.现将一块含60°的三角尺AMN (其中∠NAM=60°)叠放在菱形上,然后将三角尺绕点A旋转.在旋转过程中,设AM交边BC于点E,AN交边CD于点F,那么BE+DF与A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分析:连结AC,证△ABE≌△ACF或△ACE≌△ADF,再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可得.

追问:四边形AECF与菱形ABCD的面积之间有何关系?

设计意图:几何教学应当进行适当的变式练习,体现“万变不离其宗”的数学本质,追本溯源,揭示数学本质.以教材习题为基本素材,通过点E,F在菱形边上的位置变化,进行变式训练,加深学生对菱形性质的理解.

通过“问题驱动”的方式展开小结,从研究内容到研究方法的延伸,将本节课的知识脉络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内化整堂课所学内容,由“知识梳理”到“思维提升”的演变,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3 教学反思与感悟

3.1 聚焦数学实验,揭示数学本质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数学结论,它是让学生内心生长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本节课教学中,通过折纸,引导学生类比平行四边形,自主探究菱形的性质.让学生聚焦在折纸这个数学实验上,去发现与经历菱形的概念的形成与理解,有效地撬动学生的思维自然生长,理性思考,有助于在教和学中揭示数学本质.

3.2 挖掘数学内涵,提升学科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在数学课程中应注重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与逻辑推理能力.”因此,指向数学本质的数学教学不能停留于知识层面,而是让学生经历深度学习的过程,促进思维的自然生长;引领学生去充分挖掘菱形的内涵;同时在教学中渗透转化、类比的数学思想,积极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进而提升数学学科素养[3].

猜你喜欢

对角线菱形折纸
改进的菱形解相位法在相位展开中的应用
折纸
折纸
边、角、对角线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看四边形对角线的“气质”
折纸
折纸
数学题
母鸡下蛋
菱形数独2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