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对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
2023-03-23巴丽君
巴丽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辽宁 鞍山 114000)
脑中风是一种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脑血管疾病类型之一,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并发症多等特点,遗传、饮食异常及生活习惯欠佳等因素造成脑血管阻塞或者变窄,使得脑组织局部供氧供血不足,诱导机体发生脑卒中,在中老年群体具有较高发病率,病情持续发展甚至威胁生命安全。张雪芬等[1]学者认为,脑中风前期给予现代医疗技术治疗能提高整体疗效,但后期带来的后遗症很难根治,如肢体麻木、情感障碍、偏瘫或口齿不清等,治疗流程较漫长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家庭经济负担加重。西医对于脑中风后遗症患者的治疗是以营养神经、改善微循环及溶栓为主,疗效显著,但在改善肢体功能方面的效果不理想,因此给予中医疗法能改善预后[2]。中医学表明,脉络瘀阻、血行不畅、气虚血瘀为引起脑中风后遗症的病机,治疗方面需以补气血、通经络、清痰火方式为主,鉴于此,本文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86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分析脑中风后遗症患者应用补阳还五汤治疗的临床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鞍山医院接收的86例脑中风后遗症患者,选取时间为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两组,每组43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43~76岁,平均(61.43±4.67)岁;病程1~5年,平均(3.14±1.12)年;后遗症类型:偏瘫9例,口眼歪斜10例,神识昏蒙7例,语言蹇涩8例,偏身感觉异常9例;体质量19~26 kg/m2,平均(23.25±0.26)kg/m2;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8例,中度15例,重度10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20例,年龄44~78岁,平均(62.36±3.41)岁;病程1~6年,平均(3.24±1.19)年;后遗症类型:偏瘫11例,口眼歪斜9例,神识昏蒙7例,语言蹇涩8例,偏身感觉异常8例;体质量18~25 kg/m2,平均(23.12±0.14)kg/m2;疾病严重程度:轻度17例,中度14例,重度12例。比较两组的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
纳入与排除标准:①西医诊断:与中华医学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相符[3];患者常在情绪激动、体力活动时发病;疾病发作时呈血压升高、头痛及反复呕吐等症状表现;患者伴偏瘫、意识障碍等;首选CT检查;伴有颈内动脉系统症状及体征。②中医诊断:与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相符[4];主症为偏身感觉异常、口舌歪斜、神识昏蒙等,次症为目偏不瞬、眩晕及瞳神变化等。③纳入标准:与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相符;病程≥3个月;年龄40~80岁、病程超过1年;意识清醒且病情平稳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通过《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相关要求。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或免疫系统异常者;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者;中风反复发作者;颅脑手术史者;脑肿瘤者;研究药物过敏者;精神障碍或者依从性较差者。
1.2 方法 ①对照组:针灸疗法,主穴是内关、尺泽、委中、水沟、极泉及三阴交等,口眼歪斜者增加风府、攒竹、地仓、风府、百会、人中穴;上肢不遂者增加曲池、合谷、外关、内关、手三里及肩髃穴;足内翻者增加照海及丘墟穴;便秘者增加丰隆、支沟及水道穴;尿失禁者增加曲骨、中极与关元穴,利用补虚泻实及提插捻转法,选择25 mm毫针针刺相应的穴位,各穴位留针30 min,每日1次较为适宜,持续接受治疗5 d后休息2 d,再次重复接受治疗。②观察组:针灸疗法与对照组一致,联合补阳还五汤治疗,药物组成部分是:川芎、地龙、赤芍及当归尾各20 g;红花、桃仁各10 g;黄芪60 g,口眼歪斜者药方内加入全蝎、白附子;头晕头痛者药方内加入天麻及钩藤;语言蹇涩者药方内加入远志、石菖蒲;下肢瘫软者药方内加入续断、牛膝;上肢瘫软者药方内加入桂枝及人参;咳嗽痰多者药方内加入半夏、贝母及桔梗,上述中药材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煎煮取汁40 mL,分装成两袋,早晚各服用1袋,每日1剂较适宜。两组持续接受治疗3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内容是偏瘫、口眼歪斜、偏身感觉异常、神识昏蒙,各指标分值0~6分,得分越高则症候越明显。②生活质量:参考Barthel指数量表[5],得分越高则生活质量更具优势。③神经功能: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6],评分范围0~42分,正常或接近正常0~1分;轻度卒中1~4分;中度卒中5~15分;重度卒中≥21分,得分越高神经受损越严重。④治疗效果:分为显效、好转和无效3个标准[7]。⑤治疗后统计两组发生恶心、呕吐及头晕的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2.0软件分析本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中医证候积分、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用()来描述,组间行t检验。计数资料(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用[n(%)]来描述,组间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2 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 治疗前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无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更高,神经功能评分更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及神经功能比较(分,)
2.3 治疗效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2.4 不良反应 两组恶心、呕吐及头晕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8.82%vs.29.41%),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n(%)]
3 讨论
脑中风是指遗传、情志及饮食等因素引起脑血管闭塞或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发病率及致残率较高,经对症治疗后患者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指的是中风后仍然存在语言障碍、运动障碍及半身瘫痪等症状,造成临床治疗难度增加,根据病变部位的差异性出现不同的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健康,因此部分学者认为[8],根据患者后遗症严重程度,切实提供对症治疗方式有积极作用,为其生命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严格控制疾病进展,利于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
有报道[9],针灸联合中药汤剂治疗该病症患者能提高整体疗效,较高安全性且预后效果显著。给予针灸疗法能有效的将人体大脑皮质兴奋激活,使脑组织细胞新陈代谢加快,尽早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其中关元、百会穴及足三里能改善脑部局部血液循环,交替针刺诸穴能缓解刺激疲劳,调节神经功能且改善不适症状,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且强化脑动脉弹性,提高血流量且扩张血管,满足脑局部供血需求且促进病灶周围缺血状况恢复,加速神经组织代谢且刺激大脑皮质,达到改善临床病症的目的,但单纯给予针灸治疗效果欠佳,不利于患者病情早日康复[10]。
中医认为,脑中风属于“中风”的范畴,是多种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患者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及情志不畅造成脏腑气血功能失调,与肝脾肾密切相关,脑中风后遗症的病机是血行不畅、脉络痹阻及气虚血瘀等,遵守活血化瘀、舒经活络、益气补血及通络祛瘀的治疗原则能提高整体疗效,补阳还五汤药方中川芎、赤芍及当归具有活血祛瘀及赤芍益气养血的功效;续断、牛膝及全蝎具有活络通经的功效;黄芪具有通络祛瘀及补益元气的作用[11];当归具有止痛祛瘀功效,红花及桃仁具有疏筋通络的功效,诸药联合能达到扶正祛邪、化瘀通络及益气活血功效,便于达到消除痰火、止痛益气及活血通经的目的[12]。
现代医学认为,补阳还五汤能将机体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将自由基清除后对血小板聚集产生抑制,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且改善血液局部微循环,促进脑细胞功能恢复,改善脑组织缺氧缺血状态,因此给予药物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不会产生严重不良反应[13]。
本研究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更低,提示补阳还五汤发挥相辅相成作用,发挥各自优势、减缓患者不适症状,严格控制疾病进展,对稳定病情有积极重要的作用;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生活质量更高,神经功能评分更低,提示补阳还五汤发挥协同辅助作用,可促进患者尽早回归社会、日常生活,改善神经功能、利于达到改善预后的目的;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提示补阳还五汤发挥优势互补作用,充分发挥疗效、利于控制疾病进展,效果较理想;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提示补阳还五汤安全性较高。本研究与张思燮[14]文献报道结果基本接近。
综上所述,补阳还五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患者能提高整体疗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