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伴侵害到化茧成蝶
——有关一位情绪障碍学生战“抑”之路的调查研究
2023-03-23黑龙江教育杂志社
黑龙江教育杂志社 李 莉
黑龙江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郝春东
青少年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 有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1]。 有研究表明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同伴支持的影响要超过父母的支持,因此同伴关系对初中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不良的同伴关系,特别是同伴侵害对初中生心理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这样的学生处于这种情境之下,如果得不到来自老师与家长的支持,那么往往会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作为学校的心理教师,有责任也有必要帮助学生走出因同伴侵害产生的抑郁情绪的困境。
本案例的辅导老师L 来自H 市Z 中学,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多年。 从教多年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信念,她认真对待每一个来咨询的学生, 特别关注学生青春期心理与抑郁症。多年来与来咨询的学生保持着良好的互动,深受学生们的喜爱。 案例中的小Q 遭受了严重的同伴侵害, 罹患抑郁症,L 老师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认真分析、耐心指导, 帮助小Q 走出了抑郁症的阴影并收获了幸福的人生。
案例呈现
小Q 要结婚了, 给L 老师发来了一张制作精美的电子请柬。 看着请柬上一对笑靥如花的新人,L 老师不禁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 第一次见小Q 时,她还是一名青涩、情绪低落的初中生,后来读高中、上大学,毕业工作后找到了自己的终身伴侣,L 老师懂得她一路走来的坎坷, 也看到了如今她幸福的模样,就像小Q 在微信里说的:
老师,我很难想象,如果没有遇到您,没有您细致耐心地开导,我的人生会怎样。 在别人都不理我的时候,您在身边鼓励我,在亲人也指责我时,您成为我愿意亲近的人。您说得对,这个世界能打败自己的只有自己,我曾经那么自卑,那么不开心,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什么开心的事,但一路走来,我发现我真的可以,我可以上大学学我喜欢的专业,也遇到了我喜欢的人。 老师,谢谢您一路的陪伴!
一、漂亮有错吗
那年秋天的一个下午, 当时还是初三学生的小Q 来到了L 老师的心理咨询室,第一次见小Q 时,小Q 给L 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Q 个子很高,长得也很漂亮。L 老师夸赞女孩并从小Q 的爱好说起:你身材气质这么好,一定学过舞蹈吧。 老师好羡慕跳舞的女孩子,老师小时候家庭条件不好,虽然喜欢跳舞,但无奈也只限于随便跳跳集体舞,当时班里有跳舞特别好的,我们都愿意和她玩。 说到这时小Q 打开了话匣子。
小Q:老师,您也知道我今天为什么会在这里。我在学校过得一点儿都不开心。 从上初中开始,班里有几个女生总是欺负我。 她们都是体育特长生,身体健壮,在班级很多男生都害怕她们。 后来我的好朋友告诉我,是因为她们嫉妒我长得漂亮,可是我什么都没做,并没有损害她们什么,她们经常故意弄坏我的东西,还经常在班级造谣,说我的坏话。 本来我在班级的朋友挺多,但慢慢地她们就不愿意找我玩了。
从小Q 的描述我们不难看到, 小Q 遭遇到了同伴侵害,而原因就是小Q 长得太漂亮,遭遇到了同伴的嫉妒。在同伴的性别构成上, 女中学生更加倾向于同性朋友,其原因之一是青春期女生在生理上有明显的变化, 容易产生困惑和疑虑,若同性朋友有类似的经历,就会产生强烈的共鸣,更容易拉近彼此之间的关系。 另外,初中生在日常生活中,两个以上的女生经常会形成小圈子。 这种长时间的分享交流,促使她们在思想行为等各方面愈加趋于接近。 而遭到女生小团体的孤立与侵害,对于社交技巧较为欠缺的初中生来说,往往使她们手足无措,极易诱发抑郁情绪。
L 老师知道, 小Q 来咨询应该是下了很大的决心,为了详细地了解小Q 的情况, 让小Q 填写了抑郁问卷(CDI),评估小Q 目前的心理,发现其已经具有明显的抑郁倾向。 为了让小Q 充分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L 老师采取了倾听的辅导方法。
二、为什么总是“我”
心理老师通过陪伴与倾听,让与学生之间的“谈话”具有治疗的意义。可以说,心理老师的倾听本身对学生来说就具有治疗效果,开放式询问、释意、情感反映、鼓励、自我提示等倾听技巧也有利于释放学生的情绪。 在L 老师耐心的倾听中,小Q 开始边哭边诉说自己的遭遇。
小Q:从初二开始,她们越来越过分了,开始明目张胆地在走廊撞倒我,还故意和我的好朋友找茬儿,不让她们和我玩,因为害怕被针对,所以我的朋友也慢慢地疏远了我。 我一直找老师反映,这几名女生被老师批评后,不但不改正,还变本加厉。 我上卫生间时,她们就在门外往里扔垃圾袋、水瓶子,我都不敢在人少的时候去卫生间。 我回家和我爸爸哭诉,刚开始爸爸还来学校帮我撑腰,后来爸爸也开始质疑说为什么她们不针对别人, 只专门针对我? 我父母在我小学时就离异了,后来我和父亲、继母一起生活,继母年轻,并不喜欢我,平时也不怎么搭理我。 父亲对我要求很严格,平时工作特别忙,有时间也只是问我的学习情况,在他心里应该除了学习,没有更重要的事了。在这个环境中,我真的觉得孤独又绝望。
从小Q 的叙述中,L 老师判断小Q 感到从未有过的无助,同伴欺负她、家长不理解她、朋友也远离她。 L 老师准备以倾听、接受、共感的方式来接纳小Q 现在的情绪,让她尽情去释放自己内心的压力与委屈。 关于倾听、接受、共感不是用批评、指示、约束进行教育,而是以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为主[2]。
L 老师:老师特别理解你此时的心情,你一定觉得爸爸不站在自己的女儿角度想问题, 这种时候身边没有一个懂自己的人,真的非常让人痛苦。
小Q:是的,老师。 他们觉得我事儿多,可是他们不处在那样的环境下,怎么能理解我?
L 老师:你今天能来找老师,说明你下过很大决心,感谢你能够信任我, 老师愿意和你一起面对这些困难与问题。
小Q:老师,从初二下学期起,我上课经常走神,情绪低沉,精神恍惚,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时常莫名其妙地流泪,自己也没有办法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这时才引起老师和我爸爸的关注。
L 老师:你以前和你的班主任老师交流过这些问题吗?
小Q:说过,但害怕那几名女生报复,我并没有说被那几名同学欺负很久了,只说和继母关系不好,心情不好,其实真实情况并不是这样。 我在班级没有朋友, 觉得很孤独,活着很累。
通过这样的对话,L 教师真正了解了小Q 的问题和需要,与学生建立起初步的信任。 让学生与老师产生情感的共鸣,愿意与老师交流,从而为老师解决问题奠定初步的基础。
从小Q 的描述中,L 老师也发现了很多严重的问题,第一,班主任老师对于自己班学生人际交往、情绪波动并没有在意,导致了同伴欺凌问题越来越严重;第二,小Q的父亲并没有给小Q 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 甚至发表了“受害者有罪论”。 他非但没有站在自己女儿的一边,反而成为指责的一方。 因为小Q 的状态并不好,情绪很激动,L 老师想充分了解小Q 的状态, 在征得小Q 的同意后, 放了一段舒缓的音乐, 同时让小Q 填写了一张评估表,并约定了下次的咨询时间,并告诉小Q,如果有问题可以随时给老师发信息。
结合谈话、 小Q 的情绪表现与评估表,L 老师判定小Q 已经表现为抑郁症的倾向,如时时感到情绪低落,高兴不起来,愁眉苦脸,觉得对什么都没有兴趣,没有乐趣,在生活中也体验不到快感,对过去感兴趣的事情表现为无动于衷。 另外,小Q 对自我的评价也比较低的,觉得自己是无用、无能、无力的。 同时经常发呆,往往在一个地方长期地静坐或者躺在床上不愿意起来。 在了解到小Q 的情况,并征得小Q 同意后,L 老师决定先找小Q 的父亲聊一聊。小Q 父亲请了假,来到咨询室。
L 老师:小Q 爸爸,您觉得自己了解您的女儿吗?
小Q 爸爸:我平时比较忙,您也知道,我和她妈妈离婚了,对她要求比较严格。 虽然平时比较忙,但还是很关心孩子的学习,最近她情绪不太好,成绩也下降了不少。还请老师帮着想想办法。
L 老师:嗯,我能够理解。听说您再婚了,带着孩子,还有一个新的家庭,其实对您来说压力也挺大的吧?
小Q 爸爸:是的。 所以小Q 现在这个状态,我真的是不知道怎么办。 她以前也和我说过,我只当是班级同学间的小矛盾,也没有想到会到这种程度。
L 老师:那有没有想过给孩子换一个环境,比如转学,这样孩子的情况可能会好转。
小Q 爸爸:老师,这个太难了,你也知道政策,她现在所上的学校是重点初中,如果转学就只能去一所普通的初中,到时什么情况还不知道。再有她马上就上初四了,不久就中考了, 还是希望她在这里能读下去, 将来读个好高中。
通过和小Q 爸爸的沟通,L 老师了解了其真实的想法,小Q 不能脱离目前所处的环境,这是小Q 面临的比较棘手的外部问题。 因此,L 老师先做了评估与诊断。
三、被谁剪掉了“翅膀”
由卡尔·罗杰斯开创的以人为中心疗法, 强调咨询关系、自我概念,同时重视当事人的主观世界,相信人能够自我指导,由当事人主导治疗的过程,而咨询师在咨询的过程中要做当事人的“朋友”与“伙伴”。 以人为中心疗法的基本环节为确定治疗目标,咨询和治疗过程,从咨询过程的当事人、咨询师的角度,让当事人进行重新体验、认识,逐渐消除经验与自我的失调。 从咨询师的角度,罗杰斯在《协助关系的特征》中谈到建设十点治疗作用的关系, 如我能否让对方觉得我值得信任;我是否有足够的表达能力;我能否让自己体验到一种对别人的积极态度,如温暖、关心喜爱等情绪[3]。 在此过程中,L 老师准备运用以人为中心疗法,对小Q 进行辅导。 小Q 出现的抑郁情绪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要详细分析造成她目前状况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帮助她。 L 老师从家庭、性别、心理特征等方面,分析了造成小Q 目前抑郁情绪的内外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
通过与小Q 与小Q 爸爸的沟通,L 老师确定了小Q 抑郁情绪的外部因素。首先,小Q 处在一个班级风气较差的班级,这个班级出现了欺凌事件,而且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班主任没有觉察到氛围的变化与小Q 的情绪状态变化,缺乏关键的心理辅导能力。 其次,小Q 的父亲也未给小Q 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小Q 面对困难时,得不到来自家庭的支持,小Q 的父亲更多地是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对她的心理关注。 最后,那些欺凌小Q 的女生们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虽然不了解这些女生的家庭情况,但可以确定的是,她们背后的家庭多多少少都会有问题。 学校里对侵害者的教育仅限于批评教育,严重时只是找来家长,但这样的结果只能让侵害事件越来越严重。
(二)内部因素
研究表明, 同伴侵害往往是与个体特有的人格特征相关,受侵害者的人格特征通常为自尊较低、 自卑及情绪不稳定等,自卑及情绪不稳定消极的人格特征构成了同伴侵害发生的“客观”条件。 研究中提到在低自尊条件下关系侵害能显著增加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另外一项关于中国学生自尊与攻击行为关系的元分析发现,中国学生的自尊水平与攻击性行为存在着负相关关系,其中侵害者的人格特征表现为盲目的高自我评价和自尊、自信,通常会带有对他人的怀疑、低估或歧视,构成了实施同伴侵害的重要心理条件[4]。
不同类型的压电驱动器在性能上的差异主要是由于驱动原理不同,行走式压电驱动器与推动式压电驱动器为了避免共振,需工作在较低频率,因此运行速度较低。摩擦惯性式可工作在高频,甚至共振状态,因此可以达到更高的速度。驱动力方面,行走式压电驱动器与推动式压电驱动器依靠箝位力产生的静摩擦力提供输出驱动力,可以通过增大箝位力或摩擦系数等方式提高输出力大小,因此输出力较大,而摩擦惯性式压电驱动器依靠惯性克服摩擦力产生输出力,相对较难提高输出力,因此输出力往往比较小。
四、“我”应该怎么办
小Q 再次来到咨询室后,L 老师已经确立了对小Q 的心理咨询目标。因为有前几次咨询的良好开端,所以小Q 这次来的情绪状态要比上次好一些。L 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步骤[5],制订了计划(见图1),首先要改变小Q 的自我认知,建立小Q 的自信,在咨询中开展了如下工作:
图1 小Q 心理辅导计划
(一)改变自我认知
从评估中,L 老师认为在同伴侵害的影响下, 小Q 对自己的评价较低,并没有认识到她自己的特质,L 老师希望她能建立清晰的自我认知。 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指的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认知也叫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包括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状态的认知。
同伴之间的高亲密度对于女生自身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年龄的增加,同伴的理解和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给予女生心理满足和情感支撑。 然而,从另一方面说,同伴关系的高亲密度一旦出现问题,也会对女生造成更大的压力。虽然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但小圈子内女生为了保持与其他人思想行为一致,往往不敢表露出这种差异性,害怕自己被视为背叛者,甚至怀疑否定自己,产生自我认知障碍。同时许多女生也会过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如果评价偏负面,她们就容易产生焦虑等消极情绪,会自我怀疑,甚至逃避社交,拒绝和别人沟通、交流。
小Q 遭遇同伴侵害,如果在无法改变侵害环境,侵害屡教不改的情况下, 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小Q 改变自我认知,做到自我强大起来,L 老师与小Q 具体分析了小Q 的自我认知。
1.在你现在的班级,你体会不到快乐,大部分时候感到压抑。 班级里的那几名女生总是让你心生恐惧。
2.你想用逃避的心态,你不敢面对那几个欺凌者,怕老师与家长知道后,觉得是你自己的问题,怕遭受更大的报复。
3.你认为自己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并不认为自己的外貌让自己有优越感。
4.你觉得现在很难静下心来去学习,有时候会觉得情绪特别低落,感觉自己做什么都不行。
5.你也非常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会因为别人的评价而感觉高兴或忧愁。
看到小Q 目前的这些表现,L 老师帮助小Q 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 告诉小Q 最重要的还是清晰地认识自己, 既然目前没有办法让自己离开这个环境,还要面对这几个女生,那就要相信自己,不要去理她们的挑衅与找茬, 她们对你的不良评价并不是真实的评价,只是他们出于私心对你的打击,记住,你很优秀。 虽然你的朋友很少,但他们不是不愿意和你做朋友,只是惧怕那几个女生。 L 老师鼓励小Q 可以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读书学习不会辜负任何人, 并给她推荐了几本有关心灵成长的书籍与几部经典的励志电影。 从L 老师那获得肯定后,小Q 表示好好阅读,下次来与老师再交流。
(二)建立自信
再次来到咨询室,还没等L 老师开口,小Q 就和老师交流起了推荐的书与电影, 特别是其中的一部印度电影,明显感觉到从中获得了力量。阿德勒认为自卑情绪是指一个人在意识到他要面对一个他无法解决的问题时,表现出的无所适从,如果青春期的孩子学会了奉献与合作,心态平和,那么就可以为自己未来做好准备,如果感到自卑,对环境抱有错误的看法,那么就会缺乏进入社会的准备,成年后更容易失败[6]。因此,帮助小Q 建立自信是解决问题的关键。L老师和小Q 分析了她的优势,进一步帮助小Q 建立自信。
L 老师:我想我们现在很有必要看看你现在的优势,记着:这些是你今后的日子要经常对自己说的话。
我是小Q,
我有健康的身体和一个非常聪明、机灵的头脑;
我的学习基础很不错,努力后也能达到理想的成绩;
我有清秀的容貌、高挑的身材,性格文静;
我知道有困难和心理难题的时候向老师求助,避免浪费自己的精力和体力;
我的家长非常爱我,以后也会不遗余力地支持我。
因为同伴侵害的原因, 小Q 无法从实际出发认识到她所具备的这些优势,L 老师采用谈话与观察等方式,挖掘小Q 身上的这些特质,从而帮助她建立自信。 通过从身体素质、外貌特点、学习成绩、外部支持等方面,让她认识到自己真实具备的实力,从而一步步建立起面对困难或者挫折的勇气。
五、冲突升级了
就在帮助小Q 慢慢地建立自信心时, 小Q 和那几个女生又爆发了更严重的冲突。 那是初三下学期,开学时老师把小Q 和他们班的体委分到了一张桌, 这个体委外貌出众,在班级很有人气。 没想到当天下午小Q 就被这几名女生堵在了卫生间,把她的头发抓得乱七八糟,踹了她好几脚,命令不许和同桌说话,不许把被打的事告诉老师和家长。
小Q 的头发被扯掉了好几把,头皮往外渗血,班主任老师发现后,马上联系家长,送小Q 去医院处理。 刚开始,小Q 一直说是自己摔倒了撞伤的, 但医生说这是拉扯受伤,在老师和家长再三追问下,小Q 才说出实情。 虽然那几个女生受到了处分,但小Q 面临的处境依旧没有变好。本来有所好转的小Q 再一次陷入低落的情绪中, 对于这样的结果,L 老师决定引导小Q 勇敢面对,学会求助。
L 老师:你能把这件事告诉我,说明你很勇敢。 这件事不应发生在你身上,不应让你承受这么多,别人使用暴力,这不是你的错,这可能很痛苦,但你能告诉我更多的详情吗?
小Q:他们觉得我不应该和体委同桌,可能她们喜欢体委,就觉得我和他同桌让她们接受不了。
L 老师:谢谢你能把这一切告诉我,这需要勇气,我为你感到骄傲。 现在,为了更好地保护你的安全,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我们需要考虑一下如果再发生这种事告诉哪些人。
小Q:老师,我会和你说。 我以前和班主任老师说过,她也只是批评教育,就算找她们的家长,她们还是会找我的麻烦。
L 老师:别怕,我们生活在一个法治社会,我们的校园也不是法外之地,如果还是因为什么事情找麻烦,我们可以将相关事件向校长或管理人员汇报,甚至求助于当地公安机关。 你没有任何错,不用承受这些。
L 老师找到小Q 的班主任, 建议为了保证小Q 的安全,每天放学时,让小Q 排队离开校园,要求家长每天接送。 同时,校门口有警察执勤,也会保护所有学生的安全。从这之后,小Q 的抑郁情绪已经缓解很多,焦虑、恐惧等心理也在慢慢缓解。
六、终于化茧成蝶
小Q 终于初中毕业了,去了一所很好的重点高中,也终于脱离了让她感到苦恼的环境。 升入高中后,小Q 还是定期去L 老师的咨询室,对于小Q 来说,高中是一个新的环境,也需要时间去适应,再有初中同伴侵害给她造成的心理阴影还未完全消除。 与此同时,L 老师建议家长让小Q 学一些防身技能,高一开始小Q 学了跆拳道。 有研究表明运动除了能激发身体各个部位的活力外,还可以令人心情愉快,从而有效抗击抑郁。 让L 老师感到欣慰的是,每次咨询时,小Q 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高二开始小Q 彻底摆脱了抑郁的困扰,顺利地度过了高中生涯,并升入了理想的大学。
受同伴侵害造成的抑郁情绪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辅导就能缓解的,如果不离开侵害的环境,那么受侵害者就要一直面临侵害环境带来的恐惧。 如果当初小Q 转学情况可能会有好转,但由于受升学因素等影响,家长还是选择让小Q 留下来。 L 老师面对小Q 出现的抑郁情绪与问题,按照评估推断、诊断治疗、形成计划、实施计划等过程一步步引导小Q 走出抑郁的阴霾,帮助小Q 科学地认识自我,建立初步的自信,在事态有变化时,及时调整计划,让小Q 进一步坚强起来,学会面对欺凌者,辅导的过程也是漫长的, 在这过程中L 老师更是一位陪伴者, 陪着小Q 成长,感受她面临的痛苦,把她从茧中拉出来,让她蜕变为那只美丽的蝴蝶。
由于学校间分数竞争激烈,思想品德课的学科地位总是被所谓的主科排挤。 学生来自学习方面的压力很大,一部分学生更是被家长和老师双重“加压”,导致一些学生情绪波动大,冲动易怒。 特别是在一些普通中学,学生之间的身体暴力、言语暴力,包括网络暴力,有的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这种现象为学生在校期间的人身安全带来很大的隐患,特别是给被欺凌的学生心理方面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和《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都特别强调,要对学生开展关于情绪管理和抑制冲动行为以及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教育。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心理教师合作,做好学生的心理工作,不让学生的校园生活留有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