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2023-03-23杨福灵
□杨福灵
(中共攀枝花市委党校,四川 攀枝花 617000)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1]。农村潜力巨大,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能为新发展阶段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攀枝花市因矿而生,工业始终是兴市立市之根本,长期以来“三农”发展处于弱势地位。近年来,结合中央、省委重大战略部署,攀枝花市立足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认清当前发展形势,找准发展方向,才能推进乡村振兴[2-3]。
1 乡村振兴取得的成效
2018 年6 月,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对攀枝花市作出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定位要求,为攀枝花市“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乡村振兴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释了乡村振兴的重大意义和实践内涵。攀枝花市以此为契机,扎实推动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打造了红格、阿署达、禹王宫、龙华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示范点,有效提升了乡村发展活力、农民致富动力[4-6]。
1.1 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由图1 可知,“十三五”期间,攀枝花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 年的14 057 元增长到2021 年的21 979 元,年均增速达9.35%,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稳步缩小,收入比由2016 年的2.34 缩小到2021 年的2.18。
图1 2016 年以来攀枝花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收入比
1.2 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稳步提升
自2018 年四川省委提出支持攀枝花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及党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攀枝花市农业发展质量快速提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不断上升,三产结构占比从2018 年的3.4∶62.3∶34.3 调整到2020 年的9.3∶53.6∶37.1。
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持续提高,第一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从2018 年的0.13 个百分点稳步提升到2020 年的0.33 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18 年以来攀枝花市三次产业结构比及其拉动经济增长率
1.3 新型经营主体规模不断壮大
近年来,攀枝花市积极采取培育产业龙头、延伸产业链、培训新型农民等手段,推动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发展,各类主体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截至2020 年底,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0 个。其中,省级五星级园区1 个、四星级园区1 个、三星级园区1 个,市级五星级园区3 个、四星级园区3 个、三星级园区3 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6 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6 个,农业企业407 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 403 个,家庭农场及规模户1 550 个。
1.4 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种养殖业全面发展
2020 年,攀枝花市建成高标准农田约34 667 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46.2%;设施农业种植占地面积14 800 hm2,占耕地面积的19.7%;“三品一标”农产品基地面积达50 000 hm2,占耕地面积的66.7%。2020 年全市共有“三品一标”农产品130 个。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5 133 hm2、油料播种面积2 665 hm2、烟叶播种面积5 074 hm2、蔬菜及食用菌播种面积16 845 hm2;粮食产量25.85 万t、油料产量4 137 t、烟叶产量10 097 t、蔬菜及食用菌产量926 326 t;枇杷、芒果、石榴等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超过46 667 hm2,水果总产量48 万余t。
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挑战
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体会议对攀枝花市作出建设川西南滇西北区域中心城市、四川南向开放门户、攀西国家战略资源创新开发实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的“3+2”发展定位要求,为攀枝花市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攀枝花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建设川西南、滇西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积极推动构建“三个圈层”联动发展,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创新驱动引领、持续保障改善民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5 个方面,对加快推进攀枝花市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作了重要部署。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位于首位。近年来,攀枝花市在乡村振兴探索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攀枝花市还存在诸多不足。这些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会使攀枝花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成效大打折扣,在新一轮竞争中无法占据有利地位[7]。
2.1 攀枝花市对人口的聚集力、吸引力不足
攀枝花市本地人口逐渐流失,外来人口增长不明显。由表2 可知,2016 年与2017 年攀枝花市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短暂的上升,分别达到4.1‰和5.3‰,这得益于2015 年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但2019 年后又恢复到3‰左右的水平。
表2 “十三五”期间攀枝花市人口数据指标
从户籍人口来看,人口自然增长率为正,表明人口在正增长,但户籍人口在逐年减少,说明本地人口在流失。攀枝花市为人口净流入地,说明攀枝花市对外来人口有一定吸引力,但外来人口数量基本保持平衡,可见城市的吸引力并不高。
2.2 “三农”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显著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导致区域间生产要素流通不畅、利益矛盾与冲突加剧的重要原因,当前因地理区位和自然条件的不同而引发的区域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不平衡、不充分是攀枝花市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必须重视的问题[8-9]。
一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攀枝花市地处攀西裂谷中南段,具有山高谷深、盆地交错分布的特点,多山地、丘陵,低中山和中山占全市面积的88.38%[10],且水资源分布呈现出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状况,而农业是受自然条件影响最重要的产业门类,因而呈现出河谷平坝区普遍好、边远山区普遍差的特点。
二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不充分。二半山和高海拔地区因地质条件、地理区位的限制,区域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差距,虽然西区、仁和区和米易县分别于2021 年3 月、11 月入选四川省第四批、第五批“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但当前攀枝花市通往外界的交通还不方便,仅有1 条高速和1 条铁路北通成都、南接昆明全线运行,保安营机场直接通航城市仅15 个且运行航线较少,导致运输成本高、运输时间长,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特色农产品的对外销售。因此,平坝河谷、二半山和高海拔地区产业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大不相同,从而呈现出平坝地区较好、二半山区次之、高海拔地区最次的状况。
三是农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教育、医疗等都呈现出优质资源向较发达地区集聚的特点,因而造成了不同区域农民素质的分化。高海拔地区如盐边北部等农村发展水平不高,人口外流现象严重[11-12]。
2.3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
攀枝花市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流转差价、闲置农房和宅基地再利用增加收入、组织闲散劳动力组建服务公司等方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区位条件、领导者组织协调能力、村民参与集体经济意愿等因素的影响,农村集体经济存在发展不平衡、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攀枝花市现有农村集体资产60.01 亿元,2020 年全市230 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总收益3 086.1 万元,但平均仅有13.4 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有的地区村集体经济收入则达上百万元,如东区阿署达村通过积极盘活村集体闲置房屋、引进工商资本、成立集体股份制经济合作组织兴办村集体企业,发展“康养+旅游”“康养+农业”,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300 余万元;有的地区几乎没有村集体经济收入,如米易县湾崃村2020 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499 元(2020 年攀枝花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938 元),但村集体经济仅有14 000 元,主要为租金收入,村集体经济收入少,没有钱投入到村内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提升、村民福利改善等方面。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思路
攀枝花除矿产资源丰富外,生态优势尤其明显,有丰富的光、热、水、土资源,近年来在转型发展中康养、农业都取得了极好的发展成效。新发展阶段,受经济腹地小、人口规模小、市场体量小等限制,加快发展的瓶颈制约明显。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必须大力提升农业产业的竞争力,获取发展新优势。
3.1 做优做强特色产业,大力推动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和基础,产业兴旺,农民收入才能稳定增长。
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农业产品因品种、类别多样,经济附加价值高低不同,而任何一种具有超额利润的经济作物种植都会吸引大量模仿者[13],这就容易发生产业趋同现象,农民跟风种植,最终导致经济利益下降。攀枝花市耕地分布于河谷平坝地区、二半山区、高海拔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以“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思路推动农业产业优化布局,其中,平坝地区发展蔬菜种植,二半山区发展芒果、石榴、樱桃等特色水果种植,高海拔地区发展中草药、食用菌等种植和养殖业,实现以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升规模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二是立足特色资源,大力发展康养农业。“康养+”是能延伸到各个产业的“中枢神经”,康养与农业的结合能促进各方资源的统筹利用。四川省三次产业结构由2016 年 的11.8 ∶40.6 ∶47.6 调 整 为2021 年 的10.5∶37.0∶52.5,对比全省三次产业占比及产业结构演进规律,攀枝花市第一、第三产业(9.1∶54.8∶36.1)还有较大的潜力和提升空间。大力发展“康养+农业”,在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改造、人员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康养农业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为主,适宜在生态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的地区发展,可以通过打造特色康养村,推动实现攀枝花“三农”健康优质发展。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以绿色生态为方向,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快形成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
3.2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通特色农产品流通梗阻
改善以交通运输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可以有效提高产出水平。攀枝花市光热资源得天独厚,瓜果、蔬菜等农产品四季不间断,对外销售、打开销路必须有发达便捷的交通运输体系作为支撑。以成昆铁路复线、宜西攀大丽高铁、宜攀高速、攀大高速、攀盐高速、新机场迁建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配套完善仓储、物流、信息等设施,打造智慧化物流体系,解决特色农产品供应链和销售链问题,增强攀枝花与其他地区生产要素的流动效率,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3.3 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升乡村自我发展能力
强大的集体经济能有效推动农村生产力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
一是凝聚发展共识,增强基层干部群众发展村集体经济的主观能动性。探索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对乡镇领导班子的目标绩效考核管理,激发其统筹谋划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是夯实基础,为壮大村集体经济提供有力保障。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选好“领头雁”,从经营大户、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有效促进资源要素配置向集体经济发展倾斜。实施“头雁引领”“引凤归巢”“候鸟安家”工程,积极引进优秀人才。
三是坚持把群众参与、群众受益作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盘活现有资源、整合发展资金,既做大“蛋糕”,又分好“蛋糕”,让群众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从根本上提升群众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四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承包地、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改革,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