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综合性大学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23-03-23阴冬胜刘志静
阴冬胜,刘志静,张 锋
(河北大学 教务处,河北 保定 071000)
高等教育是人才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四新”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全新变革。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建设从逐步提出到全面实施和推进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道路提供了新的引领。“四新”建设的发展要求使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在应对新挑战、新理念的过程中不断探索自身发展道路。综合性大学要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四新”建设正逐步突破本科教育的边界,成为“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特别是培育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举措。综合性大学在构建和完善跨学科融合专业知识体系过程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从专业建设体系、课程体系、实践平台、教师队伍等方面探索和实践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路径。
一、超前识变:新时代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需求
1.积极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的时代需要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展开,5G、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正在推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及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新技术与新产业加速融合引领产业变革与发展将引发新趋势已经成为普遍共识,大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学生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拥有相应的跨学科知识储备以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具备创新思维、全球视野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高等教育面对新形势下社会需求主体的多元化,培养跨学科复合型高质量人才已十分必要。因此高校应着眼于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赋能高等教育,面向未来,面向学科前沿,主动出击,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需要高校具有敏锐的动态适应能力、各学科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综合育人能力。
2.践行国家战略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使命担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既是对中国大学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也是新时代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使命要求。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强调:“一流大学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这些重要论述为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3.促进教育改革和人才发展的必由之路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高等教育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但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不足以应对社会发展需求,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成为了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党和国家在当前的发展阶段对于人才的需要无比迫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一流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当前国家新发展格局下,高校人才培养层次及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至关重要。高等院校应培养具有宽阔视野、可持续发展观念、独立思考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这也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发展的双重需要。
二、积极应变:复合型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
1.综合性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针对综合性大学复合型人才培养现状,我们开展了学生群体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 450份,收回有效问卷1 411份,涉及文、理、工、医、艺等学科门类,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跨学科知识供给不足。我们通过跨学科学习需求调查分析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表示认同,但是只有一半左右的学生有过跨学科学习的经历。有跨学科学习经历的学生中,跨学科学习方式选择占比最大的是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其次是借阅其他学科书籍、旁听其他专业课程、跨院系选修、考取非专业证书、双学位辅修。关于跨学科学习的收获,学生对于跨学科学习可以提升综合素质,完善知识体系、创新思维拓展的认同度较高。
(2)学生复合型能力有待加强。在跨学科能力和素质培养方面,学生们希望增加相应的课程,尤其是跨专业课程以及前沿技术课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学生对通识课程的需求度也较高,对研讨类课程需求一般;学生对人工智能、大数据方向的微专业参与意愿较高。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教学方法的建议中,学生们对体验式学习的呼声最高,达到79.5%。相较于主题调研、志愿服务、参观交流等方式,学生们倾向于参加学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
(3)学校体制机制保障有待完善。目前,综合性大学在交叉复合的微专业和跨学科课程的开设方面仍有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的充足复合型学习资源。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学校保障机制方面,高校应加强跨学院教师聘任制度,完善教师激励机制、绩效考核机制和学分互认、学分替代制度、跨学科选课制度等体制机制保障跨学科学习。
2.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所面临的挑战
(1)缺乏顶层设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专业课程与各类辅修、选修课程相结合。但当前很多高校开设的可供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辅修、选修等课程并不多。一方面,高校缺少对学生选课规划的专业性指导,学生选课具有盲目性。当前学生跨学科学习的主要方式还是以借助网络课程及书籍自学为主。这种学习方式下,虽然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较强,但缺少系统性的计划与指导。这会导致学生的综合知识体系不够完备。另一方面,高校缺少相关管理制度。跨学科学习必然会涉及到学生的生源来源复杂,教务管理难度增加的问题,很多高校并没有针对不同专业需求的学生进行“量身定做”式管理。高校缺乏针对专业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匹配以及学生日常管理等方面完备的管理体系。
(2)课程设置衔接性不够。高校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首先,课程设置虽有学科交叉,但没有形成课程的有机衔接,在学科交叉融合度上有所欠缺。这就会导致高校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与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不能很好的吻合。其次,双学位、选修课等课程设置并不能很好的满足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需求,当前的课程设置并不能满足学生对前沿技术课程的需求。
(3)教学与实践结合不充分。实践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但目前高校实践教学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方面,疫情时期由于出行政策的限制会影响一部分学校实习实践类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性不足以跟上社会发展的需求。传统的实践教学方式较被动,主要还是以教师讲解居多,学生实际的操作机会不多或实践锻炼内容较浅显,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佳。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实践教学并不能给学生带来真正的实践体验,对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不佳。
(4)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作为教学活动主体之一的教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质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根本。跨学科复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迫在眉睫。首先,一部分教师本身具有比较丰富的教育背景,但高校并没有充分的将这类教师的优势发挥出来,缺少统筹规划;其次,高校缺少将不同学科专业甚至是院校之间的教师凝聚在一起的平台,教师之间交流合作性不强。高校强大的跨学科教学团队才是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石,地基不稳,复合型人才培养也无从谈起;最后,专业教师本身综合素质有待加强,教师只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素养是不够的,还要具备能将跨学科知识相融合的能力和创新精神。综合性大学只有具备跨学科素养的教师,才有可能培养出跨学科复合型的人才。
三、主动求变: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1.构建知识交叉融合的专业体系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建立相应的专业结构调整机制,构建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专业体系,包括传统专业的转型升级,新型专业的建设。交叉融合专业体系的建设需要高校根据专业特点,紧随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及时掌握社会的人才需求动向。高校应当利用好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这一优势,考虑各专业职业发展方向,灵活联动各学科专业特色,合理交叉融合,开展特色专业。首先,综合性大学要在对未来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的发展趋势的分析和研判前提下,将科技因素融入专业学科建设,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其次,综合性大学应考虑学校发展实际情况和优势特色,进行有前瞻性的布局与规划,基于严谨的逻辑论证,在鼓励专业大范围跨界合作的基础之上,遴选多个能够体现本校特色且发展空间广阔的新兴交叉专业进行重点建设。学校应当明确短期和长期建设目标,给予这些专业适当倾斜以优化资源配置,加强阶段性考核评估,尽快形成新的学科专业领域和研究特色,逐步培育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2.完善跨学科跨区域课程体系建设
综合性大学可以建立健全校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专业课程及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跨领域知识融通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设课程资源共享学习平台,将不同课程资源类型进行优势互补、互融;在增加跨专业课程比例的同时,及时开设与前沿技术相关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课程,打造交叉融合课程群,如:“医学人工智能导论”“数据新闻”“文学与中医药”等,推动文理、文工、医工、医理交叉融合。
综合性大学应当紧密围绕“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这一中心,积极搭建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共同开展校内外协同育人课程模式,共建“政产学研”优质课程群,积极培育新的教育生态模式。
3.建设共享实践教学平台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指出,教育要“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将专业课程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知识的重构组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拥有符合复合型人才标准的能力。综合性大学可以通过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采用“政产学研”、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模式搭建实践教学平台,系统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同时,学校还可以创建共享与交叉实践教学平台,采用数据采集与分析、人工智能算法、新媒介传播、虚拟交互等新的研究手段和仪器设备,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参与教育教学。
4.优化复合型教师队伍建设
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性大学应加强跨专业、跨校、跨地域的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师资队伍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综合性大学可通过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尤其是跨学科基层教学组织建设针对性较强的教师队伍;同时可通过建设突破时空限制的虚拟教研室,线上+线下形式多样的教师教研模式,充分发挥虚拟教研室的作用,加强教学研究、推进教学改革、交流教学经验,实现教师资源的利用最大化;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的资源,聘请校外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到教学中来,打造校内外“双导师”队伍,形成专兼结合、结构合理、交叉融合的教师队伍。
人才培养是一个不断探索、创新的过程,是一个需要时刻面向未来的过程。“四新”建设的核心是由学科融合带动现代科技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是高等教育主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行动,是通过融合创新助推产业升级或实现迭代跨越形成我国新经济发展的技术先导。“四新”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应该根据自身专业特色及优势,不断改进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