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究

2023-03-23李春桃刘冰南

当代教研论丛 2023年1期
关键词:抗联东北红色

李春桃,刘冰南

(1.绥化学院 电气工程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2.韩国大真大学,韩国 抱川 487-711;3.绥化学院 农业与水利工程学院,黑龙江 绥化 152061)

东北抗联精神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等优秀精神品质均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将其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为学生的发展明确方向,为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科学指导。

一、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来源及思想内涵

1.东北抗联精神的历史来源

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区的关东军以自行炸毁其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的拙劣手段嫁祸于中国军队,蓄意制造争端并发动了武装侵华的“九一八事变”。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以及不抵抗政策,将拥有世界一流装备、陆海空军齐全的二十多万东北军撤到山海关以内,导致日军仅用四个多月时间就将东北地区全面占领。日本关东军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残害百姓,东北三千多万同胞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承受着国破家亡的痛苦。黑龙江是东北抗日联军的主战场,由各地抗日武装组成的抗联部队十一个军中,有九个半军战斗在这片土地上,在龙江儿女无私援助和支持下,这支鼎盛时期才三万多人的抗日武装部队,同几十万凶残的日伪军展开了殊死斗争,歼灭了敌人大批有生力量,而且有力地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入关作战。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在白山黑水之间,在长达十四年血与火、生与死的艰难磨砺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用理想和信念铸就了宝贵的东北抗联精神。[1]时代更迭、精神永存,在广袤的黑土地上,东北抗联精神穿越历史时空,成为新时代振兴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精神力量。

2.东北抗联精神的思想内涵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整个东北地区在短时间内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东北人民的爱国情怀、保家卫国的精神被瞬间点燃。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进行了长达14年的抗击日本侵略的英勇斗争,[2]在顽强拼搏、誓死保卫国家的过程中形成了东北抗联精神。东北抗联精神是东北抗日联军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英雄史诗,是崇高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格的具体表现,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1)无畏生死、英勇抗敌的爱国情怀。爱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无畏生死、英勇抗敌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与灵魂。正是在这种崇高精神的感召下,东北人民在山河破碎、生死存亡之际,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组建抗日救国武装力量,不畏艰难险阻、英勇向前,义无反顾地吹响了东北抗战的号角,挺起了民族的脊梁,撰写了属于中国人的英雄史诗,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引领方向。

(2)敢于争先、矢志不渝的理想信念。日军对东北地区人民开展大规模的烧杀掠夺,以极其残暴的行为镇压手无寸铁的百姓全面统治和管理东北地区,并通过对东北政府采取政治压制、经济制约等手段,达到对中国东北地区殖民统治的目的。在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中,涌现出以杨靖宇为代表的革命将领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愤然拿起武器献身于救国存亡的战争中,纵使敌众我寡、战力悬殊,仍以必胜的理想信念支撑着革命英雄抗战到底。

(3)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东北地区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冬季降雪量大且雪期较长,如此严峻的自然条件,为抗联部队增加层层阻碍。由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作战时没有精良的武器、行军时没有充足的供给,面对敌人的追击和严寒的天气,不少抗联战士活活饿死、冻死在战场上,在这场持久的战争中,抗联战士始终秉持着艰苦奋斗的毅力和必将胜利的决心抵御外敌,最终实现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

二、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1.东北抗联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鲜活资源

思想政治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随着思政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日渐提高,逐渐将思政课从选修课转变为必修课,课程设置上增加了中国近代史纲要、毛泽东概论等课程,在学生已有的思想认知基础上,顺应国家建设发展的需求,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政治素养,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

东北抗联精神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特殊背景下形成与发展的,是红色文化资源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集中体现了我国先进的革命理论,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先辈的精神与品质。新时代新征程,东北抗联精神所蕴含的精神特质、文化内涵、思想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东北抗联精神中的思想理念在价值引领与目标导向上均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目的契合。作为思政课程资源,其传播载体、依托平台、表现方式等方面的建设灵活多样,因此加强大学生东北抗联精神教育能够为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奠定实践基础。

2.东北抗联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价值导向

大学生作为年轻一代,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在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等方面建设起着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外来文化的涌入、敌对势力的渗透,对我国大学生思想建设造成巨大冲击,导致部分学生对外来文化盲目自信,对本国文化产生质疑。[3]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成长、三观养成、信念筑牢的关键时期,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

东北抗联精神是一辈辈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历经数年所谱写的英雄史诗,它以生动鲜活的历史题材,向大学生展示中华儿女在任何时期都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时期,融入东北抗联精神能够为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价值导向与支撑作用,将学生思想凝聚起来,加以正确引导,并适时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磨练大学生意志的同时,让他们自觉承担起服务社会的历史责任。

3.东北抗联精神为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有利依托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我们要以革命英雄为榜样,弘扬东北抗联精神,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继承先辈遗志,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形势背景下,国家对思政课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了新的要求,要将重点放在厚植青年人爱国主义情怀上,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实践育人作用,而东北抗联精神的思想内涵与新时期新要求十分契合。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通过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感受到如果不是革命先烈誓死保家卫国哪有今天安稳和谐的美好生活,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推动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

三、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路径

1.用抗联精神育人,打造特色课程思政体系

首先,要在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在生活中开展劳动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美德,帮助学生改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懒惰习惯,减少日常铺张浪费,增强艰苦朴素意识。用真实的抗联英雄事迹教育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逐渐培养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使东北抗联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在学业中加强自我教育,提高个人内驱力。多数抗联战士在本应该享受学习乐趣、追逐梦想的年纪面对国家危难时刻,即使抗战环境极其艰苦恶劣,也毫不畏惧地用顽强的品质、坚韧的毅力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通过东北抗联精神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志愿服务时长,依托东北烈士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生动教材,以此为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开展寻找抗联故事、重走抗联路线、挖掘抗联精髓活动,以缅怀烈士的方式,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和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自觉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光荣使命。

其次,思政课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筑牢红色教育“主阵地”,让红色文化浸润人。在思政课内容中增加东北抗联精神模块,让学生在学习东北抗联精神的过程中,实现专业知识与爱国情怀、艰苦奋斗、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等精神品质内化融合,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

现阶段,大学生思政课教材由国家指定,内容多为理论,缺少实践案例题材,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思政教育难以真正入脑入心。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以案例讲解形式开展东北抗联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时代价值等专题教学,创新教学手段,富有感染力的体验式教学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情绪情感,使红色文化教育走深走实;搭建“课堂+现场”融合式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共同创新的情景式实践教学体系,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借鉴吉林建筑大学在《中国近代史纲要》中推出的特色课程“重走抗联路”的成功经验,创新开设东北抗联精神特色课程,推进课程共享,将红色文化资源切实融入到思政教育之中,真正实现东北抗联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教育目的,[4]构建东北抗联精神育人工作体系,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2.用红色基因树人,创建文明和谐校园

健康文明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将外在的教育成果自然内化为内在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品质,将东北抗联精神有机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打造集红色文化、优良传统于一体的校园景观,彰显鲜红底色,传承红色基因。

抓好党团班级建设,推进东北抗联精神与党、团、班级三级组织有机融合。打造区域特色亮点及党建品牌,助力新时代大学生党性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掌握人生方向,厘清人生目标,明确人生责任,在教育实践中用红色精神释放青春,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搭桥、添砖加瓦;培育先进团支部,根据学校红色文化教育总体进度安排,把握大学生思想特点和发展需求,侧重加强对团员学习内容的供给与思想梳理,结合青年大学习、主题团课、活力团支部活动,积极组织团总支书记领学、班级干部带学、学生自学,成立东北抗联精神青年宣讲团,举办专题培训讲座,全程互动式再现党的光辉历史,将理论学习转化为实践教育;设立红色班级,选树优秀学生榜样。青年大学生应当加强红色文化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班级建设,既能营造团结互助、敢于争先的班风班纪,又能厚植大学生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使东北抗联精神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从而实现课程思政育人体系与红色文化教育相统一。红色班级在学风建设、特色优势、成果产出等方面要完美融入东北抗联精神,充分发挥各学院、各学科专业优势,立足实际,精心规划红色班级建设事宜,遵循教育规律,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加强班级干部队伍建设,优化班级规章制度,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红色班级管理体系,引导红色班级成员脚踏实地、追求卓越,发挥标杆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东北抗联精神,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重大时间节点为契机,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团体机构组织开展东北抗联精神进校园宣传,培养大学生民族意识,让他们深刻理解今天美好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饱经苦难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以唤醒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优化传统宣传模式,运用新媒体网络工具拓宽传播渠道,丰富抗联精神宣传内容,让大学生更直接、全面深入地了解东北抗联精神文化内涵,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的。

3.构建三全育人教育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应该遵循的教育培养目标,[5]而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日积月累、逐渐渗透并有效开展与之匹配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全面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精神素养达到教育的根本目的。在运用东北抗联精神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树立整体性意识和“大思政”观念,着力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机制和育人平台,[6]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性和衔接性,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以全员育人为指导,强调育人的主体要素。把握思政教育的全面性,构建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学生“四位一体”教育机制,相互配合协同育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好博物馆、纪念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深挖育人要素,搭建育人平台,为师生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让学生学有所依,全力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要注重家风建设,开展日常劳动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做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校园文化环境、规划设施、人际关系影响着学生的发展与方向,因此在加强大学生东北抗联精神教育过程中,要深入探索协同育人机制,整合教育资源和手段,调动发挥专任教师、辅导员等育人主体的育人作用,积极推进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以智慧启迪和精神力量。

以全过程育人为指导,强调育人的时间要素。贯穿思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将东北抗联精神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党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创新创业教育中,精心安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识大体、顾大局,指引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为祖国的伟大复兴时刻准备着,努力争做能担大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以全过程育人为指导,强调育人的空间要素。创新教育思路、手段、载体,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多元立体化红色实践平台,加大东北抗联精神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校园网站、校报、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传播载体,开设专题写作、专栏报道。开发沉浸式、体验式红色体验项目,拓展红色微电影、短剧、诵读、VR虚拟空间等方式,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红色文化宣传队伍中,做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让学生从配角转变为主角,增强文化自信、情感认同,成为弘扬红色文化的新生力量。

展开全文▼

猜你喜欢

抗联东北红色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红色是什么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红色在哪里?
大东北的春节
追忆红色浪漫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