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幸福观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应用
2023-03-23纪皓瑛
纪皓瑛
(青岛大学 国际教育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高校作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主阵地,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幸福观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把奋斗幸福观融入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培养具有远大理想抱负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时代新人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面对我国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必须从国家战略高度审视和把握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努力提高大学生奋斗幸福观的实践能力。
一、奋斗幸福观的文化历史渊源
幸福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奋斗幸福观就是幸福的最好注解。马克思指出:“人的幸福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自己的劳动中获得的。”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论证了人本身就是一个物质实体的观点,并且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马克思把人类创造幸福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对人类幸福进行了高度概括。而这种对人类幸福性质分析和科学预测,是马克思哲学从人与人交往出发的必然产物。幸福是社会成员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类活动和社会生活中体现出来的一种基本价值取向和价值理念,也是对人类幸福实践及其价值成果所作的理论总结和价值肯定。近代以来我国经历了中华民族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过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加充分而有尊严的基础和前提。在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均存在着不同程度意义上的幸福感。在革命时期,人民群众对于幸福具有强烈追求,而且也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党对人民幸福拥有充分的意志能力。大革命时期,通过武装斗争解放和改造了旧中国,使中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具有绝对的领导力与组织力,成为中国革命事业实现伟大胜利的坚强保障。土地革命时期,人民群众经过长期的艰苦斗争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农民群众普遍建立了新生活;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群众生产合作社不断完善与发展等情况下形成了人民对幸福的期盼和奋斗精神。人民群众对幸福有着强烈追求,并且这种追求具有普遍指向和内在逻辑。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之后,我国人民群众在继续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实现自身发展与提升,在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利益中不断追求幸福。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实现了党对人民幸福理解上的更进一步,并成为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基本遵循。
二、奋斗幸福观的价值内涵解读
幸福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马克思指出:“幸福就是消除了人最基本的需要和欲望,从而使人有能力摆脱自身的限制而获得自由。”没有物质生活,就没有人的精神世界;没有精神世界的人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类的精神生活必须是人通过自我价值实现和对自身发展所作的行为来实现。
1.体现了对人类共同追求终极目标的执着追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幸福是人的精神生活的基本内容和价值标准。幸福不只是物质生活的满足,还包括精神生活。“幸福本身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生活。”[1]在当今世界,“幸福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而奋斗幸福观则是在总结人类发展历史经验基础上,把人类对幸福的不懈追求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终极目标和最高追求。追求幸福,不仅具有深刻层次的价值内涵,而且具有永恒的价值追求。奋斗幸福观始终将人作为美好生活的主体与最终目标作为奋斗目标,明确了幸福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实现,只有实现人类共同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现世界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只有追求实现人类共同梦想才能为人类的自由而奋斗。
2.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奋斗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要靠全体人民共同奋斗,必须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中国梦是亿万人民的共同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梦。中国梦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梦想,而是无数中华儿女的共同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全体人民来共同奋斗、共同贡献,实现共同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民用辛勤汗水、心血、智慧形成的,中国梦一经实现、就会变成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将实现!中国梦本质上是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价值实现途径和共享方式。人民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依靠自己去奋斗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梦实现共同理想实现最坚实的力量源泉和强大支撑。通过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现共同目标、创造美好生活不仅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也是世界各国人民共同的梦想和责任。实现中国梦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艰辛劳动和巨大努力。中国梦一经伟大梦想凝聚成亿万人民的共同意志就一定能够实现!
三、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践行奋斗幸福观的意义
奋斗幸福观是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财富和实践力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高校思政教育要把学生对社会、对国家发展、对社会生活的理想与追求转化为对个人奋斗、对社会生活效果的认知等基本问题,把奋斗当作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情感力量,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培养奋斗精神,坚定奋斗意志,引导实现奋斗目标,把奋斗建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观念,从而树立为实现中国梦的行动指南和精神支柱。
1.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精神的时代价值深度融入校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而中国当代社会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荟萃之地,其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与精神风貌,反映了中华民族追求幸福的内在愿望和积极追求。《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与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宣传和践行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将其转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精神的具体实践活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及其核心要义融入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当代中国精神融入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助于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奋斗精神和时代风貌。
2.增强新时代大学生励志奋斗观的自觉意识
时代是思想之母,思想是行动之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既充满了光明与挑战,也充满了机遇与希望。广大青年学生作为社会最活跃的细胞,始终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上的生力军。他们既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财富,又是国家建设、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主体。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肩负着重大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光荣使命。在新时代思政教育中践行新时代大学生励志奋斗观,将其视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重要支撑、精神力量与思想武器;作为大学生要切实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总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规律,主动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形势任务要求和社会发展要求自己。坚持一切为了青年、一切服务青年原则,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工作来抓,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来抓,把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作为根本责任来抓。
3.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实现马克思主义在高校落地生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过程和各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奋斗幸福观对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主义不仅把学生作为主体之一,而且也将学生作为主体地位要求我们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和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大学生中广泛深入地进行下去。因此,高校的广大学生一定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实践中所处的时代背景与核心要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育中的理论灌输与方法呈现,而应在此基础上结合大学生现实需求开展富有针对性、时代性、实践性强的相关活动和研究成果并实现其在大学生群体中落地生根。
四、奋斗幸福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1.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育人的“四梁八柱”
高校思政教育不是单纯的课堂讲授理论行为,而是一种全过程育人过程。如若没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作为支撑,教育就无法取得成效。只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教育生态,才能形成“四梁八柱”。为此,我们必须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育人“四梁八柱”。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突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衡量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回答。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之人为根本任务,以奋斗幸福观为主题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这既坚持了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又充分体现了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既明确了要求,也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队伍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还有丰富育人内容和实践机制等方面的具体规定。这样既保证了高校学生全面发展得到满足,又能实现全面进步和发展。
2.积极营造氛围,不断激发奋斗幸福观
奋斗幸福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价值观的体现。高校应营造有利于奋斗幸福观形成的社会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幸福观,将奋斗幸福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奋斗幸福观真正深入人心。一是宣传报道。在校园内广泛传播奋斗幸福观的思想主张。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利用微信、微博、网络平台等载体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宣传工作,广泛传播正能量。二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幸福观,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正确方向和精神动力。这些都需要在高校青年群体中大力弘扬奋斗幸福观,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奋斗幸福思想和奋斗的热情,形成全社会弘扬新风正气的良好氛围。
3.将奋斗幸福观融入到课堂教学
首先要让奋斗幸福观进教材、进课堂、入头脑,让学生深刻地认识人生意义,理解奋斗才能实现中国梦,同时,还要使其与中国梦相契合。树立奋斗幸福观,必须要加强理论武装,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大是大非面前清醒头脑;在风浪中搏击风浪;在各种考验中成长;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被各种杂音所干扰。
4.将奋斗幸福观融入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制定实施细则,将奋斗幸福观融入校园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中去,并将大学生学习情况与奖励挂钩。结合校级、院系、班级三级考核标准,加大考核力度,实行优胜劣汰。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评比,并将表彰结果公示,形成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对考核优秀、学习优秀的大学生给予表彰和奖励。将学习优秀典型作为评优评先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不断激励教师发挥教书育人的责任、奉献与收获。让学生以奋斗幸福观为导向来促进自身成长提高。真正让广大学生将奋斗幸福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其成为广大师生内心深处思想和行动上共同认可、追求并践行的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从而带动校园里形成一种积极向上、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形成人人争做新时代好青年的“新风尚”。
5.把奋斗幸福观融入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将学生考核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经历、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结合起来,并通过多种途径将奋斗幸福观融入考核评价体系中,使学生成为有奋斗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大学生。要有“硬核”才有好未来。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大学生,才会有成功与辉煌。如果没有奋斗,就不会有幸福。在大学里有各种各样的奖项、荣誉,但对学生而言,最有价值和意义的是他们付出的劳动和取得的成绩。通过考核评价来体现这些优秀人才的价值,学校要积极探索适合高校学生发展和成长成才的评价体系。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是公平的,都可以得到应有的对待,得到应有的尊重,这样才能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就在身边。而且激励制度可以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激励机制也是高校实行的一种促进大学生积极学习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重要途径与手段。激励制度要求学生以“奋斗”为核心,用奋斗幸福观武装自我,将奋斗幸福观转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奋斗追求与行动。
奋斗幸福观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渊源及丰富价值内涵的思想观念,对于高校思政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奋斗幸福观进入高校,走入课堂,让当代大学生在奋斗幸福观的影响下实现自身价值,收获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