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道德支撑
2023-03-23耿贵情通讯作者崔桂美
耿贵情 程 银(通讯作者) 崔桂美
(贵州财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回眸
“法治兴则民族兴,法治强则国家强”。法治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显著标识,法治社会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法治最大的根基在人民,人民具有较高的法治文化、较强的法治意识、深厚的法治思维,法治国家的建设就稳如磐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是人民,必须坚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要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全面依法治国各领域全过程,保证人民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承担应尽的义务。”[1]288-289
法治国家建设不仅体现在法制体系建设上,更是基于一种法治思想、法治文化的建设。法治文化深刻反映了法治国家建设的步伐与程度,法治意识培养、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场域在高校,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法治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引领和基础性作用。但近些年来,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步伐仍滞后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需要,部分高校法治文化欠缺,奢靡腐败之风、官僚之风弥漫。高校法治文化该如何建设,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具有什么样的内在关联等问题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学界对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的关系研究主要基于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主要功能、建设的主体内容、存在问题、路径选择,以及道德的内涵、力量系统、道德支撑点、道德与法治的内在关联等方面,形成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刘立功从依法治校的理念视角论析了高校法治文化具有的“引导功能、教育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包括精神、制度、行为和环境四个要素,四要素相互联系、互相配合,共同构成高校法治文化的统一体[2]。着重阐明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功能和关键要素,但就高校法治文化与道德建设的关系则探究较少。彭秋归主要从修身成德的文化传统与民族复兴的角度着重探析了修身成德的价值,指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修身成德的内核,应着重从“学、思、行”三方面积极践行修身成德,提升自身道德修养[3]。钱颖萍从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的关系上阐述了道德对法治文化建设发挥支撑作用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认为“法治文化的生成需要理性与道德的契合,法治治理的局限性需要道德治理的弥补,道德在法治文化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中发挥着作用”,应着重“通过提升法律适用者的道德素养,提升民众对于法治文化的认同;通过道德宣传提升民众的守法意识,推动法治文化建设”[4],从而阐明了二者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及其重要定位,它们都是共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
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明确了道德与法治的关系,指出道德建设总体要求应“坚持发挥社会主义法治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以法治承载道德理念、鲜明道德导向、弘扬美德义行,把社会主义道德要求体现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之中,以法治的力量引导人们向上向善”[5]。新时代道德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导和保障,同样,法治文化建设也离不开道德的支撑,道德对法治文化具有滋养的作用,二者之间是互进互融的过程关系。因此,值此法治与道德建设盛行之时,不断加强对高校法治文化与道德建设的内涵及作用研究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与道德建设的内蕴
高校法治文化与道德建设,看似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两条主线,但本质上二者是相通的统一体,正所谓“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在法治文化建设中必定要加深对道德的理解,在道德建设中又必然要深化对法治的认识,只有如此,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的内核。作为司法灵魂和生命的公平正义,同样是道德所崇尚和追求的美德。高校法治文化与道德建设虽有着紧密的耦合关系,但在内涵界定上却也是泾渭分明。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
“法治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是崇尚法治、以法治为内核而形成的一种现代法律文化。”[6]法治文化集中反映了一个民族和国家管理社会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追逐法治目标、崇尚法治精神的演化进程,是一个由低级逐步走向高级的曲折发展过程。它不仅关涉法律文化、法制文化等内容,还内蕴着与法律制度相关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中的法律现象的阐发,是对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的集中射影。新时代法治文化建设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内核,以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建设体系,集中体现和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先进法治文化,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统一体。物质文化主要是以物质为载体的文化表现形式,如具体化的法律、法规;精神文化是法治文化的灵魂和价值体系,如公平正义、自由平等,是更高层次的文化;制度文化是以规范、制度等为表现形式的文化,如司法制度等。三者共同构成了法治文化的基本要义。
在明晰新时代法治文化要义的基础上理解高校法治文化会更加准确。何为高校法治文化?学者们做过诸多界定,戴仁荣认为高校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在外延上的一种表现,具有法治文化的内在品质,是“融注在高校法律关系主体中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律原则和法治精神的总和。其核心是高校法律关系主体的法治文化意识、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7]吴艳则将高校法治文化界定为是“高校主体对于高校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8]。它主要表现为高校管理者、师生员工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法治意识以及行为模式。张焕焕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界定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指出广义的高校法治文化是高校在治国理念和基本制度模式下根据自身特点确立的保障师生员工追求自由、民主、平等和权利等目标的培育模式及文化形态;狭义的高校法治文化是指高校在法治进程中制定的校规、校纪等具体的法治文化形式,是一切对高校法治文化内涵揭示的外化活动[9]。具有其从属性、普适性、渐进性、差异性、主导性和传承性的特点。这些界定看似各有所异,但实质上具有其内在的一致性,都从内涵上突出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基本意涵和法治导向,为进一步探究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高校法治文化首先是法治文化的属种,其范围远小于法治文化,主要区别在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不同,高校法治文化的行为主体、建设主体、表现形式都主要集中在校园,主要集中反映的是高校法治建设的底蕴、导向和氛围。它主要是指高校的管理、教学、活动中融入的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要义的文化意识与行为方式,以培养师生员工法治价值观、法治思维、法治意识为导向,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法律原则、法治精神和内在品质的法治氛围,是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有机统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具有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的校园文化。
(二)高校道德建设的意蕴
道德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底蕴,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国自古就有“以德治天下”的优良传统,并在时代变化中不断赋予德治新的内涵。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华文明中形成的“厚德载物、大公无私、助人为乐、德厚流光”等传统美德,深深影响着亿万中国人民的精神。那么,何为道德?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定义,“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反映着一定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并为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服务。”[10]因而道德具有调节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内省功能和激励功能,对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如帕托切克所说:“任何一个社会,不管它的技术基础多好,如果没有道德基础,没有一种信念,只是追逐投机和有奶便是娘的利益价值观,这个社会必然堕落、沉沦,而且没有前途。”[11]道德是一种人类自我实现和把握世界的方式,是人类社会自我实现的内在尺度,道德无处不在,时刻深透着人们的生活。没有道德的社会,终将是混乱不堪的社会。而与道德相行的道德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不仅对人们的言行举止、人际关系、人自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约束和规范作用,而且对社会经济生活、市场经济管理等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0]。
高校作为道德文明和道德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各种文化汇集的高地和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摇篮,高校道德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整个社会乃至整个国家道德建设之成败。因此,在笔者看来,高校道德建设是社会道德建设的主要阀门,是不断强化师生员工道德价值观、道德信仰、道德认同的底色文化,集中体现在高校管理、教学、活动和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校道德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引领社会风尚和维护社会和谐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但仍不容忽视的是,目前高校道德建设仍存在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部分教师道德失范、部分学生道德滑坡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道德意识淡薄、道德素养低、自私自利、缺乏公共意识和集体观念,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师长的情况常有发生。究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校道德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衔接不够、融合性不强,部分高校学生对道德的认同度和认同感不强,缺乏内心的尊崇和认同,道德的软作用无法通过法律的硬作用映衬出来。因此,在明晰道德及道德文化内蕴的基础上,不断加强高校学生道德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尤为重要,这不仅能为法治文化建设提供道德支撑,同时也能为繁荣高校道德文化夯实基础,为培养政治素养好、道德素养高、品行端正的新时代青年保驾护航。
(三)高校法治文化与道德的耦合关系
高校法治文化与道德是什么样的关系?要厘清这一问题,首先就要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问题。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论题,从二者的关系上看,法律与道德是紧密的关系体,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益和相互推动,主要体现为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道德和法律在一定条件下会相互转化。法律和道德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受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产力生产关系发展的影响,并且它们的目的较为一致,功能互补,内容交叉,都是人类社会重要的调控手段,但法律和道德并不能等同,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法律和道德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行为规范,具有较强的权威,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道德则是社会认可和普遍接受的行为规范,不具有强制性。二是内容结构不同。法律一般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强调权利义务对等;道德一般只以义务为内容,倾向性不同。三是调整范围不同。一般而言,道德的调整范围比法律的调整范围宽泛一些,但有时二者的调整范围又有交叉。法律与道德二者不能相互替代,任何一种单一的治理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实现二者的功能互补,才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
同样,高校作为法治宣传、法治文化建设的前沿阵地,是道德培育、道德文化建设的主场域。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虽有着表现形式、调整范围、内容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但二者在建设上同样是紧密相连的耦合关系,这是由法律和道德的关系决定的。因此,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必然要融入道德元素,高校道德建设中也必定要体现着法治基因。高校法治文化的精神内核与高校道德建设的价值追求不谋而合,高校法治文化的正确舆论引导作用对道德建设大有裨益。它主要体现为对学法、尊法、用法等现象的关注,有助于对法的质量本身予以反思,有助于将法治文化深入人心[12]。而对于大学生守法习惯的养成,高校道德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深入人们的内心世界,促使人们认同法律精神、遵从法律规定、增强法律意识”[13]。反之,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又有助于强化道德建设,为道德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三、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需要道德强力支撑
随着经济转型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的道德观念、法治意识、法治思维、价值追求、职业理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出现了不少问题。高校法治文化该如何建设,成为了学者们常思不能预解的难题。道德作为与法治相伴相生的孪生姊妹,能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缺乏道德支撑的原因释析
新时代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虽取得显著成就,但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尤其是一些西部偏远地区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相对滞后,高校法治文化遭遇腐败消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部分高校师生法治意识淡薄,法治信仰缺失。法治要发挥长久的作用,最关键的是人们对法治要充满信仰,认同所制定出的法律法规,秉持现代法治理念,树立法治思维,心中充满对法律的敬畏,以法律为尺度和准绳。但部分高校在法治文化建设和宣传上更着眼于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不注重体现以保障人们的民主、公平和正义的现代法治理念,致使师生员工对法治的内涵和理念缺乏应有的认识,形成习惯性的权力治理思维,法治意识淡薄,法治信仰缺失。二是部分高校的校纪、校规管理色彩浓重,缺乏人文关怀和法治精神,多注重管理好学校和师生员工,有时甚至会出现违反上位法进行管理的情形,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带有浓重的行政色彩。三是个人自律不严、高校管理失范、法治文化底蕴不足。部分师生法治素养不高,在追逐利益时奉行“找关系、走后门”;同时,一些高校在管理中的“人治”文化尚未彻底根除,将“人情关系”凌驾于法治之上,讲潜规则和搞“家长制”,“以‘搞形式’‘走过场’的方式应付依法治校,打着‘法治’旗号行‘人治’之实。松散的自我约束和‘选择性’的法治执行必然消解法治威信,使法治沦为‘形式上’的法治,法治校园难以真正实现”[14]。
由此可见,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难以推进,高校法治校园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不在于缺乏完善的法律依据和规章制度。近年来,随着我国法律体系的不断完善,众多高校的管理制度、校纪校规日益完善,早已不再是制度不完善的问题,而是高校缺乏必要的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高校在法治建设中忽视了对道德的培育,没能较好地把法治宣传和德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致使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缺乏必要的德治土壤,师生员工对法治缺乏必要的信仰和敬畏。
(二)道德建设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价值支撑
高校法治文化包含着多种形式的文化,既有先进的法治文化,也有滞后的法治文化。高校应建设什么样的法治文化,法治文化建设应追求什么样的价值目标,体现什么样的文化诉求等,都是需要首先弄清楚的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战略方针,“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互相配合、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15]。阐明了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指明了总方向。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主要凸显在道德对法治文化的价值引领方面,道德对高校法治文化的价值引领,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法治文化建设的内核,体现师生员工对法治文化建设的价值认同。中国有着丰富的传统道德文化资源,意蕴着深厚的道德精髓,这些道德资源可以而且也能够为今天中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价值范导。因此,道德文化所表达的不过是发挥中国传统优秀道德文化对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作用,这是当下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16]。
对此,高校就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优秀的道德文化资源,以先进的、优秀的道德文化资源引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发扬先进的高校法治文化精神,积极培养师生员工的公德和职业道德,努力提升领导干部和管理人员的公德心,把道德建设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私德和公德的关系。私德和公德作为道德的重要内容,二者皆不可缺,正所谓人无私德则不能立,人无公德不能团。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就是要始终以道德为价值支撑,以道德滋养高校法治文化精神,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才能彰显其深邃的底蕴和内在的灵魂。
(三)道德建设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方式和路径是极其多样的,在整个建设过程中,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形式和步伐对高校师生的影响深远,法治文化对人们的熏陶是深入骨髓的。但部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仍有些乏力,不能达到较好的建设效果,法治文化建设形同虚设,对师生员工法治思维、法治意识的培养、法治观念的养成作用不明显,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缺乏道德建设的力量支撑。道德作为引领社会发展的基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离不开道德力量的引领和推动。道德建设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支撑主要体现在道德夯实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为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是弥补其局限的有效手段等方面。
一是高校道德建设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信用基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最终体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有序、文明和谐的交往上,但在交往过程中人们能否自觉遵守交往规则、遵循法治理念,不仅取决于法治的强制性,还取决于人们的诚信。诚信是道德的主要内核,是法治建设的基础,一旦离开诚信,法治建设的成本就会剧增,法治建设就缺乏必要的道德土壤。因此,高校在推进法治文化建设中,首要的就是要加强高校道德建设,实现高校道德建设和法治文化建设互融互进,协同发展。
二是道德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一般来说,高校道德文化具体体现为师生员工对道德的判断和价值观的追求,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等同样是判断道德的标准,反映人们的道德价值追求,这些正是忽视道德建设和道德培育而造成的结果。高校道德建设应着重以培养人们的正确价值追求和道德判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塑造人们的道德水准,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是高校道德建设是弥补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有效手段。单方面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有其局限,这些局限正需要道德建设来弥补。一方面是道德建设有助于弥补法治文化建设的外部性,法治文化建设要求人们的外部行为符合现行法律规范,但无法保证人们都有知耻心,而道德建设的实现主要靠其自律,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只有作为内因的道德建设好,作为外因的法治文化建设才能通过道德建设起作用。另一方面是道德建设有助于弥补法治文化建设的依赖性。法治文化建设对人具有依赖性,它是人的—种活动,因而需要有德之人去执行,法治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有德行的人,法治文化建设也应充满德行。
(四)道德建设支撑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道德对法治具有重要的滋养和补充作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产生的问题必将由道德建设支撑和解决。高校道德建设只有充分与法治文化建设相融合,在道德培育中孕育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才能获得更广泛的道德基础和更有效的实践效果。道德建设如何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呢?主要可以通过以下三个路径予以实现。
一是确保党组织对高校道德建设与法治文化建设的领导。高校道德建设事关培育什么样的青年大学生以及为谁培育青年大学生的问题,只有加强党组织对高校道德建设的领导,才能保证高校道德建设的方向始终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要求进行。同样,建设什么样的高校法治文化,如何进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仍需要学校党委来重点把关和引领。从法理学上看,高校道德建设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本就是相辅相成的,高校道德建设能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推动,增强人们道德素养的同时也强化了人们对法治的认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融为一体,助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
二是将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全方位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过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道德建设的主阵地,是培育大学生道德文化素养、政治素养等的主渠道,在对培育大学生道德品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高校思政课对我国法治思想、法治核心要义、法治精神等的贯穿融入明显不够,仅有少数思政课和思政教师会从道德与法治关系的视角讲述法治文化,对学生的法治思维和法治观念的培育仍不够,道德对法治的滋养作用仍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对此,将法治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政课,将更加有助于发挥道德对法治建设的支撑作用。
三是通过道德宣传和教育推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营造师生育德学法、守德遵法的文化氛围。民众法治观念的形成萌芽于道德,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源于对道德的认同和遵从。高校加强对学生道德宣传和教育,使学生准确把握好道德与法律、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培育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强化他们的法治观念、法治思维,使他们在面临社会复杂问题时既能从道德视角应对,又能从法治视角检视,进而为社会营造良好的道德和法治氛围。
四、结语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引领社会法治走向的重要场域。法治社会能建成什么样,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一定程度上是由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决定的。高校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他们在社会发展中的思维方式、法治理念、道德素养等都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发展。如何有效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发挥道德建设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精神动力作用和弥补法治局限的作用,是需要长期深思和实践的现实问题。但无论是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还是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建设进程中,道德始终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始终具有支撑作用。高校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和发挥好道德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同频共振地推动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与道德建设协同发展,实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有机融合,彰显道德在法治文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