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百年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经验启示

2023-03-23孔祥忠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经济

孔祥忠

(北京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44)

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百年历程中,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关注研究国际国内时代背景,始终坚持马克思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牢记领导经济建设历程中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回答重大时代经济问题,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同历史阶段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新要求,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过程导向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的制定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披荆斩棘、锐意进取,为破解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建设难题提供了中国方案。恩格斯说:“我们自己创造着我们的历史,但是第一,我们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和条件下创造的。其中经济的前提和条件归根到底是决定性的。”[1]592遵循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规律,创造人类文明历史,推进人类社会进步。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初步探索

(一)土地革命实现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历史性解放

“土地革命问题是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中的中心问题”[2]894,进行土地革命实现了受封建统治剥削而长期束缚的农业生产力的历史性、革命性解放。在党的八七会议上,作出了关于实行土地革命的历史性决策与部署,会后,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根据地的建立为开展土地革命提供了基础空间和现实条件,随着根据地的逐步巩固发展,中国共产党颁布了《土地法》,找到了中国革命的依靠力量,制定了进行土地革命的方针路线,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民受压迫的命运,尤其是改变了贫农、雇农的社会地位,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消除中农和富农阶层,而是采取联合与限制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土地法》的顺利推行提供了基本条件,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在全国进行土地革命的伟大斗争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土地法》的颁布与实施从根本上使农业生产力获得解放,满足了广大农民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受自己支配的土地的迫切需要,使中国共产党获得了农民的极大拥护和爱戴,为中国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中央苏区的建立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提供滋生的土壤

中央苏区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局部执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系统性初步尝试,其间制定了历史上第一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提出了全部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已经初步形成了工人和农民联盟的民主专政的“国家形态”。1933年,毛泽东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提出,要“进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需的经济方面的建设,集中经济力量供给战争”[3]130。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首先从农业生产开始,同时发展小型手工业和工业,并且开办了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以中央苏区为生长的土壤,寻求经济发展的“办法”,充分发挥经济建设对“创造历史”的决定性作用,是中国共产党较系统全面地进行经济建设的一次伟大实践。

(三)“三大经济纲领”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理论基础

在解放战争时期,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解决了这一时期经济困难的同时,促进了资本主义所有制性质向社会主义所有制性质的根本性转变,为取得全国胜利、稳步实现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作出巨大贡献。“纲领”主要内容包括:一是解决农民土地所有权问题。在更大范围铲除了地主阶级对土地的所有权,取得了土地革命的阶段性胜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参与抗战的积极性,赢得了群众的拥护和信赖,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促进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二是没收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这一举措使官僚资产阶级直接破产,使资产阶级对生产资料的私有转变为无产阶级的公有。同时实施反帝反封建的重要举措,使私营经济向国营经济转变,使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体制的建立成为可能,为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迈出了重大一步。三是保护民族工商业。在抗日战争时期,民族工商业对发展国民经济有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到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积极进步的一面,把保护民族工商业作为保护的对象而不是消灭的对象,是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保存革命战争时期经济建设有生力量的基本措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把人民群众从水深火热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拯救出来,建立了新中国。与此同时,新中国继承了一个农业和工业生产都极度衰落的一穷二白的贫穷国家。面对社会百废待兴的严峻状况,毛泽东指出:“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4]67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在曲折而艰难的境遇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就是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铸就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启了“四个现代化”、初步建立了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成就的伟大和经验教训的深刻,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和丰富的理论成果,为指导和引领新中国经济建设作出重大贡献。

(一)经济体制转变的伟大变革

经济体制变革是根本性变革,以“三大改造”为基础的过渡原则,是毛泽东提出的“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5]607指导方针的核心内容、总路线和总任务。1953年,毛泽东首次提出“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6]375。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以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伟大精神,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伟大胜利,基本完成了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伟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新民主主义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转变的伟大胜利,是根本性的、历史性的、革命性的,是继续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条件准备。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伟大工程

1964年,首次明确提出“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滥觞。“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工程,是为人民谋利益的重大举措。但是,由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认识不足,导致了“四个现代化”进程受阻,发展趋缓。中国共产党人以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对“大跃进”等历史教训作出深刻总结,并对国民经济进行及时调整,以敢于自我革命的勇气和信心提出了今后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自此,建设“四个现代化”成为凝聚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强大精神支撑,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庄严承诺。

(三)独立自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历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由于“苏联模式”不符合我国发展实际,产生了严重“水土不服”的现象,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重要论断。中国共产党只能以前所未有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奋勇前进。毛泽东强调,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7]249“我们这类国家,如中国和苏联,主要依靠国内市场,而不是国外市场。这并不是说不要国外联系,不做生意。不,需要联系,需要做生意,不要孤立”[8]340。这是毛泽东反复阐明并一贯坚持的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方针,蕴含了毛泽东改革开放思想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关于如何处理好经济建设过程中各种关系的论述,是中国共产党在“以苏为鉴”的方针指导下总结国内外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独立自主探索和开拓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先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优秀的革命本性,是“韬光养晦”并集中精力办好自己事情的基本要求。进一步提出的坚持独立自主的开放方针,是毛泽东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指导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理论基础,是推进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在国际上掷地有声的话语权的前提和保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价值。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历史转折

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对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国际形势的正确研判,以高瞻远瞩的国际视野和顶层设计的战略眼光领导中国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来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刻总结,全面开启了改革开放,并提出了小康社会建设、全面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9]实践证明,实行改革开放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方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史上的历史性转折。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改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任务。他说:“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0]101从根本上揭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推进改革开放是实现现代化、发展党和人民事业的重要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工作重心,突出了经济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实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折。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思想路线建设的成功经验是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赓续发展的前提。通过解放思想对党的指导思想进行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政治和社会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指导方针对国民经济实施改革,坚持实事求是,遵循经济运行规律,以促进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提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一是在农村改革方面。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增加农民的收入,实施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在全国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冲破了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解决了农村发展、农民生活的困境,为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经济体制,推进“三农”发展。二是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方面。在借鉴农村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推进城市经济责任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快城乡商品流转。三是在所有制结构改革方面。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优化相关配套体制机制,逐渐形成全民经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共同发展的新经济形式。四是创建经济特区。1979年,国家先后批准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经济特区。以经济特区为平台,使中国更加通畅的走向世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阶段性的循序渐进的过程。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说:“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0]460邓小平首次概括了“四个现代化”与“小康之家”之间的辩证关系,之后又制定了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与规划。直到200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从而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意义、路线图和时间表,清晰地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逻辑与时代脉络,在推进了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同时,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谋幸福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的决心、信心、恒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关键一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对党的“四个现代化”理论的延续和发展,是观念现代化向制度现代化的又一次升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拓宽了“四个现代化”的广度和深度,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实质内涵,是践行初心使命的本质体现。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创造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美苏冷战结束,世界开始走向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进程逐步加快。在党和国家历史的紧要关头,1992年,邓小平先后到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谈话,史称“南方谈话”。“南方谈话”的重大历史意义在于从本质上厘清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辩证关系,从本质上回答了市场经济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邓小平说:“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11]21邓小平不断深化对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破解了世纪之问和时代之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工具属性,抓住了要害,找准了“症结”,全面地阐明了计划经济与社会主义并非“双胞胎”,指出了计划与市场的本质特征、内在关联、手段属性,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创新,为建设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党的十四大上,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57这是中国共产党对计划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造性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3]3,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把科学发展观贯穿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树立科学发展理念,系统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14]6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经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现实要求。“以人为本”就是 “以人民为本”,发展为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人民观、群众观的根本体现。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在人的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点,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战略布局,推进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相统一、人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为新发展理念奠定了理论与实践基础,引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赓续前进。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的全面深化

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进入新时代,经济建设面临新问题、新情况、新机遇、新挑战,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要、现实境况、矛盾变化,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基于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科学认识,基于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科学研判,即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5]17。完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历史使命,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立足新发展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开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建设基本保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是经济建设的基本保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16]18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和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科学内涵,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确立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把市场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确立了市场经济的重要地位,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深化,推进经济社会有序发展,必须处理好公有制与非公有制协调发展的现实问题。在我国,公有制经济占绝大部分,起主导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逐渐显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力量,它们都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重要组成和发展基础。

(二)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行动指南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时代实践发展的新要求,提出了树立和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领导经济建设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三新一高”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定要“深入把握新发展理念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意义”[17]201。新发展理念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撑,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逐渐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更高一级”的新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回答,是在经济建设实践中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提供科学指引。

(三)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新发展阶段经济建设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要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8]359。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经济领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其角色和地位不断攀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中国市场作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提供了宽阔的投资空间和优质的公共产品。在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和加快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在切实履行大国责任的同时,世界性要素资源不断向中国聚集,形成了巨大的“向心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全面促进消费,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拓展投资空间,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立足新发展阶段,不断提升国家综合国力,促进世界经济市场稳步发展,积极倡导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国际经济新秩序,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拓展发展空间,迎接新的挑战,抓住新的机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济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动力,是推进民族复兴的战略选择。

五、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百年历程的经验启示

(一)基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在深刻洞悉、准确把握不同历史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代特征的过程中,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建设与发展规律的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形成了毛泽东经济思想、邓小平经济思想、江泽民经济思想、胡锦涛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科学思想的指引下,结合时代特征,解决时代问题,推动时代发展,不断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转化,是对我国国情的科学判断,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宏观把握。中国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创新成果和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引领经济建设迈向新征程、走向新高度、实现新目标,为世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探索经济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

“东西南北中,党政军民学,党是领导一切的。”[19]6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19]68通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是坚持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的结果。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一路走来,独立自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铸就了伟大辉煌、增添了自信自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百年征程,始终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力量,以确保正确的前进方向,是发挥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这个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是对经济工作进行全局性、长远性战略部署的决策主体。持续加强中国共产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能力,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三)价值归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马克思说:“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0]928“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当代体现,中国共产党要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坚持人民立场,认清依靠力量,把发展成果惠及人民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基本路线。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习近平反复强调“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人民至上”就是“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价值归旨。为人民谋幸福,关键在于提升民生福祉、提质基本公共服务、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继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防止出现局部返贫,改善分配结构,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安全和发展,增强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竭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四)伟大创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进行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党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伟大创举。”[21]62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的秘诀,是我们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的制胜法宝。进入新时代,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艰巨任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制定了包括乡村振兴战略在内的一系列有效举措,为探索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解决良策提供理论指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创造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它从根本上转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实施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发挥国家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取得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公有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形成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元化样态,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实现中国与世界市场接轨的有力举措,增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力度,使中国加快与世界市场融合的历史进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世界经济建设朝着合作共赢、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

考察百年大党领导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进程,厘清百年经济建设的历史脉络,揭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内在规律,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新境界。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国道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21]320在新的征程上,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形势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我们要不断增强化解重大风险的意识和能力,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统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现代化中国共产党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