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者论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经验:事实依据、成就归因及时代意蕴
2023-03-23张成利
张成利
(中共南通市委党校,江苏 南通 226001)
历史是一本深刻的教科书,它记载过去,照亮现实,也指引未来。回望1921年以来的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发展成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中国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富强,从世界边缘走近世界中心,成功踏上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崛起之路;中国人民从食不果腹到全面小康、从备受打击到重拾自信,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百年大党的奋斗之路为基本坐标,以发展成就为分析切入点,海外学者对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功经验进行了多维度的解析。这些解析以“局外人视角”向世界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成就经验,也为国内学者把握海外中共学的发展趋势、深化执政党建设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崛起的事实依据
一百多年前,中华民族濒临“亡国灭种”边缘,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担负起了救国救民的历史使命。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扭转危机,建立了一个完全新式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华民族实现了迈向现代文明的重大转变。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砥砺奋进,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迈向现代化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正如美国著名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托尼·赛奇(Tony Saich)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改变了20世纪的中国历史,它从建立到执政的故事构成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绝大部分。”[1]
第一,经济发展韧性十足。中国共产党开启了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变革,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经济发展奇迹,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韧性的经济增长模式。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不到千亿元,2021年超过114万亿元。曾经贫穷落后的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量之一,迈入了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日本学者对此感叹道:“毫无疑问,作为一个拥有十多亿人口规模的国家,中国过去几十年取得的巨大经济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亚洲和世界的进步。”[2]在超大规模的经济体量之下还能实现经济长期快速的增长,这是根植于中国土壤而生成的独特现象,应该归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渐进式的、实验性的经济改革”[3]4。这种改革很好地平衡了经济增长与社会稳定的关系,不仅让中国成功融入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体系中,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经济强大韧性的动能所在。美国投资策略师罗福万(Andy Rothman)认为,中国经济表现出了应有的韧性,特别是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美国、欧盟和日本对全球增长贡献之和还要高[4]。
第二,国家实力全面提升。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驰而不息,不负人民重托,使得14亿多人民摆脱了物质短缺,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中国成了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进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响应时代发展号召,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举措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国家实力取得整体性、跨越性提升。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以监督和纪律为基础的、可以完善党的执政能力的政党治理模式”[5]。通过强化政治引领,中国的经济发展质量更优、前景更好。正如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强调的,“中国将在未来几十年内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其中福利、质量和可持续性将成为核心主题。”[6]同时,以政治进步和经济发展为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文化自信成了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着力点。
第三,国际影响力持续增强。美国对华政策研究智库大西洋理事会在2021年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1980年的时候,世界上只有阿尔巴尼亚一个国家认可中国的影响力。然而,四十年之后,中国的影响力持续增强,已经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大部分东南亚地区的主导力量,且这一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7]9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美国智库兰德公司通过深入分析中国对外基础建设投资的基本情况时指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它不仅有助于提升中国的声誉,还能确保中国与伙伴国之间的稳定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影响力会不断提高。”[8]25在总结各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经验时,德国汉堡大学社会学教授安妮塔·恩格斯(Anita Engels)提出,中国政府在气候治理和低碳发展方面的行动是积极有效的,这背后的关键因素就是中国的制度优势[9]。中国正在为解决气候变化的世界性难题发挥着积极作用,这些实践和努力不仅让中国的影响力再次扩大,也为人类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的风险挑战作出了有力示范。
二、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经验的归因分析
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从只有几十个人一步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世界第一大党的?是怎样领导中国从一贫如洗的状态到开启全面崛起新局面的?又是如何在连续70多年的执政过程中始终深受人民信赖的?以这些问题为导向,国际社会从价值理念、战略规划和治理方式三方面对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经验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动力之源
2021年11月20日,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宣介会,多国政党领导人、驻华大使在宣介会上表示,“坚持人民至上”是中国共产党取得历史性成就的重要原因,也是各国执政党最应该学习的经验之一。回顾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从幼稚走向成熟,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依靠人民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支持与信赖。2020年7月,哈佛大学在一份历时13年的独立调查研究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对政府的满意度得到了全面提高(从2003年的86.1%上升至2016年的93.1%)[10]3。这让国外专家学者感到困惑: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做到在连续执政过程中拥有如此高的人民支持率的?欧洲左翼第一副主席迈特·莫拉(Maite Mola)回答道:“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最大差别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第一、人民优先的理念。”[11]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将人民的幸福放在国家发展的核心位置,并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成功构建了一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良性发展环境。通过这些努力,党和人民在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形成了彼此信任、互相支持的耦合关系。正如美国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Anna Louise Strong)所说:“中国人民像大海……共产党人像大海中的鱼,生活在大海之中。”[12]26
坚持人民至上,中国共产党拥有了发展的引擎。正所谓得民心者兴、失民心者亡。一百多年前,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初心,用实实在在的惠民政策和不断丰富的改革发展成果很好地回应了人民的期待。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ugene Stiglitz)所总结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所有改革都是以改善中国人民福祉为目的,都是为了确保人民生活水平向前发展的。”[1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考验,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用果断有效的行动遏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不仅切实保护了中国人民的生命安全,也向世界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强大韧性。西班牙共产党主席路易斯·森特利亚·戈麦斯(Jose Luis Centella)则从后疫情时代经济发展角度出发,分析并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为经济复苏作出的重要贡献,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使自身真正成为人民的党,而中国人民成了发展的引擎。”[14]
(二)注重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是中国共产党推进事业的行动纲领
“适应时代要求的强有力的规划是中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15]面对不同时期的国际变化局势、立足不同阶段的国内发展实际,中国共产党尊重历史发展规律,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以卓越的战略眼光研判大势,用高超的政治智慧谋划发展,制定出了符合国家利益和人民要求的实践规划。无论是“两个一百年”的长远奋斗目标,还是五年编制一次的具体发展规划,都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纲领。
加强顶层设计,科学擘画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首次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1987年,中国共产党结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又制定了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切实可行的,它使中国社会树立信心、凝聚共识,并最终让人民意识到中国共产党正在领导国家朝着正确的发展方向前进。”[16]19在“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即将实现之际,中国共产党远见性地提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2021年,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顺利实现,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瑞典学者侯赛因·阿斯卡里(Hussein Askary)指出,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扩大民主、繁荣文化、改善民生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最重要的一点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消除了绝对贫困”[17],这为中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与时俱进,合理规划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实践。在长远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又依据不同时期的发展任务制定了具体的战略规划,将总体蓝图细化成了一个个既相互衔接又各有重点的阶段性任务。为了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规划方式从指令性计划转变为兼具指引性和前瞻性的发展规划。对此,美国经济学家巴里·诺顿(Barry Naughton)认为,用“规划”取代“计划”展示了中国共产党旨在应对可持续性、协调性和竞争性等问题的决心,体现了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实践新发展理念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即“十三五”规划)。美国情报研究局的高级经济分析师麦尔敦(Oliver Melton)强调,“十三五”规划代表了中国共产党“政策制定的连续循环,而不是离散的总体蓝图”[19]。随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收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编制了更具战略眼光的“十四五”规划,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以及结构性改革等问题的重点关注。英国社会学专家尼古拉斯·斯特恩(Nicholas Stern)和谢春萍(Chunping Xie)相信,以“十四五”规划为指导,未来中国可以在全球治理的所有方面引领世界,并成为21世纪真正的全球领导者[20]9。
(三)采用务实高效的国家治理方式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成就的关键支撑
中国共产党重视提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升党在治国理政方面的行动力,将治理实践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政治经济学教授黄朝翰(John Wong)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实践行动。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寻求善治的迫切意愿反映在各级政府为应对社会问题及改革和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挑战和实践中。”[21]
以灵活高效的治理行动丰富中国之治的实践成果。面对减贫脱贫的世界性难题,中国共产党人接力谋划,以“中国特色的脱贫模式”助力中国实现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瑞典学者法图玛塔·迪亚洛(Fatoumata Diallo)认为,“中国特色的脱贫模式”就是将党的作用嵌入基层,通过发展地方的工业、教育、医保来重塑中国农村,这种模式完全可以成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脱贫的潜在解决方案[22]1-4。除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也是海外学者分析中国国家治理的另一个着眼点。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三位学者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实施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轨迹。他们提出,“中国共产党在振兴和发展农村过程中积累了灵活经验,这为其他寻求农村发展的国家和地区提供了有益参考。”[23]通过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于解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居民差距扩大等问题,这为促进中国农村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机遇。实践表明,“中国正在创造一种完全不同的治理模式,无法套用已有的任何发展模式来解释它。”[24]2
以务实管用的治理方法彰显中国之治的独特意义。一个曾经备受欺凌的东方民族,如今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与信赖,中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种适应中国的、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法学教授拉里·卡塔·巴克尔(Larry Catá Backer)提出,“中国共产党没有效仿西方模式,也没有拥抱苏联模式,而是选择了一种更为合理、更加务实的国家治理模式。”[25]这种模式的独特性在于,它将党的领导嵌入到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既有利于提升国家治理效能,也能够增强执政党的稳定性。美国学者让·奥伊(Jean C.Oi)和史蒂文·戈德斯坦(Steven M.Goldstein)指出,“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推动了治理改革,建立了一种混合的具有持久性和适应性的发展中国家治理方式。”[26]113德国学者韩博天(Sebastian Heilmann)和美国学者裴宜理(Elizabeth J.Perry)认为,“这种治理模式极具适应性,可以使中国经受住各种内生性和外源性的挑战。”[27]10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功经验的时代意蕴
中国共产党取得的成就不仅为中国进步、中华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英国学者罗思义(John Ross)主张从民族复兴和国际比较两个角度来评价中国共产党百年成就的时代意蕴,他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占人类人口比例最多的中国人民取得了迄今为止最大的变化,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成就,这样的成就为中国的任何国际交流提供了起点。”[28]这一观点得到了多数海外学者的认同。
(一)开启了一个东方大国的复兴之路
在百年的接续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历史,一个饱受欺凌、备受打压的东方大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世界著名的汉学家周锡瑞(Joseph W.Esherick)在1995年发表的文章中通过反思中国革命历史提出,“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重塑了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它领导的革命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也不是历史性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建立在政治结果、制度创新、文化习惯和斗争思想之上的不断进化的历史过程。……回顾这个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9]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浴血奋战,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新纪元。美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莫里斯·迈斯纳(Maurice Meisner)在1999年出版的《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一书中表示,“1949 年对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而言是个充满希望和自豪的年份。这一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在中华大地上建成了一个统一的、稳定的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人民期待的民族独立愿望。”[30]55之后,中国共产党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经过几个五年计划逐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打开了外交工作的新局面,开展整风运动进一步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联系,通过改革开放推动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等等,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中国在探索中积累了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为持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可以向世界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二)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良性互动
中国的百年成就不仅源于自身的努力,也得益于国际环境的良性互动。在中国全面崛起和世界深度转型之际,中国在与世界的联系互动中寻求发展机遇,世界的进步与中国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良性的互动态势。一方面,网络安全、气候变化、恐怖主义、重大传染性疾病等全球性问题的影响程度已经超出了世界各国分别应对的可能,亟须各国携手应对、共同解决。在处理人类共同面对的重大问题上,中国充分展现出大国的自信与责任担当,也在应对挑战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中国作为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中国在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高度肯定,他们希望中国能够在国际事务中积极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发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变革全球治理体制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特别是要增加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意愿和利益。”[31]242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是中国在全球治理方面的目标追求,中国也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其治理理念的科学性,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注入了强劲动能、贡献了中国力量。
(三)推动了全球化时代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
中国经过百年发展之后,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崭新样态呈现在世界人民面前,为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带来了希望,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篇章。一方面,中国道路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拓宽了途径。中国共产党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实践智慧逐渐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中国道路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中国成功解决了如何通过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难题,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固有模式,为尚未实现现代化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另一方面,中国方案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战略选择。中国领导人站在世界变化大格局的高度深入思考,呼吁在新时代建立平等均衡、包容互惠的新型国家关系,推动世界朝着更加开放、更多合作、更好共赢的方向发展。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一系列中国方案的提出顺应时代潮流,既体现了中国的智慧、责任与担当,也为增进人类共同福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选择。正如英国学者罗思义所呼吁的,“世界需要更大范围的合作……一百年前由少数人创立的中国共产党,将同时决定中国和世界的命运。当前发展中的世界形势表明,未来中国和世界人民都需要中国共产党坚持共享互惠的发展理念、走和平发展道路。”[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