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的内涵、挑战及路径

2023-03-23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国家

徐 缘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背景下,研究国家认同问题至关重要。青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青年的国家认同关乎着国家稳定和繁荣发展。阐清新时代的青年国家认同内涵,分析其面临的风险挑战,优化青年国家认同培育路径,对于新时代增强青年国家认同感,建立社会价值共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的内涵

青年国家认同是指青年对国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组织形式和引领价值的认同,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

(一)青年国家认同的根本方向: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根本方向。道路决定命运,道路认同是对一个国家发展方向的认同,其对一个民族安身立命、一个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搞革命、搞建设、搞改革,道路问题都是最根本的问题。”[1]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就是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并且沿着这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2]15。党的十七大第一次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内涵。党的十九大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修改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可以将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划分为党领导地位的认同、国情的认同、基本路线的认同、社会主义本质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同。第一,对党领导地位的认同,即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第二,对国情的认同,即对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的认同,对我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的认同。第三,对基本路线的认同,即对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的认同。第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同,即对社会主义的本质的认同,即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认同。第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认同,即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认同。

(二)青年国家认同的思想根基:中国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思想根基。理论引领行动,理论是一个国家的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完善的。青年对中国理论的认同,最实质、最核心的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内改革开放进入攻坚期,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武器。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青年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是对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外交、法律、军事等各个方面最新理论成果的认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认同;更是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认同——即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认同。

(三)青年国家认同的核心要义 :中国制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核心要义,制度认同是对国家组织形式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发展紧密相连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奠定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比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改革开放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不断发展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3]119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的一大创新,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出新概括,把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4]26。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容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根本制度,二是基本制度,三是重要制度。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对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的认同。具体而言,青年对根本制度的认同,是对党的领导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的认同;对基本制度的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等的认同;对重要制度的认同,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军事、外交等领域的主体性制度的认同。

(四)青年国家认同的深厚底蕴:中国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青年国家认同的深厚底蕴。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对国家引领价值的认同。江泽民在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内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5]33党的十九大首次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道路、理论和制度相并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3]32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内涵划分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革命文化的认同、对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要了解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这是对优秀的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前提;对革命文化的认同,是要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战争历史,明白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要备加珍惜,更要继承革命精神,发展革命文化;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要清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史,学习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明白今天的成就取得过程波澜壮阔,千辛万苦。

二、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的新挑战

青年国家认同是维系中国繁荣稳定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推动青年明确身份归属感、实现个体自我性与社会集体性融合的重要纽带。伴随着时代的变化,我国青年国家认同的问题也在发生变化。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带来了青年国家认同的新问题。其中,青年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认同问题因其重要性和特殊性备受国内外关注。

(一)国内外严峻形势中青年国家认同的根本方向问题

青年对国家发展方向的认同,实则内隐着青年对不同道路抉择、比较和认同的问题。新时代以来青年对中国道路的认同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青年对不同国家道路之间的比较问题,二是青年对中国道路发展的认同问题。从全球视野来看,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俄乌战争爆发、中美贸易摩擦等,全球资本主义体系面临重大调整,世界秩序面临重大重构;从国内视角来看,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也正处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青年身处复杂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对国际、国内前沿时政新闻处于高度关注状态。

一方面,国际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嘈杂声音使部分青年对中国道路的认知产生了迷茫。某些资本主义国家鼓吹美式民主、自由言论从未停歇,否定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抨击我国“一党制”等的国际声音从未停止,如美国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质疑中国的发展中国家身份,称“中国依靠发展中国家的头衔在世卫和世贸组织中捞取了许多美国得不到的好处”[6]。另一方面,国内复杂的社会形势让部分青年对中国道路产生了迷茫。社会阶层流动问题、教育资源分配问题让部分青年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本质产生了思想困惑。因国际、国内问题的影响,也因青年激情感性的思维,让部分青年对我国道路发展产生疑惑,但这并不意味着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盘否定和全然不认同。国家、政府、社会和高校应及时抓住青年对我国道路的疑问困惑期,大力开展国家认同教育,让青年对我国国情从迷茫走向认同和自信。

(二)意识形态斗争中青年国家认同的思想根基问题

青年对我国指导思想认同的问题,实则反映的是青年的思想与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问题,其中内隐着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认同问题。新时代以来,从全球视野来看,疫情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秩序的大量矛盾,但西方鼓吹的“自由、民主、平等”仍流行于世界大多地方。从国内形势来看,随新冠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此起彼伏。青年身处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不可避免会在“主义和问题”[7]8方面遇到思想困惑问题。

第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全球化使部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疑惑。“自由、民主、平等”的西方普世价值观流行于世界大多地方。某些霸权国家认为普世价值具有领导全球发展的优越性,他们善于借用媒介霸权,输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利用其他国家发展中尖锐的矛盾,引发各国战争,如某些国家“打着‘人道主义干涉’的旗号对外动武”[8]。对于中国,他们企图通过意识形态战争让我们改旗易帜,改名换姓,丢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同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纲领发出诘难,企图用共产主义实现过程的漫长性来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地位。青年因受其影响从而产生对马克思主义是否能领导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产生困惑。第二,国内社会思潮涌动使部分青年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产生了思想困惑。国内新自由主义、民粹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等社会思潮交织,以否定、质疑、抹黑马克思主义为主,如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等理论问题一度盛行。青年因对我国发展的高度关注,对时事热点的高度敏感,易对违背公平正义的社会事件打抱不平,易受负面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青年会对马克思主义是否能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产生疑惑。

(三)风险挑战中青年国家认同的核心要义问题

青年对国家组织形式的认同问题,实则反映的是青年个人利益与中国制度关系的问题,青年对中国制度的认同本质在于中国制度是否能保障青年自身利益。“对特定的制度实践的认同,不仅基于公民对某种制度形式的认同,而且源自人们对某种制度的实践后果的感知和认同。”[9]同时,在现代化社会中,风险与危机无处不在,尤其近年来,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我国各类矛盾和风险叠加,普遍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突发性风险危机交织缠绕,使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产生了问题。

第一,复杂的社会矛盾使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困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中国共产党加强了对资本的驯服能力,让资本为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而服务。但在这个过程中,我国社会贫富差距愈发悬殊,“富人越富,穷人越穷”的社会现象成为青年人关注的重要现象。青年人成长的家庭环境、拥有的教育资源呈现不平等趋势,青年与青年之间的差异越发明显。当大多数青年开始自我审视与反观他人时,面对中国制度致力达到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时,青年对我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否能有效保障青年各方面的权益产生了困惑。第二,我国突发性风险危机使青年对国家制度的认同随着时情的波动而变化。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在疫情防控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成功地控制了疫情,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国举全国之力,抗击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权,让青年对中国制度,尤其是对党的领导制度的认同达到高潮。但随着时情的波动,疫情中的青年对国家制度的认同开始发生变化。思想不成熟的部分青年对某些地方不作为的抗疫政策的批判容易上升到对国家制度层面的批判,这使青年对中国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的认知呈现片面化甚至错误的状态。

(四)时空压缩中青年国家认同的深厚底蕴问题

青年对国家引领价值的认同,实则反映的是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问题。时空压缩是“在资本与技术的联袂统治下,整个人类社会运转须臾不可离开的基本场域”[10]。在时空压缩的场域中,资本与技术的力量使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产生了思想困惑。

一是时空压缩中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停留在粗浅认知上。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包涵了对中华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是时空压缩社会中重要特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被抽象为具备较高辨识度能代表中国符号的民族文化。这遮蔽了中国文化的丰富性,使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可能仅停留于粗浅认知上,也有极大的可能引发网络上民粹主义的爆发。二是时空压缩中青年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认同陷入“知行不一”的矛盾中。我国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业生产方式上的农耕文化,而现代文化是建立在工业经济基础上的工业文化。在中国工业化的道路上,“社会不断为加快资本流通速度、压缩资本流通时间创造条件,以至于现代社会在科学技术、社会变迁和生活步调等方面被卷入全面加速的进程。”[11]13在时空压缩社会中,以效率、速度、竞争为核心关键词的工业文化成为大多数青年认同的主流文化。大多数青年对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工业文化的认同处于一种矛盾的张力关系中。大多数青年对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持有认同态度,但同时将工业文化中的“竞争第一、效率优先”的价值取向作为行为准则。大多数青年对传统文化与工业文化的认同问题陷入“知行不一”的矛盾中。青年个人机遇发展受益于现代工业的发展,但青年的心灵受到工业文化挤压侵占,其精神状态呈现“原子化”的趋势。同时,青年从传统文化汲取的精神力量却难以转化为行为准则,在现实社会中,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准则反而有的时候变成青年获取物质利益的阻碍。

三、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的路径

面对新时代青年国家认同的新挑战,从经济、教育以及传播媒介“三位一体”的具体路径增强青年国家认同感,其中,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前提保障,国家认同的教育是核心内容,信息传播媒介是手段方式。

(一)推进国家经济发展,夯实青年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

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对青年国家认同有正面、积极的影响作用。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增加了青年个人发展机遇,提高了青年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使国家从无序转为有序,从停滞走向发展,人民生活质量逐渐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日益增强,实现了以经济激励有效换取国家认同稳定性”[12]。但新时代以来,国内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社会阶层流动固化,贫富差距较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等一系列冲突矛盾,使青年对国家的认同陷入思想困惑中。 面对青年的困顿,我们要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不断推进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驾驭能力,促进共同富裕,大力提高青年个人发展,让青年充分享受新时代国家的发展机遇,实现青年的自我价值。

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指导。首先,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这给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和保障。国内外局势长期以来处于波诡云谲状态,党对经济工作的统一领导,使我国经济处于稳定发展态势,使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因此,在面对当下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要加强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领导,巩固稳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环境。其次,面对新时代的新风险和新挑战,立足于我国具体国情,结合我国社会具体实践,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为指导,发展中国理论,用中国理论指导国家经济繁荣稳定发展。最后,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进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使青年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需求都得到满足,夯实青年国家认同的物质基础。

(二)推进国家认同教育,提升青年国家认同的科学认知

国家认同教育对培养青年国家认同意识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都重视国民教育,以此培养国民对国家的热爱和忠诚。卢梭认为,教育是使人民得到“一个民族形式”的最重要方法,“当他第一次睁开眼的时候,一个婴儿应当看到祖国”[13]176。因此,面对国内意识形态领域激烈的斗争,面对各种负面社会思潮涌动,教育者要从历史教育、国情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等多维度为青年答疑解惑,及时解决青年的思想困惑,提升青年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认同。

首先,教育者要加强青年的历史教育。“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14]教育者可以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来开展历史教育。“四史”从历史和现实逻辑阐明了中国为何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青年通过对“四史”的学习,能更好地明白中国如今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教育者应通过历史教育将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深深扎根于青年的灵魂深处。在近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中,有志青年无不在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所选择的道路纷纷失败。经过无数次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为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新中国成立至今,党带领人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教育者从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传授青年历史知识,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青年在历史学习中,领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了解和认同。其次,教育者要注重青年的国情教育。国情教育能让青年快速和准确了解中国发展实况。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和嘈杂的声音,教育者应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传授青年客观和真实的国情知识,让青年明白“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15]12最后,教育者应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青年正确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指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入侵,社会矛盾的尖锐,教育者应加强青年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澄清青年的思想困惑,培养青年看待社会现实问题的理性心态,坚定青年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认同。

(三)善用信息传播媒介,拓展青年国家认同的培育渠道

信息传播对青年国家认同感有极大的影响力。积极、正面的信息能有效培育青年国家认同,反之,负面信息传播会对青年国家认同培育具有消极影响作用。新时代以来,我国信息传播媒介主要是以网络媒介为主,我国互联网普及率高达73.0%,新时代青年更是互联网原住民。互联网的技术具有天生的政治性[16]26。互联网传播的视频、文本和图片都带有不同意识形态的烙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3]317因此,会用、善用互联网媒介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将线上传播与线下教育相结合,以此增强青年的家国情怀和国家认同感。

完善中国融媒体平台建设,拓展青年国家认同的培育渠道。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要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为中华民族繁荣复兴奠定共同思想。第一,完善中国融媒体平台建设,要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壁垒,整合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内容和渠道,建立融媒体立体传播体系。同时,将坚持党性原则贯穿融媒体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构建维系融媒体平台天朗气清的“防火墙”系统,拦截恶意诋毁我国党和政府的嘈杂声音,使其失去传播平台。第二,打造内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内容,增强青年对国家的自豪感、热爱感和归属感。一方面,要讲好中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要转变宏观叙事的单一视角,将宏观叙事与微观叙事结合起来,即将国家繁荣富强的发展与个人努力奋斗的成长相结合。两种不同话语序列的生成和交织中,有个人对民族、国家话语系统中的观念认同与意义分享,也有个体对人生价值与意义的畅想与认同。中国故事在时代激荡变化与个人命运跌宕交织中绽放出强烈的感染力,能极大地增强个人对党、对政府的政治认同。另一方面,要创作高质量的时评内容。面对尖锐的国内社会矛盾和纷繁复杂的国际嘈杂之音,中国媒体要创作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时评内容。以高质量的时评内容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化解社会矛盾,弥合社会裂痕,推动多方平等对话和促进社会稳定。同时,中国媒体要避免用激化社会矛盾的冲突叙事框架,用客观理性的叙事方式表达对时事政策的观点输出,形成“良币驱赶劣币”的良好媒体氛围,引导青年理性冷静看待社会矛盾事件,培养青年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国家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完美的特色党建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一次骑行带来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