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长效运行机制研究

2023-03-23崔占龙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崔占龙,孟 超

(1.广东药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广州 510006;2.长江师范学院 期刊社,重庆 4081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这一重要论述对于利用红色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的一件大事。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老师要用心教,学生要用心悟,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2]这是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18讲话”、2021年提出“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之后,持续就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发表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南。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统筹构建红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堂深度融合的教学课程体系,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和亲和力,把思政课办得越来越好。

二、重要意义:以长效机制引领思政课改革创新

红色资源承载着党的光荣历史,是不可替代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红色基因库。要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革命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3]这为利用红色资源指明了方向。革命纪念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进行的英勇顽强斗争的历史,是红色资源、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集中体现,更是弥足可贵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学界注重研究革命纪念馆为代表的红色资源,广泛探讨革命纪念馆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原则、路径等问题。早在1985年,文化部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博物馆学概论》提及,纪念馆绝大多数是纪念近现代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其中又以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重大事件和伟大人物居多[4]。《中国纪念馆概论》指出向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是纪念馆的主要社会功能之一[5]。学界认识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传承红色文化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时效性的重要路径[6]。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是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的集中体现,通过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论逻辑、实践价值和路径,为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提供了不竭动力和得天独厚的条件[7]。总之,学界为推进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也存在一定不足。其一,缺乏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整体规划设计。目前研究对于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的具体路径大多尚停留在理论层面,提出对策的可操作性大多流于形式,实际发挥效用不明显。其二,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的长效机制还比较薄弱。双方合作呈碎片化现象,对合作长效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细化。其三,对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的运作机制关注还不够。学界虽注意到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的重要性和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革命纪念馆与高校有效运作的关键核心问题。因此,探讨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长效运行机制,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当前思政课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思政课工作仍存在不少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推动思政课建设的合力没有完全形成”“开门办思政课、调动各种社会资源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强”[8]。革命纪念馆是高校与社会衔接构建“大思政课”的有效载体。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现实资源,都为革命纪念馆发挥作用提供了有利条件。国家高度重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先后出台系列政策文件。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9],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10],2021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11]和《关于充分运用革命文物资源加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2],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8]。这些文件强调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要求高校会同革命纪念馆等机构梳理红色文物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门思政课,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吸引力、感染力,切实提高红色文化的育人成效,为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提供政策保障。从现实资源来看,革命纪念馆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以广东为例,截至2021年全省共建有革命纪念馆41家[13]。这些红色资源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是高校育人实践的宝贵资源[14]。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建立长效合作关系,有利于利用红色资源建设“大思政课”,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思路,对不断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15]。“大思政课”之“大”,在于打破思政课的时空界限,将社会和学校紧密联系,融汇打通课内外“两个课堂”,有效利用校内外“两种资源”,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源源不断动力。通过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可活跃课堂教学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开拓视野、发展思维提供支持,让学生近距离洞察社会、观照时代,在祖国大地上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在生动实践中深刻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密码,把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统一起来,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统一起来,做到以行求知,以知促行,知行合一[16]。除此之外,还为教师提供更多教学改革的机会,丰富教学手段和方式,推动建设师生教学共同体。

第三,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新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思政课不容易,因为这个课要求高。”这一番话道出了他心中这件大事的分量与难度。讲好思政课之所以“不容易”,主要是因为教学内容广、教学内容更新快,特别是教学内容复杂性高,“思政课上学生会提一些尖锐敏感的问题,往往涉及深层次理论和实践问题,把这些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并不容易”[17]。同时,现行思政课程体系中部分内容较为分散和抽象,一定程度上存在用理论解释理论、用教材解释教材的现象。因此,国家要求“加强思政课教材体系建设”“研究编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科技创新文化及总体国家安全观等进课程教材指南,编制中华民族古代历史和革命建设改革时期英雄人物、先进模范进课程教材图谱”[9]。通过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长效运行机制,深挖革命纪念馆红色资源,为思政课提供素材支撑,引导学生基于历史进行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从而有利于丰富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体系。

三、主要原则:遵循思政教育规律回应重点难点问题

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长效运行机制,不是将两者简单机械相加,而是要始终遵循思政教育内在规律、回应思政教育重点难点问题、以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导向、坚持党对思政教育的领导为保障。只有坚持这些主要原则,才能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金课”。

第一,遵循思政教育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18]思政教育作为一种理论教育,认知过程有其特有的规律,包含着四个相互联系和衔接的心理过程,即感知过程、注意过程、同化过程和顺应过程[19]。因此,有学者提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形式,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把彻底的理论讲彻底,把鲜活的道理讲鲜活[20]。“大思政课”的长效运行机制要从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入手,遵循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构建科学合理的校馆融合模式。

大学生对于思政教育信息的接受大多是从感知过程开始的。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推动革命纪念馆教育元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可有效增强思政课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效性,为大学生感知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提供便捷途径。首先,在内容上,将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形成“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思政课”的融合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系统性、整体性,促进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更好融入思政课,使双方教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利于学生沉浸式接受红色精神的熏陶。其次,在方式上,通过革命纪念馆进思政课堂和思政课堂进革命纪念馆两种渠道构建教学合作模式,共同研讨重大事件和重点人物如何有效衔接革命纪念馆和高校思政课,进而推动革命纪念馆教育资源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通过介绍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教育元素,让学生亲身感受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的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进程。通过探寻广州起义纪念馆展品,让学生对大革命失败后我们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历史有更深入的感知。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为例,通过利用延安革命纪念馆资源,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心路历程。因此,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长效运行机制,必须在遵循思政教育内在规律的基础上制订总体规划、细化建设方案和指导具体实践。

第二,回应思政课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随着我们面临国内外新的形势,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期待、新要求,如何解决这些新情况就是思政教育面临的重点难点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学生的疑惑就是思政课要讲清楚的重点。”[18]换言之,教学的重点难点就是思政课需要传递给学生的主要内容和学生接受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惑,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统一,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是统一的整体,实践决定理论,理论指导实践,两者紧密相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18]在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点难点问题上,实践教学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有效推进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融合,打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边界,使思政课教学与青年学生的思想状态以及社会现实紧密相连。当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正处于不断前行的动态发展过程中,思政课若以千篇一律的教学方式进行讲授,势必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很难与学生达成心灵上的互动和情感上的共振。从高校管理机制来看,思政课教学由教务处指导、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实施;社会实践活动由团委负责统筹,各院系具体实施,这种管理模式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学与实践分离,导致出现“九龙治水”现象,没法形成思政实践课的合力。高校要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做好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建立高校党委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协调,教务处、团委等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工作体系[8],明确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牵头作用,形成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的统一管理模式。其次,要树立“大思政课”办学方向,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开展实践教学。革命纪念馆承载党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光荣历史,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12],是“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的典型案例。高校思政课借助革命纪念馆平台,广泛开展志愿服务、理论宣讲、社会调研等系列实践活动,有利于充实思政教学内容,打破传统课堂模式的限制,形成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对培根铸魂、协同育人有特殊作用。

第三,以思政教育改革创新为导向。国内外环境的不断变化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思政课教师不以新视角、新内容和新模式进行备课授课,很难与学生达成心灵上的互动和情感上的共振,甚至会因为枯燥无味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的厌倦甚至反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积极采用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18],强调思政课“要让不同类型的学生都爱听爱学、听懂学会,需要做很多创造性工作。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多样化探索,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教学目标”[18]。因此,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只有以改革创新为导向,才能解决学生“到课率”和“抬头率”难题。

以教育元宇宙理念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为高校教育模式创新提供契机。教育元宇宙可理解为教师、学生、管理者等教育参与者创建数字身份,在虚拟世界中开拓正式和非正式教学场所并进行互动[21]。教育元宇宙有利于打破现有教育模式的时间、空间限制,丰富教育手法,充实教育内容,提高育人成效。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要充分借鉴教育元宇宙的理论,在实践中创新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式方法。通过创建教育元宇宙+革命纪念馆模式,为高校思政课设计虚实结合的红色场景资源,打通并优化思政大课堂,统筹构建教学课程体系,打破革命纪念馆的时空限制,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党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全面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22],而“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8]8。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增强顶层设计,对于思政课建设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进行谋划,深刻体现了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因为思政课建设是党的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一环,要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整体布局中予以谋划,在整个教育体系的设置中予以思考,所以要以党的全面领导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建设“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当前思政课存在不少有待提升与改进之处,新矛盾新问题的不断涌现,需要各级党委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如有的地方和高校选配工作存在短板,教育背景的复杂化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对思政课教师队伍也提出了新需求,教学方法亟须作出新调整,等等,需要各级党委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作出具体的制度安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在能力素质方面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这六个方面的要求,既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也是思政课教师提升素质和水平的努力方向[23],对于指导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坚持党建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理念,突破高校固有人才管理模式,创新思政师资队伍建设的路径和方法,加强人才引进和培育。其一,发挥党建引领,开展丰富多彩的党建活动。充分利用革命纪念馆的特定场所和红色资源,组织校馆党员同上党课、定期交流,推动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围绕党建为核心加强深度合作,为“大思政课”提供坚强政治和组织保障。其二,遴选教师赴革命纪念馆挂职锻炼,全程参与革命纪念馆的管理、研究、宣讲等工作,深入体验革命纪念馆的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边干边学边提升,在实践锻炼中思考总结,在思考总结中淬炼精神,从而开阔教师思路视野,更好地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其三,聘请革命纪念馆人才担任思政课专兼职教师,对于专业技术扎实、符合条件的可直接聘为专职教师,其他可聘为兼职教师,这有利于优化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提升师资队伍的建设水平。

四、主要路径:构建协调、督导和评估机制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社会发展趋势的社会大课。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强调充分调动并利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学校可与有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8],为做好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指明了方向。革命纪念馆与高校虽都属于文教类事业单位,但也存在较大差异,双方的合作面临一系列体制机制障碍。因此,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的具体路径值得深入探究。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的主要路径包括协调机制、督导机制、评估机制等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第一,协调机制。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既不是简单拼图,也不是搭积木,在实践中会遇到系列问题和困难,尤其是要跨越管理体制和机制的障碍。“大思政课”之“大”,在于超越传统思政课的“单打独斗”,强调“大兵团作战”[16],成败的关键在于构建“大思政课”协调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18]16。只有把各类思政元素和教育力量有机融为一体,才能形成整体育人优势。当前部分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形式大于内容,轰轰烈烈开展签约仪式,悄无声息没有合作下文,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议事协调机制。所以,加强组织力量,成立校馆议事协调机制势在必行。一是从宏观层面,成立由校馆双方单位领导组成的校馆议事协调机制,负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整合校馆双方资源,多措并举构建特色鲜明的大思政工作格局,做好革命纪念馆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工作,制定符合双方需求的、可操作性的规划图和施工图。在日常工作中,形成专题协调机制,校馆双方就合作中的重要专题进行沟通协调,从而尽早突破校馆合作瓶颈,提高合作效率。在突发工作中,形成应急协调机制,校馆双方就合作中遇到突发问题,随时展开沟通交流,以尽早克服障碍,确保合作顺畅。二是从微观层面,成立具体工作议事协调小组,推进校馆双方在教学、科研、人才和党建等方面的合作事宜,落实校馆合作工作。例如,教师要定期与学生保持沟通交流,听取学生的意见建议,促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第二,督导机制。教学是思政课的核心工作,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坚持政治性是思政课的首要任务,讲政治是思政课的第一要求。因此,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要建立督导机制,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态度,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围绕思政教学为核心。教学督导机制是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思想政治保护栏,具有不可低估的重要性。同时,这种教学督导机制也有利于指导教师教学,提高教师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一是设立由校馆双方人员组成的教学督导联席会,负责对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的教学过程和成效进行监督,从政治上把握“大思政课”的方向。二是组织成立由资深教师构成的教学督导专班小组,借助抽样调查、发放问卷、深入课堂、调研讨论等多种方式加强指导,督促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围绕思政课教学改革深度融合。三是指导教师教学保持正确方向。鼓励教师根据教学工作需要,将教学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充分把握新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敏锐感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素的发展变化,把历史、时代、社会的生动素材融入思政课,融合思政课理论与实践教学,提供有深意、有新意、有活力的学习体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思政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思政教育内容真正进入学生心中,从而不断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第三,评估机制。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是一项开创性工作,只有建立合作评估机制,才能确保双方持久合作。因此,评估机制是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的重要质量保障,有利于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加深合作,推动“大思政课”更好运作。一是创新教师评价机制。教师在思政课中发挥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8]。通过建立科学、完善、规范的评价标准,对授课方式、课堂效果进行多维度评价,由此更好地提高思政教师教学能力。二是创新学生评价机制。“大思政课”的最终目的就是确保立德树人的质量和水平,学生评价是检验“大思政课”的最终指标,所以将单纯的学生理论知识学习评估这一简单指标内化为认知、情感和行动等多维度指标,从而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政教学评价机制。三是“大思政课”评估机制。“大思政课”是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的桥梁和中介,也是检验合作成效的关键指标。从投入人力、资源、资金、场地等硬性标准和教师、学生的评价等软性标准综合衡量“大思政课”建设成效,为“大思政课”发展指引方向。通过建立评估机制,调动校馆双方人员积极参与,推动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作更加顺畅。

五、启示

坚持立德树人,全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革命纪念馆和高校思政课的共同价值追求。通过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一方面打通不同单位合作的体制障碍,推动高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另一方面让大学生经历从课本知识到社会实践、从课堂听讲到亲身参与的全过程,从而对思政课有更加鲜活、立体和直观的感触,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切换中品读“大思政课”带来的思想魅力,深度思考课堂理论知识的实践价值所在,培养青年一代扎根中国大地,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真正回答好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增强青年学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从而迸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心。

革命纪念馆与高校合作构建“大思政课”运行机制启示我们,建设“大思政课”必须挖掘和利用好学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提升高校文化的内涵。在学校内,通过建设校史馆等教育场所,弘扬校训校风,在所有课程和课外活动中融入校训校风学风教育,创新文化浸润、实践育人等教育方式。在学校外,推动思政课教学与社会资源的融合创新,建立“大思政课”教育资源库。在此基础上,打通学校内外资源界限,根据不同专业背景,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多方资源协同联动,真正实现思政课堂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融合、校内与校外实践育人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与思政课的良性互动,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运作机制提供可借鉴的范式。

猜你喜欢

大思政课政课大思
同心协力 共建共享 深入学习《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
东北师范大学西湖实验学校
——构建大思政课程体系 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文化自信视域下思政课意识形态教育研究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主导性与主体性相统一引领下思政课互动式教学探索
“大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