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脾化痰法治疗胶囊内镜滞留思路探析
2023-03-23傅声涛许建洲夏永良
傅声涛 许建洲 夏永良
1 绍兴市柯桥区中医医院 浙江 绍兴 312030
2 宁海县第三医院 浙江 宁海 315613
3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06
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e,CE)具有无创伤、无痛苦、无交叉感染、操作方便等特点,临床应用日益广泛,对于消化道疾病,尤其是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与复查,如克罗恩病、小肠肿瘤等有着重要意义。它的问世弥补了胃、肠镜的不足,但胶囊内镜也有可能出现并发症,其中胶囊内镜滞留(capsule endoscope retention,CR)为最常见的并发症。CR是指胶囊滞留于体内未经排出超过2周,需通过内镜或者手术取出,若发生肠梗阻、穿孔等严重并发症时,应尽快外科干预,一般认为胶囊内镜滞留的发生率为1.4%左右[1]。
夏永良主任中医师为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医2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诊治。夏师认为中医古籍虽无CR的病名及其相关资料的记载,但其根本原因大多在于肠道病变本身导致的肠腔狭窄,因此治疗肠道病变本身,解除或缓解肠道狭窄,则可使胶囊内镜通过而排出。笔者有幸侍诊左右,现将夏师之见解归纳如下。
1 病因病机
1.1 脾胃虚弱是该病的根本:脾胃仓廪之官也,以膜相连,互为表里,共居中焦,交通上下。脾气以上升为健,胃气以通降为和,相辅相成,斡旋中焦。《素问·五藏别论》曰:“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故六腑以通为用,胃气通降,则大小肠传导有节;脾胃虚弱,气机升降失常,传导失司,又与其他因素相合,导致肠道病变,壅塞不畅,则易发生胶囊内镜滞留。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运纳相得,精血充沛,脏腑百骸得以濡养,故又称作后天之本。《素问·刺法论》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恰是正气组成的关键部分,若素体脾虚、情志不畅或饮食不当,脾胃受损,运化失职,不仅可导致正气不足,外邪入侵,亦能使水湿内生,形成有形之病理产物,阻滞胃肠,加剧病情。此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脾胃虚弱是本病发生的根本。
1.2 痰湿蕴结是该病的致病因素:《素问·宣明五气》言:“脾恶湿。”《素问·至真要大论》认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太阴脾土,运化水液,脾阳受损,土不制水,湿邪内停,阻碍气机,清阳不升,浊阴难降,使脾胃愈虚,水湿更盛。《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湿为阴邪,重着黏滞,其性趋下,湿留小肠,清浊难泌,湿滞大肠,通降失常,弥漫无形,充斥内外。在外可见小便不利、腹胀泄泻、下肢水肿等症,在内壅塞肠道,亦可致肠道水肿,以致传导不利,隐患乃存。《存存斋医话稿·卷一》[2]云:“痰属湿,乃津液所化。盖行则为液,聚则为痰。”湿邪对于脾胃疾病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素,若病程缠绵难愈,聚湿成痰,化浊生热,则可形成痰热互结之证。
1.3 瘀血阻滞是该病的重要环节: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中曰“运血者,即是气”[3],即是此意。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乏源,气虚则运血无力,血行不畅则易生瘀血,进而阻滞脉络,积聚日久为癥。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提到:“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之衰也。”[4]脾病迁延不愈,正气日渐虚弱,痰湿瘀浊内生,稽留胃肠成积;同时,脾又主统血,脾气虚弱,统摄无权,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形成离经之血,日久变为癥积,以致肠腔狭窄,发生滞留。
2 治法方药
夏师认为脾以升为健,胃以降为顺,脾胃虚弱是该病发生的根本。湿、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同时也是致病因素,三者既可单独致病,也可相互交阻,合而为病。丹溪先生有云“气郁而湿滞,湿滞而成热,热郁而成痰,痰滞而血不行”[5],故调畅气机,燥湿化痰是治疗的基本法则,常投以二陈平胃散加味。二陈平胃散乃二陈汤、平胃散合方而用,奏燥湿化痰、健脾行气之效。苍术辛温味烈,走而不守,燥湿运脾,合二陈汤和中化湿,杜其生痰之源;厚朴下气除满,燥湿和中,通导肠腑,消其痰气之积;夏师临证以畅达气机为要[6],加葛根宣清升阳,枳实下气降浊,升降相因,脾胃得运;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宣通气机,畅利三焦;大腹皮下气除满,行水利尿,给邪出路;砂仁温中散寒,芳香醒脾。若辨证水湿较重,可在原方基础上加猪苓、泽泻、车前子等,以加强行水利尿之功;若肝气郁结,横逆乘脾,或肠道气滞,症见脘腹胀满,矢气则舒者,可加柴胡、木香、槟榔等行气导滞;若证属湿热内蕴,而见心烦口苦,大便黏滞不爽者,可加黄芩、黄连,宗仲景葛根芩连汤之意;如病程日久不愈,或是遇到息肉、肿瘤等致使胶囊滞留者,可适时加以化瘀消癥之品。夏师指出运用活血药物时尤需顾虑脾胃,因此时脾胃已虚,不耐攻伐,倘若滥用破癥消积之辈,不但癥积难除,反而徒伤正气,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故临证时夏师喜用丹参、桃仁、三七等活血不伤正之品。
3 验案举隅
金某某,男,55岁。2019年1月21日初诊:主诉:胶囊内镜滞留小肠半月余。病史:患者反复腹胀,于外院行胶囊内镜,不料发生胶囊内镜滞留导致不完全性肠梗阻,服泻下通便药物未能排出,被告知需手术取出,患者畏惧,来此就诊。刻下:腹胀不适,无腹痛,面色萎黄,口气秽浊,舌质红、苔白厚腻,脉象沉缓。肠镜提示:肠黏膜充血水肿。DR提示:肠管局部扩张、积气,气液平面存在。西医诊断:胶囊内镜滞留,不完全性肠梗阻;中医诊断:腹胀(痰湿内蕴,气机不畅),治拟利湿消肿,健脾理气。处方:葛根、炒薏苡仁各30g,防风、半夏各9g,茯苓15g,豆蔻(后下)、砂仁(后下)各6g,枳实、陈皮、苍术、厚朴、槟榔、大腹皮各10g。7剂。2019年1月28日二诊:腹胀、口臭均有缓解,大便不畅,稍多进食则胃脘痞满,胶囊内镜未见排出。原方加秦艽、柴胡各10g。14剂。2019年1月30日,患者来电告知胶囊内镜已排出体外。2019年2月11日三诊:诸症悉减,腹胀已除,大便尚可,口臭仍存。胶囊内镜提示:小肠黏膜充血糜烂,可见散在溃疡。守方去槟榔、大腹皮,加煅龙骨、煅牡蛎各30g,白及粉(吞服)3g。14剂。
按语:初见患者,观其面色萎黄,交谈间口臭喷人,自言腹胀满甚,矢气则舒,切其脉象沉缓,舌苔白厚腻,内镜示肠道黏膜充血水肿,一派脾虚湿盛之象。湿邪壅阻中焦,脾胃斡旋失司,水湿泛滥,积于体内,搏结肠道,发为臃肿,以致肠腔狭窄,胶囊内镜难出。此乃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故当标本同治,利湿消肿为主,健脾理气为辅。予二陈平胃散加味。二诊时因水湿未去,脾气已虚,新谷又入,难以化之,故多食则胀满不适。加秦艽、柴胡,畅气机,利水湿。三诊时内镜已排出,故去行气导滞之槟榔、大腹皮。因肠内散在溃疡,加煅龙骨、煅牡蛎收敛生肌,白及粉吞服,止血消肿,以善其后。夏师云“表湿易去,里湿难除”,湿邪之为病多反复缠绵。《黄帝内经》根据五行生克理论,提出“风能胜湿”之法;李东垣亦有“湿寒之胜,助风以平之”[7]之说,故治湿邪病中可适当配伍祛风胜湿之药,然风药多为辛香发散之品,久用恐伤其正,而防风、秦艽之辈乃“风中润药”,有祛风不伤正之功,临证时每多选之,颇有成效。回顾本案,夏师未用泻下通便药物,然胶囊内镜自出,实乃中医“治病求本”之体现,发人深省,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