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居民养老意愿调查研究
2023-03-23薄海美崔立华陈天祥
薄海美,李 辰,崔立华,陈天祥
(华北理工大学:a.临床医学院,b.附属医院,c.公共卫生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老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健康老龄化。中国是世界人口老龄化规模最大、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原有计划生育政策导致人口结构发生改变[1],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控制了生育率和死亡率,导致老年人口比重迅速上升,中国实际上已经进入了一个老年社会。老龄化问题将是未来很长时期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老龄社会是在经济社会不发达、现代化不完善、老龄化迅速增长的背景下形成的[2]。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不断改善,平均寿命延长导致高龄老人逐年增多[3],同时失能老人数目剧增。随着思想观念不断转变[4],家庭养老模式运行形势严峻[5],许多独生子女成家后由于工作压力大、时间和精力有限等原因[6],对老人的照顾不能够面面俱到,加之与老年人沟通不畅,有些老人甚至得不到基本的生活保障。
本研究是在积极响应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实现健康中国梦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对河北省唐山市三个行政区进行抽样调查,观察在当今全面放开二孩人口政策下,唐山市城市居民养老意愿的走向。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唐山市三个重要行政区(路北区、路南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各年龄段的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方便抽样调查。共发放640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600份[7]。利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1.2 调查内容
从养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出发,设计出可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个体和社会特征,主要是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经济来源、月收入、居住状况等信息;调查对象的养老意愿,包括养老方式的选择、是否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可承担的费用等问题。
2 结 果
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2.2 居民养老意愿状况
唐山市接受调查的居民中,有69.0%的意愿是享受家庭养老模式,选择机构养老模式的居民占17.7%,选择社区养老模式的居民仅占13.3%。
选择家庭养老的意愿度与居民是否愿意与子女同住有关[8]。62.5%的居民都愿意与子女一同居住,有22.8%的居民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另有14.7%的居民认为无所谓。
调查对象中只有8.0%非常愿意接受机构养老模式,有58.0%比较愿意或不太愿意,态度犹豫,有34.0%不愿意接受机构养老模式。
对于不接受机构养老的原因,27.5%的居民认为养老要靠子女,只有无子女的才住养老院;怕对子女有不好影响的占26.5%;子女反对的占29.5%;经济上承担不起的占42.3%;认为养老机构条件差的占48.5%;认为生活上不自由的占47.3%;认为服务不好,照顾不周的占37.5%;另外还有38.8%的居民认为在家里养老比较好。
对于社区养老,希望提供的养老服务主要包括:希望社区提供上门做家务的居民占38.3%,希望社区提供陪护服务的占48.5%,需要生活服务的占47.2%,需要物业维修的占38.5%,需要家庭病房服务的占28.7%,需要老年“日托”服务的占38.7%,需要提供聊天解闷服务的占40.2%,需要休闲娱乐的占46.5%,希望提供老年人服务热线的占38.7%。
2.3 居民养老需求内容
医疗康复需求:数据显示,所调查的居民中6.3%的居民患病,43.7%的居民身体存在隐患。
生活照料需求:居民中配偶照顾的占35.5%,儿子照顾的占16.5%,儿媳照顾的占4.8%,女儿照顾的占10.8%,女婿照顾的占3%,儿女共同照顾的占5%,孙子女照顾的占1.8%,其他亲属照顾的占0.3%,朋友邻里照顾的占1.2%,社会服务照顾的占1.2%,保姆照顾的占8.7%,无人帮助的占11.7%。
精神及心理慰藉需求:在600份问卷调查中,有53位居民无子女或子女还在上学,以另外547位居民为有效研究总体,调查子女回家看望的间隔时间。有27.1%居民的子女一周回家2次;28.7%居民的子女一周回家1次;13.9%居民的子女半月回家1次;8.6%居民的子女1个月回家1次;1.6%居民的子女两三个月回家1次;2.9%居民的子女一年回家一两次;还有0.7%居民的子女几乎不回来。最能使老年人精神愉快因素的选择中,认为是相濡以沫的老伴的居民占28.5%,认为是孝顺的子女的占24.2%,认为是政府的关心和帮助的占21.3%。
3 讨 论
在中国,人们的职业和文化程度是与收入息息相关的,经济压力的增加使子女很少有时间照顾老人,而且人们对其他养老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致使传统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面临着沉重的压力。通过本次调查发现,虽然城市居民的养老观念仍受中国传统习惯的影响,但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也呈现出来时代特征。调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人们对社会养老的认识度正在不断增加,养老模式需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机构养老的需求量在不断增多,但养老机构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并出台相应法律法规[9],发展和规范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模式兼顾某些家庭养老与机构养老的特点,但其功能都不够完善;居民对疾病治疗和医疗康复、生活照料、精神及心理慰藉的需求度较高,呼唤医养结合、“互联网+”等新型养老模式的出现。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居民的思想逐渐开放,老年人作为我国的特殊群体,希望政府提供的服务也越来越多。根据居民养老需求,应充分发挥家庭、社区和机构各自优势,以老年人的生活照料服务为基础,既针对有医疗需求的老年人,为其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又为健康老年人提供教育、旅游、养生和社会参与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充分发展、医养康养有机结合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依托“互联网+”、大数据等资源[10-11],促进各种养老服务方式融合发展、促进健康老龄化,逐步构建智慧型养老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