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四十年历程与展望

2023-03-22郑炳林

敦煌学辑刊 2023年4期
关键词:敦煌学兰州大学敦煌

郑炳林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2023年是敦煌学界重要节点,这一年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是《敦煌学辑刊》正式创刊四十周年,也是兰州大学敦煌学起步的四十五周年,是兰州大学正式建立敦煌学研究机构四十一周年。无论从哪个节点看,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都走过了四十年的历程。郑炳林是兰州大学历史系77级的学生,于1981年9月提前半年留校,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的亲历者和践行者,很多过程只有我能够说清楚,为了让大家了解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我向大会提交了这篇文章的初稿。同年10月29日兰州大学文科工作会议又做了补充并在大会上做了报告,形成了这个文稿。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的发展大约分为两个阶段,即1979年至1998年的前期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的全面建设阶段。第一阶段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段,1979年至1994年兰州大学在敦煌学与隋唐史研究上的摇摆不定,1995年至1998年学科建设走向正轨;第二阶段从1998年博士授权点的获批、199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开始建设、2003年博士后流动站的建立、2007年重点学科的获批等,敦煌学进入发展正轨。

一、兰州大学敦煌学的初创到发展目标的确定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起步于1979年,已经有四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是改革开放之后学术界百花齐放的产物。当年日本学者藤枝晃先生在兰州讲学时提出“敦煌在中国,研究在日本”,这深深刺痛了中国学术界的神经,时任历史系副主任和总支副书记的张代经,请示学校后在古代史教研室下成立敦煌学研究小组,并请甘肃省图书馆周丕显先生、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段文杰先生为历史系学生开设了《敦煌文献概论》《敦煌艺术概论》课程,名义上是小组,实际上只有齐陈骏老师和还在研究生学习阶段的陆庆夫二人。1980年齐陈骏借助《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副刊出版了《敦煌学辑刊》,刊发了兰州大学和敦煌文物研究所最新研究成果。

1981年秋,兰州大学为了筹建敦煌学研究室,提高敦煌学研究水平,张代经提前将历史系77级本科生郑炳林、郭锋留校,并派往北京进修一年。同时进修的还有陆庆夫和杜斗城,他们两个坚持半年就返回学校了。我们在北京听了北京师范学院宁可、北京大学王永兴和周一良、中国人民大学沙知、旅法学者左景权等诸位先生关于敦煌学的课程,期间池田温先生到北京大学讲学,我们还听了他的讲座。1982年春天,高伟、雷学华作为敦煌学的首届硕士研究生进校,也被派往北京进修学习。可见兰州大学为敦煌学的建设是付出了很大努力的。7月,郭锋、郑炳林结束学习返回兰州大学。同年,历史系将陆庆夫、杜斗城、马明达、由旭声、韩建瓴、牛龙菲等或留或调,成立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室,当时的敦煌学研究室是历史系教研室中人力最强的配备。研究室还购买敦煌文书缩微胶卷,这是我们当时能够看到敦煌文献资料的唯一途径。1982年秋,历史系还派郑炳林前往北京购买一万余册图书,初步具备了从事敦煌学研究所需要的资料。

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的发展中,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成立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1983年8月,经历了两年多筹备,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终于在兰州成立,参加成立大会并主办学术研讨会的单位有兰州大学、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和西北师范大学等,这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发展前所未有的机遇。出席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大会的有中宣部、教育部、甘肃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还有学者代表187人,这是中国敦煌学界的一次盛会。为了迎接这次会议的召开,兰州大学历史系敦煌学研究室编辑出版了《敦煌学论文选》,这一年《敦煌学辑刊》经中宣部、教育部、新闻出版署联合批准正式出版发行。会议期间为了加强人才培养,给年轻学者提供敦煌学研究的学习机会,还随会开办了敦煌学讲习班,请参会名家周祖谟、傅振伦、王永兴、张广达等先生为讲习班授课,地点就在兰州大学旧文科楼一楼,很多敦煌学研究者就是从这个讲习班中出来的。同年9月,教育部委托姜亮夫先生在杭州大学古籍所举办为期半年的讲习班,授课老师除了姜亮夫之外,还有蒋礼鸿、郭在贻等著名专家,兰州大学派遣杜斗城、郑炳林前往学习。1984年,由旭声被派往南京艺术学院进修。1985年,王冀青硕士毕业留校到敦煌学研究室工作。1985年9月至1986年7月,将郑炳林派遣到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全面系统学习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从本科到研究生的课程。1986年,楼劲从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进入敦煌学研究室,这种派遣年轻教师外出进修和引进研究成果突出的人员进入敦煌学研究室工作的方式,使兰州大学敦煌学整体研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在兰州大学敦煌学的发展中,做出巨大的贡献、也是我们不可忘记的人是张代经先生,尽管他没有在敦煌学方面写过一篇论文,但是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根本不可能有兰州大学敦煌学的发展。张代经对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建设贡献主要体现在:第一,组建敦煌学研究队伍,当时敦煌学教师选留和调入都是张代经亲力亲为的,包括同每个选留人员的谈话等,这些具体工作一直持续到他调到学校担任纪委书记之前。第二,协调与学校的关系,争取学校支持和资源配置。历史系能够与学校沟通联系只有张代经老师,当时的校长聂大江系北京大学历史系出身,与张代经私交甚好,所以敦煌学研究室很多事情,只要张代经出面,基本上都能得到学校的支持。第三,兰州大学敦煌学学科方向和硕士点的申报等工作,张代经老师都是亲自协调方方面面的关系,特别是甘肃省图书馆周丕显先生加入兰州大学敦煌学团队。周先生师从王重民先生,在敦煌文献研究上很有造诣,是当时甘肃为数不多的敦煌学研究专家。张代经聘请他兼职兰州大学教授,任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多年开设敦煌学专业课程。第四,为敦煌学研究室遮风挡雨。1983年《敦煌学辑刊》刊发了一篇题为《裴矩功过述评》的文章,原作与现作之间因署名纠纷产生很大矛盾,张代经及时出面将事态平息,避免引起负面影响。张代经的工作都是默默无闻的后台付出,故兰州大学之外很少有人知道他的贡献,就是在兰州大学工作过而没有经历过这段历程的人,也很少知道。

在兰州大学敦煌学发展过程中,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给予很大支持。1985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拟在北京、乌鲁木齐和兰州分别建立三个资料中心,而兰州的资料中心在张代经的争取下设在兰州大学,成立了“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兰州大学资料中心”,由学会拨付经费5万元进行建设。当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室在今后学术发展方向上意见并不一致,有部分教师认为应当以西北史地和唐史研究为重点,而其他老师则认为既然是敦煌学研究室,就应当以敦煌学研究为重点,最后争论集中在是否购买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的《敦煌宝藏》上。在张代经的坚持下,最终用这笔钱购买《敦煌宝藏》和港台地区的系列敦煌学成果,使我们初步了解了港台地区的研究成果和进度,具备初步研究条件。

1986年,兰州大学胡之德校长通过教育部得到美国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基金会三年的资助,敦煌学研究室利用这笔资金购买了首批国外敦煌学研究论著,并出版了首批研究成果,包括齐陈骏《河西史研究》、郑炳林《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陆庆夫等《中外著名敦煌学家评传》、杜斗城《敦煌本〈佛说十王经〉校录研究》、王冀青译《犍陀罗佛教艺术》等,这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首批学术成果的展示,也使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回归正常,从此之后再没有为研究重点而出现争论。

1986年至1992年间,学术研究虽然有所衰落,但有了这笔资金的保障,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室创办的《敦煌学辑刊》和研究论著均能够顺利出版。特别是在之后将近十年时间内,保证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的正常运转。除了每年两期的《敦煌学辑刊》出版印刷,《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和《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就是依靠这笔钱资助出版的。在长期的建设中,特别是敦煌学被在列入兰州大学“211”“985”工程建设之前,这笔经费在保障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能够坚持下来并顺利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总结兰州大学敦煌学的初期发展,应当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好的机遇,大环境是学术春天的到来,国家对敦煌学的重视与单位的支持,购买了敦煌文献缩微胶卷和成立专门的图书资料室,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资助下购买了《敦煌宝藏》,当时兰州大学敦煌学的研究条件是不错的。但是研究方向和重点上长时间的摇摆不定,使我们在学科发展上坐失良机。1983年前后,全国敦煌学研究都是起步阶段,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兰州大学的研究水平并不落后其他研究单位,甚至还优于他们。由于我们在初期研究重点的选择上犹豫不决,研究平台中半数以上的人员号称是研究隋唐史的,将敦煌学研究变成了副业,因此成果非常有限,在1992年之前发表的成果中,半数以上都是西北史地和隋唐史研究方面的,因此当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在全国影响很有限,这种状况直接影响到学科的发展。1984年,兰州大学申报的历史文献学(敦煌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获批之后,兰州大学具有了敦煌学硕士人才培养的资格,这是最早以敦煌学学科进行的人才培养。1986年,又得到美国基督教亚洲高等教育基金的支持,研究经费有了保障。1992年,学校加强敦煌学研究力量,晋升王冀青、郭锋、楼劲、郑炳林等为副教授,当时兰州大学破格晋升的副教授中文科只有10人,而敦煌学研究室就占了4人。但是我们学科建设还没有大的突破,人才培养成绩并不突出。由于领衔专家研究成果不足,1988年、1990年、1993年连续三年申报敦煌学博士授权点,都没有成功。但是我们还是稍有进步,评审结果实现了零票的突破,1993年总算得到了一票。另外我们开始反思总结原因,1993年申报失利之后,这时才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反馈的意见吸取教训,敦煌学研究平台在学校参与之下进行了重组,确定了敦煌学为研究重点的思路,开始了新的学科建设工作。1994年学校晋升敦煌学平台陆庆夫为副教授、郑炳林为教授,并以郑炳林为中心领衔继续申报博士点。1995年申报中前期顺利而后期波折。又经过数年努力,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老一代专家姜伯勤、沙知、宁可等先生及历史地理学专家邹逸麟先生的通力支持下,1998年,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共建,联合申报敦煌学博士点授权点获得批准,从此之后兰州大学具有了敦煌学高级人才的培养资格。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才真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回顾兰州大学敦煌学发展历程,没有经过努力和充分的准备,再好的机遇都难以把握。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从事学术研究,才能使学科建设得到发展。

二、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步入正轨高速发展与现状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步入正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是1998年之后。1998年,经过十年的不断申报,终于获得敦煌学博士授权点,此后相继得到兰州大学“211”“985”工程经费的资助,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1999年,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首批进入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名单。2003年,兰州大学得到人事部博士后管委会的批准,建立历史学(敦煌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这样兰大敦煌学建成了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秉承樊锦诗先生提出的优势互补、珠联璧合的培养模式,即兰州大学在史地文献上的特长和敦煌研究院在石窟艺术与考古上不可替代优势的强强联合,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在国内高校及科研单位中是独一无二的。博士生的培养上,兰州大学敦煌学采取了双导师模式,樊锦诗、施萍婷等先生作了很好的典范,使博士生无论是在兰州大学的课程学习中,还是在敦煌研究院的考察中,实现了课堂到田野的无缝衔接,很多优秀的博士都是在双导师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截至2023年年底,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有500多名硕士毕业,有181名博士毕业和20余名博士后出站。先后有3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提名,有10余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获得甘肃省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奖,多篇论文获得珠峰奖、教育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已毕业的博士,有69人晋升教授,60余人晋升副教授,30余人遴选为博士生导师,20余人主持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和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他们逐渐成为中国敦煌学研究的中坚力量,遍布中国各地高校和科研单位。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逐渐成为国家敦煌学人才培养的典范,被评为2021年度甘肃省研究生教育优秀导师团队。

学科建设对兰州大学敦煌学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最重要的是敦煌学研究基地的建立。1999年教育部启动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建设,兰州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申报的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教育部和中国敦煌学界通力支持下,获批首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基地的目标就是建成本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中心。从1999年至2023年,经过25年的建设,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以上四个方面都取得很大的发展。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立,是兰州大学建成国内敦煌研究中心至关重要的一步。在此之后,2003年,敦煌学研究所成为兰州大学“985工程”敦煌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2007年批准成为历史文献学(敦煌学)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010年获批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2011年调整为中国史一级学科授权点,并自主设置敦煌学二级学科博士点;2017年进入兰州大学双一流建设学科。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队伍建设方面,从2012年起,先后引进留校从事佛教石窟艺术的教师4人,增强兰大敦煌学艺术研究方面的力量。2017年前后先后引进藏文、梵文、回鹘文、古代突厥鲁尼文研究专家4人,逐渐弥补兰大敦煌学胡语研究上的短板。虽然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人员有进有出,但是总体处于一种发展态势,截至目前有专职研究人员20余人,其中教授15人,副教授6人,讲师2人。他们中有教育部长江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以及甘肃省领军人才等,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科发展平衡的研究团体。团体成员无私奉献、默默工作,他们既是教师又是编辑,除了完成自身的教学科研工作,还要义务承担研究所的工作,如《敦煌学辑刊》没有专职编辑,一切工作都是靠他们的无偿付出,才得以顺利进行。团队主持科技部、国家社科、教育部社科、国家文物局等各类基金项目160余项。专职人员外,还有兼职人员40余人,逐渐从原来单一研究形态转换为复合型研究形态,在敦煌文献、敦煌与西域史地、敦煌石窟艺术考古等诸多领域取得很多发展,特别是在胡语文献与敦煌西域史的研究上成果突出。

科学研究上,1998年以来可以说得到长足的发展,截至目前,兰州大学敦煌学出版近20个系列约500册图书,主要有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与敦煌研究院合编,郑炳林、樊锦诗主编,民族出版社出版的“敦煌学研究文库”系列28册,包括郑炳林、王晶波《敦煌写本相书校录研究》(2004),公维章《涅槃、净土的殿堂—敦煌莫高窟148窟研究》(2004),郑炳林《敦煌写本解梦书校录研究》(2004),李应存、史正刚《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2006),梁晓鹏《敦煌莫高窟千佛图像研究》(2006),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校注》(2007),陈于柱《敦煌写本宅经校录研究》(2007),茨默著、桂林、杨富学译《佛教与回鹘社会》(2007),唐晓军《甘肃古代石刻艺术》(2007),屈直敏《敦煌写本〈励忠节抄〉研究》(2007),杨富学《印度宗教文化与回鹘民间文学》(2007),魏文斌、吴荭《甘肃佛教石窟考古论集》(2009),崔红芬《西夏河西佛教研究》(2010),李树辉《乌古斯和回鹘研究》(2010),杨森《敦煌壁画家具图像研究》(2010),雷玉华《巴中石窟研究》(2011),陈菊霞《敦煌翟氏研究》、王祥伟《敦煌五兆卜法文献校录研究》(2011),朱凤玉《百年来敦煌文学研究之考察》(2012),郭永利《河西魏晋十六国壁画墓》(2012),韩春平《敦煌学数字化问题研究》(2012),敏春芳《敦煌愿文词汇研究》(2013),马洪菊《叶昌炽与清末民初金石学》(2014),王晓晖《汉唐吐鲁番地区农业经济史稿》(2015),张景峰《敦煌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文集》(2016),刘戈《回鹘草原绿洲拾芥》(2016),刘全波《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研究》(2018),赵青山《6-10世纪敦煌地区抄经史》(2019)等。敦煌研究院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合编,郑炳林、樊锦诗主编,民族出版社出版“敦煌学博士文库”系列13册,包括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2003)、高启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2004)、殷光明《敦煌壁画艺术与疑伪经》(2006)、沙武田《敦煌画稿研究》(2006)、杨明芬《唐代西方净土礼忏法研究》(2007)、黄维忠《8-9世纪藏文发愿文题记》(2007)、王晶波《敦煌写本相书研究》(2010)、敖特根《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蒙古文文献研究》(2010)、黑维强《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文献词汇研究》(2010)、陆离《吐蕃统治河陇西域时期制度研究》(2011)、陈于柱《区域社会史视野下的敦煌禄命书研究》(2012)、王兰平《唐代敦煌汉文景教写经研究》(2016)、张延清《敦煌吐蕃抄经研究》(2016)等。这两个系列成果除了部分教师的著作之外,都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毕业博士的学位论文及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这反映兰州大学敦煌学培养的水平和成果。

敦煌学研究所有计划地推出研究成果,自2014年开始由研究所编辑,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已出版第一辑20册,第二辑20册也已出版前9册,这是目前关于敦煌石窟艺术研究最为集中的展现,反映了敦煌石窟艺术研究发展的态势。其中关于敦煌石窟艺术研究的有郑炳林、张景峰《敦煌石窟雕塑艺术概论》,王惠民《敦煌佛教与石窟营造》,张元林《北朝——隋时期敦煌法华造像研究》,米德昉《敦煌莫高窟第100窟研究》,张景峰《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赵晓星《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密教研究》,吴荭《北周石窟造像研究》,郭俊叶《敦煌莫高窟454窟研究》,李金娟《敦煌莫高窟索义辩窟研究》,朱晓峰《唐代莫高窟壁画音乐图像研究》,陈振旺《隋及唐莫高窟藻井图案研究》等;关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的有魏文斌《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调查与研究》、孙晓峰《天水麦积山第127窟研究》、张铭《麦积山石窟第4窟研究》、张善庆《马蹄寺石窟群汉传佛教图像研究》、雷玉华《川北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研究》、石建刚《延安宋金石窟调查与研究》、刘振刚《陕北与陇东金代佛教造像研究》、苗利辉《图像及其意义:龟兹石窟佛像画研究》等。内容从单体壁画到整体洞窟的研究,从丝绸之路一点到整体的研究,具有一定典范作用。另一系列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也已完成第一辑20册和第二辑前5册的出版,主要有魏迎春、马振颖《敦煌碑铭赞续编》,杨学勇《三阶教史研究》,刘全波《类书研究通论》,金身佳《敦煌写本宅经葬书研究》,刘永明《丝绸之路道教历史文化论集》,任曜新《新疆库车库木吐喇佛塔出土鲍威尔写本研究》等,这是目前关于敦煌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和敦煌文献研究的集中展现。这两个系列丛书也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最新研究动态。此外还有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和敦煌研究院杨富学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丛书”10册,是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最新研究成果。

丝绸之路沿线除了敦煌石窟之外,还保存有其他石窟,这些石窟各具特色,在历史上影响很大,但是对这些石窟的研究进行得很慢,研究成果少,主要原因就是石窟内容刊布不足,因此敦煌学研究所与各石窟保护研究单位合作,相继由郑炳林主编,并以“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由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安徽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武山水帘洞木梯寺石窟》(2015年,魏文斌)、《金塔寺石窟》(2019年,姚桂兰、刘晔海、郭玉琴)、《文殊山石窟》(2019年,姚桂兰等)、《马蹄寺石窟》(2019年,姚桂兰、张志勇、王卫东)、《炳灵寺石窟(五卷本)》(2019年,张景峰、魏迎春、郑怡楠)、《瓜州东千佛洞(四卷本)》(2023年,张景峰、魏迎春、李宏伟)等,很多是首次全面刊布石窟内容,这些资料的刊布,必将促进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的发展。

研究和介绍国外和港台地区敦煌学研究成果也是研究所的一项重要工作。郑炳林主编、耿昇翻译,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法国汉学研究丛书”10册,翻译法国敦煌学、西域史和藏学等方面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法国是西方研究敦煌学的重镇,他们的研究成果对国际敦煌学发展影响很大,译介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对敦煌学发展产生推动效应。郑炳林、郑阿财主编,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港台敦煌学文库》100册,将近百年港台地区刊发的敦煌学论文汇集出版,解决大陆地区收集港台地区敦煌学研究成果难的问题,促进了大陆和港台地区敦煌学方面学术交流和联合攻关。郑炳林、高田时雄主编,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国际敦煌学研究文库·日本卷》20册。日本是国外最早开始研究敦煌学的国家之一,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学者,将日本近百年来的敦煌学研究成果在中国出版面世,必定会推进中国敦煌学的发展。这仅仅是我们计划的开始,今后我们将陆续完成法国、俄罗斯、敦煌文库的出版。此外王冀青著、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国际敦煌学丛书”2册,即《斯坦因与日本敦煌学》《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考释》,是敦煌档案流散国外研究的标志性成果。王冀青是斯坦因档案研究的专家,最近他的重大招标课题的系列研究成果将陆续出版,将推进敦煌文献流散研究更上一个台阶。

组织全国敦煌学界,推进敦煌学研究也是研究所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已出版,有项楚《敦煌语言文学论集》、方广锠《敦煌遗书散论》、邓文宽《敦煌天文历法考察》、郝春文《敦煌学论集》、赵和平《敦煌书仪研究》、张涌泉《敦煌文献论丛》、郑阿财《敦煌佛教文献与文学研究》、朱凤玉《敦煌俗文学与俗文化研究》、林悟殊《敦煌文书与夷教研究》、陈国灿《吐鲁番敦煌出土文献史事论集》、张鸿勋《跨文化视野下的敦煌俗文学》、朱雷《敦煌吐鲁番论丛》、柴剑虹《敦煌学人和书丛谈》、唐耕耦《唐耕耦文集》等。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和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组织,郝春文、柴剑虹、张涌泉、荣新江、郑炳林合编,联合全国敦煌学界共同完成的21册《敦煌讲座书系》,由甘肃教育出版社2013年出版,包括郑炳林、李军《敦煌历史地理》,郑阿财《敦煌佛教文学》,荣新江、朱丽双《于阗与敦煌》,张涌泉《敦煌写本文献学》,吴丽娱《敦煌书仪与礼法》,赵声良《敦煌石窟艺术总论》,王惠民《敦煌佛教与石窟营建》,陆离《敦煌的吐蕃时代》,杨富学《回鹘与敦煌》,李小荣《敦煌变文》,窦怀永《敦煌文献避讳研究》,赵丰、王乐《敦煌丝绸》,屈直敏《敦煌文献与中古教育》,林世田、杨学勇、刘波《敦煌佛教的流通与改造》,刘屹《敦煌道经与中古道教》,王晶波《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伏俊琏《敦煌文学总论》,冯培红《敦煌归义军时代》,余欣《敦煌的博物学世界》,郝春文、陈大为《敦煌的佛教与社会》,姚崇新、王媛媛、陈怀宇《敦煌三夷教与中古社会》等,该成果规模宏大、卷帙浩繁,内容涵盖敦煌学研究的方方面面,是对近百年来中国敦煌学研究的阶段性全面总结。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郑炳林和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黄维忠主编,由陈践践、黄维忠等完成的“敦煌吐蕃文献丛书”,目前由民族出版社出版5册,即《敦煌吐蕃文献选辑》文学、文化、社会经济、占卜文书等4卷和《敦煌吐蕃汉藏对音研究》,这是目前敦煌吐蕃文献研究的集大成著作,以其资料详实,深受学界欢迎。

这些系列研究之外还有魏迎春、马振颖《凉州金石录》、郑炳林《敦煌碑铭赞辑释》等,标志性成果是郑炳林、李军、吴炯炯、杜海、陈光文、陈继宏、司豪强共同完成七卷本《敦煌通史》。这些研究成果分别获得甘肃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多项。兰州大学的敦煌学研究进入全面、有序发展的进程,可以说占据了敦煌学研究的制高点,掌握了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研究所主办的《敦煌学辑刊》是敦煌学研究成果重要刊布平台,是CSSCI来源期刊。1980年以《兰州大学学报(社科版)》副刊出版,1983年正式创刊,已经走过四十年的路程,辑刊以弘扬传承敦煌文化为宗旨,刊发敦煌学研究最新研究成果,至今已经出版了122期,刊登了将近1500多篇学术论文,对推动敦煌学发展引领学术研究起了很大作用。敦煌学研究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敦煌学辑刊》的扶持,而《敦煌学辑刊》的提升也同样需要敦煌学界的支持。

这个时期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图书资料也得到快速建设,最初作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资料中心建设时,拥有图书1万余册,后由于管理不当和建设思路分歧,到1998年仅剩4千余册。1998年敦煌学进入兰州大学“211工程”“985工程”建设之后,资料购置有了资金保障,陆续购入大量图书,现有图书资料约13万册,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保障,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资料中心。同时学习研究环境也得到彻底改善,得到大幅度提高。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土耳其、蒙古等国和港台地区的研究单位建立合作关系。1998年敦煌学研究所开始接收日本朝日新闻社派遣的敦煌学研修生,前后10年有40余人到敦煌所进修学习,他们逐渐成为日本敦煌学界的中坚力量,在学术界崭露头角。如韩国同德女子大学教授、韩国敦煌学会会长徐勇等。2001年起,敦煌所开始重视同港台地区高校的合作交流,截止目前举办港台敦煌学合作交流活动40余次,约二千余人参加,使港台地区学子通过交流了解祖国,了解敦煌、丝绸之路历史文化。

四十年来,兰州大学敦煌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单纯文献史地研究到敦煌学全面研究推进的发展过程。研究所之所以能够从一个研究小组、研究室发展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其一是得到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及学术界的支持,其二得力于全体成员的通力合作。

三、兰州大学敦煌学发展的展望

兰州大学敦煌学的发展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1999年教师节前夕,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在兰州大学考察时接见了敦煌学学科负责人郑炳林教授;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兰州大学考察时,在听取郑炳林的汇报时指出:“将敦煌学做强做大,为国争光。”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主持召开座谈会,郑炳林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方面进行汇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加强敦煌学研究,把敦煌文化传承好,是中华民族为世界文明进步应负的责任;指出要将敦煌研究建设成敦煌文化传承的典范和敦煌学研究的高地。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传承文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兰州大学敦煌学确定了自己今后的发展目标,即将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建成为国家敦煌学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双高地。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科学研究的高地有三条标准:第一,深邃而宽广的学术视野;第二,标志性一流研究成果;第三,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学术平台。而人才培养高地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出来一流的具有国际影响的专家。根据这一建设目标,我们制定兰州大学近期的发展目标是:

第一,建成敦煌学人才培养高地的标志,就是培养一批以传承和弘扬敦煌文化为己任、活跃在国际学术研究前沿、引领学术潮流、掌握学术话语权、深具学术影响力的学者,尤其是博士和博士后。为此,我们将继续与敦煌研究院的联合培养模式,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全面参与兰州大学敦煌学人才培养过程,成为兰州大学敦煌学专业的硕士、博士生导师。继续实行双导师制度,优势互补,培养一流的敦煌学研究人才,为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一批从事敦煌学研究教学科研人才。争取每年毕业博士15人、硕士20人,学位论文水平达到良好以上水平,每年最少有2到3人入选学校或者甘肃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五年中有12人入选甘肃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未来五年毕业博士60人,使兰州大学培养的敦煌学博士毕业总数达到240人以上,这些人中高职占有量从原来的130人达到170至180人左右,完全占据人才培养的制高点,拥有敦煌学界的话语权,成为敦煌学领域人才培养的重镇。

第二,制定长期的敦煌学研究规划。“敦煌与丝绸之路历史”“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丝绸之路艺术”等三个系列丛书的出版争取早日完成,其次完成多卷本《汉唐敦煌史研究》(七册)、《丝绸之路佛教艺术》(三卷)、《汉唐河西碑铭辑释》(五册)、《海外藏回鹘文文献整理》、《汉唐胡语碑铭整理》以及《敦煌写本碑铭研究》、《兰州碑铭辑录》等著作,争取近五年内有100部学术著作出版,出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成果。

第三,拓展敦煌学研究的视野,敦煌学是一个以地命名的学科,研究对象主要是敦煌石窟和敦煌文献,我们要从狭义的敦煌学向广义的敦煌学拓展。这样我们就把河西、陇南、陇东、关中、大足、云冈、龙门以及高昌石窟、龟兹石窟等都纳入敦煌学的研究范围;同时从时间上还要前后贯通,把敦煌汉简、黑城文献、吐鲁番文献以及中原和古代西域文献作为敦煌学的研究内容。敦煌学就地域上来说要东进西出,南北延伸,不仅要研究敦煌、河西和西域,而且要研究蒙古高原和青藏高原的历史。敦煌学还要走学科交叉路子,把历史学与文学、文字学、哲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同时还要将新的研究方法引进到敦煌学的研究,力争敦煌学有一个新的突破,出产一流的高质量的标志性研究成果。

第四,建设敦煌文化传承推广平台。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在甘肃省教育厅和学校推动下,成立了敦煌文化产业研究院,这是甘肃高校成立的产业研究院中唯一以文科为主的研究院,我们将通过敦煌文化产业研究院,推广敦煌文化与文明,使敦煌文化在国内外得到发扬光大,将敦煌文化普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全国乃至全世界了解敦煌文化。我们将通过敦煌文化产业研究院出产一批普及读物,研发一批带有敦煌标志的文化产品,推进敦煌文化的深层次探索。

第五,开展国际及与港台地区的合作和交流,敦煌文献发现之初就大量流散国外,分别收藏在英国、法国、俄罗斯、日本等国,而国内主要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等机构,因此敦煌学一出现就是国际性的,是国内外学者联合从事研究的,因此敦煌学研究必须了解国外敦煌学的研究成果,上个世纪前期国外敦煌学研究领先于国内,有了“敦煌在中国,研究在国外”的说法,经过中国敦煌学界的努力,本世纪初就完全改变这种状况,季羡林提出敦煌在中国而研究在国际。敦煌是汉唐以来丝绸之路上的通道,敦煌文化是中外交流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敦煌是人类的敦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敦煌文化属于中国,但敦煌学是属于世界的。”这为敦煌学发展指明道路,敦煌学回归世界是敦煌学研究的必然。所以我们将更深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与国外敦煌学专家联合攻关,将兰州大学敦煌学推向一个更高的层次。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的四十年历程是中国敦煌学界发展的一个缩影,我有幸不仅亲历他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践行了他的发展历程,今年是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也是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机构成立四十四周年和《敦煌学辑刊》正式创刊四十周年。研究所于2023年8月16至18日在兰州大学举办“传承与创新:纪念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完成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四十周年历程的回顾与展望,今后敦煌学研究的路程还很长,发展目标还很远,任务还很艰巨,希望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的同仁继续努力,希望中国敦煌学界多关心支持。

猜你喜欢

敦煌学兰州大学敦煌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简介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兰州大学法学院简介
兰州大学药学院简介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项楚先生与川大敦煌学研究
百余年来敦煌学成就的全面总结
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简介
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2019 年上半年第二次硕士学位论文答辩
亮丽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