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世纪以来中国战争电影的整体状况与发展趋势
2023-03-22储双月
储双月
(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 北京 100012)
战争电影是国产电影的主流类型之一,指的是以战争为主要叙事动力、叙事背景的影片。一类是叙述鏖战双方战斗或决战的战争电影,包含全景式呈现战争过程和展现局部战役或某场战斗场面的硬核类战争电影;另一类,则是以战争为人物活动背景,讲述普通个体遭遇的剧情类战争电影。前者重在描写战事,后者重在塑造战争中的人,也有的战争影片两者兼而有之。
中国的战争电影,多是明确清晰的道德判断和价值立场,直接诉诸正义和公理。21 世纪以来,中国战争电影在内容表达上,趋向于对战争大历史中个体化历史进行理性反思和重构,并对战争中的人性进行探讨,以个体生命的视角和体验,来反映战争的残酷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叙事既有宏大也有微观,类型从单一走向多元。在主旋律战争电影之外,还出现了商业战争电影,有些战争影片走上主旋律电影与主流商业电影的融汇之路,有些甚至在制作过程中施行严格的工业化流程,体现出国家电影的工业水准,简言之,市场化、工业化趋势明显。
一、21 世纪以来中国战争电影的整体状况
21 世纪以来,中国战争电影涉及古代战争、近代战争、当代战争、现代化战争题材,内容涉猎广泛,历史人物繁多,很好地反映了中国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和中国革命道路选择与形成的历程,有利于激发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一)反映古代战争和近代战争
《赤壁》(上下集,2008 ~2009)、《鸿门宴传奇》(2011)、《天将雄狮》(2015)等战争影片,是由动作主导的反映古代战争的战争动作电影;《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2012),是反映近代战争的战争电影。
《赤壁》借鉴很多好莱坞的电影手法,采取由外而内的国际化制片路线,对《三国演义》中的主要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新演绎和阐释。影片不再忠奸分明、过于脸谱化,也不再灰色沉重,而是弘扬了人性积极的一面,向世界宣传中国人所具有的团结、智慧、勇气和包容的力量,以符合中西方观众的欣赏口味。周瑜不再是气量狭小、嫉妒心强的人,而是性度恢廓且充满爱心的风流儒雅之士;诸葛亮脱下了神化外衣,成为富有仁义精神的侠骨柔情之人;曹操虽然仍然专横、猜忌心重、善于权谋之术,但同时,还是体恤子民、满含家国情怀的诗人。影片通过战事铺陈、战场渲染等技术手法,着力塑造战争中的人,宣扬反战精神和团结精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友谊。影片还精心塑造了曹营中的一名普通战士,采取平民代入法,从平凡小人物视角观察历史事件,纠偏了全片展现英雄史观的宏大叙事,而以个体化体验的方式叙述。影片将这位小人物设计成“如此真实,如此人性,如此现实并随处可见的小伙子”[1](403)的方法,观众会因产生替代性认同而支持他。
《鸿门宴传奇》放弃了对楚汉战争全景式、史诗式展示,而是撷取鸿门宴为中心事件来架构楚汉争霸的整个过程,梳理了对楚汉战争的最终走向起决定意义的主要人物关系。战争场面富有视觉冲击力,两军对垒时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血腥厮杀场面,丝毫未被被刘邦、项羽双雄斗智斗勇和张良、范增两大谋士对弈斗法的光芒所掩盖,武戏与文戏并重。《赤壁》和《鸿门宴传奇》都对主要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了大胆改写和浪漫主义虚构,额外增加了小乔与曹操、虞姬与刘邦之间的戏份,凸显了阴柔妩媚女子对尽显阳刚之气的战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意义,这也是两部影片引起争议的原因。
战争影片《天将雄狮》,讲述了在古代丝绸之路上西汉西域府大都护霍安率领的抗击匈奴的西征军,与西域诸国从对抗走向和解,共同抵御古罗马东征军的故事,倡导了“化敌为友,不分种族,维和共存”的丝路精神。战争戏设计得凌厉硬朗,东西方的阵法对决果敢精妙,将好莱坞战争电影与中国动作电影的特点很好地糅合在一起,情节紧张,画面带有一定刺激性。
《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战》,不仅简要叙述了北洋水师将领邓世昌、刘步蟾等人励精图治的成长经历,用一半篇幅精心展示了甲午战争中日双方对抗时的全貌,指出晚清政府整体体制腐败无能是北洋海军失败的根源所在,并且深刻反思了两国截然不同的民族性格。双方战术布局全景呈现,海战场面大气磅礴、恢宏壮观,动人心魄。与此同时,影片考证了大量史料,人物塑造细腻、有分寸感,对李鸿章、丁汝昌等人的塑造打破了过去的陈见,对反面角色即日方人物也没有丑化、矮化,尽可能做到客观地表现。
四部战争影片都是根据真实历史故事改编,都有不同程度的虚构。虚构线上的戏份,大多数是爱情戏,以便彰显英雄或枭雄的性格特点和品质特征,或者为了阴阳调和增加观赏性,或者是为了使得主要角色之间的关系互动得更加紧密。爱情固然能为冰冷的战争增添暖色,使其主题更好地被吸收,但是有些战争影片因为处理不当,凸出了个体欲望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不仅遮蔽了历史人物的真实面目,而且使得节奏缓慢给人以拖沓之感。总体而言,战争戏不但危机递进,再起波澜,推动剧情向前发展,而且奇观场面火爆逼真、浩大震撼,富有想象力。
(二)展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抗战正面战场
影片《辛亥革命》(2011),展现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喋血孤城》(2010)、《捍卫者》(2017)、《八佰》(2020)等,都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表现了国民党将领和士兵在常德保卫战、淞沪会战等正面战场上英勇抗战的壮举。
表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电影《辛亥革命》,讲述了孙中山、黄兴等领导的革命党人武装起义推翻腐朽的清朝统治、建立共和体制的历史。影片涉及70 余位历史人物,由广州起义、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创建共和体制四个段落组成,展示了悲惨壮烈的战争戏,分为野战、水战、巷战等。影片诗意化地呈现了广州起义中血染黄花岗这一段落,使之具有浓郁的抒情气质,并且,以纪录片手法拍摄武昌起义、阳夏保卫战,实现了抒情性与纪实性相结合。
《喋血孤城》这部影片,叙述了驻守在湖南省军事重镇常德的国民党第74 军57 师师长余程万,临危受命,带领代号为虎贲的8000 将士与30000多精锐的日军浴血奋战、殊死抵抗,最后仅剩200余人突围的悲壮故事。影片淋漓尽致地再现了常德会战这场对抗守城战的惨烈与残酷,突出表现了余程万在死城率众突围、绝地求生的毅然与决绝。
《捍卫者》,展现了淞沪会战中宝山守卫战的全貌,讲述了国民党军队的一个营长姚子青,率领600 将士在装备落后、火力悬殊的情形下,阻击日军海陆空协同攻击联队2500 人,经过7 天浴血鏖战,最后全部壮烈殉国的故事。影片重点表现了姚子青卓越的战场指挥才能和大无畏的抗战精神,通过阵地战、伏击战、狙击战、巷战等,表现了其高超的战略战术水平。
《八佰》这部表现战争的影片,讲述了第三战区88 师524 团的一个加强营的400 余人,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 壮士,4 天4 夜留守上海闸北的苏州河四行仓库,在仅隔一河的租界群众注视下,与侵华日军进行了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的故事。这场稀世罕见的被围观的战争,我方不再仅限于抗日将士,而是一边表现被包围、猛攻而决一死战的国军战士最真实的精神状态,一边则展示隔岸观火的形形色色的百姓生态。影片没有把叙事焦点放在一线最高指挥官谢晋元身上,突出表现其有胆有识、有勇有谋,而是有意识地淡化领导者的指挥才能与谋略智慧,将叙事视点分散到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众多战士的群像上。所有参加四行仓库保卫战的将士,既是主角,又是配角,因而达到了既见森林又见树木的境界。
四部影片都将战争作为叙事重点,总是存在着某种促使作战的紧张程度趋于激烈的态势,有的影片描写了多场战役的交锋过程,有些叙述了一场战役的全貌,扣人心弦,感染力强。为了不让炮火隆隆、硝烟弥漫的铁血战争使得整部影片显得过于沉重压抑,创作者都精心塑造了战争中的人。真实可信的立体的人,在影片中一个一个地被展现出来,其中,最为成功的人物塑造,当属《八佰》。每个战士杀身成仁之前,并不都是铁骨铮铮、有血性的英雄好汉,也并不都有杀敌报国的觉悟和勇气。他们中的有些人,表现出懦弱和犹豫,有些人心怀私心和算计,有些人贪生怕死……但是,这些普通人最终都焕发出力量,在民族大义面前走向英勇赴死。影片把严酷的战争真相和鲜活的战士心灵,呈现给观众,发人深省。四部影片都摈弃了狭隘、有偏见的党派性视角,拉开时间间距之后,从中华民族的全局观、整体观这一超党派视角来审视战争,凝视战争中的人,富有魄力和远见卓识。
(三)揭示南京大屠杀
《栖霞寺1937》(2004)、《南京!南京!》(2009)和《金陵十三钗》(2011)三部表现战争的影片,都是选择了历史见证者各自不同的角度和立场,来正面揭示“二战”史上日本法西斯制造的这桩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的血腥屠城惨案的。《栖霞寺1937》反映了侵华日军在南京城区实施疯狂屠城时,郊区栖霞寺难民所收容24000 多名难民的抗争史,以手无寸铁的寺庙僧人与凶残暴虐的日军周旋、抵抗并公开揭露日军暴行为叙事核心,展现了人性良知、无畏道义战胜兽性、邪恶的义举。《南京!南京!》以一名害羞、不善言辞的日本普通士兵角川为第一主角,并以角川和中国小战士小豆子的视角见证了日军犯下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奸淫掳掠的兽行,反映了当时这群日本军人的真实状况,以及战争对人性的摧残、扼杀。《金陵十三钗》以一个受雇远道来到南京收殓神父遗体的美国人和一位教会学校女学生中幸存者的视角,讲述了他们与秦淮河妓女、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们,在面对死亡降临时的艰难抉择,阐述了死亡与自我救赎的主题。《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都塑造了个性鲜明、层次丰富的“商女”形象,从胆怯走向坚强,再走向牺牲与救赎,获得精神洗礼和道德新生,展现了由人性污点走向亮点的心灵蜕变轨迹。
《栖霞寺1937》将中国寺庙僧人作为受害者代言的主体,即以他们的亲身遭遇为主要叙事线索,带领观众亲眼目睹了南京大屠杀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浩劫和无比悲催的精神伤痛,用铁一般的事实控诉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到了《南京!南京!》和《金陵十三钗》,主要叙事视角则发生了从主观到客观的明显变化,受过教育和基督教文化熏陶的日本士兵、美国伪神父面向国际社会主动承担起了再现历史、反思战争的功能与责任。受害者代言人逐渐客观化、国际化,是为了让观众对大屠杀事件有更多的理性思考。将理性融入叙事,在人性与理性交织下讲述悲剧故事固然能给观众带来新鲜而不同以往的感受。
三部影片展现出了中国军民对日本侵略者杀戮暴行的浴血抗争、奋死一搏,以此表明南京是一座血性抵抗之城。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影片中的大屠杀还是仅仅简化为弱者的不幸和一个民族的灾难,没有从道德层面的谴责,提升到对现代文明的盲目性和荒诞性的反思。因为,大规模屠杀的恐怖,可以看成是现代文明脆弱性的表征,也可以将它看成是现代文明令人生畏的潜在力量。现代文明总的非暴力特征,仅是一个幻觉。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种自我辩解和自我美化。大屠杀是现代文明史上的血腥事件,屠杀者都是假扮文明使者的身份来消灭对方的身体、文化或制度。在这里,现代文明与其说与野蛮而又狂乱的激情混为一团,不如说与无感情的毁灭和屠杀更为接近。无感情的毁灭和屠杀给无辜百姓带来无以言说的恐惧和浩大无情的灾难。大屠杀这种恐怖的活动和折磨,不再仅仅是军国主义激情的工具,而是已经成为现代文明进程中政治理性的工具。
(四)讲述共产党敌后战场抗战
《平原枪声》(2001)、《血性山谷》(2001)、《举起手来》(2005)、《太行山上》(2005)、《百团大战》(2015)及《铁道英雄》(2021)等几部影片,是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敌后战场艰苦卓绝抗战、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战争电影。
《平原枪声》以展示巷战战斗为主,表现了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与侵华日军、汉奸殊死搏斗的斗争。影片的人物塑造,没有甚多新意,故事情节也老套,既不意外也不令人惊喜;《血性山谷》讲述了在一支八路军精锐小部队的带领下,一位农民从被迫到自觉抵抗日军围攻并护送一位“七大”代表突破晋陕边界日寇封锁区去延安开会的故事。这位农民的转变有理有据、真实自然,反映了军民鱼水之情;《举起手来》是一部少见的战争喜剧电影,讲述了机智的中国农民且是地下交通员的郭大叔,与抗日游击队的战士们历尽千险、一起配合,把佛像国宝运到游击队根据地,并全歼日军小分队的故事。虽然影片处处设置喜剧因素,敢于突破同类题材的悲剧性,但除了情节设置、人物塑造给人滑稽夸张之感,并没有展示出战争的残酷与血腥,反而是反派人物脸谱化、丑化拉低了影片的观赏性;《太行山上》讲述了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取得平型关大捷并开辟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极大削弱日军势力的故事。影片尊重历史事实,不仅表现了阎锡山对中共领导的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抗日活动的阻挠和破坏,也展现了国民党爱国将领郝梦龄在娘子关失守后以身殉国的壮举;《百团大战》讲述了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和副参谋长左权发动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改变了整个抗日的格局。《百团大战》与《太行山上》一样,都用纪实手法还原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还交代了同时期抗日正面战场的情况,写出了国民党爱国将领张自忠的英勇牺牲,显得格局开阔。两部影片都场面宏大,不仅涉及战略决策层的运筹帷幄,还描叙了战役的全面铺开和战壕里战斗的频仍、激烈,展现了一幅幅气势雄伟的战争全景图。《铁道英雄》是一部根据八路军第115 师鲁南铁道队抗战英雄的真实事迹改编的战争动作电影,讲述了山东枣庄一带铁道大队游击队员在津浦线上传递情报、刺杀日寇和汉奸、劫取武器和物资,用智谋和勇气与日寇斗争的故事。人物鲜活生动、真实可感,既突出了铁路机修车间工长的铁血丹心,描写了枣庄火车站台调度员作为笑面卧底时的隐忍与紧张,又令人信服地塑造了青年护士由怯弱内向成长为临危不乱的铁道英雄医疗后援的故事。
《太行山上》《百团大战》《铁道英雄》等影片,都是根据真实历史改编的战争电影,讲究最大限度内地还原历史,尊重史实,演绎热血抗战,突出了现场感、历史感和真实感。影片高度还原了真实的战争场面,也渲染了血腥残酷疯狂厮杀的战斗场面,这些战斗都毁天灭地,令人胆颤心惊。强化日军杀戮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员的残忍程度,是为了突出八路军、抗日游击队员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斗争环境极为残酷的形势下的机智与勇敢无畏。三部影片都不同程度地凸显了敌人的顽强与残暴,没有概念化、符号化处理,而是客观呈现敌军的强大火力、嚣张气焰。这些都为八路军和抗日游击队最终取得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做好了情绪铺垫,从而与观众产生共情。
(五)叙述国共两党内战
《我的长征》(2006)、《八月一日》(2007)、《建军大业》(2017)、《血战湘江》(2017)、《古田军号》(2019)、《三湾改编》(2021)等影片,都是叙述国共两党内战题材的革命战争电影,反映了中共领袖人物所处的险象环生、复杂多变的革命斗争环境。
《我的长征》通过耄耋老人讲述16 岁时作为红军小战士,在湘江战役、遵义会议、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重大历史事件中的亲身经历,展示了平凡领袖毛泽东对他的影响及他的心路历程和内心成长,反映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电影《八月一日》,正面揭示了大革命时代周恩来的痛苦挣扎和在挫折中得到毛泽东提示找到正确道路获得新生的思想历程,并全景呈现了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的南昌起义。不仅真实再现了南昌起义领导人的性格、气质,对反派角色汪精卫、争议人物陈独秀的塑造也可圈可点,张弛适中,分寸感把握得较好;《建军大业》讲述了中共领导人在1927 年8 月1 日发动南昌起义、创建革命军队的艰难历程。影片用多条线索平行推进,在表现正邪对抗的对比状态中,达到矛盾冲突所需要的高度,紧张感强烈,注重画面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影片多处渲染了惨烈悲壮的气氛,有一种暴力美感,让观众切身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革命的激情、战士的勇敢和牺牲,从而产生认同感;《血战湘江》叙述了1934 年红军34 师以极为惨重的代价,突破国民党军第四道封锁线,奋力掩护党中央渡过湘江的悲壮故事。影片真实还原了湘江战役激烈残酷的战争实况,突出表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红军领导人在扭转革命危机时发挥的重要作用,深刻揭露了左倾错误路线给革命带来的巨大危机和惨痛损失;影片《古田军号》,以红军小号手的视角,叙述了1929 年红军从井冈山突围到闽西苏区并胜利召开古田会议的经过,会议确定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确立了毛泽东在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中的灵魂地位。影片并不避讳党内分歧,真实再现了毛泽东与朱德在革命方针上的冲突,以及与刘安恭的意见之争;电影《三湾改编》全景呈现了1927 年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经过各方努力实行三湾改编的过程。三湾改编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及“官兵平等”等原则,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影片不仅实事求是地表现了毛泽东放弃共产国际和中共中央明令攻打长沙的举措,而且交代了毛泽东与保留旧式军队作风的余洒度、苏先骏等党内指挥员,在战略决策上的思想交锋。
上述影片既是有血性的战争电影,也是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战争场面恢弘震撼、热血激燃。影片运用高端前沿的数字特效、衔接流畅的镜头剪接、独具匠心的声画和动作设计,使每场战争戏产生不同的震撼力,来满足观众的视听需求。泼墨写意与工笔精描并用的动静对比手法,给观众带来视觉和内心的双重震撼。影片都文武相间,摒弃了说教式的故事讲述,把重点放在人物刻画上,着重表现领袖人物的真实人生,在生活细节中凸显领袖人物的性格和风采,同时,又揭示了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内部不同层次的矛盾,使历史活灵活现地重现在眼前。
此外,影片融叙述与抒情于一体,既缅怀和致敬了捍卫党组织、保卫红色政权的革命先烈和领袖人物,又弘扬了革命精神、传承了红色基因。除了电影《八月一日》之外,上述影片都将笔墨集中放在叙述我方领袖和军官的丰功伟绩上,大多未能塑造出令人可信、生动饱满的反派人物即国民党首脑和将领,这是一大缺憾。
(六)表现抗美援朝战争
《我的战争》(2016)、《金刚川》(2020)、《长津湖》(2021)、《跨过鸭绿江》(2021)、《长津湖之水门桥》(2022)及《狙击手》(2022)几部电影,都是表现抗美援朝战争的战争电影,讲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战胜美军的艰难历程,深情礼赞和致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等,宣扬了志愿军将士的民族大义和家国情怀。
《我的战争》聚焦于志愿军连长及连长以下的老兵和新战士,反映他们令人感怀的爱情、亲情和战友情。影片写出了他们的心灵蜕变轨迹,由最初面临极其艰苦和险恶的斗争环境时内心的恐惧、脆弱和单纯,最终走向坚韧、坚强和成熟;《金刚川》通过志愿军炮兵排长、炮兵连长、步兵连长的视角,讲述了将士为了让主力部队通过金刚川而不断快速修复被美军炸毁的木桥,并主动吸引美军火力的悲壮故事,歌颂了他们坚韧不拔、身先士卒和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长津湖》全景式展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中长津湖战役的整个过程,再现了志愿军第九兵团凭借钢铁意志和出其不意的战术设计,重创武器装备精良雄厚的美军的历史,表现了志愿军将士在生死考验面前无畏抗敌、冲锋陷阵的无私忘我精神;《跨过鸭绿江》以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彭德怀为视角,即从国家战略视角,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现了中方决策层、美方决策层、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等线索上整个抗美援朝战争波澜壮阔的历史,让不同层次的观众了解到抗美援朝战争的总体格局、重大决策、巨大牺牲和伟大胜利。影片通过东西线战场和五场战役,还原了整个战争全貌,表现了志愿军将士惊天地泣鬼神的勇气、胸怀天下的气度和动人心弦的爱国情怀;《长津湖之水门桥》把目光投诸抗美援朝战争的第二次战役的长津湖战役后期的水门桥战役,讲述了志愿军第七连将士在新兴里、下碣隅里的战斗和炸毁水门桥阻击美军过程中表现出英勇战斗、临危不惧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狙击手》讲述了志愿军冷枪五班战士在班长带领下,粉碎了配以最先进的武器装备的美军精英阻击小队的阴谋而赢得战斗胜利的故事。影片不是全景式书写,不走宏大叙事的老路,而是着眼小切口描摹一场小规模遭遇战,聚焦于平凡英雄的塑造上,扎实推进,使得每一个人物都鲜明立体、真实多元。
上述影片的主题,都是围绕抗美援朝出国作战而展开,叙述视角或全局或侧面或微观,各有侧重,都指向抗美援朝战争是中国人集体的情感记忆,每场战斗的回忆、描写都独具非同寻常的意义。影片通过中美军事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抗美援朝战争中整个战役或一个战役、一场战斗的叙述,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所创造的世界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伟大奇迹,生动诠释了强大的国家意志和民族凝聚力、民族团结力,激励现代人以史为鉴奋发图强、顽强拼搏。影片在视听效果上力图带给观众逼真的战场体验和深度的情感体验,令人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枪林弹雨、血肉横飞的战斗场面,发出“战争无情,军人不易”的感叹,从而产生深刻的悲悯和拷问。
(七)展示新世纪的现代化战争
《战狼》(2015)、《战狼Ⅱ》(2017)及《红海行动》(2018)等影片,是以动作为主导糅合了冒险元素的现代战争电影,耗资巨大,代表了中国电影的品质和工业化发展的新高度,彰显出影片背后在世界新格局下日益强盛的国家实力。《战狼》通过处处违抗军令和纪律的痞子冷锋成长为在中国边境处保家卫国的孤胆英雄的过程,把中国主旋律电影的爱国主义价值观与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个人英雄主义精髓完美嫁接,以令人血脉贲张的情绪渲染和重工业化的电影品相打造出高品质、高格局的作品;《战狼Ⅱ》凭借被开除军籍的冷锋在非洲孤身一人领导华侨和难民撤侨、维和和反恐的故事,展示了他由刺头英雄转变为中国式超级英雄的成长轨迹,代表了国家威信和民族自信的磅礴伟力,也代表了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心趋势下的国际形象诉求。在两部影片中,冷锋被还原成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有矛盾但又是一个可爱的人,不守规矩,不按常规出牌,但又必须保持他的底线。其主题“永远都是正义战胜邪恶,保家卫国。”[2](66)冷锋将独特的个人魅力与英雄精神相结合,颠覆了刻板的唯命令是从的中国军人形象,无畏权威,做充满自信的中国脊梁,展现了有责任、有担当且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挺身而出的硬汉形象。从第一部“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到第二部“在你身后,永远有一个强大的祖国”,两部影片的主题得以升华,完成了从国家性的爱国主义叙事进入到国际性的人道主义叙事,实现了中国故事国际化和全球化表达的有益探索;《红海行动》讲述了中国海军蛟龙突击队八人小组,在索马里海域外执行并完成驱赶海盗的任务后,又奉命前往阿拉伯半岛的伊维亚共和国付出沉重代价完成撤侨任务的故事,展现了中国海军不惧牺牲、勇往直前的光辉形象。影片没有凸显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而是把目光投诸一个个普通人组成的集体英雄群像。航空母舰等新式武器装备的展现、国际局势争端的表现,以及撤侨、维和及反恐等重要议题的介入,影片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一个崛起中勇于承担大国责任、彰显大国风范、显示民族气魄的国家形象。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在国际舞台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需要通过硬实力和软实力呈现国家力量,展示守护世界和平的决心,三部影片就是在这样的契机下应运而生的。三部影片凭借自身所塑造的平凡而伟大的热血英雄迎难而上、勇挑重担的英雄气概,面对中国现实,向全世界展示了新时代中国强大、成熟、自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从宏阔壮观的战争场面营造,惊心动魄的动作戏表现,到真实的海外场景还原,调度了观众最直接的感官刺激,给人以震撼心魄的大片感。
除了上述7 类战争电影之外,还有影片如《紫日》(2001)、《集结号》(2007)、《智取威虎山》(2014)、《太平轮》(上下集,2014-2015)等颇具影响但又难以归类的战争电影。
二、21 世纪以来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趋势
“英雄主义是人类社会由野蛮向文明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具有集体意识的精神价值观,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国家特色,有强烈的历史感、时代感和人格的震撼力,它是某一时期社会群体整体思维的最高形式。”[3](140)在21 世纪以来中国战争电影中,英雄形象成为彰显国家意识形态和时代崇高利益的代言体系,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英雄具有超越普通人的勇敢无惧、大义凛然的崇高精神。英雄文化的内涵、特质与价值,在当下中国战争电影创作中呈现出独树一帜的时代特色。英雄作为人的丰富个性越来越多,理想化成分越来越少,带有更多人间烟火气,显得更加接地气。用民族主义而非理想主义价值观塑造英雄,致力于凸显英雄复杂的性格,是21 世纪以来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趋势。
中国的战争电影,一直以来都强化道德判断和美学判断,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带来恐怖和伤亡的非正义一方进行道德审判。它们将焦点放在战斗动作、战场奇观等暴力美学建构的同时,高扬了代表正义一方的英勇牺牲精神,绝对维护代表正义一方的利益,宣扬我方实施正义战争的积极意义。到了21 世纪以来战争电影中,战争中觉醒、挣扎和奋力抗争的人性,逐渐成为着力表现的主题。这与美国反战电影在主题上全力表现战争的反人性和荒谬,有着根本的区别。值得一提的是,我方作为正义战争的主角,被浓墨重彩地凸显出来,同时,也用较大篇幅描叙了非正义一方的战事活动。另外,《集结号》和《八佰》等不少战争电影,还对战争造成的悲剧后果以及战争带来我方战士内心混乱和冲突进行了展示,表现出了人性的真实可感。竭力对鏖战双方进行平视,对非正义一方不再进行妖魔化、丑化叙事而是客观审视,成为这一时期中国战争电影的发展趋势。
21 世纪以来的中国战争电影,在传达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比较尊重观众和市场,处理好电影商业美学与个人风格表达之间的关系,注重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等影片,着力对战争进行另类书写,揭开战争的真实面目,以真实强烈的视听震撼和带给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来表达人性的主题,而且拍出了本土特色,取得了不俗的票房成绩;《战狼》《战狼Ⅱ》《红海行动》《八佰》《长津湖》及《长津湖之水门桥》等影片,重塑了民族主义叙事,将高昂的民族主义进行重新诠释和定义,让人感受到植根于每个中国人思维深处的民族情感、现代民族国家观念以及大片背后站起来的大国形象,引起观众强烈共鸣和反响。这些影片个性化、市场化、工业化趋势明显,获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
21 世纪以来的中国战争电影,以人为本激活历史,在精神文化层面上,以高度融合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阐发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世界多样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