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兹·李斯特钢琴作品中的“漫游”概念
——以钢琴曲集“旅行岁月”为例
2023-03-22朱晓乐
朱晓乐
(厦门华厦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0)
“漫游”的概念和与之相关的“道路”、“旅行”、“上升”、“返回”等,以及它们所指定的那些文化现象,它们的艺术和哲学反思的历史,是一个为跨学科研究提供许多机会的话题。今天的哲学、美学、文化研究、文学研究和音乐学等,都在研究这个语义领域。这一概念,在浪漫主义时代得到了特别的重视和发展。正是面对这些研究的内容,艺术家们对启蒙运动的思想及对下一个世纪的“理性”和“规范”的艺术语汇感到失望,这种艺术领域的突破,实际上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艺术家们在作品和艺术观念中,急于创造另一个理想的艺术形态或理想的过去的艺术世界。这一切,在梦想和现实之间,造成了不可逾越的冲突。因此,这才有了理想的爱情、无私的友谊、忠诚和崇高的感情,包括个性化、“受苦”的理想艺术世界。
随着“漫游”到历史的过去,作为一个“纠正发展”的理想艺术世界,旅行(艺术创作“旅程”)的自然之美与一个奇妙的神话般的梦想成为需要,到艺术作品(包括艺术创作的过程),到一个人的内心世界,以及“精神之旅”与特定的创造性愿望的搜索和精神上的完美。关于一个人的位置(难怪浪漫主义的关键概念核心是罗伯特·舒曼的“为什么”),一个艺术家在外部世界和精神世界中的无尽问题。在这里,作曲家和钢琴演奏家李斯特是关键人物之一,他那无与伦比的“巡礼之年”(“钢琴套曲旅行岁月”),这一概念的跨学科性质,与李斯特综合各类艺术、文学和哲学的思想是一致的。因此,揭示李斯特同名的钢琴曲集中“漫游”概念的艺术创作,对于理解作曲家的创作愿望和浪漫主义音乐都是相当重要的。
从对李斯特创造性人格的终身研究开始,数十部不同内容的作品不断产生,并引起了学术界的公众的兴趣。因此,我们在P. Raabe 的专著《Franz Liszt》一书中,才能发现正如N.Nagler所说的那样:《生活与工作》(1931)“重塑了李斯特的人格”。此后,他与新音乐现象的关系,开始显现,这迫使研究人员在不久的将来,要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考虑他们对这位匈牙利人的看法了。P. Schwartz 分析了李斯特的管风琴作品(“Franz Liszt 管风琴音乐的研究”,1975),继续披露作曲家同时代的人们,对他的音乐沙龙特征的错误评估,并证明了李斯特音乐中音乐印象派预测的想法。Y. Kremliova对《Franz Liszt》(Franz Liszt,1935)的生平和作品的简要论述,对李斯特音乐语言的进一步认识,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956 年,J.Milstein 的两卷本著作《Franz Liszt》出版,它被认为是对这位作曲家兼钢琴家的生活和工作的最好研究著述之一。另外,李斯特研究最重要的里程碑,是1959 年李斯特的信件和文章的出版,由A.Bobovich 和N.Mamun 翻译,J.Milstein作序,S.Barsky编辑,他还撰写了《F.Liszt艺术与评论文章》汇编的导论文章。
到20 世纪50 年代末,B.Sabolch 的《Franz Liszt 的最后几年》(the Last Years of Franz Liszt)出版了,除了传记信息外,还向读者展示了许多作曲家关于自己的创作和审美立场的陈述,与瓦格纳和彪罗的友谊,以及萨波奇对李斯特的民族遗产和匈牙利相关事物的反思。在文章“Franz Liszt 和新音乐的史前”中,C.Dahlhaus明显地丰富了重新评估李斯特的创作遗产问题,特别是对李斯特后来作品的“新阅读”。Y.Khokhlov的作品《F.Liszt 钢琴协奏曲:指南》(1960)和J. Milshtein 的作品《F. Liszt 练习曲》(1961)创建了“指南”,其中包含了Liszt 在其特定研究领域中创造性地解决一般问题的简短介绍性文章。此外,李斯特的美学观点,在教科书《音乐美学史》第二卷中的一个章节里,也有涉及。A.Budyakovsky 的作品“Liszt 的钢琴活动”(1986),概述了影响艺术家个性形成的因素,以及音乐家-表演者的方法和李斯特钢琴作品的遗产,将伟大的匈牙利人李斯特与塔尔贝格、彪罗、安东·鲁宾斯坦等音乐家进行了比较。
1995 年,R.Ostrovsky 在 收 录 其 论 文 的《F.Liszt 和19 世纪俄罗斯钢琴演奏》一书中,分析了李斯特的美学立场、曲目原则、阶段分期和创作作品等各个方面。2007 年,G.Krauklis 的研究专著《浪漫主义与程序交响乐:问题,艺术成就对20 世纪音乐的影响》问世,这与系列研究,即从19 世纪初的起源到现代艺术的演变有关。在《在歌德的变形理论背景下的西欧浪漫主义的单主题技术原则》(2010)一书中,李斯特作为一个关键的音乐楷模出现。这项工作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即:自然科学界已经接受了歌德的哲学理念到钢琴演奏领域单题技术(李斯特和舒曼)的关联研究,深究到文学与音乐艺术的情感交织及共同来源问题了。
然而,对于钢琴艺术发展的重要话题——“旅行岁月”标题音乐而言,“漫游”概念的功能问题仍不明确。因此,很明显,有必要填补李斯特研究中特定的主题空白。为此,本文的研究旨归,意在揭示李斯特浪漫主义艺术和钢琴作品中“漫游”的概念领域及其语义和艺术结构体系问题。
旅行的岁月,在整个钢琴艺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李斯特的艺术创作中,这整部套曲的总计完成时限约为40 年,覆盖了李斯特从19世纪3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绝大部分创作生涯。在此期间,作曲家没有创作任何其他作品,只是对自己以前的个别音乐作品,进行了几次改编和修订。因此,《旅行岁月的第一年》(9 首作品),是在1836 年至1854 年间创作完成的,并于1855年出版;第二部作品(7+3 首作品),是在 1838年至1849 年间创作完成的;第三部作品(7首作品)是在中断了12 年之后,于1867 年到1877 年之间进行的继续探索的硕果。
到19 世纪30 年代中期,标题音乐创作工作正式开始,李斯特达到了他钢琴创作演奏的新高度,创造了现代形式的钢琴协奏曲。他用自己新创作的钢琴作品风格,影响了众多的追随者,并提出了新的音乐创作的发展方向。李斯特的新钢琴主义力求传达“可见”的形象(作曲家综合各种艺术精华的愿望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旅行岁月》的每一部作品中,除了诗情画意的铭文和名言外,还包括艺术家Kretschmer 专门制作的封面绘画),这些颇具情感色彩的画面印象,直接激发了他在与自然交流或与绘画、雕塑及从阅读文学中产生的视觉印象。图片图像,特别是拜伦的《哈罗尔德游记》(“第一年”的大部分戏剧性的标题,都是从拜伦那里借鉴来的),以及歌德的《威尔海姆·梅斯特的学徒岁月》,也许还有其他人的艺术创作作品,尤其是令人难忘的精神之旅《永恒主题》,包括但丁的想象漫游……这一切,都反映在李斯特著名的“音乐画面”中,亦即李斯特创作的钢琴作品中,它在生活视域的范围上显得异常丰富,特别是在“巡礼之年”周期中,无处不在其活跃的身影。
李斯特创作的三部音乐作品《旅行岁月》,都是在他巡游之后的灵感之作:在瑞士(1835年~1837年,他的《第一部》作品,创作于1836年~1837年)和意大利(1837 年~1839 年,他的《第二部》作品,写于1838 年~1849 年。最后,他的《第三部》,创作于1867 年~1877 年,)是艺术家创作的第二个高峰期(1860 年~1870 年),也是他的最后一个创作时期(1880 年~1886 年),其作品最深刻的“精神之旅”和创造性探索时期。当他决定“定居”下来专心创作和享受平稳的家庭生活时,作曲家在魏玛、罗马、维也纳,甚至包括在拜罗伊特和布达佩斯之间“徘徊”,背景是作曲家的发展(《圣伊丽莎白传奇》,《基督》,《旅行岁月的第三部》;《梅菲斯托华尔兹》和《梅菲斯托波尔卡》;《诗歌与和谐》、《圣诞树》、《多萝西娅之歌》、四首《被遗忘的华尔兹》、《匈牙利狂想曲》)、教育(上演舒曼的《曼弗雷德》、瓦格纳的《洛亨格林》,指挥柏辽兹的交响乐和歌剧,在魏玛组织“新魏玛联盟”和“德国音乐总联盟”;在布达佩斯建立匈牙利音乐学院;在维也纳创办李斯特音乐周)、教学(众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在魏玛和布达佩斯,与他们一起演出)和音乐批评(“弗里德里克.肖邦”,“柏辽兹和他的哈罗德交响曲”,“罗伯特·舒曼”, 瓦格纳“飞翔的荷兰人”等)活动及众多的社会服务工作。
李斯特最后一个时期的漫游(“旅行岁月”),集中体现和概括了这些音乐创作作品出现之前,西欧文化和斯拉夫文化意识中固有的隐喻概念“漫游”。它的形成,是由神话结构推动的图像、民间故事和民谣,它们描述了主人公在寻找某种目标或特定任务的解决方案时所进行的有目的的漫游。最后的目的所指,是寻找“生命的意义”,这体现在之后出现的大量文学、诗歌作品中。“漫游”的概念或观念,是世界神话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古印度、斯堪的纳维亚、中东和希腊地区流传的神话和史诗,北美印第安人的翻译和非洲的口头传说故事,都与旅行漫游、精神探索的主题有关。
总的来说,古埃及文化,可被描述为“道路文化”。在东方哲学中,这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向真理缓慢前进的过程,是展现内在实力和男子气概的直接简单的方式,是试错的一种路径或方法。漫游的动机,是有形的路径和形而上的思维方式。
在中世纪的欧洲,受祝福的人,宣扬灵魂可以自由地进行旅行,游吟诗人唱的是骑士寻找美丽女子的故事,十字军东征,体现了通往胜利旅程的形象。施莱格尔看到了普遍体裁在隶属文学的小说中的表达,他认为摩西和他的人民在沙漠中寻找应许之地的神话模式,以及约伯的独特精神漫游和英雄史诗,薄伽丘的小说和塞万提斯的散文中,都融合了各种流派形式的转变,他们都在寻找一种统一的普遍的流派,“作为艺术家创作自由概念的结果,在小说创作中得到了最充分的表达。”①关于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如“旅行岁月的第二部”。这一概念的形成,一直持续到一个晚近的时代,“这就是为什么在浪漫主义时代,我们可以谈论这一概念的修订,以及世界艺术版图中新的艺术语汇的再现的原因所在,由于这一概念与其他概念相交……”[1](45)漫游的概念和动机,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密码,塑造了存在的时空连续体及其价值论体系和本体论维度。
旅行者的动机和旅行者的形象,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真实旅行的基础上,旅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出现了,李斯特的前两部钢琴套曲《旅游岁月》,也是在真实旅行的感受中创作问世的。行进的主题在视觉艺术中产生了一种新的流派——行进景观(它首先出现在16 世纪的佛兰德斯的绘画中,在17 世纪的荷兰艺术中)。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一个孤独的旅行者带着悲伤、无家可归、不快乐的心情的形象是确定的。他旅行的目的在于给旅行者(读者)上一堂“道德课”,使他们能够从旅行的印象中学习,努力培养“敏感性”,即移情的能力。英国浪漫主义作家和诗人,尤其是拜伦,经常引用李斯特在他的《旅游岁月》中说过的话:……在‘路径/家’的价值对立中,英雄选择行进作为生活的目标和意义。②漫游,成为浪漫主义者的一种生活方式:与社会决裂。而孤独,是一种有意识的选择,一种有原则的生活立场的结果。
有趣的是,这一运动本身从来没有在文学作品中被详细描述过(通常是几句话),相反,这些转换、“图片”或它们的描述,将听众的注意力固定在神话和诗歌的比较、隐喻和概念(在文学-诗歌体裁中)这些被用来吸引神话意识的深层结构中。音乐,尤其是标题音乐(如李斯特的《旅游岁月》)的创作手段(尤其是声音形象,但不仅仅是声音形象),与这种文学隐喻颇为一致。
“漫游”(“旅程”),也是西欧艺术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歌德定位的一种新型的人就是:能够漫游,反对不动、静止、不变的社会。③尼采提出了“动物-人-超人”的进化概念,其中,生命是一条道路,一段旅程,一种动态的“发展”,与传统的静态“存在”概念形成对比。海德格尔认为:道路、路径是中间的、存在的、统一了所有人类空间的东西;这就是从事物、现象到实体的方式。对于哲学家来说,旅程是一种思考的行为,理解如何通过寻找道路的运动来掌握可能创造出一个结构,即:已知的、最近的一个永恒的旅程。
我们面对的音乐艺术,并没有回避上述这样一个引起众多哲学家和艺术家关注的概念。
与“漫游”和“旅程”(道路)相关的概念,是重要的文化共性感念之一,在语义上与运动及其主体,一个人的精神动力、变化或发展及个人意识的感觉形成和扩展,还有身体和道德的考验有关,象征着奋斗和渴望,寻找一个人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漫游”概念的文化普遍性地位,得到了以下事实的证实:它的语义结构,是世界总体图景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每个组成部分(神话、文学、艺术等),又在不同文化和时代的每个特定情景下获得其独特的内容。概念作为语义分析的主要范畴之一,是“判断与概念以及印象同时存在”,[2](25)它反映了人类世界的概念图景。原型的漫游,总是以周围世界的本体论之完整性为理念,获得意义建构和人格意识扩张的目的。
因此,“漫游”和“巡礼”,在文学、艺术、哲学以及艺术家和“消费者”——浪漫主义时代作品的崇拜者的生活中形成了重要的概念,当“寻找情境成为一种痴迷”[3](106)时,这与创作过程和科学知识的相关内容相对应。浪漫主义的音乐逻辑,是可复制的创造性幻想的逻辑……情感与经验逻辑的表现。这些洛巴诺瓦的话,似乎被李斯特本人在《旅行者专辑》(1842 年)的前言中得以证实,其中的主要内容是体现在《旅行岁月的第一年》这一部分中。李斯特指出,它与许多在历史和诗歌中著名的不同地方和不同城市有着直接的联系,一种真实但不确定的关系,一种不可理解但又真实的联系。在旅行途中的发现与洞见,之后,都会自然发生在各种艺术和文学领域中。
毕竟,“旅行岁月”是对世界感知的景观类型的分析,而不是对地理环境条件的评估,给出了相应文化时期人的内心世界更准确的想法。④正如它发生在“第一年”狂热和毁灭在神奇的景观中(第2、4、9),即:自然中“简单”生活之美(第3,7,8),激烈的矛盾和斗争(第1,5),精神状态的无限变化——从绝望的沮丧到狂喜的冲动……所有这一切,都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浪漫主义英雄的“矛盾的完整体”,成为自然、人类个性、世俗和完美世界的一般人类价值的统一。占主导地位的隐喻模式,是“人-自然”的模式。在拜伦的作品中(李斯特在《旅行岁月第一部》中的九首作品里,有四首是选择了这位作家的作品),自然反映了诗人或他的主人公的情绪,还有他们对世界和情境的感知。正是这种“漫游”,提供了一个机会,将风景、精神状态和对风景如画的瑞士阿尔卑斯山印象的感受相互结合起来。
李斯特“漫游”作品的“第二部”,展现了浪漫主义英雄的完整性,增加了他对世界图景的重要假设——各门类艺术如绘画艺术(第1)、雕塑(第2)、诗歌(第4-7)、音乐(第3,8,9)和舞蹈(第10)等,后者增加了流行的旋律,歌剧的咏叹调,特别是民间传说的内容。当然,主人公去意大利是为了感受艺术带给他的直接印象,那里的“空气”几个世纪以来一直在散发着艺术的味道和吸纳着新艺术的形式。前两部作品对视觉艺术的吸引力并非偶然,因为,浪漫主义涉及诗意情感的普遍性规律,是基于“浪漫主义者通过视觉系统认识世界”的观点而确立并认可的行为准则。在他们看到,通过精神上的穿透力,他们可以猜测出艺术的轮廓,最后,他们可以通过技艺能完全体现出被精神的、内在的凝视所固定的对象物。这一观点认为:视觉形象和图片,是浪漫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元素,所有深一步的知识都是由此形成的。文学和诗歌的基础,构成了浪漫主义流派体系的核心(李斯特的钢琴套曲,也未避开这一点,即:标题音乐的表达,充满了内在的含义),正是在这一领域,“道路行进文化”和“漫游”的概念,尤其是漫游者的形象出现了,李斯特所有音乐标题的来源,都与漫游的动机,特别是精神动机和艺术动机联系在一起。
浪漫主义者将精神生活提升到日常现实之上,他们宣称:艺术是研究更高真理的主要途径,诗人被宣布为人类的先知或领袖(并非毫无意义)。正是在浪漫主义时期,小说创作的类型,起码在个体形式的多样性方面达到了顶峰……它在德语中被称为“Kunstlerroman”。[2](108)再一次,漫游行为的动机(以及逐渐形成的概念),被诠释为一种结构形成的特征:根据浪漫主义的理念,小说,连同“传记、独白、对话、哲学反思及抒情忏悔等,应当是包括旅行日记元素”[2](110)的精神旅行。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旅行岁月·第二部》的最后一个作品——幻想奏鸣曲《但丁读后感》,它固定了时间的一个普遍特征——但丁主题。漫游,不是真实事件的报告,也不是梦幻的旅行,是那些“精神的漫游”,是李斯特一生渴望的通过赎罪来获得救赎的方式。但丁的“nella mia mente”(在我的灵魂里)或“nel pensier”,再现了精神之旅,以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再现了内心世界。
G.Chistyakov 在 提 到Mamardashvili 先 生 的最后一次演讲时,强调了精神旅行的概念(也与李斯特有关):最后的审判“是对我们存在的每一分钟的属性的指示,而不是在将来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最后的审判,意味着一件简单的事情:此时此地,你必须从经验中获得一种感觉,这样,它就不会糟糕地重复,你必须结束你的生命,从过去的碎片和灰烬中复活……”[4](18)O.Koval指出了“但丁的作品有一个非常深刻的目的,它由四个层面组成:字面(事实)、寓言、道德和隐喻(指向理想)。”[5](7)李斯特的幻想奏鸣曲的独创性,与李斯特的标题音乐的特殊性有关,李斯特的标题音乐的特点,是对诗歌来源的哲学思考,特别是对人性的矛盾所作出的敏感的音乐反应。李斯特是第一个(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一起)将魔鬼“梅菲斯托”的形象,演绎为虔诚人格反面的人,他以其反讽的风格和投掷的精准而奠定了现代艺术的基础。幻想奏鸣曲与作品集中其他戏剧的关系,也是多层次的(特别是在思想的反映层面)。
幻想奏鸣曲的最高水平,是与“朝圣之年”第二卷一般诗歌的思想,有着深刻联系的,这也是为艺术和文明服务的基础。在这种庄严的体裁-音律的统一之中,李斯特总结了幻想奏鸣曲的思想,并将其与意大利卷的《旅行岁月》和但丁的《神曲》联系起来,也由此而彻底超越了《旅行岁月·第三部》的中心思想。
乍一看,李斯特的作品《旅行岁月·第三部》,又回到了其早先音乐创作所秉承的自然的动机(七首作品中三首的标题),但这部作品有一种完全不同的情绪徜徉其中。作为一个艺术家,一个人,李斯特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自己的精神漫游之旅,他不寻求看到以前的平静,只是漫游,但作曲家被死亡的想法所困扰(“给埃斯特别墅的柏树”,“葬礼进行曲”的字幕中,有两首葬礼类歌曲的挽歌),安慰来自《三钟经》、《振奋的心》和《喷泉》的中间部分。
第三个周期的“漫游”,是从“三钟经”,通过尘世的悲伤(第2、3、5、6)和美丽(第4)到精神 (“振奋的心”),作为不可逃避的,至高无上的精神诉求。《第三部》大部分作品质感和谐的印象派风格的音乐艺术,体现了某种“十九世纪下半叶普遍化的音乐语言现象”,同时,也体现了作曲家音乐语言的创新,这反映了李斯特信奉的“世界主义”,意即“世界公民”的“国际化趋势”。“童年在匈牙利,青年在巴黎,成熟的岁月在德国,还有在许多其他国家旅行……”[6](8)包括乌克兰和俄罗斯。在《第三部》中,“梅菲斯托”(也发生在1869 年至1870 年期间)的范围逐渐消退,有利于他在作曲家的精神生活中概述的漫游的“点”:“作曲家似乎放弃了一切明显的属于个人的东西,而倾向于1860 年至1880 年代的声音词汇,通过色彩来中和……”[6](26)有意识地平静激情,普遍地解释世俗的负担和精神层面的崇高荣耀。
“漫游”的概念,在语义上是多维的。在李斯特的艺术策略中,他与这些重要的意识形态原型直接相关,如对精神自由的追求、艺术的创造性作用及对真理的渴望。“漫游”(“旅行岁月”)的概念,反映了作者浪漫主义的世界观,包括他对人、自然、艺术、历史的理解,以及精神和文明的探索。事实上,后者构成了这一概念的根源。
李斯特标题钢琴音乐中显而易见的音乐形象,再现了作曲家周游各国许多著名圣地的经历。他的创作个性的旅行,即寻找一种创作方法,作曲家的语言,以及艺术家和艺术在生活和文化中的地位;他的精神在宇宙与个人、尘世与精神、浮躁与沉思的矛盾的整体完整性中的漫游,永无穷尽……李斯特钢琴套曲创作的方式,几乎与前述文化的三个部分相对应……这也体现在歌德同名小说的三篇作品中:第一篇是文明,第二篇是艺术,第三篇是科学。⑤但李斯特的作品超越了文化,甚至精神层面的某些内容,超越了艺术家的哲学和美学世界,进入了最高层次的感官知觉,那些任何语言表达与符号系统均显“不足”的精神领域中。
像伟大的诗人歌德一样,作曲家李斯特在他的“旅行岁月”系列音乐作品中,展示了文化(精神)在各个层面上的辩证统一,而不是差异和自然(科学)、艺术、精神。因此,精神动机不可避免地重叠了对自然的情感描述:从逃离“喧嚣的生活”,再从虚荣到精神,最终将精神提升到一种“透明深度”。当英雄成为“他所看到的一部分”(拜伦铭文),从“年轻的大自然的游戏”,自然激发出伟大的感觉,最后将钟声作为感情的象征。自然与艺术的结合,可以从钟声、歌曲(瑞士牧羊人、意大利船夫、匈牙利爱国者)的音乐中看到。艺术与灵性,以情感的崇高标志其相互结合,构成了由浪漫主义决定的人类通往精神最高层次的道路。
注 释:
①可参阅俄罗斯彼尔姆州立大学谢尔盖·波什卡列娃2001 年的博士论文《艺术家“创造的罗马人”》的论文中第103页及第97页,有关起源与诗学-基于18、19世纪末西欧和美国文学材料的相关详述;
②可参阅俄罗斯奥加雷夫大学塞琳娜·斯波托娃2005 的博士论文《18 ~20 世纪西欧和俄国艺术哲学思想中旅行(道路)主题的反映》一文第14页、15页之详述;
③同“注释②”
④可参阅乌克兰沃罗涅日国立大学达吉安娜·蒂雅科娃2005 博士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语义学与诗学》第5页之详述;
⑤同“注释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