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深刻内涵及重大意义*

2023-03-22扎西曲姿璇

西藏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扎西 曲姿璇

2023年10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是一次重要的会议。与以往相比,这次会议的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标志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境界,充分体现了党对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新时代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王聪、汪祥波、孟健等:《更有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南方日报》2023年6月5日,第4版。提供了行动指南。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来源

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其根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根脉、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的文化建设为其实践基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文化思想最新理论成果,这一思想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

(一)理论渊源:承接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马克思主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与文化的关系,科学地阐明文化的起源、本质、功能、地位和一般发展规律等基本理论问题,形成马克思主义文化观。“马克思认为,在不同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人们生产不同的思想和文化,思想文化建设虽然源于经济基础,但又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先进的思想文化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反之,落后的、错误的观念如果不破除,就会成为社会发展进步的桎梏。”(2)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2版。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创造了文化,不论物质形态的文化还是观念形态的文化,都是劳动的创造物。劳动人民的生产实践是文化产生的源泉和基础;提出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它伴随着人类生产方式发展而发展;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在开放和交流中,不断吸纳和借鉴其他人类文明成果;提出文化的民族性是民族存在的重要形式,在阶级社会,文化具有阶级性;(3)参见赵君、覃敏:《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西藏日报》(汉)2018年11月12日,第4版。提出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为一定阶级的经济和政治服务,又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强调文化具有开放和交流交融的特征,文化会不断地被继承和发展等基本观点。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价值论与实践论,将文化建设纳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上强调文化是力量源泉。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科学地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要秉持阶级性和人民性立场,创造性地提出文化建设“第二个结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促进现代文明。

(二)历史文脉: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拥有五千多年发展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其蕴含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任人唯贤、为政以德、革故鼎新、自强不息、亲仁善邻、厚德载物、讲信修睦等内容,沉积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品质,成为中华民族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4)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年,第281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民本、讲仁爱的社会观,守诚信、崇正义的道德观,求大同、尚和合的天下观,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乃至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契合性。

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守正创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重构崭新的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三)实践基础:铸就于中国共产党百年文化建设实践

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形成了毛泽东文化思想。“我们共产党人,多年以来,不但为中国的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而奋斗,而且为中国的文化革命而奋斗;一切这些的目的,在于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在这个新社会和新国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经济,而且有新文化。”(5)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毛泽东不仅科学论述了文化与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且提出了文化具有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特点;提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文化建设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方针;提出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发展方向;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学习与运用的重要性;指出文化具有开放性等一系列重要论述,成为中华民族“站起来”时期强大的思想武器。

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精神文明看作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与物质文明同等重要来看待;强调在两个文明建设中特别注重改革旧的制度文化;提出“四个面向”的文化价值观,为解决“古今中西”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概念,把文化作为与经济政治并列建设的内容,共同纳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凸显了文化的重要地位。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列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任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6)参见《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等重要论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文化建设方针——团结带领中华儿女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向前发展,成为中华民族“富起来”时期(7)参见赵君、覃敏:《树立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西藏日报》(汉)2018年11月12日,第4版。强大的思想指引,极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习近平文化思想在继承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化建设思想基础上,顺应时代新变化,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等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华文化继往开来,引领中国人民“强起来”的强大思想伟力。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神内核,有其严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是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思想指引。

(一)本质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价值先进、思想解放,是一个社会活力的来源。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8)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5月5日,第1版。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性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如何变迁、社会生产力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更加显示出其思想的伟力、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9)参见罗文东:《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年第11期,第82页。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10)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16日,第16页。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来,之所以能够克服重重艰难困苦而不断发展壮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始终重视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做到思想建党、理论强党。

(二)一个使命:建设文化强国的任务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就是“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11)傅华:《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人民日报》2023年12月4日,第6版。文化不是单一的社会现象,它能够有效地协调政治、经济、社会乃至自我等关系,承担着重要的使命任务。自古以来,文化作为一种重要力量,历代统治阶级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功能影响国民,发挥文化的“凝聚、润滑、整合”功能治理社会。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国家、民族等的政治生命体,其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长兴不衰。时至今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先进文化不仅引领社会发展,而且极大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凝聚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才能获得永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使命,充分彰显了对文化最好的继承就是以文化发展助推经济发展,导航政治文明,黏合社会和谐,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建设文化强国,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两个结合: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2)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这一重大论断,首次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基本国情相结合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了与理论同等的战略高度加以认识,即“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得出的宝贵经验,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最大法宝。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世界范围内多元化思潮互相激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之时,“文化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复古主义”、“功利主义”以及“以洋为尊”和“唯洋是从”等错误思潮不断侵袭主流意识形态,网络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之时,中国共产党需以新的文化思想来做回应,唤醒根植于人民群众内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重新勾勒“古今中西”文化之争应秉持的原则,树立起中华文化自信、中国历史自信。

新时代“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从更广阔的中华优秀文化时空中寻找源头活水,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理论创新飞跃。

(四)三个事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判断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3)《习近平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共产党员》2023年11月3日,第9页。一个国家、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党就会瓦解、社会就会动荡、国家就会分裂。宣传思想文化是意识形态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共在建设苏维埃社会主义实践中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导致苏共政权削弱,思想文化混乱,最终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瓦解,给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巨大损害。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三个历史性飞跃(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得益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全球各地策动煽动诸如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阿拉伯之春、广场革命等一系列“颜色革命”,危害世界和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定位更加凸现。

新时代秉持“三个关乎”战略判断,凸显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坚持党的领导的极端重要性,是关乎旗帜、道路、关乎党的团结统一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是关乎我国文化建设方向和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凝聚团结奋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

(五)三个操守:新时代文化建设方法论的重要方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14)《坚定文化自信 秉持开放包容 坚持守正创新——文学艺术界持续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文艺报》2023年6月14日,第1版。的重要论断,是对新时代文化建设方法论层面提出的重要方针。

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15)《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7月2日,第1版。文化自信是基于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自信,同时又是对古往今来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价值底蕴关切的自信,更有对中国现实“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自信。中华文化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16)参见靳呈伟:《在交流互鉴中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包容性》,《新湘评论》2023年第14期,第40页。博采众长、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时代文化自信基于科学理论指引,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有最鲜亮底色淬炼铸就的革命文化,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践的熏陶,这些宝贵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源泉。

秉持开放包容。2019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题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希望各国秉持开放精神,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共同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17)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 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19年5月15日)》,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5页。人类社会有着不同的历史和国情,不同的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的文明,使得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中华文明之所以博大精深、绵延不断、经久不衰,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其具有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特点。

新时代,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统领,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点,强化对外文化交流,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经济交流、人际交往、大众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的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不断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海内外传播力与影响力。

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18)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17期,第11页。“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19)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9月24日,第1版。守正,就是善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守党对文化的领导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导性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性。创新,就是在实践中对有益文化成分转化和创新发展,坚持以扬弃态度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中推陈出新,就是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创造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态,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六)七个着力:中华文化新辉煌的铸就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提出了“七个着力”重要论断,指明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实践方向。

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明确指出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办好中国的文化建设工作,关键在党,坚持党对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是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多年来,团结带领人民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文化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当前,伴随着“中国之变”与“世界之变”同镜同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只有加强党的领导,才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明确指出了宣传思想文化建设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宣传思想文化建设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文化自信得到显著增强,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搞现代化建设,赢得世人瞩目。同时我们也要清晰认识到,当前一些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宪政民主”、“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仍然伺机冒头,妄图挑战和攻击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否定党的领导,极力抹黑、丑化、歪曲我国的政治制度、发展道路,竭力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市场存在的自身弱点和消极观念,必然反映和进入到人们的精神生活中来,甚至渗透到党内生活中来,社会主流价值遭遇市场逐利性的挑战。

新时代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立破并举、激浊扬清,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我国文化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20)习近平:《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63页。不同民族、国家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观。世界上各种文化之争,本质上是价值观念之争,也是人心之争、意识形态之争。(21)参见罗文东:《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坚持和发展》,第75页。我国是一个有着14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制度保障、教育引导、实践养成、文化熏陶、舆论宣传等多位共同发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形成的内外传播力和公信力是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文化传播力和公信力同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密不可分。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总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22)参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98页。

新时代文化建设要顺应形势发展,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工作全局,坚持“两个服务”建设理念,提升新闻传播能力,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新闻传播方法,推动新闻舆论“四力”同向同行,助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

着力赓续中华文化文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问题的重大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传承思想新境界。“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造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进展、新进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并发展出符合时代特点的表达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2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203页。

新时代推动“双创”发展既是中国共产党担负的时代任务,也是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24)参见李军:《引领中华文化走向新辉煌》,《求是》2015年第19期,第51—53页。“两创”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基于现代立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化的理论理性的表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文教制度下所进行的现代性转化的理性原则,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繁荣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作为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看待。“把握好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25)习近平:《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年,第185页。

新时代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线、中国人民意愿为根本,扎根中华优秀文化沃土、结合红色革命文化,联接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启智润心,为党和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人类社会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当今世界经济重心从大西洋向太平洋迁移,大国间政治博弈和战略竞争加剧,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风起云涌,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在大国博弈日趋激烈的当下,争夺网络、媒体传播主导权成为无硝烟的重要战场。西方国家企图用自己的意识形态去影响和支配全世界,把思想文化控制作为维护本国利益的重要手段。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他们加紧实施价值观渗透,意识形态渗透,对我国加大策动“颜色革命”的力度不会改变。

新时代推进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同时,必须始终认清意识形态较量本质上是姓“社”与姓“资”的较量。在思想文化建设中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积极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坚持守正创新,利用新媒体技术拓展传播途径,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三、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等重大问题,是党的文化建设实践最新理论成果,是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根本遵循,是指导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科学指南。

(一)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提供根本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总结建党一百多年来党推进文化建设的实践经验,立破并举、激浊扬清、正本清源,强调坚持党对文化建设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2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文化建设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历史的结论、现实的必然。习近平文化思想恪守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的本质属性,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引领党的团结统一,坚守文化建设正确的发展方向,展示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铸牢全体中华儿女的思想根基,凝聚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成为担负起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使命任务的根本遵循。

(二)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我国基本国情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一百多年来实践的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时代特征的创新理论,如本质属性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使命上的建设文化强国,发展规律与发展方式上的“两个结合”与“双创”理论,文化建设秉持的三个事关战略判断,方法论层面提出的文化自信、开放包容、守正创新理论,核心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理念,文化建设路径上的“七个着力”,全球文明倡议以及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要论断,有其严密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达到新境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化建设理论的新飞跃,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三)为新时代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是为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实现之需。“党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繁荣文艺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人民提供了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27)《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人民日报》2021年11月17日,第1版。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既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两者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中更好地增强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在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中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建设使命,为推动文化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建设实践的行动指南,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相贯通、认识论与方法论相统一的鲜明特点。西藏作为我国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要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内涵和战略部署作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来认识、理解和把握,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有机结合上做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西藏地方文化,使其赋予中国特色、中华风格、新时代气派,在实践中教育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的道理。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繁荣,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在西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用习近平文化思想来引领,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正确途径,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坚定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关键环节,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区。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时代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