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内蕴的“共同体”元素及融合实践研究*

2023-03-22张年格

西藏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西藏共同体校园文化

张年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第1版。2020年,西藏自治区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以法律形式明确提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村居、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2)《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西藏日报》2020年1月15日,第1版。扩大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空间范畴,促进学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校园文化的创建离不开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政策的支持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支撑。作为西藏教育领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隐性教育手段,必然要深入挖掘优秀文化资源,在现有政策帮扶基础上创新创设构建方式与内容,持续推进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为核心的校园文化体系建设。

一、问题的提出

学术界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校园文化的实证研究有两条线索。一是从文化认同论的视角研究某一地域教育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一般从考察某一所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学校的文化演进或具有代表性学校的文化构成入手,研究该校学生对本民族宗教、语言、历史、习俗和体制等文化要素的认知情况,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以此来界定“我们是谁”问题。二是从民族理论政策、教育政策的指导及实践方面考察民族地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路径。研究一般立足考证学校所在地域及学校本身的经济条件、经费支撑,以及地区发展的现实需求,以此来佐证校园文化发展的现状并提出路径思考。

(一)关于校园文化研究的普遍性观点

就学界当前研究成果来看,基本形成校园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重要作用的普遍性认知,即“学校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既要把课堂作为主阵地,更要注重青少年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做到润物细无声,确保教育有形有效有感”,“充分用好校园载体,加强文化育人”。(3)安雪慧:《校园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国民族教育》2022年第12期,第15页。具体来讲,针对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的主要观点有:一是通过文化符号、文化记忆、文化传承、文化历史、文化成果等“育人”元素坚定大学生“五个认同”,是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4)参见王华敏、范春婷、胡敏:《运用校园文化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理路》,《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年第3期,第1页。二是从符号层文化、制度层文化、观念层文化三个层级结构论述校园文化之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方向指引和内源动力。(5)参见谭天美、刘燕群、欧阳修俊:《高校校园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初探》,《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年第5期,第126—128页。研究者把校园文化看作一个整体目标,以文化传承为视角,以符号、制度、观念、仪式等为具体的表现形式,提出以遵循学生内在发展规律为前提打造互嵌式校园文化的发展逻辑。

(二)立足西藏校园文化发展实际的研究思路

作为边疆民族地区的西藏,域内学校基本具备多民族混学、共学的特点,校园文化也客观上构成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重要载体,校园空间的文化设计与文化涵养承担着文化定位、情感链接、认知建构的工具性媒介,是构建各民族学生身份认同和价值共识的微观基础。从已有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西藏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从社团建设、(6)参见李丹:《西藏高校社团建设现状与校园文化作用初探——以西藏大学为例》,《西藏大学学报》2011年第S1期,第96—98页。思政教育、(7)参见梁军莉:《寓教于文:西藏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思政指向》,《教育现代化》2017年第47期,第273—274页。民族文化、(8)参见江增赤来、赵恒山、卓玛次仁等:《浅析西藏民族文化视角下校园文化建设》,《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年第10期,第30—33页。民族团结、(9)参见赵磊:《西藏高校民族团结校园文化建设探析》,《文化学刊》2017年第9期,第162—163页。传统道德文化(10)参见李开佑、茶本义、巨海波等:《新时代西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进校园之探讨》,《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9年第6期,第78—81页。等多层次、多角度探讨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功能、(11)参见殷巧:《西藏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建设研究——以西藏农牧学院为例》,《活力》2019年第17期,第293页。校园文化建设现状、校园文化的建设路径(12)参见李春燕:《新时期西藏高校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思考》,《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177—179页。等内容,丰富了西藏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资源,拓宽了以校园文化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发展路径。具体到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加大对西藏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支持力度,西藏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主的教育环境不断改善,教育公平化、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13)参见李树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西藏教育》2010年第3期,第32—34页。西藏民间美术与社团建设、(14)参见王佳、何涛、罗玲等:《西藏民间美术融入中小学社团情况调查分析》,《西藏教育》2022年第7期,第63—64页。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15)参见达瓦罗布:《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实践》,《西藏教育》2017年第6期,第10—11页。等不同向度对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进行论证和阐释,从理论层面勾画出和谐互助的校园文化氛围。但因存在缺乏系统规划、内容重点不突出、方式简单化等问题,(16)参见何剑锋:《论西藏校园法治文化建设》,《西藏教育》2014年第6期,第6—8页。以及受西藏经济发展条件、教育观念、社会文化因素等影响,校园文化赖以发展的传统文化基础利用不充分、校园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和形式,与目标要求存在差距。

已有研究对推进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意义重大,但仍有深入推进的空间。其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理论创新,并已成为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主线,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理应契合这一重大理论创新。其二,已有研究在讨论西藏校园文化建设时研究对象多集中在高等院校,缺少对中小学具体案例的实证分析,对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教育经费、教育观念等问题关注不够,应该将此部分内容列入调查研究视野。其三,基于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不同,在参与度和影响效果方面群体感受不同,因此调查研究需采用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本研究立足于文化认同论和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实践来考察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导向的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实践进路,以期形成对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有益参考。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立足现有研究基础,本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理论前提,以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为具体研究对象,以访谈、实地调查取材、问卷为具体研究方法,初步探讨分析研究对象发展现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8所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包括2所职业技术学校),实地取材范畴涉及校园环境、校园符号文化、制度文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使用情况;选取不同年级学生对校园文化的客观评价、主观感受、价值观引导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访谈了解学校、教师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及观念。问卷调查数据统计按照中学、小学进行阶段分类,实地调查时间为2023年6月。本课题组通过对考察点的拍照、记录,搜集到第一手资料,访谈教师16位,发放问卷共2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328份,回收率达97%,其中小学占643份,中学占1685份。

(二)研究方法

根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发展的主体参与范畴(包括教育领导机构、教师、学生、家庭等),以及校园文化覆盖受众群体的不同,为满足研究需要,本研究采用最为普遍的测量工具,设计了西藏中小学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现状对学生影响效果的问卷。问卷包含学生基本信息、学生对学校物理环境陈设的感受、学生对校园文化氛围的感受、学生对“五个认同”的认知现状等内容。同时,校园文化的建设成效体现在客观环境设置和师生对环境陈设的主观感受上,因此调查研究搜集了丰富的图片素材,对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字资料进行归纳分析,并对16名教育工作者(17)为保护受访学校及受访者隐私,文中访谈对象均作化名处理。就研究主题进行深入访谈。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元素与校园文化的融合现状

物理环境、精神符号、制度体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四个方面构成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框架,且从四个方面不同程度体现“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8)《习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1年8月29日,第1版。其中,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构建的根本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内)、革命文化、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发展等“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以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推动西藏中小学及各族青少年强化文化自信、增进文化包容、推进文化创新。

(一)物理环境中直观呈现的“共同体”元素

以环境优化为基础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发展,体现了人们从视觉认知——行动感知——心理认同的递进规律。通过调研可知,西藏中小学基本形成以教室、走廊、宿舍、食堂、校园等为主要载体的物理环境创设。利用空间条件布设宣传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党和国家的重大理论、会议、指示精神;悬挂国旗、设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和祖国河山模型、定期升国旗、奏放国歌,营造具有共同国家标识的文化环境;打造“互嵌共生、团结一心”的宿住环境,孵育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思想根基。例如,西藏BS中学园内修建多座中国传统风格的亭台,筑有老舍、李四光等名人像,学校读书室立孔子像,明德楼、智达楼、习贤苑等教学楼名称均出自《礼记·大学》《周易》等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文化经典。此外还专门打造了体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文化长廊。校园建筑风格和内部环境创设明显突出浓厚的人文情怀和书香气息,通过环境文化的熏陶有效激发各族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潜在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体现了朴实厚重的文化特色。

我们学校是BJ援建的,当时建校时的投资就有2.2亿,而且我们学校的硬件设施、校园环境风格都是按照BJ标准来打造的,借鉴了他们的理念,校园内一些带有标志性的建筑、标语还征求了相关专家的意见。(PD,女,BS中学教育管理者兼思政教师)

LS中学“文化一角”展现的日晷、地震仪、喜马拉雅山地貌等模型及简介,向学生传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引导学生尊重并继承共同的文化血脉。校史馆设置的新旧西藏对比专栏已建成较为完善的“全区青少年新旧西藏对比教育基地”,是“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理念、讲好大国崛起故事、赓续红色革命基因”(19)普丽春、费洋洋、赵伦娜:《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于文化传承视角》,《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23年第3期,第120页。的典型案例。从问卷数据可知,88%的学生“很喜欢”校园物理环境中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等“共同体”要素的展现及民族理论政策的宣传,对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起到了重要作用。(20)数据来源:本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学)。

(二)精神符号中凝结的“共同体”价值

“文化符号‘建构—传播—再生产’的表征模式,以文化意义的象征隐喻指涉了文化归属、团结、凝聚功能的表征状态、表达过程和意指效果。”(21)陈文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维度》,《理论导刊》2022年第11期,第119页。当前西藏中小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涵盖了校训、校风、校歌、校徽等符号要素,符号文化的理念设计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渗透中华文化因子,闪耀中华文明的光辉,内蓄着中华民族创新创造的智慧,在日积月累的共同学习中,促使学生群体的个人身份认同逐步发生转化,实现“个体成员身份”—“校园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身份构建,增强了“我是中国人”的身份标识。如设置于物理空间中的名人像、传统发明等共享的文化符号,实质上已指向校园符号文化建设的边界问题,无形中加强了各族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22)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事记》,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第85页。“穿越了三川五岳,流过了黄河长江……勤奋,刻苦,团结向上”、“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来自五湖四海”等校歌创作带有明显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色和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禀赋。各校校徽基本采用红色和绿色为主色调,象征中华民族追求和平与创新的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向导,符号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构筑学生共同的情感家园,引导学生培养集体感、归属感、荣誉感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制度体系中体现的“共同体”理念

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的产物,也是校园文化建设最稳定的部分,(23)参见张琦:《需求层次理论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基于J区某中学的调查与分析》,《教书育人(中旬刊)》2021年第12期,第54页。构成文化层次理论的要素之一。西藏中小学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校园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门的、规范化的制度构建,为有效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要素传递、促进师生全体融入共同体意识凝聚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拉萨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教育局正在积极筹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所属院校进行统筹规划,组织学习和实践活动,并依托社会开发,深入挖掘思政资源,推进学校特色活动项目和品牌建设。调研所及,各学校在教育领导部门要求下,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已然形成《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方案》《关于常态化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强团结”教育实践教研活动方案》《LS中学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典型材料》《BS中学学生在校指南》《NM县中学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制度》等制度设计。制度设计从教育工作模式、教学内容、教育评价机制等方面较为直观地呈现“学校教育要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聚焦”(24)管培俊:《管培俊:在学校教育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小学德育》2022年第3期,第78页。以及以“铸牢”为课题的具体作为,反映了学校凝聚共同体意识文化底蕴、渲染共同体意识培育氛围、督促学生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行为。以此为推手,西藏中小学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力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课率达100%。(25)数据来源:拉萨市教育局。各学校有规划、有组织地开展以“感念党恩”、“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习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等为主题的教育实践活动,着眼于“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宗教观”(26)胡美娟、王彦智:《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遵循“八个相统一”原则的探索与实践》,《西藏民族大学学报》2019年第6期,第102页。的价值培育,不断深化学生对民族构成、历史根脉、文化传承、国家发展的理性认知。

(四)语言文字中彰显的“共同体”品格

“在现代民族国家共同体建构的进程中,语言是共同体文化符号的纽带、凝聚民族国家认同的重要力量,也是国家政治话语形成的重要来源。”(27)邹荣、袁明旭:《通用语言的感知与认同:民族国家共同体塑造的言语之路》,《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22年第5期,第1页。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有别于校训、校徽等静态的符号表达,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折射,是一种特殊的动态的社会文化现象。西藏中小学大力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学生经常使用、熟练使用,“不仅有益于人们之间的交流,更在于其教化功能”,(28)何生海:《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第126页。对伟大祖国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塑造意义重大。目前拉萨市各级各类学校教师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率达99.6%,(29)数据来源:拉萨市教育局。100%的中学生表示经常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97%的学生认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30)数据来源:本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学)。

关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使用现状,访谈中各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告诉笔者:

我们学校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师生一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课堂上的提问和交流都要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表述,除了藏文课以外。因为有些从地区上来的藏族学生只能用普通话进行一些基本的交流,不能很透彻地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所以有时候,老师会用藏语再帮他们解释一下。(ANM,男,NJ小学教育管理者)

现在的孩子语言学习能力特别强。我们学校的孩子大部分是农区来的孩子,刚来的时候可能普通话说得不是太流畅,理解能力不是很强,但一段时间以后基本都能正常交流(使用国家通用语言)。(NW,男,NM中学教育管理者)

LS中学、SY小学等学校还专门搭建了各种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要平台。如LS中学已经举办五届“中华经典诵读”、“笔墨中国”大赛,SY小学“书法传雅韵 墨香润校园”书法课也已成功举办四届。通过对中华文化的解读、滋养与建构,熏染共同语境下学生对自我身份的理性认知和强烈的文化自觉,增强对中华民族文化共生价值的凝聚意识。此外,SY小学、SY幼儿园等幼小阶段学校加强“家校合育”教育模式,开展“小手拉大手”活动,鼓励少数民族幼小学生在家使用国家通用语言与父母进行交流,在空间上拓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使用范畴,构筑了一个具有整体性、共同性、一致性的稳定的文化共同体,激发师生内蕴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共情力”。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要素与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深入融合面临的难题

从本研究的资料考证、访谈内容及中小学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及影响成效的问卷分析可知,虽然西藏中小学严格按照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教育政策并根据各学校教育教学特色形成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范式,但因部分客观因素影响以及教育观念差异,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要素构建校园文化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难题。

(一)校园文化建构模式单一导致教育引导价值缩水

调查发现,西藏部分中小学一方面简单地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开展研学实践活动或对中央和自治区重要会议精神的宣传,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认知能力结合不紧密,普遍打造表面环境文化,堆砌宣传栏,难以表达深层次的核心价值理念。如LS中学简单把“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等内容张贴于宣传栏,营造校园文化氛围。从学生的主观感受来看,仍存在16%的学生认为对学校文化长廊和宣传栏中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不感兴趣,有12%的学生表示学校广播、宣传栏等媒介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宣传内容对自己共同体意识构建意义不大,(31)数据来源:本研究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中学)。说明宣传方式过于生硬和古板,学生对政策文化的关注度不高。另一方面,重视理论宣传教育、轻视人文思想教育,是当前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现象。调查发现,BS中学、SY小学等由其他省市援建的学校,其校园文化建设拥有丰富的可参考资源,具备较为浓厚的人文情怀。相较之下,LS中学、NM中学、NJ小学等校园文化建设相对缺乏人文之美。可见,对口援建资源也是导致两类学校构建系统化、人文化校园文化存在差距的原因之一,前者的校园文化建设更系统,在综合素质教育方面体现得更为全面。

确实,援建学校在教育资源上更占有优势,但我们也在努力完善,争取在校园文化发展上突出自己的特色。(JT,男,LS中学思政教师)

(二)教育资源利用不充分带来的校园文化持续推进困难

调查中教育领导部门及各学校教育工作者均表示,西藏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属于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但此类校园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和资源共享。一是由于教育经费分配问题导致城乡学校之间、不同地区学校之间、同一区域不同学校之间校园文化建设参差不齐,严格的经费使用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育经费的合理分担,校园文化建设在发掘文化资源优势、优化校园物理空间方面的资金支持有限,难以持续推进和维护。以LS中学的校园物理环境创设来说,囊括了“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元素,客观来说较为完整,但实质上设施设备、相关要素的呈现过于陈旧和简单化。据拉萨市教育局和各学校教育管理者表示,西藏的中小学德育经费生均50元,全部用作教育实践活动,不能另作他用。

每年拨给学校的经费,有些项目经费用不完,但有些必须建的项目又不批经费,用不完的项目经费只能被财政回收回去,不能用于其他方面。(某教师,男,NM中学)

这50元的人头德育经费用来开展各种德育实践活动都很紧俏,根本挪不出来剩余资金用作校园文化的补充完善。(BS,女,SY幼儿园教育管理者)

二是利用互联网等媒介进行区域间、校际间资源共享的向度单一,基本偏向于一对一的资源分享,部分学校无法实现教育信息及时更新,校园文化建设也吸纳不到有借鉴意义的参照信息。拉萨市从2013年开始建立“盟校共同体”,旨在发挥“盟校”中“领头羊”学校的带头作用,形成互帮互助的教育共同体,但在调研中发现,盟校间的交往互动鲜少,“盟校共同体”、“城乡结对”等多种形式的校际联合创学效果并不明显。且从交流内容来看,也只是以教师教学实践活动、教学经验交流为主,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主的文化交流和情感互动较少,“盟校共同体”在带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作用发挥并不充分。

(三)教育观念更新不及时引起的校园文化建设边缘化

西藏经济、文化等事业开展较为滞后,教育发展水平落后等因素是导致西藏中小学教育工作者育人观念和教育管理层管理理念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通过对西藏中小学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访谈发现,一是部分学校教师认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还是要靠课堂教学,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核心要素,校园文化在陶冶学生情操、塑造学生品格方面的作用很微末。

我们学校70%是藏族孩子,有一部分是从农牧区来的,家庭条件不好,父母就希望孩子以后能有出息,考上大学,所以学校教育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LB,男,LS中学教育管理者)

这从侧面反映了教育观念与家庭期望的关系,长期的贫穷落后使父母对孩子、学校的期望更简单,“成绩好就能走出去”是他们以为改变现状最便捷的通道。所以,教育实践中才出现了一些学校将校园文化建设边缘化,只在配合教育检查、督察时简单拼凑材料。ZJ学校(32)ZJ学校是此次调研中较为特殊的一所学校,将此纳入西藏中小学进行调研,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年龄均在高中阶段,属于青少年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纳入其中可以保证调研的全面性、真实性、有效性。的校园文化建设相较于其他学校明显单薄很多,一方面是学校建校时间短,校园文化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另一方面是学校教学性质所致。由于技术教育性质和生源质量问题,教育者和管理者的关注点基本落脚在学生的安全和技术教育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是此类学校无暇顾及的一部分。

我们学校实际上就是兜底性质的教育,每年初中升高中各学校录取结束后,剩余的学生我们要做到应收尽收,主要做好学生行为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某教师,男,EJ学校)

二是已经发展成体系的校园文化建设,普遍存在注重行为文化和环境文化,忽略了精神文化的创新、培育。西藏中小学在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元素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中,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开展系列课堂教学、党团活动、征文绘画比赛、朗诵比赛等实践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表现出各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形式同质化,教育所依托的核心内容供给单一,教育方式传统。同时,在接续不断的实践活动中,代表一个学校的精神与价值观的符号文化逐步被漠视。如NM中学没有自己的校歌,BS中学的校歌正处于创作阶段。在随机提问中,很多学生对自己学校校徽的意义、校训和校规等精神符号的内容表示不知道,甚至部分教育工作者也是模棱两可。这也说明,校园文化建设作为教育领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和实践途径,在实际教育环境中并没有充分发挥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引导作用。

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的实践进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种文化价值理念,是一种文化资源”,(33)杨杰、马伟茗:《依托文化旅游业,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西藏为例》,《西藏研究》2023年第1期,第47页。校园文化建设既有赖于这一文化资源,同时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途径。从调研发现的校园文化建构模式单一、教育资源优化利用不充分、教育者观念落后等问题入手,结合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教育教学工作的特殊性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课题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对症予策,进一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元素与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实现形式—内容、理念—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创新建构模式,突出育人特色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重要课题和使命,能够促进思政教育工作在教育模式上从传统的专门化教育向整体综合教育模式转变”。(34)孙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3年第1期,第147页。这就要求,作为共同体意识教育最强辅助的校园文化不仅要在宏观视觉上展现与时代契合的价值,更要从微观视角关照不同群体的参与、体验,以实际行动增强西藏各族学生的家国意识。第一,创新发展理论政策情景教学模式。教育管理者要深刻认识党的理论政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政治导向和引导学生强化共同体理念的工具,要改变以往政策宣传栏机械式堆砌的文化宣传方式,激励学生相互宣讲党的民族政策,在理论政策宣传栏周围辅以学生自己制作的小书签等,通过学生的实际参与,实现激活理论宣传模式。多组织不同民族的学生开展以“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主题的情景剧演出。例如,将“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仁爱、民本、正义、和合、大同等思想与民族团结的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求同存异的人文精神融入学习情境”,(35)朱兴国、郭本禹:《情境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论域》,《青海社会科学》2022年第2期,第81页。引导学生角色扮演,亲身践行。第二,西藏中小学在校园文化的创建上要更加强调主体行为,推动人本发展模式。以传统节假日、重要节庆节点为不同主题,支持鼓励学生以“石榴籽”团队等形式参与或设计校园文化角落、文化墙,“建构具有体验开放式、培养立体化、主体互动性特征”的校园文化模式。(36)刘星喜:《基于就业实践导向的独立学院校园文化模式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5期,第96页。这既能够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内蕴的人文精神,也能够在实践中强化学生的团体意识,增强共同体意识的内聚力和认同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基础保障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防止片面性、短期性,保障充分、均衡的教育资源设置,是促进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统筹西藏域内城乡教育经费的均衡化发展,加强县乡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保障。教育经费和项目经费应适当向周边农牧区学校倾斜,避免过于集中在主城区学校,支持县乡中小学逐步完善校园环境文化、精神文化,充分带动实践活动有效执行。第二,西藏中小学要注重优化区域间、城乡间的教师资源配置,进一步体现教育公平发展、共同发展理念,这也是校园风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针对调研中县乡等周边农牧区学校存在的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在教师的招考和引进方面,教育管理部门应更注重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教师资源分配问题。根据学校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优先考虑部分学校紧缺的专业教师,缓解乡村教师紧缺现状,促进教育共同发展。针对大部分西藏中小学专职思政教师缺少情况,加快进行专业的转型培训。第三,优化信息资源共享。在充足的经费保障前提下,建立健全县级中小学数字化教育通道。在建立示范基地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和拓宽教育援藏资源的使用范围,进一步促进援藏教育资源辐射周边其他学校。例如加强SY小学、BS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理念在区内其他中小学的推广,借鉴有益经验,培植特色校园文化,形成援藏省市—援建学校—区内其他学校的阶梯式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道。第四,依托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创建校园文化,多强调共同性,打牢西藏各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根基。开发校园文化建设所依托的资源供给,从西藏地方与祖国关系史、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利用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纵深拓展,如诸子百家学问、诗词歌赋、茶乐雅集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为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

(三)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全要素育人

“文化传承是学校实现文化育人、形塑时代新人的重要载体”。(37)普丽春、费洋洋、赵伦娜:《民族地区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第118页。实现全要素育人需要教育工作者跳出课堂教学的藩篱,充分利用身边一切教育空间和资源,全面加强以中华文化浸润校园文化的发展理念,真正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育人序列,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文化认同。第一,西藏的教育管理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任务,针对城乡间、区域间学校性质的不同实施差异化的目标考核机制,不以最好来评判,但求进步谋发展,提高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执行力。第二,教育管理者要根据各学校发展特色和具体实际规划完善的校园文化建设方案,补充校园文化建设的制度缺失。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驾马车”,融合建校史的独特性和亲和性,打造切合时代主题且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保证校园文化在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方面的有效性。第三,教师应转变以教室为唯一课堂的教学观念,带领学生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充分利用校园物理环境文化、精神符号文化、行为文化、语言文字等为课程切入点,深入挖掘教育文化资源,以点到面,加强文化的感染力和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是西藏教育领域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也是在这一重大实践过程中必须借助的教育媒介。本研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要素与西藏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进行初步调查,并对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的“共同体”元素进行分析,同时通过访谈和调查问卷总结阐述了存在的不足之处。研究发现,作为教育实践的过程,“怎么做”远远比呈现出的效果更为重要。通过校园文化构建来助推西藏各民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过程不仅体现在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有效利用上,更在于具象化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方式。因此,探讨具体对策更多应集中在教育领导层面、教育管理者、教师如何创新利用等问题上,形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内容架构,充分挖掘教育内蓄的文化共性,在科学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推动西藏各民族学生体认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坚持文化‘互嵌’、学习‘互嵌’、生活‘互嵌’,营造嵌入式校园生活环境”,(38)安雪慧:《校园文化: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第15页。促进各民族学生更深入、更广阔的交往交流交融,构建完整的校园文化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西藏共同体校园文化
都是西藏的“错”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西藏:存在与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