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家精神”也是中国心理学家精神之追求

2023-03-22林祟德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23年6期
关键词:教育家心理学家因材施教

林祟德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北 京 100875)

在第39 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习近平,2023)。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教育家精神,也适合中国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家也必须遵循,不仅因为中国心理学家都在从教、都在指导和教育学生、都在培养人才,而且教育家的六种精神也正是中国心理学家研究的方向和道路。

让我们所有从教者都不忘“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指令,以“躬耕教坛、强国有我”为出发点,坚持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 立至诚报国之志向

“大我”是相对个人“小我”而言的。哲学界称宇宙万有之本体为“大我”;佛教指“真我”为“大我”;东方文化特有概念“大我”是指国家或团体,主要指国家。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复兴之根本。习近平总书记从2014 年9 月9 日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提到“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到2023 年教师节提出“强国有我”,都贯穿着精忠报国的重要思想。因为热爱国家是一种最高尚、最纯洁、最强烈、最直接、最能区分“忠”与“奸”的需要与感情。为了报国志向与行为,不论是教师还是心理学工作者,都要把“爱国心、赤子情、民族魂”作为教学与科研的指导思想,把“明国情、懂国格、树国威、扬国魂”渗透在教学与科研的目标要求中。

在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上,中国心理学的前辈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朱智贤,1989)。1921 年,中国心理学会的前身中华心理学会的成立,就是怀有报国之志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张耀翔(1893-1964)、陈鹤琴(1892-1982) 和陆志韦(1894-1970)等前辈的爱国行动,他们不仅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研究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而且会长张耀翔主张挖掘中国古代的心理学思想。中华心理学会几经磨难,因“九一八”事变,国难当头,未能继续。1942 年,为了动员和团结广大群众共同抗日,心理学前辈们成立了中国心理建设学会,提出力行精神、民族气节和八大心理建设,并作为学会纲领,即“敌忾同仇,坚定必胜心理;振衰起敝,坚定复兴心理;遵守纪律,坚定自尊心理;惜物节约,坚定俭朴心理;吃苦耐劳,坚定力行心理;崇尚气节,坚定正直心理;精诚团结,坚定互助心理;保卫中华,坚定民族心理”(林崇德 等,2003)。中国心理学前辈的精忠报国志,已成为我辈的心之所向,并会代代相传。

2 做行为世范之学者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的第一则第一句,意思是说言行足以为士人的准则、举世的典范。北京师范大学把“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作为校训以明确教师的修养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对以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员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对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都曾提出过“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要求,如今在教育家精神的相关论述中再次强调,体现了党对全国教师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的殷切期望,也是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的要求。教师必须是师德师风的合格者,处处、时时、事事注意自己的日常行为举止,努力做道德情操的高标,在学生心中树立榜样。

中国心理学会的宗旨体现了它是坚持“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原则的公益性、学术性社会团体:宣传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充分发扬学术民主,团结广大心理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进行学术上的自由讨论,以促进我国心理科学的繁荣和发展,促进中国特色心理科学体系的建设,促进心理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心理科学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加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在这一宗旨的指导下,中国心理学家与广大的心理学工作者以服务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行为世范的指南,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心理成长为道德情操的目标,坚持师德和科学研究道德的统一,做到“严谨治学,力戒浮躁,潜心问道,勇于探索,坚守学术良知,反对学术不端;不得抄袭剽窃、篡改侵吞他人成果,或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教育部,2018)。

3 当因材施教之智者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传承的教育家精神内涵。“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源自孔子。朱熹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论语集注》),“因材施教”一词出于此。从孔子的教育实践看,所谓因材施教,就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他具体情况,有的放矢、循循善诱、因势利导。从人的人格独立性与依存性来看,孔子将其划分为“狂、中行、狷”三种类型;从人的智能因素的水平来看,孔子将其划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种类型。因材施教的“因”是根据之意;“材”是指类型差异;“施教”则为教育与教学“启智润心”的施行办法。因材施教与教育平等并不矛盾,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人人有学上”的教育平等,于是他培养了弟子三千,但贤人只有七十二位,仅占2.4%,这是因材施教的结果。

用教育家精神的“因材施教”来联系心理学,两个方面是值得分析的。一是因材施教的根据是人的个体差异,这正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个性或人格;二是心理学家在培养一代新人上也重视因材施教。这里,我仅为前者举例:中国心理学会有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黄希庭教授是创始人与组织者。中国心理学家在人格心理学中做了许多高质量的课题,例如,“基于人格特质分层的‘预期因素’在镇痛与致痛作用中的脑网络机制研究”(吴文)、“文化相容性人格对应激神经内分泌反应和大脑神经活动的影响及其社会适应性”(杨娟)、“善良人格的结构、机制及其促进研究”(许燕)、“社交媒体中人格特质推理的准确性、过程及影响”(吴文婕)等等。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学家查子秀教授及其团队开创了“超常儿童”研究的先河,他们坚持至今40 余年的研究,其成果不仅在国内外心理学界产生了影响,而且也促进了我国高校的“少年班”和中学的“超常班”等教育教学改革。

4 效求是创新之先驱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三个“第一”是国家发展之关键,也都同教育有关。理清科技、人才、创新与教育之间的关系,能够更好地理解教育的功能和使命。以教育家为代表的全国教师就是教育战线的第一资源,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过程中,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教育者首先要接受教育,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争当创新型教师以实现教育创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育中要有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规范意识、勤业意识,以躬耕教坛、勤学笃行。

与教育家精神相一致,中国心理学家善于求是创新。1921 年前辈创建了中华心理学会;第二年创办了《心理》杂志;紧接着张耀翔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陈大齐先生在北京大学、郭任远先生在复旦大学都创办了心理实验室,今天我们没有必要去讨论哪个实验室建得最早,应该说,都是首创,都是第一。尽管中国心理学历经波折,但改革开放后,迎来了复兴,进入创造期。中国心理学的队伍逐渐壮大,从五个心理专业扩大到三百多所院校建立了心理院系;中国心理学立足于国家急需与行业前沿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两个方面并肩创新;中国心理学家走上了国际舞台;中国心理学家用创新成果使中国心理学在国内科学界成为优先发展的领域。中国心理学研究工具不断翻新,建成了一流的实验平台,心理学入选“双一流”学科;省市重点实验室遍地开花,董奇教授创建了心理学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心理学的求是创新,来自广大心理学工作者的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昔日陈立先生评价朱智贤先生的“独树一帜”创新精神,如今在中国心理学界已蔚然成风。

5 成甘于奉献之仁者

我国历代教育家都从孔子的最高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仁”的思想出发,把乐教爱生或师爱作为师德的首要因素。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的性质,它是一种不计回报的、无私的、广泛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师爱的原则,它是一种严慈相济的、一视同仁的爱;师爱的作用,这种爱是教育好学生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感情,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由此启迪全国教师学习从古到今教育家身上甘于奉献的精神,为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教育家精神的“仁爱之心”,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天地之间,莫贵于人”的为民利民,以民为本,尊重人的生命、尊严和“仁”的价值(林崇德,2014)。中华文明历来强调以人民为社稷的根本,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强调要利民、裕民、养民、惠民、仁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仁爱。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指示,不仅成为抗击新冠疫情的最高纲领,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党的领导下,历次抗疫抗灾中冲在第一线,并且表现出积极有效的行动,是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优良传统。从抗击“非典”到抗击新冠疫情,从2008 年四川汶川地震到玉树、雅安、九寨沟、宜宾的四场地震救灾,从深入舟曲泥石流和西昌木里森林大火救灾一线到奔赴浙江和福建等沿海省份台风肆虐灾区,中国心理学工作者总是毅然决然地挑起重担,冲向疫情灾情阻击战最前线。我们不敢说这是英雄气概,但也表现出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6 走研究中国化之路

中华民族追求“弘道”,教育目标应从弘道的目标出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历来重视教育目标问题。宋代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古人胸怀天下而提出的教育目标。今人读之仍会激动不已,竟至潸然泪下。因为天地无心,以人为心,人可以认识自然。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可使民安身立命。往圣的智慧、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需要继承发扬,最终实现人民安居乐业,天下万世太平。而认识自然、弘道立命、继承传统、天下太平就是教育家、乃至全国教师的责任。因此,教师树立胸怀天下的形象、弘道的形象、为人师表的形象,这种形象正是学生对教师敬爱与社会的尊师重教之重要源泉。

今天,中国心理学家响应教育家精神的首要大事,就是胸怀天下,加快心理学研究中国化(林崇德,2019)。所谓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其含义有三:一是要研究中国现实的问题;二是在借鉴国外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充分发掘本土的心理学思想和方法论;三是建立中国心理学自己的知识体系,特别是理论体系。如果不能在世界背景下建立我们自己的知识传统,中国心理学不可能在国际上有自己的地位。要建立我们的知识传统,必须强调研究的中国化。在指导思想、学术体系、研究方法、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国际心理学史告诉我们,美国心理学家霍尔(Granville Stanley Hall,1844-1924)将德国的心理研究美国化;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将西方的心理学研究本土化;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将心理学研究欧洲化。为什么我们不能以中华文化为基础促使心理学研究中国化呢?中国心理学前辈潘菽(1897-1988)、陈立(1902-2004)和朱智贤(1908-1991)是倡导心理学中国化的先驱者,他们已为我们举起旗帜;车文博(1931-2023)、沈德立(1934-2013)、黄希庭、杨治良和我这一代人紧随其后,希望加快心理学中国化的进程。我们把希望寄予后来者!期盼中国心理学一代又一代研究者必须重视自己的知识传统,才能为世界心理学的发展作出贡献,正如维果茨基因为吸收了俄罗斯民族的文化和知识传统以及马克思主义,才能提出影响全世界的社会历史文化学说。中国要产生享誉世界的心理学家,也必须扎根于中国的知识传统和现实土壤。这也是我为什么强调“越是民族的,越能走向国际化”的道理。

猜你喜欢

教育家心理学家因材施教
教育家与儿童
谁更难过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人生什么最重要
津派教育家成长
为什么现在要说“新教育家”
教育家
美国心理学家:让孩子成功要做7件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