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创力:生物医药产业,迈向万亿级

2023-03-22戴闻名

瞭望东方周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诺亚天府生物医药

戴闻名

成都生物城加速器(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供图)

2015年,在美国有20年生物制药研发经历的王常玉博士,开始考虑回国创业。

他的创业合伙人陈博博士,同样有多年在美国大型生物医药公司的工作经历,回国后创办了上海君实生物,曾任复旦大学教授。

两位海归“大咖”选择的创业地点,不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更加领先的上海、苏州,而是当时在行业中还不算知名的成都。

“综合各方面考量,感觉成都的营商环境好,领导开明, 沟通顺畅,还有给力的政策扶持。”王常玉说。

另一个有利条件是,成都拥有百年名校四川大学华西医学院、西部排名第一的华西医院等知名院校,研发人才充足。

2016年10月,康诺亚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2021年7月,康诺亚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为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抗体药物高科技公司。

康诺亚所在的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是全国首个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试点示范基地。

2019年,成都明确提出要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高质量培育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

如今,成都已是中国西部的生物医药产业重镇,正朝着“高质量”、“万亿级”的生物医学产业目标迅速迈进。

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提供高科技、高质量、可负担的创新生物药。

来成都之初,陈博和王常玉就决定,放弃熟悉但高度内卷的PD-1赛道,选择更高起点和更具市场开拓性的“蓝海”——自身免疫疾病药物。

自身免疫疾病在中国和全世界都有庞大的患者群体,最常见的就是各种过敏性疾病,如特应性皮炎、哮喘和食物过敏等。以前只能靠“忍”的过敏反应,未来可以通过向人体注射靶向IL-4Ra抗体药物得到缓解,从而大大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康诺亚创立后,第一个自主研发的核心产品就是靶向白细胞介素-4受体亚基a(IL-4Ra)抗体药物过敏抑制剂CM310,目前正在进行三期临床试验,并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预计将于2024年上市。

CM310因此将成为中国第一家、全球第二家上市的中国自主知识产权靶向白细胞介素-4受体亚基a(IL-4Ra)抗体药物。

王常玉介绍,目前国外同靶向抗体药物一年使用下来大概需要花费人民币10万元,CM310将减轻患者经济压力,未来如进入医保,患者负担还会大幅减轻。

“我们最终的目标,就是能够提供高科技、高质量、可负担的创新生物药,成为中国患者的‘诺亚方舟’。”王常玉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目前,康诺亚约有30余款产品正在研发,其中9项已进入临床试验,多项产品研发进度处于国内领先。

2023年2月,康诺亚的另一款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世界首创的靶向Claudin18.2 抗体偶联肿瘤药物CMG901已实现出海,以6300万美元的预付款和11.2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与阿斯利康达成全球独家授权协议,创下早期临床阶段抗体偶联药物出海授权合作的新纪录。

康诺亚的全球业务版图,正在迅速拓展。

在天府国际生物城的支持下,康诺亚位于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占地113亩、高标准、国际化的抗体药物生产基地正在建设中。建成后可形成7万升发酵规模,同时满足5至15个抗体药物进行商业化生产,将为中国西部地区产能最大的抗体药物生产基地及中国最大的具备全产业链能力的自主创新抗体药物研发中心。基地于2021年1月开工建设,2022年12月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可提供16000L产能。

在天府国际生物城,传奇创业故事还有很多。

2012年,李进回国创办成都先导,这是一家以DNA编码化合物库(DEL)技术为核心技术的高科技生物医药企业。

DEL是什么?

简单来说,就是新药“种子库”。医药企业创新药研发的关键点,就是在确定影响疾病的生物靶点后,快速寻找到调控生物靶点功能的新颖分子(专业术语叫“苗头”或“先导化合物”)。传统的高通量筛选只能从几百万种化合物中挑选,DEL技术可创造出更多的可供筛选化合物,从而大幅提高新药研发效率和成功率。

成都先导自主知识产权的DEL库是目前公开的中国唯一、全球最大的小分子化合物库之一,截至2022年6月30日,公司的DEL库分子数量已超过1.2万亿,实现了万亿量级的分子筛选。

成都先导正快速成长为业务遍布全球的头部生物技术企业,在英国剑桥、美国休斯顿均设有子公司。2019年11月,成都先导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成功过会,是四川和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过会企业。

由兩名成都七中“80后”“学霸”胡庚博士和谢丹博士,与清华大学学者白净卫2016年联合创办的齐碳科技,则是国内首家自主研发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的科技企业。

随着精准医学时代的到来,基因测序成为支撑前沿生命科学研究、保障生命健康的关键。在基因测序产业链中,上游设备耗材是最核心、话语权最强的环节。这其中,第四代纳米孔测序技术则是基因测序设备未来的发展方向。

2021年12月10日,齐碳科技发布了全自主研发的纳米孔基因掌上测序仪QNome-3841,成为第四代基因测序技术领域国内第一家、全球第二家进入到商业应用阶段的企业,开启了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国产化时代。

进入“2 万亿”时代后,生物医药产业将是成都重点打造的下一个万亿级产业。

放眼全球,在纳米孔基因测序仪商业化赛道上,目前仅有两家企业在赛道上:一家是英国企业,另一家便是齐碳科技。

在商业化过程中,齐碳科技坚持打造全国产供应链,从芯片基底到涂膜嵌孔全部自研自产。在核心技术上,齐碳科技均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完善的国内外专利布局。

2022年,齐碳科技投资近2亿元,在天府国际生物城建成国内首个纳米孔基因测序仪生产基地,年产测序仪2000台,配套试剂、芯片100万套。

2022年12月,齐碳科技宣布完成7亿元C轮融资,是当年国内一级市场上生命科学领域最大的一笔融资。

天府国际生物城2016年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双流区政府合作共建,位于成都市区西南,规划总面积44平方公里,是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中的“四区”之一。

成立不到7年时间,这里已经成长出一批生物医药业的头部企业:成都先导、苑东生物、康诺亚成功上市,疫苗企业威斯克成为“独角兽”,齐碳科技、迈科康、优赛诺则是“潜独角兽”企业。

在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是综合竞争力排名全国第三的生物医药园区,仅次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稳居国内“第一梯队”。

建立之初,天府国际生物城就提出,要在全球产业体系里“找坐标”,尤其要“借鉴波士顿经验”。

借鉴“波士顿经验”,关键在于聚集顶尖产业资源并为之打造完整的产业生态圈,实现生命科学与临床价值双赢。

天府国际生物城负责人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生物城一直坚持聚焦产业高端,“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瞄准生物技术药、化学创新药、高性能医疗器械、专业外包服务、健康服务等5大细分领域,以及血液制品、抗体药物、新型疫苗等14个赛道一道,重点发力。

在药械研发生产外包服务赛道,他们培育出西南地区首家科创版上市企业成都先导。在疫苗赛道,他们收获了成立7个月就成为“独角兽”的威斯克生物。

此外,天府国际生物城还构建了覆盖从靶点发现到中试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科研功能平台109个,其中包含9个国家级平台,企业平台自建率达到82%。

2022年3月23日,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在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揭牌,是首个落地四川省的国家产业创新中心。

该中心将建设精准诊断、精准治疗、精准评价3个关键共性技术平台和1个精准医学战略资源库支撑平台,是国内首个“政医产学研资用”产业协同发展体系,预计未来将带动精准医学产业产值规模超1000亿元。

天府国际生物城向波士顿学到的另一个重要经验,就是“产城融合”发展理念。

生物城内规划建设了总面积达206公顷的永安湖城市森林公园,内有近千亩森林,被称为成都“桃花源”。森林公园又与周边的牧马山、黄龙溪、锦江绿道相连,形成一整条城市绿色廊道,获得2022世界建筑節中国年度最佳景观设计大奖。

如今,生物城的工作人员,生活里不再只有工作——早晨到公园跑步,上午在花园般的实验楼上班,中午约朋友去绿道旁喝茶,晚上去永安湖畔散步,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三生合一”。

从“十三五”末起,成都就通过多点布局、连点成片、建圈强链,来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世界级、万亿级现代化医药健康产业体系”。

在成都温江区,以成都医学城为中心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在加速聚势成形。在《2022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发展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中,温江成都医学城在全国生物医药园区中名列第15位,且连续两年位居非国家级园区榜首。

2019年,成都规划了全市域范围内生物医药产业的“三城三区两带”格局。

“三城”,是指将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成都医学城、天府中药城打造为建设国际生物医药创新创造中心、医药供应链枢纽城市的主支撑;“三区”,是指将五城区(含成都高新南区)、成都天府新区和东进区域打造为建设国际医疗健康服务首选地;“两带”是指将环龙门山—邛崃山中医药保健与健康养老国际示范带、龙泉山健康旅游与体育休闲国际示范带打造为建设国际康养胜地。

康诺亚研发人员正在进行杂交瘤细胞高通量筛选(康诺亚供图)

2021年6月17日,成都东部新区—成都健康医学中心(未来医学城)正式“官宣”,这是成都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又一次“重仓”。

未来医学城位于成都东部新区南麓,片区范围约15平方公里,西侧紧邻三岔湖,东侧距离天府国际机场仅约12公里。

其将对标美国德州医学中心、波士顿长木医学区、新加坡启奥生物医药园等国内外知名生命健康产业片区,总体定位是“未来医学探索与创新前沿,医教研产融合与转化典范”。

进入“2万亿”时代后,生物医药产业无疑将是成都重点打造的下一个万亿级产业。

成都市经信局医药健康产业处处长陶茂告诉《瞭望东方周刊》,成都已将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纳入全市确定的26条产业链重点发展,明确市领导担任产业链“链长”,按照“6个1”工作机制统筹推进。

与此同时,借鉴波士顿、上海等国内外先进地区经验,明确抗体药、疫苗、抗体药、血液制品、核医药、细胞/基因治疗、CRO(定制研发)、CMO(医药制造外包)、体外诊断、生物医学材料、诊疗设备、医疗人工智能等主攻领域。

市级层面还出台了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生物医药产业专项支持政策等,全生命周期支持创新药发展,打造重大创新平台,促进创新成果转化。

成都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可期。

(特约撰稿刘飞、刘依林对本文亦有贡献)

猜你喜欢

诺亚天府生物医药
守望“蔚蓝”的海洋卫星
生日惊喜
天府路 农村富 农民福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春游天府国
梦想,从天府启航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