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合力:从门户到枢纽
2023-03-22曹宇阳
曹宇阳
毗邻成都国际铁路港的亚蓉欧国家( 商品) 馆(青白江区委宣传部供图)
2023年1月30日,一列满载着180台“四川制造”汽车的中欧班列,从成都国际铁路港始发,经由霍尔果斯口岸出口欧洲。
2021年12月开通的“成都-老挝万象”中老国际货运班列,已实现“周周班”常态化运行,成都始发的货物可在3至5天内运抵万象。
2022年全年,成都国际班列开行突破5000列,同比增长 19.2%。一条以中欧班列为主,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中越班列等通道班列齐头并进的陆海联动、四向拓展、综合立体的国际大通道正在加快构建。
位于成都之东,定位为“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核心枢纽、临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向西向南开放窗口、现代化空港新城”的天府临空经济区已正式启动建设。
成都向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一步提速,2023年计划推进248个共建重大项目,年度计划投资3215亿元。
2022年12月29日,成都提出“在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和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上率先突破”。
成都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明友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门户和枢纽虽然常常被相提并论,但实际上是两个概念——门户就是进出通道,枢纽则是各种资源要素进来后能够产生化学反应的地方。
成都中欧班列运行至今,最重要的已经不再单纯是量的增加,而是量质并举,重在质的提升。
目前,中歐班列、双国际机场和双城经济圈已给成都带来了流量优势, 门户功能发挥较好,下一步就是要强化枢纽功能。
“跨入‘2万亿’时代后,成都要成为门户,更要成为枢纽。”曾明友说。
成都海关数据显示,2022 年四川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其中成都市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346.4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82.8%。
外贸加速发展的背后,国际班列陆海联运发挥了重要作用。
米仓供应链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首批运营跨境电商场站的公司之一,总部位于深圳。2022年3月,米仓来到成都青白江国际铁路港,设立了四川米仓南向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公司副总经理舒天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之所以来青白江,主要是想通过中老班列,发展通往东南亚物流新通道。
而在中老班列开通之前,货物去东南亚要走“公路+海运”,现在则方便了很多。到达老挝之后,还能进一步联通到整个东盟,开拓出更大的国际物流通道。
全球主要食用菌制造商之一——成都丰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则是中欧班列的受益者。公司副总经理林娜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丰科目前日产食用菌100 吨,40%用于出口。以前去欧美市场是走海运,要40多天才能到,产品新鲜度大打折扣。现在通过中欧班列,15天就能到,极大提高了运输时效性。
中老班列的开通,又让他们看到了新的商机。
林娜介绍说,以前出口东南亚,主要通过海运和分销商,现在有了中老班列,可以把货物从老挝直接出口到泰国、越南、柬埔寨,甚至发往澳大利亚,解锁了全新的市场机遇。
在成都国际铁路班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伟琨看来,成都中欧班列运行至今,最重要的已经不再单纯是“量”的增加,而是“量质并举”,重在“质”的提升。
实现质的提升要为客户提供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这也是国际铁路班列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2023年1月30日出口欧洲的180台“四川造”汽车,就是根据客户需求,采用了“个性化定制”的双层车架装运汽车,一只集装箱可以装运 4 辆汽车,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王伟琨表示,今年,成都中欧班列在持续做好通道服务、确保通道稳定性的基础上,还将布局精品特色班列,实现精准发车、准时到达;深化冷链运输服务,打造本地冷链集散中心,一方面把东南亚的水果运进来,另一方面帮助成都本地特色产品“出海”。
“对一个西部城市来说,让深处内陆腹地这一劣势变优势,只有做到两个完善:一是完善通道建设,让国际通道的面越来越广、辐射范围越来越宽;二是完善枢纽建设,保证班列稳中有增、质量越来越高、为产业服务的能力越来越强,这样才能推进国际班列的高质量发展。”王伟琨说。
《瞭望东方周刊》从成都市口岸物流办了解到,成都正持续完善国际班列“四向拓展”网络布局:向西稳步推进“公共班列+欧洲通”模式;向北稳定运行资源性大宗商品班列;向东加快推进“蓉欧 +日韩”海铁联运大通道;向南加快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最终目标是建立起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至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陆海货运配送体系。
2021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都因此成为继京沪之后,中国内地第三座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
2022 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与双流国际机场加在一起,交出了一张漂亮的成绩单:旅客吞吐量达3109.2 万人次,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府国际机场投运一年后,旅客吞吐量达到1327万人次,同比增长204.8%,进入全国前10, 并荣获国内第四家、西南首家“SKYTRAX 五星机场”称号。
随着天府国际机场运行渐入佳境,临空产业发展也被提上议事日程。2023年1月29日,四川省发改委正式印发《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赋予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四个发展定位: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核心枢纽、临空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向西向南开放窗口、现代化空港新城。
成都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前沿,重庆不沿海但沿江,通过优势互补,可以更好融入到国家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
根据《方案》,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将规划建设核心区150平方公里(覆盖成都市东部新区、简阳市和资阳市的部分区域),构建“一核四区”空间发展格局,引导临空产业集聚发展。
“一核”即成都天府国际机场,规划面积 20.85 平方公里;“四区”即航空物流与口岸贸易区、临空高端制造业区、临空现代服务业区、科技 创新与成果转化区。
根据发展目标,到 2025年,成都天府国际机构将实现旅客吞吐量 4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70万吨;到2035年,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全面建成高端要素汇聚、标杆效应显著、引领作用突出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建双机场的目的绝不是简单地让人和货到这里搭个航班就走,否则就没发挥出真正的势能,就不是高质量发展。”曾明友说。
2022年10月,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供图)
打造临空经济区,就是要强化枢纽功能——借助门户带来的人流、消费流、资金流、技术流, 培育更多的发展机会,尤其是适铁产业、适空产业。
成都东部新区航空和口岸经济局口岸与枢纽建设组负责人刘湘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成都天府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内,东部新区规划了面积9.3平方公里的国际空港经济区(东部新区片区),目前初步构建了航空物流、 航空维修制造、临空消费三大产业集群,并已做好了项目储备。
“我们正加快航空物流供应链产业聚集,推动顺丰、海晨、丰树等4 个项目动工建设,确保国际货站、普洛斯等3个物流项目年内投产运营”,刘湘说。
简阳临空经济产业园则将构建以航空枢纽功能、临空型国际贸易、空港型国际商务为支柱的“1+2”临空产业体系,把园区打造成为国际临空商务区、空港东翼新中心、高能级电商物流新港口。
簡阳市临空经济产业园管委会招商融资部部长陈磊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园区组建了产业招商专班,精准对接一批国际商务商贸、绿色食品供应等链主型企业,积极招引直播电商、跨境电商、航空培训、航材贸易、数字服务等细分领域优势型企业,“今年预计还将签约引进供应链集成商和总部经济产业项目6个”。
在成都突破“2万亿”的同时,重庆市2022年的生产总值超过2.9万亿元,成为中国GDP“第四城”。在成渝“双核”的强劲带动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以看得见的加速度崛起,合力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2023年2月10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2023 年重大项目清单》公布,共纳入标志性重大项目 248个、总投资3.25万亿元,2023年计划投资3395.3亿元。
相关项目涵盖现代基础设施、现代产业、科技创新、文化旅游、生态屏障、对外开放、公共服务等七大重点领域。其中,合力建设现代基础设施网络项目最多,共90个,年度计划投资也最多,达到2200.9亿元。
“这正是双圈共建的意义之一,原来一个城市干不了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两个城市就可一拍即合。”曾明友说。
2022年11月,成渝中线高铁开工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又将新增一条交通大通道。不但成渝地区“一小时生活圈”指日可待,还能带动中间城市发展,原有的哑铃式发展格局也将得到改善。
2022年,以川渝为主要支撑点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加速建设,新开通线路78条,是2021年的5倍多,物流网络已覆盖113个国家和地区的338 个港口。
成渝世界级机场群同样在加速形成。数据显示,目前以成都双流、天府双机场和重庆江北等枢纽机场为核心,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共开通国际航线240条,成都、重庆机场乘客吞吐量居全国前两位。
“成都拥有双机场、双枢纽,通过和重庆进行双核联动,以后就能真正成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动机。从区位格局上看,成都是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前沿,重庆不沿海但沿江,通过优势互补,可以更好融入到国家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中。”曾明友说。
(特约撰稿刘飞、刘依林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