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文献中的松茸文化
——以奈良时期至镰仓时期为对象
2023-03-22赵无忌
赵无忌
(华南农业大学,广东广州 510642)
松茸是珍稀名贵食用菌类,自古在日本文化中就占有重要地位,自奈良时代开始与松茸相关的文字记录不断出现在各类文学作品与其他史料中。从各类文献中可以看到,长期以来中华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刻影响,而菌蕈文化也不例外,特别体现在菌类的分类与名称的书写上。同时,从日本古代文献中,亦能发现日本独特的菌蕈文化。采摘松茸的“茸狩”活动,松茸作为表现社会地位的符号属性,以及其作为贡物所体现的土地领属关系,皆体现出日本菌蕈文化中颇具特色的一面。日本古代文学作品与史料中与松茸相关的记录,为探究松茸在日本文学与日本古代社会互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以及对厘清中日两国菌蕈文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1 “茸”的语源
松茸是食用菌中倍受学界关注的菌类,但对“松茸”一词语源及其历史的分析鲜见。松茸学名Tricholoma matsutake的“matsutake”是日语罗马字的拼写方式,其中“matsu”为“まつ”即“松”,“take”为“ftけ”与汉字“茸”相对应。众所周知,在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语是一种“有音无文”即没有文字记录系统的语言。汉字在公元4 世纪前后进入日本,其后影响力不断扩大,对日语文字体系的产生具有重大意义,同时对日语词汇语法体系带来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亦体现在日本的菌蕈文化中。
从语音与语义的角度来看,日语中汉字的读音一般被分为“音读”(音読ttf)与“训读”(訓読ttf)两类,音读为“借字又借音”即模仿汉语发音,训读为“借字不借音”即使用汉字的意与形,而按日语原有语音发音。以“松茸”中的“茸”为例,既有模仿中文念为“じょう”的音读发音,亦有日本的固有读音“ftけ”。探索“茸”字在日语中的训读“ftけ”,为我们了解日本的松茸历史与文化提供了一条有益线索。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只是“茸”字被念为“ftけ”,时至今日在现代日语中“菌”“蕈”二字同样可以被念为“ftけ”。例如,《倭名类聚抄》是平安时代分类体汉和对照类书,该书第16卷中有对食物名称进行解释的“饮食部廿四菜羹类”,关于食用菌的解释收录于“菌茸”的条目下。又如,日本最古正史《日本书纪》第30 卷中有将“芝草”即灵芝作为贡品上贡的记录:“是年,纪伊国伊刀郡贡芝草。其状似菌,茎长一尺,其盖二围。”,此条记录中“菌”字的读音就被标记为“ftけ”。也就是说日本在“有音无文”的时代,其对食用菌的命名、分类相对而言较为粗泛,使用汉字成为其进一步明确菌类分类的重要手段。这一现象深刻地反映出以汉字为载体,我国古代对食用菌的命名、分类方式对日本带来了深远影响。
图1 《日本书纪》第30卷其中对“菌”字读音进行了标注
有意思的是,不只是“茸”“菌”“蕈”三个汉字发音为“ftけ”,“竹”字的发音也为“ftけ”。多字同有“ftけ”的读音并非偶然。对日语词汇解释较为全面的大型词典小学馆《日本国语大辞典》以及《旺文社全译古语词典》的记录为解释此现象提供了重要材料。在古日语中,“ftけ”是表示很快生长、长势迅猛动词“ftけtf”的词根。而现代日语中动词“ftけtf”已基本不再使用,但在地名以及人名中偶有出现,例如人名中的“猛”字、诗歌中的“長け”依旧保留了“ftけ”的读音。
回溯日语中“茸”的语源,古日语动词“ftけtf”非常形象地呈现出了松茸成长的特点。正如《舌尖上的中国》中解说词里所描写的,新雨后的香格里拉,松茸与其他蘑菇在山林间一夜之间从地里冒出、钻出来一般。“松茸”一词不仅体现出生长环境的特点,亦体现出其生长态势等特征。
2 奈良时代《万叶集》中的秋与香
奈良时期(公元710—794)编撰的《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古的诗歌集,有日本《诗经》之美称。《万叶集》由20 卷构成,收录4 500 多首和歌,虽然“松茸”一词并未在诗歌集萃中出现,但其中一首名为《咏芳》的和歌描写了松茸的芳香。“高松峰狭,如笠立,宜人浓郁秋香溢”(高松のこの峯も狭笠ftてて盈ち盛りfttf秋の香のよfh)。这首收录于第10卷编号2233,作者不详的《咏香》歌颂了松茸在秋日里生长在松林间散发着悦人香气。据日本学者岗村稔久考证,这首和歌亦被认为是文学作品中与松茸相关的最早描述。
《咏芳》的场景发生于当时作为日本政治中心的奈良都城外,一座名为“高圆山”小丘上,“高圆山”的地名多次出现在同时代的多类文献中。虽作者不详,但根据《万叶集》中其他与“高圆山”相关的记录,可以一定程度推测《咏芳》的作者应当为奈良时代作为文化精英的达官贵族人士。例如,《万叶集》第20卷中官拜三品中纳言的大伴家持在诗序中记录了公卿大夫在高圆山上饮酒赋诗的场景,“天平胜宝五年八月十二日,二三大夫等各提壶酒等高圆野聊述所心作歌”。
秋日的都城郊外,数位朝廷重臣相聚于松茸长势喜人的小山顶,杯盏交错之间为松茸的特殊香气讴歌一首。日本人在传统文学作品创作过程中,自古就有通过使用“季语”词汇来体现季节感的审美传统。例如,17 世纪被誉为“俳句之圣”的日本诗人松尾芭蕉曾写过一首著名俳句“松茸与木叶未知使其遇”(松茸や知らぬ木の葉へばり付ffk)。这首感叹萧萧落下的黄叶与松茸相伴的俳句成为咏秋的雅致名篇。
时至今日松茸与秋季之间的密切关系在日本文化中依然常见,日语中松茸是表征秋季的典型意象。在日语词典中,一般都会标注名词的季节属性,以销量超过千万册有“国民词典”之称的岩波书店《广辞苑》为例,“松茸”的词条中其季节属性明确标注为“秋”。从皮尔斯符号学的角度来看,在日本文化中松茸已然成为一种表征秋日的“规约符号”。
3 平安时代的“隐题诗”与“茸狩”活动
公元794年,桓武天皇几经周折完成迁都,自此日本的政治中枢由奈良转移至“平安京”即现在的京都,开启近四百年的平安时期(公元794—1192)。日本京都地势三面环山,其周边的东山、西山、北山多红松林覆盖,松茸生长分布相对集中。平安时代,松茸作为王公贵族喜爱的珍馐佳品,以“隐题”等形式在各类文献中频频登场。同时,入山寻觅挖采松茸的“茸狩”活动在京都的特权阶层流行开来,天皇亦参与其中,甚至留下了天皇因为“茸狩”深夜才返驾归宫的记录。
3.1 “隐题诗”
“隐题诗”是一种与藏头诗类似的文字游戏,一般认为日语中“松茸”一词最早的文字记录是以“隐题诗”的形式出现在《拾遗和歌集》中。具体来说,“隐题诗”的游戏方式首先由作者以某一日常物品或动植物为诗题,在不告知读者诗题名称的前提下,做一首诗题与诗内容毫无关系,但在诗句中藏入与诗题发音一致或相仿的词语。完成诗后,转由读者念读并从诗句中猜出诗题,这一文字游戏亦被称为“物名诗”。
《拾遗和歌集》中收录了平安时代中期贵族诗人藤原辅相创作的两首以《松茸》为诗题的“隐题诗”。一首为“ffしひffiの山下水に濡れにけりThの火先焚衣ffぶらん”,汉语可译为“山麓流水沾襟湿先燃薪火烘漉衣”。这首诗中的“先焚”读为“まづftけ”与松茸的发音“まつftけ”类似。另一首“いとへども辛ffi形見を見tfとffi待つftけfkらぬ 音こTh泣fktfれ”,即“事已无奈和睹物思怀不能待戚戚悲嚎哀”,原文中的“待つftけ”表示只能等待,其发音与松茸基本一致。
3.2 “茸狩”社交的兴盛
日本平安时代,离开喧嚣的都城移步京都郊外的北山、西山、东山,寻觅采撷松茸并与亲友在野外饮酒赋诗的“茸狩”活动颇为时兴,成为王公贵族特权阶层热衷的一项重要社交活动。例如,权势威赫长期把持朝廷高位的近卫家族为满足“茸狩”活动的需要,甚至在京都城外北部的衣笠山上专门圈禁出一片红松林专供“茸狩”之需,这片区域被民间誉为“松茸御苑”。
“茸狩”活动自秋夏交替之际开始贯穿整个秋季。素性法师是活跃于平安时代初中期的诗人,被誉为“三十六歌仙”之一,其在《古今和歌集》中留下了秋日赴京都城外北山“茸狩”的记录。素性法师在诗序写道“随僧正遍昭共赴北山‘茸狩’,兴尽赋歌咏秋”。这条9 世纪末期的诗序,明确使用了“茸狩”一词,是关于“茸狩”活动较早的文字记录。从素性法师的描述可以看到日本平安时代,不仅是宫廷达官显贵,与统治阶层关系密切的佛教寺僧亦是“茸狩”活动的参与者。
日本平安时代文化精英有书写日记的习惯,平安日记文学应运而生,日记文学中不乏松茸的出现。三条实房生于官宦世家,20 岁即官拜二品大纳言,在其日记《愚昧记》中详细记录了前往贵族同僚藤原赖实位于淀町的别墅,而后一起前往京都郊外西山采摘松茸的经过。三条实房与友人在西山“茸狩”的情形,被后人生动地绘制成了屏风画《三条左大臣实房公茸狩之图》,现由爱知县冈崎市大树寺收藏。
日本平安时代末期的贵族文豪藤原定家在其长达60多年的日记集《明月记》中,数次提到了公卿贵族以及天皇入山“茸狩”。藤原定家在日记中写道“廿六日……即赴山行东方、良久女房为见松茸入北山……但甚异样、无松茸之形,人人云此法印住此山,年年岁岁申无松茸之由,多以盜取之……”。这一天的日记记录了藤原听闻京都北山松茸出现的消息,入山“茸狩”最终未能觅得松茸,并从北山寺僧处听闻近来松茸盗采现象频现,无奈抱憾晚归的经过。
图2 《三条左大臣实房公茸狩之图》屏风绘局部
藤原定家官居二品权中纳言与日本天皇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明月记》中的另一条记录简略描述了陪同土御门天皇外出“茸狩”的经历。“三日、天晴、参上、午终御于松茸山讫退下、昏归参、深更还御、名谒退下”。这条27字的记录为后人还原出,秋日里土御门天皇在藤原定家等近臣的陪侍下,早晨离宫赴郊外入山“茸狩”,直至黄昏才返并直到深夜才回到寝宫的生动画面。
4 镰仓时期的“御前松茸”与“平野殿例进松茸”
从平安时代中后期开始,日本社会的经济与社会不断发生较大变化。统治阶级内部政争不断、先后经历了摄关政治和院政政治,天皇统治权旁落。同时模仿隋唐建立的土地制度未能如愿推进,朝廷统治地方不张,各地豪强独占庄园。在乱世中,武士阶层的地位显著上升,步入了第一个以武士集团首领将军为实际统治者的镰仓时期(公元1192—1333),引起了皇族、贵族的强烈不满。镰仓时代与松茸相关的文献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间的变化。
4.1 《徒然草》中的“御前料理”
吉田兼好的《徒然草》是日本随笔文学中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以感慨时代的变幻无常为其基调,全书由243段相对独立的感想杂记构成,松茸出现在第118段的记录中。“鱼类中唯有地位最高的鲤鱼可在天皇御前烹饪。禽类中,没有什么可与雉鸡相提并论的。在宫内的御堂殿里摆上雉鸡,再以松茸相配得体适宜。要是摆放他物便显得突兀,与周遭不相称”。
从《徒然草》的描写,可以看到松茸不仅是一种味道佳美的珍馐食材,更已成为一种表征食用者高贵身份的社会符号。吉田兼好早年曾作为“六位臧人”,这是一个主管天皇用膳兼秘书的官职,熟悉宫廷膳食分配、料理制作等流程。从平安时代末期开始直至镰仓时代初期,社会纲常被破坏,礼崩乐坏,武士作为贵族的侍从护卫地位低下,然而却一跃成为实际统治者。吉田兼好在《徒然草》中哀叹感慨世间的“无常”与无序,他随后又写道,镰仓海里有一种鱼,往昔地位低下的人都不吃,现在却作为好菜用来招待贵客。看似描述烹饪的第118 段,实则是吉田兼好借松茸与雉鸡的相配,表达对社会尊卑失序的嗟叹。
4.2 《东寺百合文书》与“平野殿例进松茸”
长期以来日本试图仿照中国隋唐的国家体制,建立以天皇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统治系统,但该制度的推行始终未能理想推进,古文献中与松茸相关的记录为观察这一现象提供了一定视角。《东寺百合文书》是一部记录了自8 世纪至18 世纪近1 000 多年历史的重要寺院文献记录,并于2015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记忆遗产”。《东寺百合文书》中,镰仓时代与松茸相关的“平野殿例进松茸”的多条记录颇为有趣,揭示了松茸作为贡品的特殊一面。
日本平安时代在土地所有权归于天皇的基本原则下,采用“班田收受制”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并征收租税、调配徭役,即“租庸调”体制。农民不得不承担重赋重役,而与此现象相反,皇族、贵族以及部分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大寺院拥有大片土地,同时享有不受地方司法行政管辖的“不入之权”,以及免除部分、全部租税徭役的“不输之权”。占有一定土地的大庄园主,为获得“不入之权”与“不输之权”等特权,特别是为获得免除兵役、杂役的优待,以“寄进”的形式将其所占有的土地“捐献”给大贵族、大寺院。接受捐献者被称为“领家”,原庄园主成为“庄官”。在这种名曰“捐献”实际上类似“挂靠”做法下形成的庄园被称为“寄进地系庄园”,而“庄官”依旧是庄园实际的领主,每年需要向“领家”上缴年贡,获得“领家”所拥有的“不输不入”等特权。
大和国平野殿庄,现位于奈良县西北部的平群町,以“新补供僧之料所”的名义被寄进东寺,即类似通过“挂靠”的形式成为东寺的寄进地系庄园。与其他同类型庄园类似,大和国平野殿庄每年向东寺的进贡物品多为贡米、贡钱。但值得特别关注之处在于,自平野殿庄成为东寺的寄进地伊始,该庄领地内所生长的松茸便被明确列为“平野殿例进松茸”每年连续上贡。
秋季适逢松茸生长的佳期,《东寺百合文书》中与收到平野殿贡品松茸的记录也多出现在9、10 两个月。以正元元年为例,9 月25 日东寺三次收到了平野庄的松茸,留下了三份“年贡送进状”:“大和国平野殿庄现林松茸送进状:进上御年贡松茸廿本、右进上如件”“大和国平野殿庄僧范舜松茸送进状:进上御年贡松茸五十本、右进上如件”“大和国平野殿庄良玄松茸送进状:进上御年贡松茸二十本、右进上如件”。两日后,9 月27 日东寺再次收到松茸,东寺留下了“平野殿例进松茸九十本、相副送文三通、令进上候”的记录。
图3 《东寺百合文书》中收录的《东寺现住供僧纳所公文栄胤申状案》局部
平野殿地理位置并不利于水稻生长,松茸承担了重要贡品的角色。但是,镰仓时代朝廷纲纪松弛、社会混乱,从《东寺百合文书》中镰仓时期的记录来看,作为“领家”的东寺与平野殿“庄官”之间的关系其实并不融洽,东寺甚至无法按时收到包括松茸在内的贡品。弘安6 年12 月,东寺向平野殿庄发出了一封谴责庄官不按约纳贡,以及追究庄官其他责任的文书《东寺现住供僧纳所公文栄胤申状案》。该文书中写道“一山之景物不令供大师三宝,皆以令私用之,条罪重已”。东寺负责人谴责了平野庄的失范行为,且对平野庄将本应用于上贡的松茸留在庄中自用,不服从领家的行为进行苛叱。从该文书可以看到,对于东寺而言松茸不仅是历年的贡品,甚至一定程度已经成为东寺与该庄园“寄进”关系的象征之一。
镰仓时代开始,作为武士军事集团首领的将军长期以来成为日本国家权力的实际拥有者。随着武士地位的上升,松茸作为贡品其进贡对象不仅限于皇族贵族以及大寺院,品质佳好的松茸亦成为幕府将军案上的珍馐。“东寺奉行”一职由幕府将军委任,主管、监视寺院事务。《东寺百合文书》亦记录了东寺在领地内收获松茸后,通过“东寺奉行”向幕府将军进贡的过程。“东寺奉行”作为幕府将军在东寺的代言人,在感谢函中夸赞贡品松茸是“赏玩无他候”。意为松茸不是普通的食物,而是值得观赏玩味的重要贡品。
5 结语
从古文献中的松茸可以看到,日本在深受中国古代菌蕈文化影响的同时,亦发展出其颇具自身特色的一面。秋日的芳香与鲜美是松茸的外在感官表象,古代上流社会赋予了其他深层内涵,使松茸成为体现雅致审美特性与特权专属性的符号复合体。一方面,松茸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歌咏玩赏的艺术意象,在京畿贵胄精英间流行的社交活动“茸狩”拓展了松茸的风雅意涵,使松茸在日本文化中升华为能够带来审美喜悦的雅致符号。另一方面,以松茸为御膳原料以及作为寄进制庄园的贡品等行为,皆体现出松茸成为特权阶层权力语境中诠释与确认特权专属性的表达符号。重视松茸在文学与社会互动中所具有的符号意义,对厘清中日两国乃至世界菌蕈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中日两国的古代各类文献中蕴含着大量资料尚待进一步挖掘,松茸文化的对比探究为进一步分析两国文艺审美特点、土地制度变迁以及东亚贸易宗教交流提供了饶有兴趣的新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