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性绘画中的时代精神
2023-03-22谭惠兰宋俊辰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谭惠兰,宋俊辰(四川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
一、题材选择对主题性绘画反映时代精神的重要性
绘画创作的真正目的并非单纯地描绘和展现自然形象,而是将创作者心灵活动展现出来,并传达思想与情感,在视觉上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在创作的过程中,作者通过头脑和手对画面效果反复合理加工,才有了某种程度上反映某个时代积极意义的主题性绘画。在创作过程中,许多因素也影响着画面效果。
(一)历史题材
主题性绘画的开端是对绘画题材的选择,绘画题材也是主题绘画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题材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个时期的时代精神。更高层次的画家比较注重题材的选择,首先想到的是题材需具有一定的表现价值。当然在题材的选择上也会基于一些历史事件以及能反映时代特点的人物,整体是从现实生活的角度出发。主题鲜明的绘画会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能反映各个时代的建设与发展,体现积极的时代精神。
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中,优秀的主题性绘画不仅能带来视觉享受,振奋人心,其绘画中的形象也被赋予了更特殊的意义,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主题性绘画在东晋画家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就有体现。作者因对曹植所写的《洛神赋》有所感触而作画,描绘了一个神人之间缠绵凄婉的爱情故事,《洛神赋图》从此成为震撼人心、流传千古的伟大作品。到唐代,《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以侍女形象为题材,体现了唐代女性的形象,这也是古代主题性绘画中的重要代表作品。
当代有许多画家选用历史故事为绘画题材。著名画家何家英、高云合作完成的作品《魂系马嵬》(图1)于1989年发布。这幅作品所描绘的是马嵬驿兵变,唐玄宗逃至马嵬驿,杨玉环在官兵们的逼迫下被迫自杀的场景。此作品选择历史人物题材,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场景,由此又体现了画面的时代性。还有开国大典这一类题材也被许多画家运用于创作中。这类作品一出世,便开启了这一系列绘画的新征程。在这之后,这个题材被人们广泛应用到绘画创作中。尤其是其在全国美展上的突出表现,使这类题材的绘画作品被收藏到国家博物馆。比如马泉1983年所绘纸本重彩《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段江华1999年所绘油画《东方红·1949》、赵力中2007年所绘油画《日出东方·1949.10.1·天安门》、唐勇力2009年创作并于2015年重绘的中国画《新中国诞生》、李成民2014年所绘油画《开国大典—人民万岁》都成为业界的重点研究对象。
图1 何家英、高云 《魂系马嵬》
(二)现实主义题材
改革开放时期,当代画家罗中立创作完成了一幅超写实油画作品《父亲》(图2)。画面中描绘了一位头裹白布,手端旧茶碗的农民老人。画家选用这样一个勤劳、质朴、和善、憨厚、生活贫困、饱经沧桑的中国农民形象来进行描绘,画面不仅让后世了解到当时中国农民的真实生活处境,也展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欣赏与赞颂。这幅画因此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抗疫时期,抗疫也成为许多艺术家的绘画题材,艺术家们主要是想围绕抗疫主题创作来表现大医精神和家国情怀。庞茂琨的油画《永恒与短暂》表现了抗疫期间医护人员的状态,他没有选取医护人员在工作的场景,而是描绘了医护人员救援过后的疲惫瞬间。画中医护人员或依靠在凳子上休息,或躺在地上入睡,或靠墙壁休息,动作并不优雅,却展现了医护背后的疲惫。这一题材聚焦的是当下中国医护人员无私奉献、不畏劳苦的精神,也成为反映当今时代特征的符号。
图2 罗中立《父亲》
(三)以人民为主体的题材
不同时期的创作者对于绘画的题材选择肯定会有所不同,画面视觉效果体验也会有所不同,但是创作者的作品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人民为主体,作品中所体现的内容都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深入群众,呼唤民声。只有贴近群众真实感受,才能由心而发从而创作出能震撼人心的作品。东晋画家顾恺之作品《洛神赋图》不仅表现了爱而不得,人神殊途的故事,更想抒发的是自己和主人公的情感共鸣,这在另一层面上又体现了那个时期人民的忧患。再看近现代作品《父亲》,首先注意到的是那张饱经沧桑的脸。那张脸上满是沟壑,岁月感明显。这是因为作者生活在那样一个年代,并深入群众生活,才能创作出震撼至今的作品。《父亲》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所有农民,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在抗疫时代,人民至上的理念更是有了集中的体现。安瑾琳的油画作品《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空降武汉》,选取的是人民军队驰援武汉的瞬间,画面中描绘的并不是救援的时刻,而是人民军队医务工作者整装待发的样子,他们的目光坚毅,脚步坚定,分工明确,为武汉人民带来了希望。正是因为创作者身处其境,所以创作的作品更能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目前也有许多关于抗击疫情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以人民真实现状为题材,振奋人心,增强了民族自信力,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主题绘画的构图形式影响
我们都知道一幅好的绘画作品一定少不了好的构图,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构图。比如作品《魂系马嵬》,何家英采用了泰山压顶式构图。在画面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上大下小的特点。作品的左下角是画面的主要人物杨贵妃和皇帝,然而画面中的持刀侍卫位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并占据了大部分画面。这样一对比在画面左下角的主人公杨贵妃和皇帝,就会让人感到侍卫的强势能把杨贵妃和皇帝挤到画面之外。这种鲜明的构图形式体现了杨贵妃和皇帝当时卑微的地位,也体现了这个题材的故事性,更反映出作者构图的用心,同时也反映出构图形式的内在结构和情绪。
再谈到开国大典题材的作品,艺术家们在构图上采用较多的是中心式或散点式构图。具体来说,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图3)中,作品中人物主要聚集在画面的左边,国家领导人都站在最左侧,包括正在讲话的毛泽东也是在画面偏左的位置。后来李成民《开国大典—人民万岁》中把天安门所占的篇幅缩小,着重刻画人物。因此整幅作品的视觉中心就变成了人民。在构图上就能分辨作者主要想表现的东西,主要表现的那部分突出了社会现象和时代精神。
图3 董希文《开国大典》
三、色彩冲击给人的视觉印象
除了题材、构图,色彩也是一幅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观地给人带来视觉感受。在《魂系马嵬》的设色中,作者为了表现作品的历史感,参照了旧壁画的效果。画面的主色调红色非常鲜艳浓重。画面中将士衣着的大片红色与左下衣着薄如蝉翼的杨贵妃身上的一点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同时画面中大片红色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势力争斗的血腥,身穿白色衣裳的杨贵妃也代表着深层次的“丧”。这也表现了杨贵妃的楚楚可怜和悲惨命运,同时更加深化了主题。这就是画面色彩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引人深思。
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中,开国大典的题材,给人的感觉是色彩饱和度要高,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红色,运用红色来表现庄严的感觉。董希文的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朱红和灰蓝,色彩饱和度相对较高,董希文的《开国大典》中红色也占据画面许多部分,马泉所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画面中又运用了更多红色,红色更加突出,是主色调。到后来段江华所绘的《东方红·1949》、赵力中所绘的《日出东方·1949.10.1·天安门》更加强调红色调。但唐勇力所绘的《新中国诞生》不再像前几位画家一样着重强调红色,而是更加注重画面中色调的协调性。每个作者的作品在用色上有不同的讲究,因此每一幅作品给人的感受也不同。能反映不同时期的绘画特点,这一类作品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各时代特征的符号。
四、结语
综上所述,创作者创造出具有某种绘画精神指向性的作品来传达给观者视觉感受和思考,也反映了作者的内心活动。这说明主题性绘画在给观者带来视觉震撼的同时也能带来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绘画艺术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深入发展,当代主题性绘画在延续历史艺术的基础上,也需要积极寻求创新。艺术家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先行者,绘画的精神性表达是人类到达思想未知领域的重要途径,其十分神秘,也颇具探究价值,值得相关研究者加大关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