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冠军选手桑巴舞组合舞步类型丰富程度发展动态的研究

2023-03-22郑实张鑫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4期
关键词:应用率舞步流动性

郑实 张鑫

(1.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体育部 北京 100029;2.天津财经大学体育教学部 天津 300202)

体育舞蹈是一项极富观赏性的难美运动项目,是体育与艺术的有机结合,是以有组织、有变化、有规律的身体姿态、舞蹈步伐以及音乐情感所展现出的极具观赏性的高雅艺术活动,竞技性是其根本属性[1]。该文将采用内容分析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和文献资料法,分析2010—2019年国内外冠军选手桑巴舞竞技组合舞步类型,以梳理国内外冠军选手桑巴舞竞技组合特点,了解其发展趋势,探究冠军选手竞技组合指向性,为体育舞蹈竞技组合编排提供理论依据。

1 相关概念界定

1.1 舞步类型丰富程度

该文将世界体育舞蹈联合会2.1评分系统的4项一级指标:技术质量,音乐运用,双人配合、编舞、表演展示,以及由编舞与展现的次级评分要素结构及组成要素提炼出的舞步类型丰富程度[2-3],作为该文参照指标。

1.2 桑巴舞

桑巴舞[6]起源于巴西里约热内卢,音乐为4/4拍,舞蹈风格激情奔放,充满活力,是体育舞蹈竞赛拉丁舞的5个小项之一。

2 国内冠军选手舞步类型丰富程度的特征与动态

如图1所示,国内冠军选手在2010—2019年应用最多的是转动性舞步,平均占50.1%,且相对较稳定,总体占比在40.0%~60.0%区间内上下浮动,呈持续缓慢增长趋势。流动性舞步在2015年之前呈增长趋势,但自2015年后则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2015—2016年大幅下降了23.2%,最低占7.5%[7]。跳跃性舞步并无明显趋势,但能看出应用极少,平均占1.8%,2010年、2014年、2015年、2017年和2018年的应用率都为0。其他类舞步近年来均呈下降趋势。因此,在桑巴舞的编排中,国内冠军选手更中意转动性舞步的使用,且居高不下仍在持续上涨;流动性舞步的应用逐渐减少,跳跃性舞步使用极少,但偶尔也有冠军选手会大胆尝试将跳跃性舞步融入桑巴舞的竞技组合中,增强桑巴弹动性及视觉效果。

图1 2010—2019年国内冠军选手桑巴舞竞技组合舞步类型应用趋势图

3 国外冠军选手舞步类型丰富程度的特征与动态

如图2所示,2010—2019年,国外冠军选手应用最多的同样是转动性舞步,其占比最大值为60%,最小值为29.5%,且仍呈现增长趋势。流动性舞步总体呈增长趋势,2010—2012年占比直线飙升,2012年后则呈曲线式缓慢增长趋势。造型性舞步应用较少,在2017年增长至顶峰,占19.4%,但随后占比又骤降下来,特别是2018年降至最低,占6.5%。跳跃性舞步应用极少,比国内冠军选手的使用占比还要低,只在2011—2013年间应用过,且占比极低。其他类型的舞步自2012年至今呈现逐年下降趋势[8]。因此,国外冠军选手在桑巴舞竞技组合的编排上,同样会优先考虑转动性舞步;线性流动性舞步应用同样受国外冠军选手青睐,使用占比缓慢增长;造型性舞步则相对不稳定,近2年使用占比显著下降;跳跃性舞步基本不会被考虑。

图2 2010—2019年国外冠军选手桑巴舞竞技组合舞步类型应用趋势图

4 国内外冠军选手舞步类型应用情况对比分析

4.1 转动性舞步对比分析

如图3所示,国内冠军选手对于转动性舞步的应用较国外冠军选手更加稳定。2010—2012年,国外冠军选手对于转动性舞步的应用呈直线下降趋势[9],使用占比跌至最低,为29.5%,但2012年之后应用情况逐渐好转,呈曲线上升趋势。总体来说,国内冠军选手对转动性舞步的应用要明显多于国外冠军选手,除2014年和2016年国外冠军选手转动性舞步应用率较高外,其余几年应用率均低于国内选手。

图3 2010—2019年国内外冠军选手转动性舞步应用对比分析图

此外,从视频资料分析来看,国内冠军选手倾向于多种转动性舞步的拼接应用[10],尤其是turned类转动舞步的应用较多,如turned加spin加spiral或是连续spin接至单脚转等,有一定使用数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转动性舞步的难度。因此,国内冠军选手转动性舞步的应用显著高于国外冠军选手。

4.2 流动性舞步对比分析

通过图4可知,国外冠军选手流动性舞步应用较国内冠军选手更加稳定,2010—2019年应用率总体呈曲线上升的趋势;而国内冠军选手尽管在2013年、2014年和2015年流动性舞步应用率达到巅峰,分别占29.5%、30.2%和27.1%,但在2016年却骤降至7.5%,且随后几年持续低走。通过视频资料分析发现,近年来国外冠军选手更加中意通过一定数量流动性舞步的应用,来保证竞技组合的空间流动性[11],如高级侧行跑、女士在开式位置的曲折跑、高级马克西步和库萨多斯走步等。而在近几年国内冠军选手的桑巴舞竞技组合中却很少出现这些舞步。因此,国内冠军选手要更加重视线性流动性舞步的应用,保证一定的空间流动性。

图4 2010—2019年国内外冠军选手流动性舞步应用对比分析图

4.3 造型性舞步对比分析

通过图5对比国内外冠军选手造型性舞步的应用情况,并不难发现一定的规律,使用占比基本上都是参差不齐的。由此可以大胆推测,造型性舞步的应用是否会被不同选手风格特征、身形条件以及主流趋势所影响[12]。通过视频资料,对2010—2019年国内外冠军选手桑巴舞竞技组合进行梳理后,可以更加确定这一观点。例如,2010—2011年国内的冠军选手是王为和陈金,他们体型修长,线条优美,在竞技组合的编排与处理上注重体现体型优势,因此他们会在竞技组合中使用较多的造型性舞步。而侯垚与庄婷则有着极强的个人舞蹈风格,且动作频率快,因此2012年造型性舞步的使用率仅为5.3%,应用占比为近10年内最低。

图5 2010—2019年国内外冠军选手造型性舞步应用对比分析图

4.4 跳跃性舞步对比分析

如图6所示,不论是国内冠军选手,还是国外冠军选手,跳跃性舞步的应用都极少,尤其是国外冠军选手,除2011—2013年Moshenska和Kuzminskaya略微有应用到外,其余7年应用率都为0,这也反映出跳跃性舞步基本不会被国外冠军选手考虑。国内赛场相比之下要稍显友好,5年应用率为0,且2013年、2016年和2019年应用率都比较可观。从视频资料中也可发现,国内冠军选手对于跳跃性舞步的使用还是较频繁的,选手们试图通过跳跃性舞步来增加桑巴舞的弹动性。如王为、侯垚以及阎棒棒都多次尝试过在“换脚步”中融入弹跳,以及通过弹跳接至造型舞姿等。

图6 2010—2019年国内外冠军选手跳跃性舞步应用对比分析图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国内外桑巴舞冠军组合的编排越来越重视舞步类型应用的多样化,但是,国内冠军组合的舞步类型丰富程度不如国外冠军组合,主要是由于近年来流动性舞步应用的欠缺。相比于国外冠军选手,国内的更多地倾向于转动性舞步与跳跃性舞步的应用。国内外冠军选手都热衷于在舞步的转度上进行调整和编改,来增加舞步类型的丰富程度(如沃尔达与绕圈沃尔达),以turned、spin和spiral这3类的转动性舞步应用为主。此外,国内冠军选手还倾向于融入跳跃等腿部元素动作到舞步中,以增加跳跃性舞步的使用频次,而国外冠军选手则主要通过放大上身及头部动作幅度,以及舞步之间的拼接使用来增强舞步类型的丰富程度。

国内外冠军选手在空间应用上具有趋势上的显著差异,国内冠军选手对流动性舞步的应用逐年下降,而国外冠军组合中则越来越多地应用流动性舞步,且有大量的原地性舞步也被改编为流动性舞步(如古巴断步和拂步等)。国外冠军组合更注重保证竞技组合的空间流动性,对竞赛场地的应用也更加充分。

国内外冠军选手逐年重视舞步类型的丰富程度与多样化,国内冠军组合舞步类型丰富程度要逊色于国外冠军组合。国内外冠军组合中使用频次位居第一的均是转动性舞步,但国内冠军组合的总体应用率略高于国外冠军组合,对于不同转动性舞步(如turned、spin和spiral)的拼接应用也要更加丰富多样。国内舞步类型的丰富程度略低于国外冠军组合,主要是因为近年来线性流动舞步应用的欠缺,因此其在国外赛场的发展前景远比国内赛场更加乐观。国内外冠军选手造型性舞步的应用总体呈下降趋势,值得一提的是造型性舞步的选用也与选手们不同的风格特征、身形条件和主流趋势息息相关。国内外冠军选手对于跳跃性舞步的应用都极少,国外赛场已经连续6年应用率为0,国内冠军选手们也有5年应用率为0,因此跳跃性舞步的应用基本不会被考虑。其他类舞步近年来都呈下降趋势,这也是由于国内外冠军选手越发地重视舞步类型的丰富程度。

5.2 建议

桑巴舞是围绕竞赛场地逆时针行进的流动舞种,因此,在桑巴舞竞技组合编排中,国内冠军选手要格外注意在竞技组合中融入一定数量的流动性舞步,保证其空间的流动性以及对竞赛场地的饱满应用,这样才能够体现桑巴舞最本质的奔放、热情的风格特征。竞技组合中造型性舞步要根据选手的身材条件以及舞蹈的风格特征进行适量的选用,如线条优美、身型高大、身材比例极佳的选手应使用适量的造型性舞姿在组合中。其次,尽量使用动态造型舞步,以便在保证桑巴舞律动频率的同时,展示出优美的舞蹈姿态,同时也可增加造型性舞步的完成难度,如融入超平衡舞姿到竞技组合中,彰显出极致的线条美,具有一定技术难度的舞步可以增强舞姿的观赏性。

猜你喜欢

应用率舞步流动性
恣意起舞
美联储“顺潮”降息或将提升全球流动性
金融系统多维度流动性间溢出效应研究
——基于三元VAR-GARCH-BEEK模型的分析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铁路货运票据电子化推行影响因素分析
铁路货运票据电子化推行影响因素分析
论新媒体在电子与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
无锡市建筑能效测评选择项节能技术应用分析与研究
组织成员流动性对组织学习中知识传播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