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馆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现状分析与对策建议
——以五台山体育中心为例
2023-03-22徐册册王申任志强谢玲娟岳江瑶胡娟周晶
徐册册 王申 任志强 谢玲娟 岳江瑶 胡娟 周晶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产业与休闲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4)
2021年10月8日,国务院发布并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1],深入解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提出了加快推进全民健身场地建设的目标,对全民健身场地进行了详细分类,制定了《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等一系列政策,为我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3]。该文通过对体育卫生服务各参与功能合作的梳理,深入探讨推动场馆运动健康服务提升的实现机理与有效路径,构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大型公共体育场馆运动健康服务供给格局,破解我国体育场馆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发展不够深入与不够成熟的现实冲突,为区域体卫融合政策的规划实施探索现实路径。
五台山体育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已经开展运动健康服务,包含健身教练培训、运动康复联营和健身推广等服务。该服务的制约因素涉及实现机制、需求供给和专业技术人员保障等方面。该文旨在对中心运动健康服务的供给现状及模式进行探索,分析体育场馆相关供给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系列对策。以满足民众运动需求为前提,带动体卫资源高效组合,探索体育场馆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的新路径。
1 研究基础
体育场馆是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的重要平台,能够使体育场馆与健康服务机构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拓展健康服务内容,并向社会供给更科学、更完善的体育与健康服务,以此扩大运动健康服务的供给规模[4-5]。江苏省体育局、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开展体系化体育促进健康机构试点工作的通知》,相关机构已开始实行,苏州运动云医院(全国首家运动云医院)、常州体育医院(全省首家体育医院),均卓有成效。自2020年以来,江苏多地就体医融合多次展开工作:镇江召开体医融合新闻发布会;徐州经济开发区创建体医融合项目;宿迁提出六举措推动体医融合高质量发展;江苏省体育局和省卫健委在南京签署体医融合战略合作协议并召开省体医融合联合会议第一次会议。
体育场馆运动健康服务是指大型体育场馆,特别是公益性体育场馆,提供区别于常规场馆服务的一项专注于运动与健康的服务,包含运动健康促进、运动损伤与防护、康复治疗以及以体育为手段的慢性病疗法。国内外有关体育场馆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的实例较为匮乏,探究新时代居民的运动健康需求,构建运动健康服务模式[6],充分满足居民多元的运动健康服务需求,是该文研究的重点。
该文对中心开展运动健康服务的基础条件进行了实地调研,对体育中心提供运动健康服务的内容进行了分析,从理论和实践2个层面探索了体育场馆提供运动健康服务、落实体医融合政策规划的现实路径。
2 五台山体育中心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基础分析
就中心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现状展开研究,对现有的服务如部分场地设施“低免开放”、经营健身俱乐部与体育培训活动、与第三方联营提供运动健康服务等进行了充分探讨和论述。
2.1 部分场地设施已经实现“低免开放”
在法定节假日及全民健身日期间,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已通过官网、官微、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了“低免开放”公告。室内场馆场地接近90%已实现低收费开放,室外场馆场地接近95%已实现全年免费开放,“低免开放”总面积达8公顷,同一场馆的不同项目及同一项目的不同类型开放时段也有细微差别,支持广大市民通过线上预约、电话预约等多种方式参与(见表1、表2)。
表1 室内场地设施
表2 室外场地设施
据表2可知,中心主要由体育场和体育馆及其他场馆组成,“低免开放”区域多集中在足球场、塑胶跑道及小球场地,体育馆中的户外篮球公园、乒乓球场地及其他娱乐休闲会馆,还有位于南广场的健身苑和全民健身路径。
2.2 提供体育培训及健身服务
五台山体育中心有青少年游泳俱乐部、健身会馆、羽翊羽毛球俱乐部、独角兽棒球俱乐部、K2搏击俱乐部、女子篮球俱乐部领航企业家棒垒球俱乐部等多个俱乐部。每个俱乐部均有相应的收费标准和经营模式。在特殊节假日会有一定优惠活动,以达到稳定市场的作用。
体育培训作为中心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常规培训主要有篮球培训、游泳培训、羽毛球培训、乒乓球培训等。特色培训有运动处方师培训、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大型体育场馆负责人培训、大型体育场馆应急救援培训等一系列培训。此外,培训项目也是多样化的,如足球、网球、健身、篮球等,以及健身行业从业资质培训和运动员的创业培训。
2.3 与第三方联营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重启心动力与南京五台山体育中心联营,创办了江苏省首家专注于运动康复和亚健康保健的综合康复机构。同时,这也是该中心规模较大的运动康复治疗机构,联营模式目前仍处于最基础的起步阶段,由五台山提供场地,重启心动力入驻并提供运动损伤康复治疗等一系列服务(见表3)。
表3 重启心动力服务项目
重启心动力主要针对运动损伤、慢性病、运动爱好者、专业运动员、骨科手术患者,以运动损伤评估、康复师物理治疗为基本营利模式。其服务内容包括人体机能评估与康复、康复治疗及体能康复。目前,已基本能满足该中心的市场需要,该机构有着多年为奥运会和国家职业运动员提供医疗保障的经验,并与世界上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同步,为骨科疾病患者、术后康复、职业亚健康、脊柱侧弯患者提供最好的运动保健服务。
3 五台山体育中心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内容分析
以中心提供的体育及运动处方师培训、科学健身大讲堂、联营的体育医疗及国民体质检测服务为内容,展开进一步的实证探索和理论研究。
3.1 提供体育及运动处方师培训服务
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五台山体育中心在2021年计划开展体育及运动处方师培训服务,中心预计平均每年培育20名体育及运动处方师,共分两期,每期10名。培训结束,理论知识与实操技能考核均通过者可驻扎于与中心周边有合作关系的社区医院及中心的康复机构。中心联合省社会体育管理中心、省体育彩票管理中心、南京市健身气功管理中心,依托健身气功晨练站每天开展健身气功体育培训及指导,已有约50名固定学员,并建立起了囊括2名一级、5名二级及3名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内的常态化队伍。
3.2 提供科学健身大讲堂服务
南京市五台山体育中心年平均开展公益讲座20场,月平均2场,专题多为科学健身指导类、比赛策划类。疫情期间线上形式的大讲堂包括公益体育课堂、科学健身100期及科学健身周周练。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以及体育志愿者队伍的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体育锻炼。以近期的演讲为例,江苏体彩公益行科学健身知识大讲堂在五台山体育中心隆重举行,学员多达近100人,平均每年参加讲座的人多达数千。
3.3 提供联营的体育医疗服务
与五台山体育中心进行联营的机构为重启心动力。该机构自2017年通过租借五台山体育中心场地进行经营,目前已合作6年。重启心动力需按时缴纳租金,所获收益全部归重启心动力所有。
重启心动力提供的服务主要是人体机能的评估、运动损伤康复与治疗,以及慢性病的防治,服务核心是物理康复治疗师的专业技能,消费者所购买的是康复治疗师的治疗方案。机构的诊疗服务范围包括不良体态的矫正、运动损伤、常见慢性病和骨科术后康复。整个运动康复过程需要物理康复治疗师的参与,情况复杂时需要其他治疗师的介入。主治医生负责对患者进行医学评估,确认其是否需要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师负责给患者设计运动处方或康复方案。该机构运动康复服务较为成熟,服务于江苏省内的多支体育训练队,是中心发展较为成熟的体育医疗机构。
3.4 提供国民体质监测服务
国民体质监测是五台山体育中心运动健康服务的重要内容。目前,中心提供体质监测健康促进服务的设施有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国民体质监测车及线上预约平台“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公众号和小程序。
国民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中心每年面向6000多名民众免费进行体质测试,并将其结果直接上传至全国体质监测中心数据库。对有需要的居民免费进行身体检查,并提供体检报告,开展改善亚健康的体育活动。2010年,江苏省体育总局首次引入国民体质监测车。该监测车辆除了能进行身高、体重等常规检测外,还能检测出身体的平衡性、耐力、身体成分等20项指标。人们可以利用测试车辆进行运动恢复,并依据测试结果得出适合自己的运动处方。在江苏省五台山体育中心的公众号菜单“我的数据”模块中,可以将每个人的健身数据记录下来,也可以将近日的体质测试结果同往期的身体测试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实现实时监测。
4 五台山体育中心提供运动健康服务的难点分析
从中心的现实基础出发,通过分析中心相关服务内容,发现存在实现机制仍待落地、专业人才队伍保障不足、需求供给存在差异以及大众健康的体育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四大运动健康服务供给难点,下文对其展开论述,究其症结所在。
4.1 实现机制仍待落地
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要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1],加强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等人才的培养,建立体卫融合重点实验室,完善运动处方库。建设科学权威的健身方法库、宣传平台和线上培训平台[7]。中心现阶段建立运动健康服务机制的落实仍有较多的制约因素,中心运动健康服务的宣传力度不足,提供服务的时间、费用、具体地点不明确。由于全球疫情的肆虐,多数出现运动损伤的运动健身爱好者无法去现场治疗,又担心线上治疗效果不佳。对于运动防护师、运动营养师等人才的培养存在诸多不规范性,如专业知识能力不足、理论与实践差距较大等。这些方面尚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
4.2 专业人才队伍保障不足
受我国人才培养模式的限制,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运动医学相关的知识,而医生不善于运用运动手段对患者的疾病进行治疗。我国体育与医疗部门相对独立,二者的沟通存在壁垒,医生无法通过体育知识为病人治病,体育教练无法给病人开具医学处方。受传统思维的影响,群众出现运动损伤时往往会选择医院而非通过运动的手段进行康复。
目前,中心在编工作人员中,无体医专业方面的人才。重启心动力的专业团队中,共有10人,只有2人具备运动康复的专业能力。
4.3 需求供给存在差异
如图1所示,数据来源于2022年8月15日的线上问卷填写结果,由调研数据及综合考量可知,从市民的角度来看,受环境因素以及身体条件影响,人们倾向于室内的且简单的健身项目,如乒乓球运动。受社会健身风尚与社交需求影响,人们倾向于新潮且健身效果较优的运动项目,如羽毛球运动。受经济因素影响,人们会选择体验感较强且价格优惠的健身项目,如在公益性的体育场跑步,并且人们在产生运动损伤时会尽量选择自主休息,规避收费性的专业治疗。当人们健身是出于防治慢病(如高血脂、糖尿病与冠心病等)的目的时,往往需要专业化与个性化的锻炼计划与健身服务,而五台山体育中心在运动防治慢病方面,早在2018年便成立了康兮运动慢病管理中心;当人们健身是出于防治未病的目的时,往往需要专业人员依据健身者的个人健康状况,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食疗”健身处方,而五台山体育中心在运动防治未病方面尚未开始提供相关健身服务。
图1 群众运动项目偏好
综上,五台山体育中心目前的健身公共服务有效供给与人们多元化、个性化、复杂的化体育健康需求存在差异。
4.4 体育消费习惯尚未形成
在后疫情时代,经过了疾病的肆虐,大众对于运动促进健康的重要性认知有所提升,部分人已经逐步形成体育锻炼的生活习惯,但仍未形成健康的体育消费观,体育消费习惯尚未形成[7]。2020年,江苏省城乡居民人均体育消费支出为2442元,全省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4881.8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1.7%,占同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9%。
据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大多数群众的体育消费仍停留在实物型消费层面,而参与性消费、服务类消费比重较低,观赏型体育消费还大有增长空间(见图2)。究其原因,是群众的固有思维把体育消费划进了高消费的范畴,把体育消费和人民生活水平直接建立关系,抬高了参与体育运动的门槛,认为购买专业的运动装备及营养补充剂费用相对较高,健身在大多人眼里是一种奢侈性消费,许多人无法承担健身的成本,因此没有养成体育消费的习惯。
图2 群众体育消费行为
5 对五台山体育中心运动健康服务供给研究的结论与建议
经过对中心运动健康服务供给壁垒的论述和求证,笔者认为应推动政策落实,弥补人才短板,挖掘相关服务市场,转变体育消费习惯,以便进一步推进五台山体育中心运动健康服务供给模式的成熟。
5.1 研究结论
5.1.1 五台山体育中心具备开展运动健康服务的基础
中心的部分场地已经实现“低免开放”,可提供体育培训及健身服务,已经与第三方联营提供运动健康服务。
5.1.2 五台山体育中心开展运动健康服务的内容
中心提供体育及运动处方师的培训,提供科学健身大讲堂服务,提供联营的体育医疗服务,提供全民体质监测服务。
5.1.3 五台山体育中心提供运动健康服务的难点
中心开展运动健康服务的制约因素涉及实现机制仍待落地、专业人才队伍保障不足、需求供给存在差异和体育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四方面。
5.2 研究建议
5.2.1 推动政策落实
贯彻落实健康中国的政策,能够对我国体育场馆提供运动健康服务起到引导作用。五台山体育中心应深入了解体育产业发展及健康中国有关政策,深入分析体育场馆对健康中国建设的特殊作用,深刻认识体育场馆作为运动健康服务的主要载体,应抓住健康中国政策红利,主动扩大体育健康服务供给,为健康中国及健康江苏的建设作出贡献,同时要明确项目的时间、具体地点和费用等。
积极完善线上治疗平台,改变体育场馆传统的体育服务理念,积极进行技术与业务的整合,充分利用中心的优势扩大服务内容,提供新型体育场馆运动健康服务。
5.2.2 补齐人才短板
体育类和医学类的高等院校要加强交流学习,共同开发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课程,同时课程要注重实用性及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医学和体育相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由卫健委、体育部、教育部、民政部、发改委、老龄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使部门联合起来,加强沟通,让体育与医疗的联系更为紧密;对群众进行运动促进健康知识的普及,打破传统思想,尝试通过体育进行疾病的治疗与预防。建立体医融合从业人员资格制度,在医院、社区设立相应岗位,严格实行职业资格准入机制,确保人员的专业性。
5.2.3 挖掘相关服务市场
传统体育服务的主要目的是保持和提高人们当前的身体健康水平,以满足人们对体育和运动的兴趣。传统体育运动服务市场应积极转型,拓展体育运动健康服务领域,大力推广运动促进健康新观念,推广科学健身知识[8],搭建运动促进健康理论和学术交流平台,推进优秀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开展运动促进健康公益活动服务。
进一步挖掘体育场馆运动健康服务市场,必须建立和完善运动健康服务系统,推动建立健全的运动健康促进人才培养体系,加快促进体育健身服务机构的建设。增强产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9],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独立自主、权责分明、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产业治理体系。
5.2.4 转变体育消费习惯
通过转变固有思维,开发共享消费的理念,引导居民形成健康的消费观,利用好互联网这一载体,结合共享经济的理念,通过开发相关的线上平台(APP),构建线上线下一体的共享体育经济模式,开发健身用品二手市场,降低群众的健身成本,让人民群众以更快捷、更低廉的方式感受到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消费中来,为扩张体育消费提供可能性。
加强传统运动空间向体育消费空间的转换,积极塑造体育消费的应用场景。利用好体育赛事观赏、健身休闲参与等的活动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娱乐消费项目。积极引导竞赛观赏消费,从而改变当前实物型体育消费的主导地位[10-11]。根据大众的实际情况,开发多种类型体育消费市场,在保本的基础上低利润运作,满足不同人群的体育消费需求,尤其是低收入人群的体育消费,拓宽体育消费领域,推动体育市场的完善和成熟。最后要推出体育消费优惠政策,加强体育市场监管,完善体育消费者的维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