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
2023-03-22吕梅军田野张钦德
吕梅军 田野 张钦德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山东烟台 264199)
2021年10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指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与方法,推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1]。在信息化教育形势下,高职院校体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推进网络平台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是体育教学新的改革方向,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具备更高的信息化教学水平。专项技能教学是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而体育教师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体育运动技术、技能的高效传递,也是展现体育教师专业核心素养的基本标准。
1 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借助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的实际情况
信息化教学是一个以现代智能化教育技术为动力,使其与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相适应的新型教育形态过程,智能化是信息化教学的根本特性[2]。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是开展信息化教学的主要手段,当前一段时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以网络直播、在线教学平台为主要方式的信息化教学形式成为特殊时期开展教学的主流模式。正是基于此种原因,线上教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展线上教学时体育课程也在其列。在此之前,国内部分高职院校也尝试借助于优慕课、职教云等在线教学平台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以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化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能够发挥独有的功效。动作技能通过图片、动画、视频的形式展现,使技术细节呈现更具体、更直观。通过对单个技术动作的回放、暂停,重复多次模仿练习,有利于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动作映像,有效缩短动力定型的建立时间。目前,体育信息化教学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传统的多媒体技术,教师利用多媒体,通过传统面对面课堂的形式进行讲授;二是中国大学慕课、国家智慧教育平台[3]等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平台;三是基于校园范围内的在线教学平台(优慕课、职教云等)以及直播平台(腾讯课堂、QQ群课堂等)。此外,部分专业、部分学者也进行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4]的探索,但受到学科属性等因素的影响,虚拟仿真教学在高职公共体育课中鲜有开展(见图1)。
图1 体育信息化教学模式
2 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必要性
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信息化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规划[5]。在当前一段时间内,熟练掌握计算机教学技术,丰富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方式、手段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标准之一。学生学习需求的多样性,以及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出现,要求体育教学多视角开发教学形式,从而倒逼体育教师要掌握更为全面的信息化教学技术。
当下学生主体正在发生变化,新一代的大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信息化社会,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网络化、智能化的印记。所以作为学习主体,他们更愿意接受新颖的、数字化的学习方式。而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堂仍然采用传统面授课堂的形式开展,教授与学习之间的矛盾愈发明显,导致学生上课积极性不高、运动技术技能传授效率低下等一系列情况的出现。这就要求体育教师适应社会发展节奏,掌握全新的信息化教育技术手段,并能够熟练应用,将其用于体育教学与课外教学资源的拓展中。另外,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指导教育信息化的文件相继出台,将信息化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强调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6]。显然,掌握信息化技术并不是对某一学科的特殊要求,而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举措,体育学科担负着实现全面育人的功能,理应在教育信息化改革中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3 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制约因素分析
3.1 信息化教学素养不高
面对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拥有主动提升自身信息化教学素养的态度是决定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部分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师资配备不充分,年龄结构失衡,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下,部分教师尤其是老教师缺乏主动创新的意识,主观上对混合教学、直播教学有抵触情绪,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心态占据主导地位。这就导致信息化教学在实践中难以全面开展,总体表现为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不高。另外,学生的学习素养也是制约信息化教学开展的因素之一,大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接受的是传统课堂学习,对于信息化教学的认识停留在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范围;步入大学以后,对于电脑+网络+手机的教学方式不适应,一时间难以有效利用,出现教与学之间的不对称情况。
3.2 课程信息化教学标准不统一
体育课程由于受到学科属性的影响,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及同类基础课程,教学实施与其他课程有着明显不同,户外上课,学生不束缚于有限的教学场所内是其最大的特点。然而,传统多媒体教学在体育外堂课中受到场地影响不能开展,部分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由此放松对体育课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导致体育教师的“角色感”不强,对课程定位及自身信息化教学认识不够。其次,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的专业型人才为育人标准,在专业、学科建设上倾向于专业学科发展。在课程建设上,公共基础课程很难纳入主要发展行列,有关各类在线教学平台建设、申报中,体育课程获得的机会相对较少,也是制约体育课程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的因素。
3.3 信息技术运用的工具化
网络化、智能化背景下的信息化体育教学,多媒体、电脑、手机等媒介不等同于传统面授课堂中的教学工具,它们参与课堂教学的深度是反映信息教学水平的指标。实则,当下所开展的线上课程是电脑—网络—手机的传输模式,教师与学生分属传输通道的两端,主客体通过网络+智能终端构成了完整的教学过程。然而,现下大部分体育教师在开展信息化教学时,仅仅将网络技术以及电脑、手机等作为简单的教学工具使用,弱化它们在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致使体育课程开展信息化教学的深度不够,使得体育课堂仍然延续传统的教学范式[7],信息化教学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创新动力不足。如何将互联网技术以及移动终端随着教学手段的创新成为活跃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不仅实现人与人的互动,同时实现人与机器的互联,是体育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完成教学时应思考的问题。
3.4 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力度不够
首先,从体育教师培养体系来讲,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大部分来源于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在接受教育期间,大部分师范院校体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对于计算机、信息化教学课程的学时设置较少。尤其到了研究生阶段,课程以提升科研水平的专业学科为主,涉及通识类或其他专业技能类的课程教学少之又少。另外,大部分老教师因求学期间受到当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计算机技术并未广泛应用,所以并未接受过专业信息化技术的学习。
其次,学校针对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培训力度不大,不全面、不系统。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成效首先取决于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针对前面所述的情况,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有体系地在开展教学工作以外,对教师实施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系统化培训,以专家培训、校内定期培训辅导以及教学研讨等形式展开,同时以教学文件的形式进行约束。并将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作为年终绩效考核的一部分,增强针对性,制定奖惩激励办法。但就目前高职院校总体情况来看,该方面行为开展不够,多数学校体育教师仅是通过自学来掌握信息化教学技术,技术运用标准不统一。
3.5 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制作能力不足
信息化、智能化背景下开展体育教学,学生在手机端观看教学视频,实现在线学习是主流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之外,积累更多的线上教学资源,便于通过直播、录播、开放在线学习平台等方式进行传授。但由于体育教学呈现的是技术动作,不同项目对视频内容的制作要求不一样。如太极拳、健美操等肢体类教学内容,在视频录制中不仅要呈现整套技术动作的完整演练,还要对单个动作进行讲解、示范;篮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运动幅度较大、技术动作涵盖的内容较为复杂,单个技术动作教学就包含原地示范、徒手示范、行进间演练、技能实操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在视频录制中对于场地、录像技术、脚本设计以及视频的后期制作要求较高。
由此看来,体育教学资源的准备不仅要求体育教师有具有高超的运动技术,还要在面对摄像机时能够展现一定的讲述、表演能力。正是由于大部分体育教师并未接受过该方面的培训,传统课堂下演练机会又很少,所以在开发一手线上教学资源时往往力不从心。
4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策略
4.1 明确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
从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教学实践角度出发,研制符合教学需求的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框架[8],明确校内开展体育课程所应用的信息化教育技术种类,以及应用所有技术应具备的教学能力,包含计算机操作、线上教学软件的使用、手机APP的利用等内容。针对开展不同教学内容划定信息技术使用范围,具体到使用哪种教学方式所要达成的教学效果,都要在框架中进行描述。体育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所具备的技术素养,包含运用信息化技术设计体育教学的能力,操作网络及智能化设备的能力,加工、制作数字化教育资源的能力,合理利用数字化资源辅助体育教学实施的能力。从不同维度出发,需不断提升在思维认知、技术运用、课程设计、资源整合与拓展4个层面的信息技术能力(见表1)。
表1 体育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指标体系
4.2 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壁垒
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来源于对教学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通过不断地教学实践,提升运用计算机、手机APP等智能设备的能力。而在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中,此类教学手段无法有效利用,限制了智能化课堂教学的实施。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壁垒,体育教学不受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束缚,尝试学生参与体育课程资源的录制,利用翻转课堂开展教学[9],让学生与教师在教学开展的前端就建立学习关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意识的产生,是合理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体育教学的有效方式。其次,开放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以及直播教学平台提供的小组PK、头脑风暴等内容,弱化传统课堂中体育教师的主导地位,倡导教师运用教学智能工具助力学生的学习,维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信息化教学工具在体育教学中的流畅运行,有助于不断提升体育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
体育信息化教学改革实际上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革新。体育教师组织实施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决定了体育信息化教学开展的深度、广度。当下,在线教学平台主导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应对突发情况下所采取的直播课堂教学是传统体育信息化教学之外的主流方式。此类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面对面课堂的固有形式,让教师与学生可以在不同的场域实现教学联动,知识传递快、时间与场域自由是其主要特点。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打破传统课堂的壁垒,让在线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无障碍切换,让体育课堂注入更多的信息化元素,使信息化内容融入体育课堂成为常态化,让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与学成为教师与学生的潜意识行为,从而让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
4.3 推动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
实现校内信息化教学平台资源的共建共享,一是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提供交流、借鉴的平台;二是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可以有效地避免工作重复,提升教学资源建设的效率、质量。
4.3.1 课程融合共建
建设体育课程线上教学平台,教学平台建立不同课程之间的共享渠道,让不同课程资源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加强教师团队建设[10]。体育教师登录自己的平台账号可以浏览校内其他教师的课程建设情况,共享课程设计方案、教学资源。不同课程建设对于模块、章节的排布都各有特点,体育线上课程建设可以借鉴其他优质课程的范例,在随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教师可以随时加入其他教师的课程,通过听课,学习其他教师开展随堂教学的方式方法。
除此之外,学校应该创设条件,加强教师在线课程建设中的交流合作,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优秀的建课经验,定期组织信息技术培训,针对电脑软件、手机APP使用开设专门培训课程,让大部分教师不仅具备多媒体使用的一般技能,同时掌握动画、视频录制、剪辑等更全面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在利用教学平台开展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端可以随时点阅非随堂教学的资源内容,同时学生端录制随堂学习视频,实现在线传输,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资源的建设中。
4.3.2 教学团队融合共建
高职院校公共体育课程,大部分采用专项授课的方式进行,实则是体育一门课程涵盖了篮球、排球、足球等各类体育运动项目的讲授,每个教学项目可能由1名或多名教师担任。因此,体育教师共建教学团队,更符合体育课程开展需求。体育课程平台建设应从以下两方面推进:一是推进体育大课的建设,体育教师作为一个教学集体共同建设体育课程,涵盖的课程内容包括体育与健康知识、体能训练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拓展训练、大学生体育俱乐部等各项内容,应当是高职学校体育所有内容的集合体,是全面的、具有纲领性的内容;二是推进各专项教学的小课建设,体育教师分专项设计教学方案,选定教学内容,制作教学资源。各专项教师之间协同合作,可以共同设计脚本,录制教学视频,也可以发挥各自优势,分工进行,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负责课程的总体设计,年轻教师、信息化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负责教学动画、视频资源的剪辑、上传等内容,集中人力资源优势,实现课程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