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刺疗法作用机制及现代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2023-03-22龚婷婷王超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3年1期
关键词:卫气络脉筋膜

龚婷婷,王超

1 成都中医药大学 四川成都 610075

2 四川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浅刺疗法是指将针具刺入人体皮内较浅部位,从而达到疏经通络、调理脏腑气血阴阳、恢复机体失衡状态的治疗效果[1]。浅刺疗法相关论述最早见于《内经》中言“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浮浅之病,不欲深刺。”,初步言明在针刺治疗中应根据病位深浅及疾病性质的不同采用适宜的针刺深度;又曰“瘦小之人,其气易脱,血易损,刺之宜浅。”“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论说针刺之深浅亦随体型、年龄、四季而变化。《灵枢》中分别阐述了常用于浅刺的针具、浅刺刺法及浅刺法的适用治疗范围等,为浅刺疗法奠定了深厚基础。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浅刺疗法在针具及刺法等方面得到进一步创新发展,对部分疾病浅刺疗法明显优于深刺。本文重点梳理分析浅刺疗法的理论基础、现代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同时限定浅刺为刺入机体皮下或皮内,不入肌层的针刺方法,从中医学及现代医学角度探讨浅刺疗法的临床意义,为浅刺法的临床发展及科学研究提供思路。

浅刺疗法的经典理论基础

1 皮部理论

浅刺主要作用于体表浅层,其治疗作用与皮部关系密切。皮部分为广义和狭义,皮部相关论述首见于《素问·皮部论》云:“皮有分部,脉有经纪……其所生病各异”“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此指皮部的狭义,即皮部为十二经脉循行遍布范围反映在体表的分部[2];广义的皮部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是护卫人体抵御外邪的重要保护屏障[3]。《素问·皮部论》有载“十二经络脉者,皮之部也”“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腑脏,故皮者有分部,不与而生大病也”,认为皮肤为十二经脉分属的部位,各种疾病的发生,必先从皮毛开始或由此传变,若不及时施治,则邪气侵袭皮部致使腠理异常开泄,病邪由此逐步侵入络脉、经脉,最后深入脏腑而生大病。皮部结构丰富包括皮毛、腠理、浅层络脉等,由此逐层与经络脏腑维持密切联系[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善治者治皮毛”,亦阐明对皮部施治具有重要治疗意义。浅刺疗法通过刺激皮部,激活皮部—络脉—经脉—脏腑这一系统途径,治疗作用于各阶级层次系统,从而达到周流气血、调理脏腑及平调阴阳的治疗作用[5]。

2 经络络脉理论

络脉不仅限于人体的体表或较浅部位,其分部范围遍布机体表里上下,并逐级分支细化,由经脉的线状分布扩散构筑笼络周身内外的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由此密切联络人体的腧穴、经络和脏腑,构建起机体全方位的联系[6]。《灵枢·经脉》“诸络脉皆不能经大节之间,必行绝道而出入,复合于皮中,其会皆见于外。”络脉可通行经脉不及之处,络脉为连接经脉与皮部的重要桥梁。《素问·皮部论》载: “邪之始入于皮也,然起毫毛,开腠理,其入于络也,则络脉盛色变”当机体处于病理状态时,通过皮部-络脉传导作用,可观察到皮部络脉产生诸如颜色、形态与感觉异常等方面的表现[7]。《灵枢·寿夭刚柔》:“病在阴之阳者,刺络脉”,《灵枢·寒热病》:“春取络脉……络脉治皮肤”,可见通过络脉针刺治疗疾病早有论述,因此浅刺针法能够经由络脉系统对内在疾病产生治疗作用[8]。

3 卫气理论

《内外伤辨惑论》中言:“卫者,元气七神之别名,卫护周身,在于皮毛之间也。”卫气保卫机体,散布于体表皮毛之间,同时皮部为卫气存留的部位。《素问·痹论》曰:“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灵枢·本藏》曰:“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卫气其性迅猛剽悍具有抵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等生理作用。《素问·五脏生成》言:“少十二俞,此皆卫气之所留止,邪气之所客也,针石缘而去之。”此处阐明针刺可激活腧穴和卫气,从而充分发挥其生理功能治疗疾病。有学者[9]认为卫气是针刺“得气”的基础,卫气留存、循行于皮部,浅刺针法作用于皮部,激发人体的卫气运行,使卫气聚集到病邪侵入以鼓邪外出。卫气通过标本根结、气街等构筑人体全方位联系,协同发挥抵御外邪、护卫机体的生理作用[10]。

4 五脏理论

《灵枢·官针》“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指针刺入皮肤后迅速出针而不伤肌肉,如同拔除毛发一样,达到疏泄表层邪气的目的,这种刺法与肺脏特性相呼应。《素问·经脉别论》曰: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肺在体合于皮,同时转输水谷精气输布向外滋润皮肤毛发。《素问·咳论》曰: “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灵枢·经脉》曰: “手太阴气绝则皮毛焦……津液去皮节者,则爪枯毛折。”可见皮毛受邪传肺,肺病导致爪枯毛折,皮毛与肺的密切联系恰是体现了“整体观念”这一重要中医理念[11]。《素问·五藏生成》说:“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协调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行通畅,故可通过浅刺皮部,达到宣畅气机,调和脏腑功能的作用。

浅刺疗法现代作用机制研究

1 皮肤神经系统调节理论与浅刺

皮肤神经系统由皮肤细胞和神经末梢构成,皮肤神经细胞能释放多种神经递质,刺激皮肤神经末梢使与其相关的感受器产生影响,通过脊神经反射调整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从而人体增强反应能力及抗病能力,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12]。有研究[13]证实“内关”穴浅刺和深刺均能显著缩短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持续时间,实验显示针刺“内关”穴浅层具有参与传递针刺信息的途径。基于神经调节相关理论基础上,探讨不同针刺深浅的治疗效果,重点在于是否刺激到相应的效应器[14]。崔晶晶[15]等学者探索关于深、浅刺对慢性炎性痛发挥镇痛作用的相关机制的研究,发现深刺提高机械痛阈,浅刺提高热痛阈更明显,认为不同层次可能存在差异性的神经调节与传递等变化。相关浅刺疗法通过刺激皮部,刺入皮下真皮层,激活皮肤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活动调整大脑皮质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优化皮肤微循环,改善人体的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协同达到对机体的调节和治疗作用,使机体恢复健康[16-17]。

2 皮肤内分泌功能与浅刺

皮肤神经内分泌通路由皮肤毛囊附属器官和皮脂腺作用于毛皮脂腺单位、成纤维细胞、角质形成细胞等组成该通路[18]。皮肤组织内存在内分泌细胞,具有分泌相关激素及接受激素调节的功能,通过参与细胞的代谢与免疫,促使皮肤细胞受体将激素转化为生物信号进行传递,同时皮肤组织内的内分泌激素能够调节自身功能稳定,进而使机体处于相对稳态[16]。相关研究显示不同分化程度的角质形成细胞,对激素的表达具有差异性,由此使得内分泌系统具有更广泛的调节作用[19]。浅刺疗法可能通过作用于皮下内分泌细胞,刺激相关内分泌激素的释放及转化传递,稳定调节皮肤及机体内分泌系统,从而达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3 皮肤免疫系统与浅刺

皮肤位于人体的最外层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由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结构组成,是防御外来病毒、微生物感染及一些理化伤害的第一道防线[20]。皮肤免疫系统的概念由Bos首次提出,认为皮肤是具备特有免疫功能的组织器官[21]。皮肤免疫系统中主要由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两部分构成,由角质形成细胞、树突状细胞、淋巴细胞等参与免疫应答[22]。当机体感受外来刺激或内源性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分泌表皮胸腺激活因子,识别抗原同时呈递抗原,释放白细胞介素素等细胞因子,激活、活化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进一步分泌免疫球蛋白抗体发挥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增强机体免疫能力[23]。针灸具有调节人体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当皮肤感受到浅刺刺激时,皮内免疫细胞变得活跃,分泌多种免疫活性物质,激活机体的全身性的免疫应答,维护人体内外环境的稳态。

4 筋膜系统理论与浅刺

基于人体解剖及生物学等近代新兴学说,原林教授创新性的提出人体存在第十个功能系统,为人体自体监控修复与支持储备的系统,又称做为筋膜系统。解剖学认为筋膜生长覆盖于肌肉的上层表面,根据位置及机构划分为浅筋膜和深筋膜。与皮下更为接近的是浅筋膜,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主要包含浅细静脉、浅层淋巴结、浅层淋巴管以及皮内神经等;深筋膜位于浅筋膜深面与肌肉组织更为接近,主要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14]。筋膜系统对机体肌肉骨骼内脏系统起支撑及保护作用,协同人体神经调节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等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24]。基于筋膜学说,认为各异针灸疗法发挥治疗作用的关键,是通过对机体筋膜组织结构施加机械刺激,促使筋膜组织结构生物性态改变,进而活化、增强筋膜系统的自体监控修复和支持储备功能,调节功能细胞的生命代谢和功能活动[25]。浅刺疗法主要作用于浅筋膜层,使局部浅筋膜层组织强化激活,从而发挥自体监控修复功能,同时刺激组织细胞及周围神经末梢,改善局部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促使深层代谢产物的排出[26]。现代创新针法如浮针、腕踝针、筋针等,多作用于筋膜层,不深入肌层,减少出血及疼痛的风险,被认为更易被患者接受及更具安全性,同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浅刺相关疗法的发展与应用

古代浅刺法随着时代发展表现了出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经典针灸理论及现代医学研究,皮肤针、揿针、浮针、腕踝针等浅刺疗法随即创立发展,为中医传统针刺领域注入新生活力。现代浅刺疗法具有其便捷性、适用范围更广、疗效更确切,其主要治疗范围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皮肤相关疾病

常见皮肤疾患的发生如黄褐斑、湿疹、荨麻疹等,与皮肤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失调关系密切[16]。由半刺、毛刺等经典刺法发展而来的皮肤针、滚针,这类针具能够轻浅、密集刺激皮部经络,故常用于此类疾病的治疗,并且操作简单、安全有效。如韩莹[27]通过子午流注择时皮肤针疗法治疗荨麻疹可明显减轻过敏反应。李琳[28]等人使用皮肤针叩刺联合苍肤止痒酊治疗神经性皮炎,发现可明显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缓解疼痛及瘙痒程度。滚针疗法可疏通经络气血,促进外用药物的吸收,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皮肤菌群,平衡局部免疫应答,从而达到减轻色素沉着的作用[29]。此类浅刺疗法主要基于经络学说皮部理论,以通经活络、调理脏腑气血,同时刺激皮部亦使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迅速作出调控,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肌肉筋骨疾病

肌肉筋骨疾病包括如颈椎病、肩周炎、膝骨关节炎等,常用的浅刺疗法有浮针、腕踝针。浮针刺激范围大,作用于局部肌肉形成“缺血-再灌注”环境,刺激局部血液供应,快速减轻局部炎性反应,常用于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病,能够速减轻疼痛和改善肢体功能。王瑞安[30]运用Meta分析研究显示浮针疗法对肩周炎的临床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灸。张心曙教授认为腕踝针[31]通过激活神经末梢的传导,使得病灶部位的解痉,改善血液循环,从而使症状缓解或消除。张裴景、郭健[32]等学者研究比较腕踝针与常规针刺治疗中风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腕踝针组能有效减轻患症状和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组。

3 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系统疾病如神经根型颈椎病、面瘫、面肌痉挛等,浅刺疗法如毫针浅刺、揿针、浮针等具有良好疗效。黄炳灿等[34]将78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平均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揿针带针运动治疗,对照组给予毫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确切,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疼痛症状、颈椎功能和颈椎活动度。有学者[35]基于基于表面肌电图观察多针浅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明显疗效。大量现代研究证实[36,37]对于急期性面瘫,浅刺疗法可缩短病程,改善面神经功能,具有临床良好疗效。

4 呼吸系统相关疾病

基于肺在体合皮,其气通于鼻,浅刺作用局部皮肤,激发机体免疫调节功能,调节相关脏腑功能,故浅刺疗法用于呼吸系统相关疾病具有较好疗效。罗志辉[38]等人研究显示“标本配穴”的揿针治疗,能明显减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恢复期患者后遗症状以及焦虑抑郁精神症状,改善肺通气功能。付于教授认为过敏性鼻炎患者外因邪气侵体,卫气失守,而素体本虚,为虚标实之证,运用多针浅刺治疗过敏性鼻炎以祛邪通络扶正,疗效显著[39]。韩鹏[40]等学者研究证实揿针应用于过敏性鼻炎具有良好效果,通过对穴位持续刺激,激活神经调节系统,缓解病灶部位痉挛,同时活化表皮细胞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减轻过敏反应。

5 一些其他内科疾病

随着现代研究的不断深入,浅刺相关疗法的治疗范围正在随着扩大。如有研究显示在治疗原发性痛经方面,相比于应用艾灸、非甾体类抗炎药、热疗或其他针灸方式的对照组,腕踝针治疗效果明显[41]。陈璐 等[42]研究表明,基于针刺调气理论运用微针浅刺足太阳膀胱经背部腧穴能有效治疗抑郁相关性失眠。唐统波[43]将60例气血不足证偏头痛患者平均随机分组,对照组给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是穴多针浅刺治疗,结果显示研究组具有更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可很好地改善脑血流。景中坤、邱玲[44]两位学者认为应用腕踝针、皮肤针、毫针围刺、皮内针等浅刺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具有较好疗效。

总结与展望

越来越多学者着手深入探讨不同深度针刺深度的差异性,为“病有浮沉,刺有浅深”提供较为确切的依据,用科学方法探索不同针刺深度对疾病的治疗意义,进一步完善现代针刺理论[45-46]。浅刺针法依托于经典针灸理论,随着现代医学研究不断发展创新,其在皮肤疾患领域及肌肉筋骨疾患领域的治疗作用受到众多研究者及临床医者青睐。同时浅刺疗法具有低刺激性、高安全性且疗效良好,在临床应用中更易于被患者接纳。目前仍存在以下问题:①浅刺疗法的作用机制相关研究相对匮乏,如其治疗作用与是否刺激部位、刺激范围、刺激持续时间等相关,以期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疾病选择最佳浅刺疗法;②浅刺疗法的相关临床试验研究尚且不足,需更多的临床试验研究支持;③浅刺相关疗法在临床上普及及应用程度不足,对于许多临床试验证明具有良好疗效,且如浮针、腕踝针、皮肤针已经具有相关规范成书,许多医师治疗仍局限于传统针刺。目前来看,浅刺深刺各有乾坤,浅刺的治疗作用常被忽视,基于相关理论,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浅刺疗法的临床应用。浅刺疗法作为针灸治疗的一部分,其低刺激、实用性、高效性,为畏针者福音,更加便于推广应用,可一定程度增加针灸疗疾在人群中流行性和普遍性,为宣传中医特色治疗增添光彩。

猜你喜欢

卫气络脉筋膜
基于“卫气稽留”论治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舌下络脉诊法研究❋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看小儿络脉识宝宝病变
筋膜枪的作用原理是什么
筋膜枪,真的那么神奇吗
筋膜枪成“网红”消费品
“网红”筋膜枪有用吗?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望“纹”知病,“掌”握小儿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