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培育研究

2023-03-22曹圣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思政大学生课程

曹圣军

(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当代社会是一个媒体社会,尤其随着互联网媒体、数字化媒体、智能化媒体、信息化媒体等新媒体形态的迅猛发展,社会各领域均受到新媒体的广泛影响。对教育领域而言,新媒体已经深度介入高校教育、教学和课程开发、建设之中。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是社会主义高校的底色课程,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重任。当思政课程不可避免地遇到新媒体,为了回答“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培养怎么样的人”的教育时代之问,如何处理思政课程建设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必然成为迫切的时代性研究命题。本文从新媒体发展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困境出发,尝试通过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的建构,寻求打破这些困境的治理之策。

一、新媒体发展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巨大挑战与困境

新媒体具有信息内容繁杂、传播形式新颖、技术手段多元、延展路径多样的显著特点,其快速发展和广泛覆盖,给当代大学生和高校课程建设带来深刻影响,对高校思政课程的影响尤其明显。一方面,新媒体的发展给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新的载体、新的元素和新的内容。但毫无疑问,另一方面,也带来相当大的挑战,由此形成了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程的一系列困境[1]。

(一)造成思政课程话语体系、内容体系、语言体系的消解

思政课程有着特定的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内容体系和语言体系,这是思政课程意识形态属性的必然体现,也是思政课程政治性、方向性、学术性、规范性的基本保障。然而,新媒体在极度开放的空间中生长和发展,其话语体系庞杂无章、内容体系膨胀无节、语言体系泛滥多歧。新媒体的话语要素、内容要素、语言要素不断向高校思政课程渗入,必然消解着思政课程特有话语体系、内容体系、语言体系的政治性、严密性、逻辑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二)促使高校思政课程主流价值观念属性的减弱

思政课程承载着特定的主流价值形态和核心价值观念,引导着教师和高校大学生主流价值形态的接受方向,引领着社会核心价值观念的发展走向[2]。然而,在信息高度全球化的时代,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突破了时空限制的新媒体,其全时空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带入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精致利己主义、娱乐至死主义、佛系人生、道系人生、游戏人生等堕落、异化乃至腐朽价值观念,并通过多种传播路径和呈现方式展露在学校教师和高校大学生面前,当这些价值观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争夺师生的思想、头脑和灵魂时,思政课程所呈现的正统价值体系受到很大冲击,造成其主流价值观念的课程属性开始减弱。

(三)引发思政课堂浅表化的潜在危机

部分高校教师缺乏新媒体素养,在思政课堂上不加筛选地使用各种新媒体素材,非主流信息横加流布,劣质资源大行其道,致使思政课堂内容的浅薄化、思想的浅显化、主题的碎片化、语言的娱乐化,触发了思政课程教学的潜在危机。

二、以视觉审美文化供给应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困境

(一)高校思政课程拥有视觉审美文化属性

实际上,在视觉世界的观察域中,高校思政课程的视觉艺术属性从来都是存在的,它由内而外,充溢着思政课程的整个内容和结构。可以说,高校思政课程的视觉审美性从始至终,贯穿了它的所有课程实施过程。

高校思政课程的视觉审美文化内蕴丰富,从不同的分类角度和分类领域,可以对高校思政课程的视觉审美文化之域进行向度划定。例如,仅以思政课堂内外高校大学生创作的思政类作品为例,高校思政课程的视觉审美文化大体就可以分为视觉内容审美、视觉形式审美、视觉精神审美和视觉创造审美。首先,思政类作品在视觉内容上形成了丰厚之美。高校大学生的思政类作品选材从古至今、由中而外,无所不包。关于榜样人物,有高校大学生创作和表演《赵一曼》,也有高校大学生创作和表演《黄大年》;关于近现代中国人民对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探索,有高校大学生创作和表演《五四运动》,也有高校大学生创作和表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就视觉内容之广泛,便构成了蔚为壮观的丰厚之美。其次,思政类作品在视觉形式上形成观感之美。思政类作品对服饰和道具有着别样化的规范,这是表演真实性、情景化的内在要求。高校大学生们总是在仔细斟酌不同历史时期人物的服饰样态,不同人物形象的个性装饰,不同语境下场景的特有布局。当这一切都以灵动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之上,必然给高校思政课教师和高校大学生带来作品的视觉冲击和视觉欣赏之美。再次,思政类作品在视觉文化精神上形成了人格之美。历史和英雄人物的精神与日月而恒久、共三光而永光。思政类作品的悲剧精神和喜剧精神从灵魂上冲击着高校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栖地。《狼牙山五壮士》震撼着高校大学生的英雄情结,《巴黎和会》刺激着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沉思中的钱学森》鼓舞着高校大学生理性的力量……高校大学生在思政类作品的创作和表演过程中,从视觉文化精神层面诉说着人性,汲取着滋养,经历着洗礼。最后,思政类作品在视觉创造上形成了力量之美。无论是英雄人物形象的选取,还是经典情节的场景设计;无论是视频呈文的润色,还是戏剧冲突的架构;无论是人物对话的立体铺展,还是人物动作的视觉呈现考量;无论是视觉表现手法的使用,还是视觉构画形式的排布,在创作和表演的过程中,高校大学生们都迸发出了极高的视觉想象力和文化创造力。高校大学生擎起自己的智慧火花,打开了创新思维和创造力量的闸门,在思政类作品中综合发挥着才情,这是视觉创造的力量之美。高校思政课程的视觉美学构成于内容、形式、精神和创造之中,缺一不可,是视觉内容美、视觉形式美、视觉精神美和视觉创造美所表征的审美情趣的综合体。在思政课程学习中,高校大学生将逐步在内容、形式、精神和创造等各个层面上获得视觉审美知识、提升视觉审美能力、涵化视觉审美情感与凝练视觉审美价值。

(二)视觉审美文化供给是高校思政课程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必然选择

高校思政课程如何应对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冲击,尤其是如何规避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对高校思政课程体系的消解、主流价值观念属性的减弱、课堂浅表化危机呢?视觉审美文化供给是高校思政课程应对新媒体冲击的必然选择。首先,从学理逻辑上看,无论是全程媒体、全息媒体,还是全效媒体、全感媒体,视觉摄影和开发是新媒体平台建设和内容构筑的基本手段,视觉呈现和传达是新媒体运行的基本样态和传播的基本方式,视觉识别和接受是新媒体效果释放和作用发挥的基本依存途径。新媒体所裹挟的非主流话语、异化价值观、浅表化内容恰恰主要是通过视觉生态链流布的[3]。可以说,视觉文化贯穿新媒体发展的全域和始终,从视觉文化角度把握住了新媒体,就能在与新媒体的关系处理中占得相当大的主动权。其次,从文化功能上看,审美是视觉文化的固有功能。当视觉文化完成了审美性的塑造,用审美思维、审美眼光、审美精神去烛照视觉空间,视觉世界便具备了正向价值方位和高尚价值灵魂。视觉审美文化匡正视觉开发偏差,阻断视觉传播无度,提升视觉接受品质,是应对新媒体发展带来负面影响的不二法门。最后,从课程属性上看,视觉审美文化属性是高校思政课程拥有的基本属性与重要品格。思政课程因其话语、内容、体系的图像呈现,以及教学手段、方式、技术的视觉使用,具备了视觉审美文化开发的良好条件。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的培育和纵深开掘,将有效规避新媒体对其话语体系的消解。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大学生期待在视觉审美中学习思政课程

在新媒体发展的大环境下,高校大学生对视觉信息有着天然的亲近感,他们期待在愉悦的视觉审美中开展思政课程的学习。首先,高校大学生期待在视觉审美中扫除思政课堂死寂,重塑思政课堂生态。通过视觉文化的充盈,大学生迎来了全新的教学情境、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在视觉审美的课程环境中,大学生抬头率快速提升,不再觉得思政课程教学议题缥缈虚妄,而是真实可见、真实可感的;兴趣度大幅提高,不再觉得思政课程教学内容索然寡味,而是充满美学韵味的;表情包极大丰富,不再觉得思政课程教学形式僵硬呆板,而是具备全感官的形式体验;参与数大量增加,不再觉得思政课程教学主题事不关己,而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其次,高校大学生期盼在充满视觉审美感的思政课程学习中打磨心智,促进知能提升。视觉是人类认知世界的重要手段和方式,人类在视觉中开展认识,触及心智。进入新媒体时代以后,随着视觉文化的延拓,视觉审美能提升创造多样化条件。通过视觉情境的营造和实施,大学生能更高效完成知识接收,有效建构知识框架并形成完整知识结构,掌握核心知识;通过视觉审美体验,大学生在高雅的视觉美学意境中可提智润心。

三、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的培育思路和开发路径

(一)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的科学培育思路

当前,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开发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打开思路。其一,从思政课程功能角度看,要着力探寻高校思政课程如何通过培育视觉审美文化来更好顺应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高校课程改革的新方向和新理念,满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期待和新诉求。其二,从思政课程的固有课程属性角度看,要从高校大学生的认识特征层面,科学把握新时代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对高校思政课程在课程内容、课程形式和课程实施等方面所提出的全面要求,合理分析和科学把握。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视觉审美文化在高校思政课程中生成的重要价值和独特意义。其三,从思政课程扎根的课程土壤角度看,要从高校大学生的思维习惯层面,全面诠释高校思政课程中视觉审美文化挖掘和塑形的显性作用和深层机理。其四,从思政课程供给角度看,高校思政教师在思政课程设计时,要将视觉审美文化要素有效融入思政课程知识供给和观念供给系统之中,从思政课程的全要素供给角度,以及高校的全方位育人层面,合理尝试建构适应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和发展方向的一体化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体系[4]。其五,从思政课程实施角度看,要全面开掘高校思政类课堂视觉审美文化因子,提升高校大学生视觉审美文化自觉,凸显视觉审美文化的课程化品格。其六,从思政课程的内外部资源角度看,要积极培育相关平台和载体,从而激活视觉审美文化的内生能量和外溢效用。其七,从新媒体的时代发展状况和校园应用趋势看,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不断创新发展对高校思政课程带来的客观变化和影响,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校园文化中获得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的孕育空间和孵化场境,提出在新媒体发展环境下有效培育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的路径和方法。

(二)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的有效开发路径

从课程治理的角度看,需要从课程开发层面逐步发力,通过课程深度开发,构建体系化的高校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其一,要大力加强高校思政课程的全要素供给。全效调动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内外部资源,积极培育和开发各类建设平台和载体,激活视觉审美文化培育和开发的内生动能和外促动力。其二,要努力凝练高校思政课程的视觉审美文化特征。从思政课程供给角度看,思政课程教师要树立视觉审美文化理念,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将视觉审美文化要素有效融入思政课程知识体系和思想系统之中[5]。其三,要在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中进一步彰显高校思政课程的视觉审美文化品质,在视觉的呈现中进一步绽放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审美性。在教学设计中,思政课教师要树立视觉文化意识,坚持用视觉素材贯穿教学全过程,以视觉审美意识牵引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从视觉素材角度创设或引入具体可感的情形、景象、场景、境地,以视觉图景引起高校大学生更好激发学习兴趣、强化认识动机、增加探究乐趣、激活思维潜力、获取情感体验、增强精神认同,促进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性、价值性和审美性实现有机统一。其四,坚持理实一体理念,以视觉手段和视觉形式打通实践与理论教学场境,以视觉文化和视觉审美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在理实一体教学中形成交叉性、立体化的视觉教学情境,推动视觉情境育人。其五,要全力发挥高校大学生在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开发中的主体作用。在思政课程教学中,高校大学生对图像叙事、视觉表达有着独特的爱好和潜在的能力。通过不断提升高校大学生的视觉审美文化自觉,能够从主体性角度增强思政课程视觉审美文化的孕育空间,形成孵化场境。其六,注重从视觉文化审美角度开展思政课程评价。在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统一的课程评价过程中合理增加视觉审美文化指标。积极发挥评价的导向性作用,通过评价激励高校大学生提升视觉审美能力和水平。

四、结语

综而论之,新媒体发展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困境是历史的必然,要突破这种困境,高校思政课程必须寻求改革与创新。通过培育和开发思政课程的视觉审美文化能有效应对新媒体冲击下高校思政课程面临的困境,更好顺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新潮流和新趋势,更好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新方向和新理念,更好满足新时代高校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期待和新诉求。

猜你喜欢

思政大学生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大学生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