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路径

2023-03-22吴莉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革命中国共产党思政

徐 瑞,吴莉莉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中国人民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精神的写照,是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正确领导,不断创造伟大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奋斗历程。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不断发展延续,进一步衍生出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疫精神等精神财富,并在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长期奋斗中得到弘扬与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建立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穹宇,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发展夯实基础。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能够从提升大学生责任感、使命感及荣誉感的角度,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思想品质,深化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的教育传承,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对新时代大学生形成思想、精神的洗礼。换言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作为党的重要精神财富,将由新时代大学生继续发扬与继承。因此,高校需要以思政教育为载体,不断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育渗透,从专业素质、文化素养及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塑造大学生良好精神面貌。以此,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发展创造有利条件[1]。

一、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切入点

(一)加强精神思想的教育渗透

加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育渗透,需要从细节着手,做好系统化的教育改革,通过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渗透入思政教育的各项细节,实现对教学渗透能力的加强。譬如,在教育实践方面,应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育总结,由学生党员做好与教师的教育沟通,通过学生党员对革命精神的学习与吸收,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与教育帮助,强化普通大学生与学生党员对革命精神的教育传承能力。另外,革命精神的教育学习,需要在内容上做好充分拓展,根据新时代教育发展环境、社会环境的变迁,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渗透新路径,使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育体现能以新的形式在大学生面前予以呈现。进而,运用中国共产党精神思想渗透,推进高校思政教育的创新。而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利用技术手段进行增效,在信息传播能力更好的虚拟网络,传播与弘扬先进精神思想。高校需抢占网络舆论监控的制高点,根据大学生思想成长的实际问题及网络社交表现等,有针对性地融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具体来说,高校可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等,趣味而有深度地植入短视频中,引导学生在碎片化学习空间下持续地学习,并将优质的信息内容传播出去。

(二)强化大学生学习感知能力

关注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学习感受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高校思政教师应与学生之间进行教育交流与沟通,加强对学生思想问题、政治问题及行为认知问题的掌握,根据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制定科学的教育策略。例如,针对缺乏爱国思想精神的学生,教师应将部分中国共产党人的英勇奋斗故事及革命先烈的个人优良品质,作为教育渗透的核心切入点,通过思想的感化及精神的洗礼,帮助大学生提升爱国意识及爱国热情。进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能运用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教育融合,强化教育成果的转化能力。另外,强化大学生学习感知能力,应侧重于对大学生个人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开展党史学习活动及红色文化学习竞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政学习意识,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了解,实现对大学生学习感知能力的全面提升。高校需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下形成新的认知,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感知能力。尤其,需针对沉迷网络的学生设计个性化思政课教学方案,选择可解决学生思想问题的革命精神。信息数据海量化是互联网生态系统的突出特点,必须要在学生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中科学地渗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筛选与甄别能力,善于从海量的网络视听资源中提取有价值的知识内容。而大学生形成敏锐的感知能力后,可自觉地摒弃消极文化和思想,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产生更高的认同感。

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大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薄弱

目前,部分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历史来源与思想底蕴缺少了解,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效果不佳,应深化对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奋斗的正面认识,进而使革命精神的教育对大学生形成思想、行为上的影响。其中,部分大学生学习理解能力薄弱,加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是导致高校大学生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大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崇拜,使其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理解,难以深入思想精神内核。长此以往,高校思政课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除此之外,部分高校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讲解流于形式,未能对大学生形成教育警示作用,也进一步降低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使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学习,长期处于散漫、懈怠的基本状态,未能充分提升学习积极性与有效性。

(二)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机制存在滞后性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体系的建设,应根据新时期大学生思政学习问题做好科学决策,保证思政课程教学的总体质量。但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建设,却长期采用阶段性课程教学模式开展教育实践,该模式虽然能强化某一阶段教育成果转化,但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长效化推进,却无法形成促进作用。若高校长期地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这种形式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则大学生不仅无法积极针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进行学习,反而增加了大学生课程知识的学习压力,对未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稳步开展形成阻碍,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的开展形成单向循环的教育发展趋势。所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的革新应根据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特点及教育需求,调整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则是充分发挥革命精神的教育指引作用的科学策略[2]。

三、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策略

(一)创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政教育策略

传统模式的教学机制,必然无法引起大学生对于革命精神的学习探索意识。革命精神的形成,可以说是革命先烈牺牲史与奋斗史,其精神内核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运用,不应一味地采取全面性覆盖的教育策略,要从民族文化、民族发展及民族历史等维度,做好科学的教育实践,使大学生从文化教育视角,深化对革命精神思想内核的学习解读与分析,进而提升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能力,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另外,针对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形式化问题,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应从拓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学习内容,增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引导能力的角度,做好深层次的教育解读与教育分析,使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能深深烙印在大学生脑海中。譬如,高校可以将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过程中的亲情故事、爱情故事及奋斗故事,作为思政课教学的主要方向,通过对故事内容的进一步延展,提升革命精神的教育感染力及教学渗透能力。以此,强化大学生对革命故事、革命先烈英雄事迹的学习兴趣,为更好地深化高校思政课教学实践做好充分铺垫。而高校在开放育人环境下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与时俱进地改进与丰富教育策略。例如,在系统讲解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时,可采用网络教学法,借助新媒体平台收集与传递教学信息。教师可依托虚拟网络与学生跨时空交流,在更充裕的教学时间里,有效地渗透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并逐渐形成良好的革命精神与斗争意识;依托开放与虚拟的育人新场域,教师可充分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在网络平台收集有关革命的故事与先进精神,利用这样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教师要利用极具时代特征的思政教育策略开展工作,在线上和线下多种渠道渗透与弘扬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

(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育分析与评估体系

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教育评估与分析体系是解决高校思政课教学机制滞后性问题的科学对策。高校应结合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思想及政治思想理论,深入做好对思政课教学实践分析、评估,了解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对大学生教育影响,并根据大学生个体化学习差异,选择性地做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顶层设计,既要加强革命精神在各个方面的教育拓展与教育渗透,也要积极做好多方面教育传承与教育分析,实现对高校革命精神教育引导能力的提升。从而促使高校能基于思政课教学功能开发及教育机制的革新,强化思政课教学质量。高校思政课教学分析与评估体系的建立,应将课程教学分为课前、课中与课后三个阶段。课前应适当加强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认识,摆正大学生基础的学习态度,深化革命精神思想观念的教育引导。课中的思政课教学,则应侧重于从个人情感、文化教育的角度,开展课程教学实践工作,增强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育影响。课后,高校则应积极做好教育成果的分析,明确未来思政课教学方向,并以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教育传承与教育延续为主体,制定新的思政课教学决策。进而,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3]。

(三)推进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活化教育实践

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使大学生得以在学习生活实践方面积极地探究革命精神的本质及革命精神的历史由来,进一步加强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思想内核的学习,是强化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有效方略。为此,高校应针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思想,从大学生宿舍管理、教育管理、实践活动的举办及食堂管理等多个方面,强化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体现。例如,在大学生宿舍管理方面,设置优秀的个人标兵岗位,评选为个人标兵的大学生,将具备优先成为预备党员的权利。其中,高校必须明确被评选为个人标兵的大学生,不能参与奖学金与助学金竞争。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革命发展,并非基于贪图享乐及占有高人一等的政治权利,而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若被评选为个人标兵的大学生大搞“既要、又要”的拿来主义与享乐主义,则不符合中国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优良传统。该策略的应用不仅消除了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排斥,同时也能增强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能力。同时,立足现实生活组织与设计思政课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与娱乐方式,厘清影响学生思想健康成长的主要因素及原因,继而能对各种症结对症下药。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渗透学生生活与实践,必须要保证理论讲授与社会实践有效互动,即在实践环境验证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淬炼学生意志,并在学习先进革命精神的过程中,产生忠于祖国的强烈意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生活化渗透,必须要改进学生沉迷网络的不良习惯,引领他们形成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对国家的奋斗与革命历史建立深刻的认识。

(四)优化高校思政课协同育人体系

优化协同育人的教育机制,是指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融入高校各个不同专业教育学科,运用课程思政教育的内在逻辑,加深革命精神的教育影响力,使革命精神中部分革命思想能在各个专业学科课程教学方面予以体现。其中,思政教师应充分发挥引领作用,积极做好对革命精神的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其他部分学科的教师树立积极的教育榜样。另外,优化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协同育人体系,应考虑各个不同学科的专业教学特殊性,在不影响教学质量的基础上,强化革命精神在各个层面及各个阶段的教育渗透,拓展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接触路径,实现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充分加强。同时,教育工作者需协同推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在复杂的现实语境下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并在社会活动中领悟革命精神内涵与历史价值。

(五)构建基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育考核机制

围绕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教育,做好对高校思政课教学考核机制的完善,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对此,高校应在教学考核内容、教学考核模式两个方面做好考核机制的优化。一是在教学考核内容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尽可能地将中国共产党革命奋斗的事迹作为主要的教学考核题目,提升大学生对部分革命事迹的了解,使大学生能基于思政教育视角,针对部分革命奋斗事迹及革命先烈的个人优良品质进行解读。二是在考核模式方面,高校应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学习意愿,基于民主、平等及公平的基本原则,推进思政课教学考核实践,使大学生能充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影响,提升大学生对革命精神的学习理解与领悟能力,使革命精神成为未来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信条[4]。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发展延续与教育传承,是新时期高校高等人才培养重要使命与责任,将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有助于更好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增强大学生思政课学习兴趣,使大学生能从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更好强化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传承。

猜你喜欢

革命中国共产党思政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