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课堂”在高职院校思政课中的实践应用
——以渭南职业技术学院“毛概课”为例

2023-03-22王晓莉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课程

王晓莉

(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渭南 714026)

“行走课堂”是与传统课堂相对应而言的,一般意义上是指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特点和社会需求,按照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具体指导组织下,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获得直接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式。思政课“行走课堂”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基本内容,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通过融入现场、生成情感,从而达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的。在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行走课堂”,充分体现职业教育职业性和实践性,使“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同频共振,推动高职院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生动践行。

思政课“行走课堂”的关键在于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回到社会生活之中,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现场教学中立德树人、铸魂育人。其精髓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消化”书本、检验真理,把固定场域中的思政小课堂和开放场域中的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生动的社会实践中把深奥的理论知识学深悟透、弄懂做实。

一、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行走课堂”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行走课堂”,把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延伸到社会大生产、大劳动中,使思政课与专业课紧密联系、深度融合,不仅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培养过硬的技能,又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生活中。在“行走”中,学生的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团结协作能力都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职业素养、就业竞争力得到显著提高。

(二)有助于优化育人环境

“行走课堂”突破原有的育人思维,能够充分利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带来的大资源、大课堂、大舞台,调动校内外不同育人主体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全社会各方共同发力、协同合作,打造有深厚育人情怀的“育人共同体”。

(三)有益于创新育人方式

思政理论课要坚持在改革中加强,以学生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影响下,借助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和多维度教学路径,把思政小课堂向课程思政、企业社会实践、虚拟网络空间延展,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构筑多维度多元化多方位实践育人体系。创新性思政教育资源、平台等可共享,育人方式可示范引领其他高职兄弟院校及合作单位。

二、开展思政课“行走课堂”的有效路径

(一)将思政课搬到田间地头,打造“田间课堂”

结合专业实际,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认同。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本校)对口帮扶单位为渭南市大荔县南黄村,在驻村第一书记的组织协调下,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刘晓丹老师带领农林科技学院畜牧专业10名学生深入该村实地调研,在该村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刘老师以“民族要复兴 乡村必振兴”为主题,现场讲授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影、内容以及启示,引导学生现场理解、感受乡村振兴战略所承载的思想内涵、价值理念,增强学生对“毛概课”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伟大飞跃的认知认同,鼓励学农专业学生毕业后回乡就业、创业,服务美丽家乡建设。同时,从2019年起,本校已连续三年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旨在努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一方面使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与服务意识,锤炼意志,砥砺成长,在实践中收获真知,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思政课教学社会实践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模式,起到丰富思政课教师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并提高教科研水平的作用。

(二)将思政课搬到红色研学基地,打造“红色课堂”

本土红色资源是最好的思政课教科书。渭南是一方红色热土,具有悠久的革命历史、丰富的红色资源,形成的渭华起义革命精神最为传颂。除此而外,在秦东大地上还先后爆发了辛亥义举、澄合战役、荔北战役、壶梯山战役、潼关保卫战、永丰战役等影响重大的革命事件,走出了习仲勋、王尚德、张宗逊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这些丰富的本土红色资源是思政课“行走课堂”的“活教材”。2021年,学校先后与富平干部学院、渭华干部学院、渭南市博物馆、韩城司马迁祠和八路军东渡黄河出师抗日纪念园等9家单位共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相继组织团员干部、“青马工程”优秀学员开展现场教学30余场,这种沉浸式、体验式“行走课堂”深受欢迎,增强了思政课教学在场感。同时,聚焦本土红色资源建设,发挥学校师资和智力优势,加大对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等工作,建立研学结合教育新模式,用红色文化的最新研究成果反哺思政课程是未来研究的新方向。立足渭南红色资源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学校相继推出《西北野战军在渭北》《革命先辈习仲勋同志的精神风范和家风》等特色课程作为学生公选课之一。

(三)将思政课搬到志愿服务中,打造“爱心课堂”

2019年8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坚持开门办思政课,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结合,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1]志愿服务的实践性和公益性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一致。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关注青年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将思政课搬到志愿服务中,就是让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技能服务于社会,既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社会现象的能力,又有助于在行动中“消化”相关理论知识。思政教师结合所带学生专业特点,和专业课教师共同探索专业课程资源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方式和方法,例如汽车维修专业的学生走进社区为居民讲授汽车保养公益讲座;声乐专业的学生进社区开展文艺表演活动;食品检测专业学生义务检测蔬菜农药残留和宣传食品安全知识等。这样的“行走课堂”,既体现了志愿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方向,考核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又践行了志愿服务精神。

(四)把思政课搬到工厂企业,打造“匠心课堂”

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工匠精神是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导向。高职学生接受工匠精神的培育,养成工作严谨务实、精益求精的素养与习惯,有利于将来的就业和创业。现实中仅依托传统单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阵地,容易忽略职业性和专业性的培育;只通过企业提供的实训实习平台来培养学生,容易缺失人文性教育。“行走课堂”融职业性、专业性、人文性于一体,把思政课教学阵地延伸到社会大生产、大劳动中,让学生在生产实践中培养过硬的技能,又能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产劳动过程,锤炼和锻造学生的工匠精神,保证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和连续性,更好地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功能。例如,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薛梅在为中医专业的学生讲授“毛概课”第十章第三节《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时,组织学生赴渭南利君药品生产企业,紧扣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学生一起探究中医药的健康智慧,在企业现场讲授屠呦呦与青蒿素、中医抗疫的文化自信等,一个个生动的案例,揭示着中医药正从传承精华到守正创新,让“中国处方”走向世界、造福人类,激发学生兴趣,把“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验感。

(五)把思政课搬到云端网络,打造“网络课堂”

新时期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课堂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本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教师根据“毛概课”课程逻辑脉络,以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干,分十四期录制系列专题讲座,向建党百年献礼。录制的思政系列视频有:《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从何而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等,辅助青年学生更好理解课程内容,方便快捷地在线学习。同时,结合学生学习特点,创新形式、丰富载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实现理论吸引力有效延伸,精心制作《习仲勋的故事》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课外有声读物、本土文化音频读物《诗咏渭南三百首》,以及“校史中的红色故事”视频《二师星火》《献身革命的红色校长——王授金》等。值得一提的是,《习仲勋的故事》被“学习强国”渭南学习平台收录播放,总收听量达26万次,掀起青年学生学习“习老精神”的一股热潮。

三、高职院校开展思政课“行走课堂”的经验与启示

(一)以问题为导向,确定教学内容和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通过解疑释惑实现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是“行走课堂”重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秉持强烈的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才能把道理讲彻底、让道理说服人,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所说的“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5后”“00后”,他们思维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选择“行走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时,一方面要充分考虑其思想实际和现实需要,及时回应和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难题,遵循客观的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性格特征和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行走课堂”的实施方案和路线,做好前期调研等工作,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知行转化。另一方面更要结合思政课程内容,把反映时代特点和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等搬到思政课“行走课堂”中来,引导学生客观、立体、全面地感知社会生活,并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突出学生主体性作用,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时刻保持学习精神,把学习作为一种责任和精神追求,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思政课“行走课堂”,一方面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尤其是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动组织等方面,另一方面“行走课堂”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对自己所关心的问题在“行走”中渴望得到回答[3],需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融入课程内容、课程设计以及“行走”相关事宜。职业院校的学生更应该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引导其心怀“国之大者”,在广阔天地中建功立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同样,通过以思政课“行走课堂”教学汇报会的方式,有效检验其实际效果,从自觉自省实现自悟自信,增强课程魅力,加深课程建设。

(三)发挥思政教师主观能动性,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

思政课“行走课堂”从一般意义上来说,是思政课教学方式的改革创新,其目的落实思政课铸魂育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流于形式,应付教学改革,一方面要发挥思政课教师的关键作用。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原则,在实践中不断淬炼提升自我,自身要练就非凡的实践智慧和高超的实践本领,及时准确感知时代脉搏,带领学生更加客观、全面地认识社会,将“行走课堂”讲得生动、鲜活,引领学生更好地投身社会实践。另一方面,“行走”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需要全校上下各个方面大力支持,学校党委要树立大思政格局,统筹学校其他职能部门多方联动,教学资料提供、会议培训开展、教学团队组建、示范课程推广等方面给予切实支持,要健全以学生为主,分管领导、教学督导、同行教师为辅的综合评价体系,营造全校“大思政”浓厚的育人氛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思政课“行走课堂”落地见效。

(四)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

思政课程即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阶段属于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则是指除了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在教育教学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传授知识的同时强化道德教育和价值引领,于“润物细无声”中实现立德树人目的[4]。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阵地,立德树人的大场域,两者育人目标一致。在思政课“行走课堂”开展过程中,结合各个专业特点、学生学习情况,与其他课程教师在理念、内容、教法、管理上寻找契合点,做到优势互补,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共振和鸣,形成育人合力,努力使每一位青年学生在“行走”中有所获、有所得。

四、结语

新时代的思政课必须打破囿于书斋的“圣贤书”,改变传统教学中单纯依靠理论灌输的路径依赖,让学生在鲜活的实践中有真感受、真思考、真改变,从而实现“知情意信行”良性转化。“行走课堂”就是基于这种认识的积极践行,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把实践教学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实习实训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会,结合课堂中学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现实问题,在感受中国变化、讲好中国故事、奉献青春力量的过程中提高职业素养和科学思维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优化思政课育人效果。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课程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