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2023-03-22唐彬格
唐彬格
(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思政教育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持续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和动力源泉。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该学院把握着思政教育质量水平与学习方向,在某种意义上也决定着高校马克思主义工作团队的整体素质。各所高校思政教育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置于主要课程地位,根本目的在于借助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有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真正加强大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其全面发展。然而,部分高校马克思主义教育工作受到社会多元价值取向与文化观念的冲击,同时囿于高校课程体系设置与教育模式,使得大学生在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生成抵触与漠视等情绪,导致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开展难度不断提升。所以,在党中央与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环境下,高校应持续强化思政理论学习,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革新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优化教育质量,从而在实践中持续强化思政教育,加深大学生无产阶级信念与爱国情怀,让学生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均能够全面贯彻马克思主义理论,将知行合一落到实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价值
(一)有助于促进学生明确积极观念
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能够促使思政教育帮助学生明确正确的三观。因为大学生还处在成长的黄金阶段,在该阶段是奠定基础、迅速发展与积累经验的重要阶段,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凭借其详细论述世界本源与物质以及意识思维存在等诸多关键问题的内在关系,能够帮助大学生以科学、真实与合理的方式客观认知世界,所以在树立三观过程中会提供有效帮助。诚然,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论述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这对大学生调节个体成长目标与方向具有重要影响[1]。马克思主义作为落实共产主义长效发展的关键理论体系,亦是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统一的基础性理论内容,这恰恰是我国发展所提倡的,因此对大学生来说,在思政教育中了解与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促进个体发展与国家发展充分融合。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问题解决能力
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能够转变学生固化思维模式,其问题解决能力。就大学阶段而言,尽管学习教材中的知识十分重要,但学习并掌握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思考、解决问题,全面加强自身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大学生在日后就业择业与个体生活中不断进步与成长[2]。思政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有机融合能够促进大学生思维模式转变与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在理论体系层面取得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学生学习活动中引导其理性且客观看待各种现实问题,并且还能了解各种事物客观发展规律,关注个体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能够把自身所学理论与实践活动进行充分关联,从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充分运用、融合与实践理论,这在促进大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原则
(一)坚持学生本性原则
一般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把现实性视作认知与把握个体本质的重点所在,提出个体具备现实性本质特点,并提出个体并不是抽象物,更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且在日常生活与社会实践当中伴随社会关系改变而变化,个体本质并不会恒定不变,而是容易被社会关系所影响。诚然,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个体本质的研究对思政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启示,需要教师以学生为根本进行教育改革工作,坚持以社会为基础、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强化思政教育改革实践的贴合性。思政教师以个体的本质理论为基础,能够充分实现立德树人任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和育人为本的原则,为了可以确保所有学生均在思政教育当中有所收获,思政教师可以在坚持生本性原则的同时进行分层教育,以一对一的思政教育取代传统一对多的模式,尽管在形式上而言并未实现一位教师只面向一名学生进行授课,但是在教育和学习体验层面却可以得到针对性教育成效。思政教师在开展分层教育之前,应全面了解学情,以此为划分学生层级打下基础,基于学生的学习反馈、发展规律、教育条件和成长动态等配置思政教育资源,促使所有学生均能提升思维、实践与创造能力,还能对个体、社会甚至世界产生深入且客观认知。
(二)坚持全面性原则
个体全面发展的问题囿于历史发展与阶级局限尚未获科学解释,传统的研究内容为马克思主义有效解决个体全面发展的有关问题打下了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提出,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意义在于顺应社会劳动需求,如果没有劳动,个体与社会均将不复存在,也无法获得发展,所以个体需要全面发展智力和体力[3]。个体全面发展主要包括先天与后天这两类,道德修养和才能都能借助后天努力实现自由发展,而个性领域则被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定成真正自由的王国,因此个性发展也需是自由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还主张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应保持一致性,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推动个体全面发展。对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亦需要具备全面性,能够引导学生借助教育让个体才能、审美能力、志趣与道德修养等层面获得全面性发展,在此基础上延伸思政教育涉及领域,把劳育、体育、智育和美育等融入其中,在五育并举层面始终保持高度和谐与统一,帮助学生强化核心素养,掌握可以全面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构建大思政格局,促进高校能够实现思政教育目标。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要点
(一)高度重视理实一体化
一般来说,哲学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而实践是这场革命的核心所在,把实践视作哲学思想生成的基础条件,借助实践经验总结归纳解答人类社会如何产生以及社会生活本质为何等各项具体问题,全面厘清自然、社会与个体人的关系,让社会史分析与解读更加深入,披露社会演变的一般规律。诚然,科学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思政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也需要摒弃以往仅重视理论内容讲析的传统教育理念,应高度重视理实一体化,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科学实验、顶岗实习以及社会活动等过程中强化实践,借助实践充分认知客观世界与自我,依托实践经验明确本质,并对个体言行、价值观与理想等层面产生影响,从而实现在实践活动中完成大学生思政教育各项任务的根本目的。
(二)以发展眼光看待问题
所谓发展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中和发展内涵、目标、本质与要求有关的整体看法,帮助人类正确把握发展规律,从而为人类正确认知和改造世界提供支撑[4]。马克思主义理论基于宇宙观的维度阐释了发展学说,并在宇宙范畴内针对自然界、历史与精神世界发展进行说明,这有效提升了发展观深度及广度,也解决了传统发展学说存在的片面性问题,在批判德国古典哲学体系的同时建构新的发展观。诚然,发展观的生成与其运用,能够对思政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启示,引领教师以发展眼光看待思政教育改革与创新问题,规避陷入既定框架中产生自我封闭的问题,首先基于国家层面,从思政教改总体规划的视角出发立足于宏观创新争优,以国家政策为基准促进教育发展,其次基于高校教育现状,揭示自身教育发展一般规律,由浅至深地做好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工作,正确认知教改工作难以一劳永逸,时刻将提质增效作为主导方向准备创新实践,及时消除限制思政教育长效发展的要素,从而确保思政教育改革和创新一直在路上。
(三)强化思政教育说理性
众所周知,辩证唯物主义表示个体对客观世界和世界发展一般规律生成的正确反映隶属客观真理,在个体认知和改造世界的具体过程中,个体往往会生成主观思想,实践把主观思想和客观世界充分联系,帮助个体借助实践活动检验真理,把传统只存在于认知论层面的内容引入真理范围进行探讨,以存在论和真理论为依托对具体内容展开科学分析,换言之,未通过实践检验的具体内容并不是真理,在某种程度上会干扰个体认知和行为。为了让思政教育内容可以被学生群体充分接受,思政教师应强化教育说理性,把实践视作学生和思政知识形成联系的重要纽带,与此同时以客观事实讲解理论性内容,借助时事政治强化思政教育共鸣,灵活应用发生在大学生周围的真实事件,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辨析,进而为其追求真理供给有效抓手,最终实现思政教育核心目标。
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一)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革新思政教育内容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尚存在侧重理论和轻视实践的问题,大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并充分接受思政理论内容,也并未深入探究理论性知识,形成缺乏探究兴趣和热情的情况,思政课堂变成教师独角戏,大学生参与程度普遍较低,这一现象对其学习和发展造成阻碍。对此,思政教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依托丰富、革新教育内容,把社会生活、市场经济、时事政治以及先进科技等多领域内容渗透到思政教育中,以大学生可以理解且熟悉的内容替代抽象化的思政理论。“四史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具体体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在思政教育中渗透“四史教育”内容,能够精准解答为何坚定党中央领导以及为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等重大问题,切实消除大学生内心疑惑,强化思想共鸣,优化育人质量。与此同时,“四史教育”内容具有人文性、客观性、积极性、真实性等特点,那些构成历史与见证历史的英雄人物、真实事件对大学生而言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将其融入思政教育,能够强化教育内容影响力和感染力[5]。除此之外,教师还应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引领,明确历史唯物主义育人观念,以此规避教育内容娱乐化、简单化与机械化,在严谨与严肃的真实历史事件中引导学生树立大历史观,拓宽自身视野,深入分析与探究马克思主义理论赋予我国特色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所在,以“四史”内容为依托深度分析思政理论,从而在丰富、革新教育内容的同时,落实思政教育实践目标创新。
(二)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思政教育方法
一直以来,马克思主义便主张实践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实践表明,单一化的教育模式难以引导学生实现持续性、全方位且个性化发展,并且还会在某种程度上消磨其求知欲,思政内容学习相对被动,难以建设教学相长的课堂,从而限制思政教育长效发展。对此,学校方面应针对思政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充分解决大学生难以主动、积极参加思政课堂教育活动的现实问题,延伸教育视野,深化教学改革,切实颠覆以往教师讲和学生听的教育形态,为大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强化自身核心素养提供支持。思政教师可以借助“五育并举”,把艺术人文资源合理转变成教育方法创新的根本动能,带领学生赏析、品鉴红色主题影视剧,包括《长津湖》和《南湖红船》等,为德育和美育融合并加深学生情感体验提供支持,让学生可以在感受艺术语言的过程中,借助旋律、色彩与光影掌握红色文化基本内涵,从而促进其主动传承和传播红色基因,在红色文化中不断学习对自身发展有所助益的思想和精神,在艺术和文化的多重熏陶中实现思政教育任务。诚然,网络发展为高校全面整合红色教育资源带来了有益条件,如果高校难以组织大学生到现场观看演出或者影视剧,便可以通过网络检索功能,搜集有助于思政教育顺利开展的视频和音频等资源,并组织大学生进行合作表演、探讨与评价,把网络资源作为学生自主学习思政内容的方式,让他们能够真正解放思想、手脚和眼睛,借助艺术的启发感知所学知识。
(三)依托马克思主义理论完善思政教育体系
一方面,高校应联动家庭进行协同育人。借助与家长的沟通和互动,全面了解大学生成长背景,精准与客观分析其发展诉求、心理状态及成长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打下坚实基础,让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可以始终坚定育人为本原则。另一方面,高校应在政策文件引导下实施思政教育活动,彰显具备国家特色的教育发展特点和优势,保证学生可以强化品德修养、加强综合素养、厚植家国情怀以及增长专业知识见闻,贯彻落实国家政策构建马克思主义二级学院,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大思政体系,在校园文化、建设实训中心、社团活动以及课程开发等环节充分发挥教育功能疏通渠道,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始终为思政教育革新带来积极影响。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时代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能够有效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对此,思政教师应坚持生本性原则与全面性原则,并把理实一体化、以发展眼光看待各类问题、强化思政教育说理性视作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要点,与此同时创新思政教育内容、方法及体系,从而有效提升思政教育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