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健健脾祛湿活血通络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颈动脉斑块经验*
2023-03-22贺明玉刘健方妍妍孙艳秋王帆帆李旭韩琦
贺明玉,刘健,方妍妍,孙艳秋,王帆帆,李旭,韩琦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合肥 233031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为基本病理改变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可累及全身各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研究发现,约41%的RA患者存在颈动脉斑块[2],相关性分析发现,RA病情活动、病程、高炎性反应状态、关节外脏器受累等是RA合并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3-5]。
RA归属于中医学“痹证”范畴,是由于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人体,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疾病,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重着、酸痛、麻木、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胀灼热、僵硬变形为临床特征,轻者病在肢体,重者侵犯内脏[6]。颈动脉斑块中医称之为“颈部脉痹”[7],是由于脏腑阴阳失调,正气不足,风寒湿热毒邪侵袭血脉致血液凝涩,脉道闭阻而引起的以肢体疼痛、无力,肤色变黯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8]。因致病因素相似,RA和颈动脉斑块常合而为病。刘健教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坚持“从脾治痹”,辨证论治,对RA合并颈动脉斑块的诊治积累大量经验,现将其思想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1 正虚为本
《灵枢·百病始生》曰:“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普济方》指出:“夫风寒湿杂至,合而为痹,皆因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而成痹也”。正气充盛,邪气无从入侵,正气亏虚,邪气才可趁虚而入。刘健教授认为,正气在痹病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常,病后、产后体虚导致营卫失调,邪气趁虚而入;气血、津液不足,筋脉骨骼失于濡养,屈伸不利;气虚推动无力,血停成瘀,津液停聚,聚而生痰,痰瘀互结,痹阻经脉而成脉痹;日久损及肝肾,经络失养。而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的根本原因是脾胃虚弱,运化无力,气血营阴生化不足,迁延日久,正气耗损益甚,经络失养,正虚邪恋,迁延不愈。
2 邪实为标
《临证指南医案·痹》云“痹证,每以风寒湿之气杂感主治。”“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或骤然气候变化,超过身体适应调节能力,加之日常起居调摄不慎,居处环境寒冷、潮湿,导致外邪侵入肌腠经络,滞留于关节筋骨,气血痹阻而发。六淫盛极,化为邪毒,痹阻肌肉腠理、经络筋骨乃至脏腑。刘健教授认为,对于RA合并动脉斑块的患者,应注重外来痰浊之邪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3 痰瘀痹阻为病理关键
《类证治裁·痹论》曰:“痹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杂病源流犀烛》载:“风寒湿三气犯其经络之阴而成痹也……入于血则凝而不流。”《医林改错》载:“因不胜风寒湿热,邪入于血管,使血凝而为痹。”素禀脾虚,或膏梁厚味滞碍脾气,谷不化精,痰浊内生;痹证既得,六淫之邪充斥经络,邪留日久,寒凝湿停为痰,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痰瘀形成,又阻滞经络,壅遏邪气,痰瘀邪气相搏,经络气血闭阻,渐趋加重。故而,痰浊瘀血停滞,经络气血不通是痹证发病的病理关键。
刘健教授认为,痹证的病机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虚为主要病机特点,痰瘀痹阻为病理关键。强调脾虚在痹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脾主运化,主升清降浊,脾胃受损,运化失常,水液代谢失调,停滞脉内而成湿,湿聚成痰,痰浊伏于脉内,阻碍气血运行,血脉不通,而成瘀,痰瘀互结而成痹。此外,脾之运化失常,影响水谷运化,饮食之膏粱厚腻无法升清于上,沉积秽浊于脉,病理产物累积过多,造成患者血中脂质升高,脂代谢异常,动脉斑块形成[9-10]。此外,痰瘀互结激发了血管的炎性反应,加剧了动脉斑块的形成[11]。
治则治法
刘健教授强调在痹病的治疗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条原则:①时刻固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保得一份胃气,便增加一份生机”。脾胃强健,气血充盈,筋骨关节得以濡养,纳化正常则水湿得以运化,内湿不存,外湿得化。此外,痹证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等,往往损伤脾胃,而出现胃脘不适的症状。因此,痹病的治疗当着重于健脾。②治痹以通为要。痹者闭也,经络闭塞,气血凝滞,血脉不通,不通则痛,伴随痹证的全病程。邪实者,治以祛邪通痹,并有祛风、除湿、清热、散寒之不同;正虚者,治以补虚通痹。瘀血阻闭者,治以化瘀通痹。③扶正与祛邪并举,在痹证发病多本虚标实,机体正气亏虚,风寒湿等外邪乘虚侵袭,虚实夹杂,发为痹病。故治疗时,应当在祛邪的基础上,辅以健脾胃、补气血、温阳滋阴等扶正之法。且祛邪之剂多辛温宣散,走而不守,单纯祛邪易有邪去而复来之弊,扶正御邪,方能使药力增强,疗效持久。
病案举隅
患者,女,63岁,2017年4月27日初诊。主诉:四肢大小关节疼痛30余年,加重伴胃脘不适3月。现病史:患者30余年前产后出现四肢大小关节酸痛不适,遇风受寒加重,保暖后好转,未予重视。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时轻时重,伴胃脘灼热,胀痛不适,2013年6月19日在省立医院查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到多家医院诊治,效果不佳。近1年无明显诱因下再次出现四肢大小关节疼痛,颈项腰背酸痛不适,晨僵约15min,活动后缓解,伴口干,心慌,五心烦热,胃脘灼热,胀痛不适,自行口服“祛风湿”中成药后感胃部疼痛有所反复,纳食不馨,为求进一步诊治,至刘健教授门诊处就诊。刻下症:双手小关节疼痛,晨起明显,活动后缓解;双腕、左肩及双膝关节疼痛,肿胀灼热。颈项腰背酸痛不适,胃脘胀痛,头晕头痛,耳鸣,眼花,视物模糊,口干。查体:颈肌紧张,压痛(+),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双腕关节压痛(+),活动可;左肩关节压痛(+),抬举稍受限;双膝关节压痛(+),屈伸不利。舌淡,苔薄白,脉细涩
辅助检查:2017年4月27日,颈动脉血管二维超声示:双侧颈动脉内径不宽,内中膜厚(0.09cm),不光整,左侧颈总动脉分叉处探及0.51cm×0.25cm大小的低回声斑块,管腔未见明显狭窄。多普勒及能量图超声:上述动脉血流通畅,可见充盈缺损,未见狭窄血流信息。提示双侧颈动脉硬化伴左侧硬化斑块形成。椎间盘CT平扫示:①C3/4,C4/5椎间盘突出;②颈椎退变。省立医院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合并颈动脉斑块,中医诊断为痹证,证属脾虚湿盛,痰浊血瘀,治以健脾祛湿,活血通络。处方:薏苡仁,威灵仙,炒谷芽,炒麦芽,淮山药,郁金,法半夏,陈皮,川朴,川芎,丹参,鸡血藤,青蒿,天麻,钩藤,石决明,野菊花,3剂,单味颗粒,早、晚分服。新风胶囊1盒,3粒,tid。
2017年4月30 日二诊。患者诉服药后无不良反应,头痛头晕缓解,关节疼痛稍减轻,胃脘胀满未见明显好转,守4月30日方,去野菊花,加延胡索、香附、建曲。4 剂,继服。新风胶囊1盒,3粒,tid。
2017 年7月6日九诊。患者诉脘腹胀满、嗳气频作、不思饮食、身体倦怠、神疲乏力,守4月30日方加藿香、佩兰、白扁豆。7剂,继服。新风胶囊1盒,3粒,tid。经多次复诊,刘健教授辨证施治,根据患者反馈及临床查体,及时调整用药,在原方上加减。烦热,夜寐不安时加用夜交藤、黄芩以安神清热;脘腹胀满较甚者,加用大腹皮、丹参以宽胸理气行瘀;肢体关节疼痛较甚时,加用蒲公英、川芎以活血化瘀,通利关节;天气变化致头痛头晕加重时,加用藁本、白芷以祛风散寒止痛。
2019年6月6 日,复查颈动脉血管二维超声示:双侧颈动脉内径不宽,内中膜厚(0.09cm),尚光整,未探及明显斑块回声,未见血管管腔狭窄。多普勒及能量图超声:上述动脉血流通畅,未见充盈缺损及狭窄血流信息。提示双侧颈动脉未见明显异常。
按:刘健教授认为RA患者伴有持续的全身慢性炎症反应,从而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易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生与机体的炎症反应、脂代谢异常以及抗风湿病药的影响等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既往的研究[10]也表明RA患者存在脂蛋白代谢紊乱,主要表现在HDL-C、APO-A1降低,LDL-C、APO-B升高,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的紊乱是RA脂蛋白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其病机主要为“脾气虚弱”,并与“湿、热、痰、瘀”等因素密切相关,临床上呈现着“脾虚湿盛、痰瘀互结、虚实夹杂”的特点。“脾胃虚弱、湿浊内生,气血不足、营卫失调,痰瘀互结,脉络阻滞”,中医证候呈现“脾虚湿盛、虚实夹杂”的临床特征[12-13]。“脾为生痰之源”,脾气虚不能运水,水液得不到布散,停滞于体内产生痰湿,体内痰湿阻滞使经络、骨髓中血液运行失常,饮食之膏粱厚腻无法升清于上,沉积秽浊于脉,病理产物累积过多,造成RA患者血中脂质升高,脂代谢异常[14]。故治疗时多在健脾利湿的基础上兼以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我院风湿病科研制的复方雷公藤制剂新风胶囊由雷公藤、黄芪、薏苡仁、蜈蚣组成。黄芪具有益气健脾的作用,不但能缓解RA患者的关节症状,对脂代谢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有研究表明[15],黄芪的有效成分黄芪多糖能明显降低高脂血症大鼠的TC、TG、LDl,升高HDL,改善其脂质紊乱状态。薏苡仁利筋祛湿,舒筋骨拘挛,止骨中疼痛。蜈蚣具有通络止痛之功效,能改善微循环,缓解RA患者关节晨僵及肿胀症状。此外,蜈蚣还可以通过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刚性、抗血管生成的作用。雷公藤具有止痛之功效,同时具有调节脂蛋白的代谢作用[16]。
针对此患者的病情,刘健教授分析脾胃虚弱为其致病根本,脾虚湿盛为发病关键。RA患者正气亏虚,无力祛邪外出,因而病程日久,迁延不愈,治疗时须健脾利湿之中兼顾扶助正气。故以薏苡仁、淮山药、炒谷芽、炒麦芽健脾除湿以治本; 脾虚化生痰浊,影响气机,以陈皮、川厚朴、法半夏理气健脾以化痰浊,降逆和胃、消痞除滞; 威灵仙辛散温通,性善走窜,《药品化义》谓其“性猛急,善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既可祛周身肌表之风湿,又能通上下经络而止痛,为治风湿痹痛之要药;长于行胃脾之气的陈皮,既可燥湿健脾,其所含成分橙皮苷可降低高血脂大鼠TC、LDL-C水平,升高HDL-C水平,而其苷元橙皮素可促进Apo-A1介导的胆固醇外流,进而增加 HDL-C 水平[17]。同时,补虚药中酌加麦芽源于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言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药之辅佐品”
祛湿药可耗伤阴液,且患者有口咽干燥的症状,故用青蒿养阴清热;气滞血行不利而致血瘀,故以川芎、丹参、鸡血藤活血化瘀通络,配以理气化痰之郁金、陈皮、半夏,则气行、痰浊瘀血俱除。活血化瘀药川芎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张介宾《景岳全书》言其为“气中之血药也”故而能“散风寒,治头痛,破瘀蓄,通血脉,解结气,逐疼痛,排脓消肿,逐血通经。”对中药川芎的药理研究发现[18],川芎中所含的机酚酸类化合物阿魏酸(72)可以显著改善血液流动性,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脂,预防血栓形成,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绿原酸则能调节GPI参与葡萄糖代谢过程,降低T-CHO和LDL-C的氧化从而降低RA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丹参“专调经脉,理骨筋酸痛,生新血,去恶血。”具有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血瘀和养血生精等作用。研究表明[19],丹参还具有抑制血小板黏附、降低血黏度、改善微循环等药理功效。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为“气中血药,理气之外有散瘀作用,故气血郁结,用之最宜”倪朱谟《本草汇言》言:“郁金,清气化痰,散淤血之药也。其性轻扬,能散郁滞,顺逆气……心肺肝胃气血火痰郁遏不行者最验”且吴尤娇等[20]通过研究发现毛郁金乙醇提取物可降低大鼠TG、TC和LDL-C的含量,提高HDL-C含量,具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
患者头疼头晕,耳鸣、眼花及胃脘胀满不适等症状,是由于颈动脉斑块形成,痰浊瘀血痹阻经脉,上不能濡养头目,下可引起的脾胃功能紊乱,故治疗时以天麻、钩藤、石决明平肝潜阳以缓其头晕头痛、耳鸣之症;以野菊花清肝明目;至7月复诊。因天气渐热,暑气渐重,饮食不慎,湿阻中焦,故改原方,加入具有化湿解暑,和中健脾止呕作用的藿香、佩兰、白扁豆。以上皆体现刘健教授“从脾论治”的思想。
经诊治,现患者四肢关节、颈项背部以及胃脘疼痛不适症状明显缓解,颈动脉斑块消失,门诊随访。
结 语
目前,对于RA的治疗药物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糖皮质激素、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及生物制剂等。但其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较明显,患者大多不耐受[21-22]。中医治痹,主张辨证论治。刘健教授围绕RA合并颈动脉斑块脾虚湿盛、痰浊瘀组的病机,以健脾祛湿、活血通络为大法,从脾论治,整体调节,联合配伍,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延缓病程发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