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音乐教学多元文化渗透途径探析

2023-03-22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杭海云

新教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音乐作品音乐文化

□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中学春江分校 杭海云

音乐旋律是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更多文化内涵,通过音乐旋律、歌词传递的是文化元素。小学生对节奏感强、欢快的旋律接受度高。在音乐学科教学时,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认知水平、接受能力等,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做针对性教学设计,适当组织渗透多元文化元素的活动和训练,让学生在接收音乐知识的同时,拓宽音乐认知水平,感受多元文化的熏陶,提升音乐学科综合素质。

一、教材渗透,激活生本文化思维

小学音乐教材中融入了大量多元文化元素,教师深入教材,对接地域文化,挖掘适合当前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方案设计。多元文化不仅需要强化民族色彩,还要注重中西结合,有效激活生本文化思维。

1.对接地域文化

小学音乐教材涵盖了不同地域和国家的文化元素,不同的地域具有各自不同的地域风情,典型的地域划分就是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东方音乐和西方音乐表达音乐的乐器也各不相同,东方音乐的乐器代表有二胡、古筝、琵琶、唢呐等,西方音乐的乐器代表有钢琴、小提琴、长号、击打乐器等。不同的乐器带来的是不同的文化体验,山东的质朴、江南的优美、陕北的豪爽等,都能通过乐器表达、传递。

在教学苏少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花儿与少年”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花儿与少年”的视频资料,吸引学生的关注,并引导学生思考这首歌曲的特点。学生普遍回答高亢、嘹亮。教师适时介绍歌曲的背景资料,以及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并提出思考问题,“花儿”是什么意思?学生展开思考,有的回答就是歌曲里四季的花,花草的花,有的回答是指女孩。教师分别介绍“花儿”的两层含义,并播放不同版本的“花儿与少年”,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乐曲优美旋律,分辨出乐曲中两种不同的情绪。教师通过听、想、唱、比等多种教学形式,带领学生感受乐曲的两个主题在情绪、节拍、旋律、歌词等方面的不同表现,体验独特的民歌韵味,了解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区的地域文化。

2.强化民族色彩

小学生对流行音乐、卡通音乐抱有浓厚兴趣,却对民族音乐了解甚少。考虑到这点,新的音乐教材中加大了民族音乐的比重,为教师提供了传承民族文化的教学素材。在每一部民族音乐的作品中,都有专属的文化个性,通过不同民族音乐中多元文化元素的对比,让学生清晰、直观地感受到各民族文化的个性,以及文化内涵。学生在特定的音乐场景中领略各地、各民族的风情,了解中华民族是由这文化各异的五十六个民族组成,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师借助多媒体的音频、视频、文字等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聆听、演唱、欣赏中,体会歌曲特点。如教学“我的祖国是歌乡”时,教师以问题引入教学内容,大家都知道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那么都是哪些民族,大家知道吗?学生纷纷展开讨论,并积极回答,教师对学生的答案给予肯定。教师适时播放“阿里山的姑娘”,展示台湾高山族的照片,并介绍台湾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高山族的生活习俗、民族特色等,激发学生对高山族的探索欲望。教师再次利用多媒体展示“我的祖国是歌乡”,引导学生参与歌曲的聆听、演唱、伴奏、舞蹈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积累艺术表现,培养自主探索、团队协作的能力。

3.注重中西结合

学生对于西方音乐并不陌生,很多学生参与了诸如钢琴、架子鼓、小提琴等乐器的学习,对世界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肖邦等也有所了解,但对西方文化知之甚少。教师针对这一现象,优化教学方案,适当引入世界名曲的欣赏,并对音乐背后深远的文化加以诠释,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能力。

曲调流畅、情绪欢快的歌曲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铃儿响叮当”就是具备这些特征的美国歌曲。在教学“铃儿响叮当”时,教师利用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歌曲描绘的景象,利用直观的影像对学生形成感官冲击,带领学生感受孩子们热情奔放、活泼好动的性格,理解歌曲所抒发的对美好生活热爱的真挚情感。强烈的感官冲击下,学生能用欢快的情绪演唱这首歌,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师组织电子琴弹奏和合奏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音乐活动的感受,促进学生的合作协调能力的发展。教师介绍这首圣诞歌曲,并适时引入我国新年相应歌曲,引导学生对比中西方新年歌曲的各自特点和相同之处,提升学生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的认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表现力。

二、活动渗透,强化生本文化体验

在小学音乐学科教学时,老师适当组织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筛选、优化适宜的演绎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活动中融入生活内容,增强学生生活认知、感受,组织创新创编活动,拓宽学生的思维维度。老师通过实践活动的渗透,强化生本文化体验。

1.优化演绎活动

学唱依旧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依据学生的歌唱能力、理解能力、认知水平等学情筛选适宜演绎的音乐作品,并对学生进行分组,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音乐作品的演绎。对音乐作品的演绎,不只是学唱,教师适当融入音乐的背景和相关文化元素,学生分配角色扮演相应的人物、事物,加上旁白音乐创作背景。新颖的音乐剧演绎,有效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期待。

小学生对情景剧演出比较热衷,喜欢扮演各种角色,乐于参与演绎活动。在教学第三单元“捉泥鳅”时,教师采取激趣导入的方式引入课题,介绍这首富有浓郁田园风味的台湾校园歌曲。学生反复聆听、学唱这首歌曲,体会雨后孩子要去捉泥鳅的急切心情,与在大自然中嬉戏的愉快情绪。教师分配角色扮演,有的学生扮演旁白,有的学生扮演孩子,有的学生扮演泥鳅,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参与活动方式,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体验“捉泥鳅”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和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师通过组织多种实践演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审美,深入体会音乐作品所抒发的情感。

2.融入生活内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触及音乐的机会众多,不管是电视节目的片头曲、片尾曲,街头播放的网红歌曲,还是学校组织的节日庆典上的歌唱表演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文化的魅力。教师做创新教学设计,在课堂学科教学时,融入生活中的音乐内容,并对这些作品的文化要义做剖析,激发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同时,汲取音乐作品的文化营养。学生在对熟悉的音乐作品感知和学习中,完成音乐文化的洗礼。

学生对自然现象有相应观察经验,能够轻松模仿,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融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把生活认知与音乐课堂相融合,深入感受音乐文化。如教学“雷鸣电闪波尔卡”时,教师以播放这首作品的B段a部分音频的方式开始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感受这是什么样的天气,学生能够轻易分辨出打雷、闪电、大雨等。教师继续播放这段音乐,要求学生捕捉音乐中的闪电和雷声,找到节拍规律,并对学生进行闪电和雷鸣的分组,闪电组负责拍手抓闪电,雷鸣组负责跺脚模仿雷声。学生学习兴趣高涨,能够准确抓住节拍,教师适时导入镲和鼓来模仿闪电、雷鸣,学生能够轻易上手。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利用镲和鼓奏法的音色特点,能够形象生动的描绘出大自然中风雨交加、电闪雷鸣的景象。

3.创新创编组织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教师适当组织创编活动,组织学生运用各种音乐材料创编新的音乐作品。小学生的创编活动需要从模仿开始,由易到难地进行创编学习。教师创新教学设计,从模仿到即兴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创编歌词是音乐创造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学唱新歌、熟悉新歌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由创编。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教学“打麦号子”时,教师播放这首歌曲的视频,带领学生欣赏、感受这首歌曲描绘的场景。再次播放时,教师在衬词处加上打麦的动作,学生逐渐找到规律,熟悉衬词的位置。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一组念领的部分,一组念衬词,加打麦的动作。学生通过合作完成实践任务,能够深入感受到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充满劳动热情。教师留出充足时间,供学生自由发挥“打麦号子”的创编活动,学生在热烈的劳动情景中,创造出不同的号子内容,基本概括了农事号子、船渔号子、工程号子、搬运号子。教师对学生创造成果给予正面肯定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力。

三、训练渗透,促进生本文化内化

教师适当增加音乐训练机会,通过传统音乐的鉴赏、流行歌曲的关注、网络作品的推荐,磨炼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体验音乐的魅力,感知音乐作品中蕴含的文化要义。

1.鉴赏传统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承载着中国数千年音乐文化历史的沉淀,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传统音乐的鉴赏时,让学生先了解音乐的文化背景,挖掘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文化渊源,适时融入传统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良好的师生互动是顺利推进课堂教学的关键因素,教师为学生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升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如对《太阳出来喜洋洋》这首歌曲教学时,教师选择活泼、不怯场的学生上台,运用一些夸张的表情和动作,表达歌曲中的人们对太阳出来的喜悦心情,不畏豺狼的勇敢精神,和一山又一山砍柴的勤劳品质。在基础教学完成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挖掘这首四川民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四川的地理环境、民族的特色等,深入感受歌曲中抒发的不畏艰险、辛勤劳动、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四川人民愉悦自得的生活态度。

2.关注流行歌曲

在日常生活中,流行音乐充斥着大街小巷。流行歌曲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音乐,有许多旋律欢快、歌词易懂的流行歌曲受到学生推崇。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教师对流行音乐持正视态度,从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出发,筛选富含积极向上能量的流行歌曲为教学内容,提取流行音乐文化元素中的积极能量,并做相应教学设计,使学生的心理认知与相应文化接轨,获取更多积极的激励和鼓舞。

小学生受流行音乐文化的影响,有喜欢的流行歌手,会模仿歌手的一举一动和唱歌特色。健康向上的行为可以学习,但盲目地追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如教学七单元“送别”时,教师将流行歌曲引入课堂的教学,比如,播放同样表达离别之情的歌曲《栀子花开》,引导学生感受歌中离别的难舍和对时光飞逝的无奈之情。教师适时以何炅为例,介绍明星、歌手的慈善行为,武汉疫情时,及时伸出援手的明星,工作认真、努力,为了自己的梦想脚踏实地去追寻的精神等。教师将一些积极向上的歌手的励志故事渗透到音乐教学中,为学生树立优秀的榜样,培养学生是非观、价值观。流行音乐的精细筛选及合理利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

3.推荐网络作品

在小视频充斥着网络的时代,网红歌曲因朗朗上口、热度高而受到众多小学生的追捧,但其中不乏“三无产品”,影响着小学生的三观。教师对这些网络歌曲进行梳理、筛选、整合,选择适宜小学生发展的网络作品进行延伸音乐训练,培养学生接收多元文化的熏陶。教师开发教材之外的教学资源,挖掘多元文化元素,为学生创造更多音乐文化渗透的契机,提升学生的审美观。

网络歌曲曲风更为自由,内容通俗易懂、范围广、原创较多,为教师提供了大量教学素材。如教学《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时,教师对教材进行分析,这首歌曲是影片《铁道游击队》的插曲,表现的是中国人民勇敢无畏,抗击侵略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师通过网络搜索同是抗战体裁的《游击队之歌》,这首歌节奏活跃、富于变化、曲调轻快、充满旺盛的活力,具有鲜明的进行曲风格,能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通过两首歌的对比、分析,找出共同与不同之处,学习用声音表现歌曲的力度、速度、情感的变化,用歌唱的形式表现游击队员不畏艰苦的革命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教师通过红色歌曲的融入,引导学生了解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品质。

教师创新教学设计,通过合理设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推广民族音乐、分配课堂资源的教学手段,在音乐学科教学中注重渗透多元文化,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深入解读,不仅有效传承音乐文化,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教师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增加音乐实践组织活动,延伸音乐鉴赏、体验训练,为学生拓宽音乐思维、掌握音乐技巧、提升音乐审美创造条件。

猜你喜欢

音乐作品音乐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年味里的“虎文化”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谁远谁近?
雷晓伟音乐作品选登
音乐
辨其体、感其韵、品其意——基于“曲式”的音乐作品阅读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