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教育体系下宁氏京绣的传承与发展
2023-03-22樊毓彬霍楷
樊毓彬,霍楷
(东北大学 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9)
引言
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迫在眉睫。刺绣是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随着封建社会的经济不断发展,绣种遍地开花,但刺绣需要耗费绣工大量心血和精力,相沿成例为达官贵人所有;京绣就是这样一种为王公贵族所用的绣种,从辽时一路发展至明清达到高峰,吸取苏绣、蜀绣、湘绣等诸多绣种,以在北京为中心的地方绣种上发展起来的皇家工艺,凝聚着数百年来中国匠人之心血,亲历着中国古代服装文化的成长。但是,京绣并没有被列入中国四大名绣之中,在目前的传承和发展中较为弱势。
1 双创京绣、互利多赢
1.1 大众创新是现状
近年来,国家对于创新创业十分重视并组织大学生进行创业活动和创新课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 号)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教育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高等生源教育的全过程中,着力于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创新创业时代的显著特点是数字化,同时也是当下及未来非遗保护与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党的十九大将“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一个部分写进报告中。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2]。
1.2 京绣亟待关注
京绣,又称“宫绣”,位列“燕京八绝”之一,是北京地区围绕皇家而形成的传统刺绣技艺;以北京地区本土刺绣为基础,融各地优秀绣种之所长,具体有戳纱、铺绒、钉线、网绣、平金、堆绣、穿珠、十字挑花等绣法[3],最终形成了独有的艺术风格。宁氏京绣历经四代传承,于2014 年列入我国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是我国京绣的重要派别之一。在当代社会文化的变迁中,尽管国家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保护政策已对宁氏京绣的保护给予了肯定和支持,但是关注京绣的人群依然不是普罗大众,其在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融合及其宣传推广方面仍存在很多困难,亟待社会公众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与群策群力[4]。京绣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其传承必要性不言而喻。无疑,京绣现代化传承发展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新思路。
1.3 非遗双创、互利多赢
培育人才需要“慢工出细活”,培养一名成手京绣绣工也需要数十年,即便在双创教育被提出几年后的现在,双创教育仍然被教育界所认可,而挽救非遗文化为双创教育打开新思路。新时代大学生具备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品质,由于国家教育方向指引,其对国家非遗文化高度重视,文化自信达到空前高度,京绣应吸纳优秀人才实现自身发展进一步实现再创造,自觉进行文化“双创”传承。诸如京绣的文化精华为高校提供课题新思路,为高校双创人才提供创新新路径,在推动学生双创教育之间实现京绣亲民推广,进而推进大众文化自信,最终实现多方共赢[5]。
2 危境:宁氏京绣传承之急
京绣是清代的宫廷刺绣,以雍容华美著称于世。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封建社会的崩塌,原本囿于王公贵族的京绣技艺只能被迫转入民间,传承人也因为民间刺绣主体的刻板印象由男性转为了女性。历史的变迁使得京绣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京绣在诸位当代传承人中,宁氏京绣代表人刘秀花在2018 年被认定为“京绣”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宁氏京绣是京绣家族中的主要一支,其传承自清宫造办处的杨、黄师爷、截至目前刘秀花这一代,宁式京绣传承已经是第四代,四代代人的口手相传、不懈努力和坚守,默默延续着京绣艺术这一璀璨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在面对蓬勃发展的创新创业时代,像刘秀花这样的坚定文化传承者所秉持的京绣技艺却遇到了不小的传承困境和挑战[6]。
2.1 本身难点
2.1.1 收徒不难,但却缺乏传承力
近年来,京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政府大力扶持。但学习京绣从来就不是一项一蹴而就的事,宁氏京绣第三代传承人“蝴蝶宁”宁国玺先生做学徒长达七年半,第四代传承人刘秀花则是近六年,学艺之艰苦及学艺时间之长使不少京绣学习者中途退却。在现代喧闹的社会中,生活节奏不断加快,愿意沉下心来学习京绣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2.1.2 收徒不难,但却缺乏创新力
在京绣长期发展历程中,宫廷绣和民间绣不断地有机结合,传承人对繁琐的宫廷绣进行整合和创新,但目前设计京绣图案的人非常少。京绣图案设计对于设计师的要求非常高,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京绣设计的特有行规,还需要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领悟京绣的艺术内涵。对京绣不够深刻了解的人是无法做出优秀的京绣设计的。
2.1.3 收徒不难,但缺乏应用空间
据宁氏京绣第四代传承人刘秀花所说,虽然宁氏京绣这一脉牢牢掌握了当年很多绣法,但常用的圈金绣、平金绣、盘金绣(多用于龙纹绣制、需使用金线)等,使用频率较为低下。京绣作为旧社会贵族日常服饰专有绣种,从绣品图案、绣品用料、绣品技巧等多方面来看,本不属于“平民非遗”,在发展和传承过程之中,身为“贵族非遗”的京绣本就缺乏亲民性,缺乏非遗快速发展所必要的土壤和温床。
2.2 社会难点
从社会角度看,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使得京绣依存的传统文化受到不可小觑的冲击。经济高速发展引导多元文化快速融合、交汇,外来文化占据市场主流,以小看大,从IP 设计方面看,米老鼠、哆啦A 梦、铁臂阿童木等形象在90 后成长过程中独占鳌头,影响这一代人的审美。这种现象一方面导致国人对本国文化的不自信,并进一步痴迷他国文化,更甚者对“母文化”健康造成严重“污染”;另一方面对外来文化过度关注,进一步导致如京绣一样的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轻视或流失。近五年来,这种极端追求外来文化现象稍显弱势,但部分年轻人仍然崇尚过“洋节”,盲目推崇外来文化,缺乏文化自信,轻视本国优秀文 化思想。
2.3 市场难点
一针一线织就的京绣绣品属手工作品,在大机器工业生产横行的现在,京绣这种耗时耗力的手工艺品本就不占有优势。出于成本考量,京绣在其运用最多的服饰类产品之中鲜少被应用,哪怕需要刺绣工艺也大多采用机绣,京绣工艺难以被机器绣制,而手工制作则使成本激增。再者,在手工刺绣市场之中,人们更容易采纳苏绣、湘绣、蜀绣等在封建社会人们更容易接触的、在民间更闻名的绣种。在市场化主导之下的京绣制品品种趋于单一,传统图纹在一定程度上趋于弱化。清朝的宁氏京绣以绣龙袍、文武补子为主,但今天京绣对于现代服装涉猎实在稀少,民众对京绣服饰更是渐趋渐远。来自宫廷是宁氏京绣最显著的优势,但在现在的市场之中却成为其传承困难、适应性低下的重要因素。
3 转机:时代赋予发展机遇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尽管创新创业时代给宁氏京绣带来了莫大的危机和挑战,对京绣传承和发展造成一定威胁,但数字化以其数据性、连接性、互动性、多样性等为优势,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已逐渐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
3.1 政策机遇——良性保护和支持
我国在2004 年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之后,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看重程度节节攀升,于2005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并通过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2011 年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十四五”中对非遗保护进行进一步规划。国家刺绣国旗、国徽、十大元帅服都是由宁氏京绣第三代传人宁国玺受国家任命所完成的,在建国后第四代传承人刘秀花为国家献礼《九州同庆》《九龙壁》《腾飞中华》等京绣作品,宁式京绣绣品也会被当作国礼送出。宁氏京绣可以在2014(第四批)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足以窥见国家对于宁氏京绣传承和保护的重视。京绣也受到房山文化局、妇联等部门的关注,多次应邀参加免费培训,并得到相关部门的非遗奖励。
3.2 科技机遇——虚拟数字化技术蓬勃发展
从科学技术角度来看,大数据、互联网+、区域链、人工智能等已经走进人们的生活,数字化不仅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可见、可感的便利,在通过数字化手段保护京绣信息的同时也为非遗保护带来新思路和途径,恰如保罗·莱文森所言,一切新兴媒体的标志之一是任何人都可以参与进来[7]。首先,传媒主体的扩大化。人人都可以是“广播站”,随时随地对新鲜事进行分享和评论,推动信息的传播和流转。其次,传播途径多元化。当代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发生与以往有巨大不同,以中国故宫博物院为例,十几年前,想了解故宫博物院的相关知识必须通过实地考察和书籍查找来实现,但如今,故宫具有多种传播途径,如官方网站、微博官方号、微信公众号、自主开发科普类App、游戏类App、与各大卫视合作出品《上新了故宫》《我在故宫修文物》等等。京绣学习信息量很大,数字化保护可以将资源规范整理,且数字化受空间、时间、材料限制较小,有利于京绣工艺的研究保护和交流发展。
3.3 社会机遇——文创设计涌起热潮
文创产品是非遗保护和现代视觉设计的有机结合的最佳典范,文创将消费、创新、非遗 结合起来,在当代设计材料中佐以传统文化,集文化性、艺术性、商业性为一体[8];文创将非遗文化的光照进现实,受到欢迎并日益成为当代非遗创新发展的弄潮儿。毫不夸张地说,“无文创不成设计”,几乎每一件产品的成熟标志都是文创的产生。以近两年来的“网红”文创设计为例:“三星堆川蜀小堆”系列文创盲盒,在内容上融入蜀地文化,有川剧变脸、摸牌娱乐、蜀绣、蜀地茶艺表演等IP 设计,既饱含当地传统非遗文化,又贴切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审美,同时呈现川渝人民乐观安逸的生活态度。据调查,当下我国鲜有专为刺绣而建立的展览馆,大部分绣品展览都依托于各地博物馆,专为刺绣而生的文创项目就更加稀疏,大部分该品类文创都是摆件、饰品、丝巾等流于表面的作品,难道说,将绣品绣在不同的布块上就是文创了吗?应该并不是这样的。京绣想要在文创方向实现双创,定然要进一步在形式上思考。
4 结语
宁氏京绣传承经历数十年,京绣发展更是历经数百年,是中华文化之瑰宝。宁氏京绣凝结着宁国玺、刘秀华等诸多手工艺人无数智慧结晶。在发展高校双创教育的同时使京绣得到活态传承,同时还能提升高校学生的美育知识,树立大众文化自信,可以实现多方共赢。“高高在上”的京绣如何进行市场化、如何活态传承、如何融入校园教育等,无不有着很大的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