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学思践行”的范式研究与探索
——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3-03-22李凤
李 凤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 100042)
课程思政是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全部课程的自然融合,全体教师参与、贯穿教学全过程,润物无声地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思想政治课程(简称“思政课程”),前者是指各类各门课程全方位协同育人,不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学科、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环节。“课程思政不是课程,是一个理念,其主要功能是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我们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更不能在课程思政的口号下,移植思政课程的内容,在专业课程上大讲政治理论。[1]”
公共英语作为受众人数多、学时较长的一门基础课,教师必须深入研究如何在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素养同时,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融入教学全过程,本研究旨在建构“双高”建设背景下,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范式,以期课程思政在公共英语教学中落地,最大化地实现育人功能。
一 外语思政课程内涵
我国外语教育家文秋芳将外语思政课程内涵阐释为“以外语教师为主导,通过外语教学内容、课堂管理、评价制度和教师言行等方面,将立德树人的理念有机融入外语课堂教学各个环节,致力于为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2]”即外语教学和思政内容自然融入,不能“两张皮”,同时外语课程思政主要依靠外语教师来落地,外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品鉴不同文化价值,还要价值引领,帮助学生加深对自身文化理解,增强自信。
二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公共基础课的天然属性决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和思政课在教学目标、内容和育人价值方面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二者目标、内容和价值趋同,均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总目标
作为高职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教学要服务于高职教育总目标,促进学生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提高。教育部通过的《高等职业教育专科英语课程标准(2021年版)》规定课程目标[3]:一是进一步促进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职场涉外沟通、多元文化交流、语言思维提升、自主学习完善。尤其是多元文化交流和语言思维提升的素养培育目标与思政课程目标十分契合。譬如,如何帮助学生在汲取外国优秀文化精华的营养的同时,去其糟粕,自觉抵制拜金、享乐等腐朽思想的侵蚀?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面对国外敌对势力反动思潮的渗透,帮助学生识别西方国家媒体的片面之词,不实言论?在学习、了解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同时如何激发学生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斗志,以破解发达国家针对我国核心技术的封锁?如何在借鉴多种文明的优良传统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这些育人目标的实现,外语课程具有独特的优势,外语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加理解、尊重多种文明,更加认识深刻,文化自信。大学英语课程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都是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高度融合”[4],二者相互交织、重叠。二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一目标和思政课程目标完全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立德树人包括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热爱劳动、责任担当和诚实守信等优秀品质及弘扬工匠精神等。这些倾向于思政要素的品格既属于思政课培养目标,也属于高职英语课程培养目标,是实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的育人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向相行。
此外,提升学生抗压性、情绪管理和正确对待挫折等健康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学会相处等人际交往能力,提高学习者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工作能力、创新创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以及根据实际需要,获取资源,能识别、选择、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学习等综合素质属于高职教育总目标,英语课程在达成这些育人目标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
假如把英语学科育人目标和学生总体发展目标分割开来,会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也会忽略高职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优势所在。
总之,英语学科与思政课程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育人价值有交叉重叠,有许多共同之处。
(二)语言文化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
公共英语的教学载体是语言文化,归根到底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这就决定了在语言表达的同时,语言使用者和其受众有意、无意地带有自己的立场。高职英语教学涉及人文社科、时事热点和中外历史等诸多话题,如抗击疫情时中西方国家政府对待生命的态度、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等,这些承载着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语言素材反映了不同国家、政体的意识形态,因此,以语言作为载体传播文化,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
高职英语教学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均为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融合,目标均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趋同。语言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这些特点使公共英语教学与思政内容可以自然融合。
三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学思践行”思政育人的范式
本研究基于知行合一的理念,以教育部2021年5月评审的入选“全国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为实践研究对象,试图从教学设计、课堂引导学生思考到课外实践拓展、服务社会四个环节,多层次、多维度将课堂主阵地向课外拓展延伸,构建“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的“学思践行”范式,来探索英语课程思政落地的有效途径。
(一)学——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要想提升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效性,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教书”和“育人”有机统一。通过顶层设计,全方位育人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
1 顶层设计,整体协同推进课程思政
“总结过去10余年上海德育课程改革经验,最重要的经验是要提升德育实效性,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核心内容整体、科学、有序地融合进各学段、各学科。[4]”
在顶层课程体系设计中,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于全部高职公共英语课程中,构建横向和纵向贯通的课程思政体系。从纵向贯通看,要实现不同学段之间英语课程思政的整体推进;从横向看,实现特定学段内部课堂主渠道讲授和课内外语言实践活动、服务社会的整体合力。将国际时政、大国外交、人与自然和大国工匠等思政点融入英语课程,全面提升育人功能。
除了课程结构,还要通过师资培训、讲座和考评等多种手段,唤醒外语一线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加强外语教师育人的责任感。要明确外语教师承担着培育学生一切有利于其可持续发展、全方位能力的职责,是外语教育教学的重要功能。
2 大单元备课,英语教学与思政元素自然融合
按照年级大单元集体备课,把课程思政目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教师依据清晰的目标,新增国内外焦点、热点话题、学习强国每日一词,课后中外历史英文阅读拓展,整合、重组教材内容,在素材、话题、案例甚至例句的选择时,充分考虑教学的育人效果。
学校及上级部门要鼓励教师积极探索线上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开发与应用,尝试建立英语课程思政核心词库、素材库,上传英文视频与制作的配套课件。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科学防疫、脱贫攻坚,袁隆平及科比等名人事迹,以及建党百年庆典和大国工匠等现实案例,在其中加入爱国爱社会主义、坚定信心、保护自己、珍惜当下、工匠精神和敬业爱岗等思政内容,体现外语课堂的育人价值。
(二)思——提升学生思维品质,育人效果内化于心
“语言与思维本身密不可分,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价值引领是高职英语教学的天然使命。思维品质素养包括批判性思维和多元思维。[5]”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讨论、阅读时事新闻,对比分析史料中的事件,针对西方不实言论、片面观点,培养学生识别哪些是客观事实、哪些是个人观点的能力。识别西方国家的双重标准,不盲从、不盲信、不跟风,培育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入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轻易呈现问题结论,而是尽可能用学生自发的问题来挑战他们的潜能”[6],因为深度学习与思考才会让学习发生真正的迁移。通过引导、讨论、分析和对比,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实现价值引领。
英语学习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多元思维能力的过程,是站在中国看世界、站在世界看中国的过程。促使学生从多元文化共存的视角了解中文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持有多元文化的包容态度,能理性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明,实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引导学生认识文化的多元性,拓宽国际视野,从多元文化角度辩证地看待事物,吸收人类优秀文化中的精华,批判性地接受好的观点,做出公正合理判断、正确决策。
除了日常教学,各级各类英语比赛也会推动学生思维训练、价值引领。教师指导参赛选手分析、梳理题目,集中备战、强化思维训练,启迪学生心智,提高同学们的口头表达、思辨能力,引导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此外,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助力专业能力的提升。目前国内外许多比赛如数学建模、国际专业大赛,都立足于环境、贫困等许多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决这些问题,本身就很有育人价值。英语教师要努力为参加国际专业技能大赛的学生扫除语言障碍,发挥英语课程的工具性作用,与其他课程形成合力,协同育人。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迸发情感、付诸实践。
(三)践——语言实践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实践是架起认知与行动的桥梁。与课堂纯语言教学相比,实践教学会给学生更直观的体验,会让知识内化,转化为能力与行动。学科核心素养与思政并重的语言实践活动,要突显语言应用,可以是中外育训结合的教学,海内外顶岗实习,也可以是侧重讲述中国故事的实地参观、夏令营等等,这些活动无一例外都是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用中学”。下面以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的一些语言实践活动为例,其设计宗旨是提高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让信仰走进学生思想深处,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集体、爱劳动为主线,培育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统领,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1 充分利用首都的资源,增加“四个自信”
在暑期实践周或纪念日,充分利用首都的丰富资源如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建党百年庆典,抗日英雄纪念馆、京西红色基地、首都博物馆、中国民间艺术馆和故宫等,参与庆典活动或参观这些场馆等可以使学生在亲历和体验中,传承红色基因,启发思想、触动心灵,传播中国声音。依托国家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讨论,感受这些伟大成就中蕴含、彰显的“中国智慧”,洋溢的“中国力量”。
实地参观前,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英文版本的阅读并布置任务;实地参观时,学生用英文给外教或小组内成员介绍所见、所闻,用英文讲述中国故事;参观结束后,用英文向全班进行汇报。在回访中,学生反映这些语言实践活动让其深切感受到伟大祖国欣欣向荣,激发了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我国社会制度、国家的认同感,培育了他们的家国情怀、提升了文化自信。
根据湖泊保护管理的需要,分级制定湖泊保护名录,建立政府负责、分级管理的湖泊管理保护责任体系,实行湖泊管理保护绩效目标管理考核,充实管理人员,对相关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配备必要的巡查和管理设备,为湖泊的合理利用和高效保护提供必要的支撑和完善途径。
2 “做中学”——中外教合作的育训结合,弘扬工匠精神
源于2017年中德合作项目的育训结合,聘请有汽车专业背景的美籍外教和中教、大国工匠、实验课教师一起给学生在汽车实训室上课,使专业与语言学习融为一体。学生边听英文指令边动手修理汽车、与外教面对面交流,在优质语言学习环境中,自然习得外语表达,同时“观察、模仿师傅(大国工匠)而潜移默化习得技艺”[7]“师傅身上所具备的良好的理想信念、敬业精神、担当精神、创新精神、追求极致的工作态度、甘为人梯的奉献精神、不计名利的人格魅力等无形财富”,对日后学生成长为大国工匠们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7]。该活动注重多元师资整合,由英语老师、大国工匠和外籍教师等走进课堂、实训室甚至校外实训基地,汇聚多学科,打造优质师资豪华阵容。这种边操作边锻炼英语听说读写的中外育训结合,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3 全英文浸入式夏令营,拓展国际化视野,树立民族自信心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承接了北京市首批“7年制贯通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作为项目一部分,2019年暑期展开了连续10天的全英文浸入式夏令营活动,9名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卫斯理大学的教师承担教学任务,以活动、游戏和竞赛等形式强化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用具有国际化大视野的行动推进“双高计划”。
夏令营活动设计着眼于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有外教对于世界各国文化、地理、风俗、美食的介绍,也有许多学生需要发挥自己想象力的“发明东西的物件”中英文介绍,还包含有许多中国文化符号的活动,其中有些环节,外教和学生动手制作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征的陶瓷、剪纸、脸谱和皮影等,让学生感受中国精湛技艺的魅力,深刻理解“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
4 智能评测支持的课赛结合,大规模提升育人效果
利用批改网、讯飞口语训练等智能评测系统,许多英语比赛不再受制于人力、物力的局限,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受益面。以往只有金字塔尖上的个别同学有机会参加的比赛,现在只要愿意,谁都可以参与,使人人出彩成为可能。
2020首届“钉钉杯”全国外语写作大赛在线上进行,近600所学校,近3000个教学团队,约30万全国各地本科生、研究生、高职高专生参加初赛。这么大规模的写作比赛通过机器和人工判卷结合,得以顺利举行。
比赛的话题是“家乡之美”“人与野生动物的关系”,师生大量阅读相关话题的文章,深入讨论、反复修改作品。比赛不但提高了学生英文水平,而且引发了参赛师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刻思考,无形中进行了思政教育。
目前类似由智能评测技术支撑的英语演讲、口语和词汇等大赛内容本身渗透着爱国、和谐等育人思想,课赛结合让育人效果更佳。
以上这些语言实践活动,无论是实地参观、中外合作的育训结合还是智能支持的大赛,特征都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能力,隐性地进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
(四)行——服务社会,育人效果外化于行
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厚植爱国情怀,培养学生敢于承担责任、团队合作、创新进取的精神。培育中国高技能人才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同时,唤醒为别人服务意识,体会自身的价值,课程思政的效果“外化于行”。
1 提升服务首都能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服务当地区域经济、技术,服务北京,做好由师生1 000多人担任志愿者的2022冬奥会、残奥会的外语人才培养工作,按照“双高”建设要求,围绕“提升学校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能力”这一核心,提升服务社会、服务首都作为国际化城市的贡献力,用外语讲好中国故事。
2 扶贫扶志,增强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鼓励师生做好教育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选派英语教师及成绩优秀的同学去北京石景山区打工子弟学校义务教英语,暑期去内蒙、青海地区小学执教,助力脱贫攻坚,扶贫扶志。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和引领改变、创造性地完成任务、制定出合理规则的能力。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体会自身价值,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担当意识,锻炼组织、管理团队能力,培养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
3 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中国立场
充分发挥社团作用,组织英语爱好者协会的同学帮助来自蒙古、俄罗斯和土耳其等国家的留学生日常生活,在语言实践中体会怎样克服文本范式的刻板缺陷,灵活应用语言学习策略。教师提醒学生要正视复杂环境中的价值多元性,与人相处的交际能力与多元思维能力,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文化融合。指出跨文化交际中,个人形象某种意义上代表着国家形象,指导学生涉外场合言谈举止要得体、大方、真诚,提高政治站位,形成中国立场。
三 结束语
总之,“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通过“学思践行”公共英语课程思政范式研究与实践,使英语课堂的学习转化为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实际行动中锤炼自己的品格,学会担当、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自信心,在真实的“用语言做事”实践中,体悟中国立场,国际视野。作为教育工作者,力争使英语学科素养和思政育人目标得以实现,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