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应用型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以邢台学院为例

2023-03-22赵治巨赵素芹蔡振禹杨立芹

高教学刊 2023年5期
关键词:实验班人才学生

赵治巨,赵素芹,蔡振禹,王 铮,杨立芹*

(1.邢台学院 化学与化工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2.河北省功能高分子材料研发与工程应用技术创新中心,河北 邢台 054001;3.邢台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河北 邢台 054001)

伴随着新一轮科技、产业的改革与革命的到来,催生了很多新技术、新产业产品等新生经济业态,这也意味着对未来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挑战。在高等教育逐步进入大众化背景下,面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何培养一批能够引领新形式下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成为各类高校面临和思考的难题。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使命,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实施精英教育并不是大错特错,相反发展拔尖人才培养才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明确提出了高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1]。早在2011年一些211、985高水平大学已经开展了拔尖创新人才相关培养工作[2-4],如东南大学的“吴健雄学院”、四川大学的“吴玉章学院”、西南交大的“竺可桢学院”等。近年来,一些地方高校也前赴后继地进行了拔尖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也取得了初步成绩[5-6]。但地方高校多为应用型综合大学,办学特点鲜明,自身发展多受当地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多以满足区域支柱产业、特产产业和未来的新兴产业人才需求为发展目标,故如何打破区域局限性,建立一套各地方高校行之有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范式成为迫切需求。本文综合近年来各大高校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机制,以邢台学院为例,提出小规模“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试图建立以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和价值观“四位一体”为目标的“精英培养”教学模式,探索适用于地方应用型高校本科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现途径和模式。

一 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

“精英教育”的意识并不陌生,早在多年前,我们中学时期教学模式已经融入了“精英教育”的思想,根据学生成绩的高低将学生分配到不同水平的班级,如成绩相对优秀的学生组成“宏志班”“快班”“卫星班”等。不同于普通班级,其班级教学资源丰硕,配备学校最先进的教学设备、最优秀的师资力量,班级学生也是重点培养对象。随后,国内重点高校也进行了类似的尝试,在众多学生中进行选拔,挑选出优秀的学生组成“精英班级”,如清华“姚班”等[7-8]。其班级集中了学校优势资源,对这些具有培养潜力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促其拔尖、成才。地方高校虽有意借鉴国内重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但因自身发展条件、办学目标不同,在其建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教师队伍意识不足,重视不够

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提供适应区域发展的大批量人才,其人才培养多滞后于当地经济和社会改革。为了能支撑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其生产、管理岗位需求,校领导和老师普遍存在习惯于进行大众化教学和管理,没有发展拔尖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识。其次,部分老师为完成自身考核指标,过于注重科研工作,把大量的时间和资源投入到科研工作上,对待教学工作存在敷衍了事的思想,认为上课是“浪费时间”。故在人才培养执行过程中、最终质量上都难以实现预期效果。

(二)生源质量不高,教学资源不足

相较于国内知名重点高校,地方高校在生源录取上处于绝对的劣势,中学相对优秀的学生或特长生通过高考或者保送直接进入高水平院校,其选择地方高校的意愿少之又少,学生潜力存在明显的不同。因此,如果地方高校完全复制高水平院校拔尖人才培养模式,那只会东施效颦。再者,相较于高水平院校,地方高校的师资力量、办学资源等明显落后。地方高校在地理位置、工作条件、发展空间和薪资待遇等方面对领域内专业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师资水平整体不高,教师队伍缺乏能胜任培养拔尖人才的优秀老师。即使有部分较优秀的教师有意愿、有能力去承担拔尖人才培养工作,但由于缺乏经费、没有管理层的重视和支撑,工作举步维艰,事事受限,只好作罢。

(三)教学严重模式化,评价过于标准化

一直以来受“填鸭式”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习惯于知识的传输,照本宣科。缺乏教学灵活性,没有考虑针对专业特色、学生个性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模式过于死板和单一。此外,我国教育存在严重的“唯分数论”,自古以来都是以分数论英雄,用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手段,以至于学生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考试内容也是所谓的“书本重点”,答案也是标准化流程。学生被模式化的教学套牢,缺乏个性发展、独立思考的机会和能力,实践和创新完全被忽略,最终培养出社会上评价的“高分低能人才”。

二 地方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

毋庸置疑,地方高校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与高水平院校相比存在着很多现实问题,那地方高校到底能否实施“精英教育”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那应该如何定义和开展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呢?2018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从拓围、增量、提质、创新等方面进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关键要提高学生创新思维与兴趣。本文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一)兴趣至上

著名的“李约瑟难题”“钱学森之问”直指目前教育存在的弊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变成了中国大学亟待解决的课题,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的探讨也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9-11]。学生成为学习的机器,不知道学习的目的与意义,完全习惯老师的灌输,不喜欢否定,不喜欢冒险,丧失了年轻人应有的学习激情和兴趣。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做自己喜欢的事才会做的开心,做的主动,做的认真。对未知事件的好奇心、探究本质的兴趣本就是人类的天性,鱼类为什么可以一直水下呼吸?萤火虫为什么会发光?鸟儿为什么会飞等,因为想知道这些答案,所以人类一直在发明创造,一直在进步。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也应该逐步发现自己的学习、科研兴趣,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取得伟大的成就都源于对科研的热爱,比如德国诗人歌德的兴趣论[12]、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兴趣说[13]、旅美数学家张益唐对数学的痴迷[3]等,他们的兴趣是推动学习和科研探索的根本动力。当然,兴趣也不是显而易见的,更多时候需要我们培养兴趣。学生在没有上大学之前大部分专注于学科知识的学习,并没有接触太多其他丰富的事物,故我们在人才培养时要注重学习的多元化,让他们根据兴趣自主选择学习的领域,从而再支持强化他们的专业兴趣。

(二)勇气为先

不同于古代的教育方式,老师是课堂的主角,对待老师讲的知识要肯定与遵从,相反,未来的拔尖创新人才一定要具备否定、质疑的精神。敢于向现有的科学定论挑战,向先辈发问。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说过“要创新,必须学会问,问的透彻,创的更新”[14]。美国科学史家罗勒说:“科学的本质是对于知识的探索,而非知识本身”[15]。对待知识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多批判、多假设,你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解决方式。“领跑者”需要敢于探险的精神勇气,知识的“无人区”才是拔尖人才应该到达的目的地。勇气易于消磨且难以培养,“精英教育”要慎重教学的设计,更加注重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探究的习惯与能力,让他们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挑战路上的坎坷,有能力突破知识的界限。

(三)教学环境建设

环境建设一方面是学习环境。古今中外,无论是小式书院,还是大至学堂,都为师生学习营造了一个共同学习和生活的优良环境,学生可以在学术氛围中不断接触、激发与创造,潜移默化地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另一方面是资源环境,创新教学方案,整合教学资源,建立一批交叉创新的“金品课堂”,打造国际一流水平的科研环境和条件,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创新科研的兴趣。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激励者,学生只有在老师的引导下才能走向正确的道路。故教学环境建设的最高和最重要的一条也是师资力量的建设。没有一流的教师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生,没有拥有前沿学术、热衷教学的优良教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也注定是失败的。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他们能肩负得起“精英教育”的重任,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得到科研态度、敢于批判和质疑的精神勇气,养成科学大家的气质品格[16-18]。

三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班”

借鉴于高水平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邢台学院化学与化工学院(以下简称“化工院”)集中各院系优势资源组建了“拔尖创新人才实验班”(以下简称“实验班”),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着眼点,实施创新英才培养计划。目前“实验班”由学院重点实验室责任人管理,由各院系优秀教师、专业骨干、外聘专家共同指导,是师生共同科研创新的团体。化工院“实验班”的成立,能够给有潜力、有努力、有志向的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力求培养一批批知识、能力和素质共同齐飞的多样化、个性化创新人才。

(一)目标定位

“实验班”的定位是对具有科研创新、项目创业、学科竞赛或考研深造等不同潜力方向的学生实施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入选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和一流的学术环境,配备最优秀的教师、专家教授,激发学生的潜力和理想,从而让“实验班”学生在本校保持“领跑”状态,使其能够成为具有科学创新、德才兼备的“领军”应用型人才。

(二)“实验班”运行机制

1 淘汰制

化学院经过初选、复试双重考核,每年从新生中选出20人左右组成“实验班”,报考采取自愿原则,初选主要考察学生的高考成绩和面试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初选通过的学生,会在第二学期进行二次选拔,主要参考学生的专业课成绩、科研兴趣与潜力、师生双向评价定级等,选拔进入“实验班”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未来发展赛道,加入不同课题组,引入导师制,实施个性化教学。在四年的学习中实施过程淘汰,全过程考核不合格者需退出“实验班”,也可自由申请退出,目的为保持“实验班”积极上进、良好学习氛围。

2 办学资源

本校大力支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保障“实验班”正常运行。学校在校内外聘请优秀的教师、专家学者建立导师库,根据其自身擅长领域选择指导不同发展赛道的学生。同时学校设立了专项经费,用于“实验班”正常运行、教师教学、导师活动和校外交流等。学生早晚自习室固定,各实验室、资料室等优先为“实验班”的学生开放使用。

3 “实验班”运行培养模式

应用创新型拔尖人才不仅仅要掌握其领域内专业知识与技术,还要具备较强的表达交际、组织协调、意志态度、价值观等素质修养。故对其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或“实验班”教师的指导、培训和训练,还必须“走出去”,与社会实践融为一体。本校“实验班”具体教学模式有以下几个内容。

1)“桌游”式。每周课程结束后,学生可自主选择时间,十人左右为一组,以“游戏”形式完成本周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复习。学生可自由选择本周课程复习的方式,例如“一站到底”知识竞答、“奇葩说”辩论赛、“茶话会”自由发言等。小组学习更容易使人获得学习的乐趣,在不知不觉的思想碰撞中产生思维火花,相互启发。寓教于乐,开放式学习,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让学生在获取专业技术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

2)“项目课题”带动式。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学术水平,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无疑是最简单、最实用的路径。引入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导师责任制,让学生提前介入科学研究或创新项目,感受科研魅力。指导老师结合学生兴趣,设计科研课题或项目,让学生自主选择课题项目组,“实验班”主要有三条主线:创新创业项目、科研实验、学科竞赛。以项目为驱动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引导和安排小组成员组织并参加项目汇演或学科竞赛,科技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科竞赛项目要求必须由项目团队小组合作完成,通过主动学以致用、边学边用式的项目训练让每一个学生做到“走出去”,在提升专业理论与技能等硬实力的同时,增加与行业之间的交流,提升社会生存发展等软实力。

3)合作交流式。“实验班”与企业、国内外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搭建实训、交流平台。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开阔的视野,接触更多的高水平专家。“实验班”提供更多的“校企交流”“校校交流”的机会,定期举办交流研讨、专家讲座、专题培训、技术沙龙等日常活动,精心营造学术氛围和开放交流平台,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通过这种“走出去”“引进来”的交互活动,让学生汲取更多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从而达到高效学习和创新成长。

4)“以老带新”螺旋式。“实验班”采取阶梯式发展,以“师导老、老带新”的模式进行人才培养建设。老成员通过长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已经具有相对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新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主攻方向后,可由对应的老成员指导其进行科学研究和项目训练,从而使得新老成员共同发展。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理论基础之上的,学生在快速投入实战训练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按照“理论学习—实战演练—理论学习”螺旋式爬升,即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随后进入项目实战演练模式,然后在课堂上进一步学习更深的专业基础理论,接着再综合运用到项目实训练习中。就这样反复的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从理论到实战再到理论,循环递进不断学习提升。

5)多元化考核式。打破传统的应试考察,“实验班”建立了多元化的考核制度,不仅仅要考核评价他们最终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更注重过程化。采用终结性评价(占30%)和过程性评价(占70%)的全过程考核方式。终结性评价要求学生期末成绩不能低于其专业班级前30%,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数比例折合。过程性评价考核方式涉及出勤、论文、报告、讨论、辩论和操作等,考核内容涉及知识、技能、素质和价值观,过程性评价主体不再单一,由组内学生、指导老师、实习企业及学生自身等组成,对学生综合表现做出评价。但如有英语通过四级或实验有重大突破者,可直接通过考核。全过程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做到定性与定量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团体与个人结合,建立多元化、全方位、综合性人才评价机制,从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

四 结束语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书育人是百年大计,在教学的改革上,更没有“完成时”,教育教学方法本身也将会不断发展。特别是大学的改革,大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时期,可以说是一个起点,拔尖创新人才的启蒙将在大学开始,加上地方院校更多是以应用型人才输出为宗旨,以培养服务地方需求的应用型创新人才为主,更需要科学性和探索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个性化教学。

本文通过对地方高校拔尖人才培养出现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抓住痛点,以邢台学院为例,探索建立了一套适合地方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对其具体的改革策略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人才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工作,是一种长久的探索课题,相信随着“实验班”和学校等各方平台的不断努力,邢台学院“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将会不断优化与完善,从而实现在其他地方高校推广。

猜你喜欢

实验班人才学生
人才云
山西农大乡村振兴“双创”实验班开班
行知实验班
实验班以情促教教学策略谈
赶不走的学生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卓越司法人才培养实验班的小样本考察(2014-2017)——以安徽师范大学法学院13级实验班为样本
学生写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