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董燕平辨治胸痹伴不寐之经验

2023-03-22刘家旭王腾飞曹亚飞尚林权郭亚楠张雪娟张铁军

江苏中医药 2023年2期
关键词:荔枝核心脉胸痹

王 旭 刘家旭 王腾飞 曹亚飞 尚林权 郭亚楠 张雪娟 张铁军

(1.河北中医学院研究生院,河北石家庄050011;2.河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河北石家庄050011;3.北京市和平里医院,北京10001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坏死的一类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CHD患者约为1100万,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城乡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其中因CHD死亡的比率呈总体上升趋势[1]。大多数CHD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障碍,其在60~78岁CHD患者中的发病率达69%,严重影响疾病的预后[1]。故在治疗CHD时,往往酌予镇静催眠类药物以缓解失眠症状,但长期服用易产生心律失常、胃肠道不适、肝肾功能损伤等诸多副作用,进一步加重CHD。CHD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胸痹”等范畴,失眠可归属于“不寐”范畴。随着中西医结合疗法受到越来越多医师的青睐,中医药在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董燕平教授为第三、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50余载,在诊治CHD、高血压、失眠等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着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颇多,兹将董师辨治胸痹伴不寐之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1 审证求因,辨证分型

董师强调,临证时须抓住疾病的核心病机,体察疾病之全貌,洞悉疾病之变化,方能辨证无误,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董师基于多年临证经验,认为胸痹伴不寐责之于心脉闭阻、阴阳失衡,基本病机为瘀痰阻滞、脉络失畅,肝气郁结、疏泄失司,心胃不和、浊邪上逆,心肾不交、坎离失济,阳微不运、寒瘀心脉。据此临证时可辨为瘀痰阻滞证、肝气郁结证、心胃不和证、心肾不交证、寒瘀心脉证5个证型,分而治之。

1.1 瘀痰阻滞,脉络失畅 瘀痰阻滞证常表现为心前区压痛或刺痛,疼痛往往放射至后背部,难寐易醒,伴肢体麻木,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或沉滑。王清任《医林改错》[2]载有:“诸病之因,皆由血瘀……胸中血府血瘀。”董师指出,瘀痰阻络为本病发病之关键。瘀痰既是代谢失常的产物,亦为致病因素。CHD患者元气既虚,无力推动水液运行,加之瘀阻水停,凝练成痰,瘀痰相互胶着阻滞心脉,进一步加重心脉闭阻,表现为心前区刺痛剧烈,故而该证型患者夜间多难寐或寐中痛醒。

1.2 肝气郁结,疏泄失司 肝气郁结证常表现为胸部憋闷,善太息,兼有烦躁抑郁,乳房、胸胁或少腹等胀痛不舒,纳差寐差,脉弦等,大多见于中年女性。《医碥·郁》[3]曰:“百病皆生于郁……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木郁是五郁之首,气郁乃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医经溯洄集·五郁论》[4]载:“且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CHD患者治疗周期较长,常有情志抑郁、忧思易怒等不良情绪,皆为肝气郁结的表现。肝气上逆冲心,郁滞心脉,脉络失畅,则胸部憋闷不舒;心为君主之官、神明之府,郁结之肝气扰乱神明,平素烦躁抑郁,故而饮食不安、难以酣睡。

1.3 心胃不和,浊邪上逆 心胃不和患者多表现为心悸气短、失眠健忘、头部昏沉、纳呆脘痞、呃逆纳差、舌苔浊腻等。《灵枢经·厥病》[5]云:“厥心痛,腹胀胸满,心尤痛甚,胃心痛也。”CHD患者心阳既虚,温煦之力较弱,中焦脾胃阳气不得心阳温煦,致使津液运化失司,饮邪内生,痰浊上逆闭阻心脉,故而心悸气短;“胃不和则卧不安”,加之痰浊上逆,蒙蔽脑窍,故见失眠健忘、昏昏欲睡之症。

1.4 心肾不交,坎离失济 心肾不交证患者多有胸闷、心前区及后背部不适、心烦失眠及腰膝酸软、夜间盗汗明显、焦躁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数等阴虚内热表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CHD患者多为中老年人,肾精本就不足,加之肾水无法凉润心阳,致心火亢盛,耗伤心阴,心火下炎则肾阴更虚,故而出现胸闷、失眠多梦、夜间午后烘热汗出等阴虚证;心火扰神,神不守舍,故而焦躁心烦失眠。正如《金匮钩玄》[6]所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人之生也……可见阴血之难成易亏。”

1.5 阳微不运,寒瘀心脉 寒瘀心脉证多表现为胸满喘息、短气不利,甚则胸痛彻背、咳逆倚息不得卧。《医学正传·胃脘痛》[7]云:“有真心痛者,大寒触犯心君,又曰污血冲心,手足青过节者,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调经论》[8]亦言:“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胸中阳气不舒,浊阴盘踞心胸,占据阳位,阳气之温煦推动血脉功能失司,久则阳微不运,心脉闭结,发为胸痛彻背;心阳不足,肺失温煦,则宣发肃降功能失司,故见咳逆倚息不得卧。

2 固本溯源,遣方辨治

董师强调,胸痹伴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胃肾密切相关,因心主血脉而藏神,肝主谋虑而舍神,胃主气血而化神,肾主气而守神,若各脏腑功能协调有序,阴平阳秘,则气血运行得畅,胸痹得解,不寐得愈。根据本病之病机,董师分别治以化瘀祛痰、调畅脉络,理气开郁、养血柔肝,通脉利浊、心胃同治,交通心肾、水火既济,温阳化瘀、通痹散寒。

2.1 化瘀祛痰,调畅脉络 董师强调,脏腑阴阳平衡,离不开脉络之条畅,而瘀、痰、郁为胸痹伴不寐的主因,故临证治疗本病常瘀痰并治兼顾益气解郁。冠心病2号方(药物组成:红景天、丹参、清半夏、砂仁、茯苓、柴胡、郁金、当归、川芎、三七粉、红花、檀香、炙黄芪)为董师治疗CHD的经验方,此方由血府逐瘀汤化裁而来,具有化瘀祛痰、调畅脉络之功效。方中红景天、丹参为君药,益气活血化瘀以养心通络;清半夏、砂仁、茯苓为臣药,化痰利水、涤荡三焦,助君药除痰通瘀;柴胡、郁金疏肝理气散结,当归、川芎、三七粉、红花、檀香养血活血,均为佐药;炙黄芪益气健脾为使药。董师善用丹参活血祛瘀,配合砂仁、檀香行气活血止痛,三药合用使气行血畅,瘀滞自通,正所谓“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此外,董师常酌加对药酸枣仁-百合、角药牡蛎-龙齿-珍珠母以宁心、重镇安神。董师指出,祛痰化瘀之法不仅能有效缓解CHD患者心血管症状,还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失眠状态,临床每获显效。

2.2 理气开郁,养血柔肝 周学海《读医随笔》[9]云:“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董师遵周氏之旨,常用柴胡疏肝散或逍遥散化裁治疗肝郁不舒等证,临证遣方时善配合使用柴胡-川芎、枳壳-荔枝核、香附-郁金等对药。柴胡为疏肝解郁之要药;川芎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具有行气开郁、活血祛风止痛之功,可行气中之血郁和散血中之气滞,与柴胡合用体现了“气血同治”之思想。枳壳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可改善气滞胸闷等症;荔枝核能行能泻,具有行气散结、散寒止痛的功效。董师临证发现,枳壳配荔枝核可明显改善CHD患者气滞胸闷等症状。香附疏肝解郁、理气宽中,郁金活血行气止痛、解郁,两者合用心肝并调,疏通肝气之郁结,并能清心安神。肝郁日久必化火伤阴,扰动心神,董师在磁朱丸或龙骨、牡蛎、紫贝齿等重镇安神的基础上,喜用蒺藜、酸枣仁等滋阴柔肝祛火。

2.3 通脉利浊,心胃同治 《医贯·五行论》[10]载:“若夫土者,随火寄生,即当随火而补……阳明胃土,随少阴心火而生,故补胃土者,补心火。”中焦阳气受损,运化失常,饮邪内生,痰浊闭阻心阳。基于此,董师倡导心胃同治,治胃之品选用陈皮、半夏、砂仁行气和胃调中,厚朴、佛手化痰燥湿、疏肝散结,薏苡仁健脾祛湿化浊;治心之品选用丹参、甘松、牡丹皮清心涵养心神,郁金、姜黄、苏木活血行气、止痛祛瘀,枳壳破气、消积行痰,木香行气健脾。脾胃得运、心脉畅通,中州斡旋调和,气血运行通利,则心胃和。此外,董师常予半夏厚朴汤、失笑散加减治疗“心胃同病” 之证,体现了董师微观用药思路,以达不治心而心病自除之目的,验之于临床,疗效显著。

2.4 交通心肾,水火既济 心肾不交证患者病机在于肾精亏虚,肾水不得上济于心,心火妄动。董师治以滋阴降火、安神除痹,予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化裁。方中黄连是泻心火之主力,黄芩味苦清心,除阳热有余,使心火得泻,则心脉条畅;阿胶专补阴血,鸡子黄为血肉有情之品,共奏补阴养血之功;白芍敛阴泻热。泻南补北,心肾相交,则心烦自除、睡眠自安。若兼心悸、腰膝酸软,董师临证擅予栀子-酒黄精以补肾精、泻心火,珍珠母-龙齿-肉桂配伍不仅能除烦安神,亦有引火归元之功,临床治疗老年患者效果良好。

2.5 温阳化瘀,通痹散寒 《金匮要略》[11]载:“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寒瘀心脉证患者平素阳虚体弱,阴寒之邪易乘虚而入,董师治以散寒温经、化瘀通痹,善用当归四逆汤化裁。方中当归补气血固营卫;桂枝、细辛通阳温阳;白芍养阴护营;通草利诸窍、通血脉;大枣、生姜温阳益气;炙甘草调和药性。临证时,董师常在当归四逆汤基础上佐以温通行滞之品,如对药橘皮-刺五加、姜黄-肉桂以祛寒化瘀,瓜蒌-薤白通阳宣痹,桂枝-赤芍、通草-细辛以温经散寒、活血化瘀,角药黄芪-桂枝-薤白温通心阳、安神定悸,以增疗效。

3 验案举隅

张某,女,46岁。2021年12月28日初诊。

主诉:间断性胸闷痛伴失眠2个月。患者2个月前与人争吵后出现胸闷痛、失眠,闷痛持续数分钟后自行缓解,入睡困难,眠浅。刻诊:胸闷,心前区偶有刺痛,伴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平素性情急躁易怒,胁肋胀痛,善太息,胃脘部不适,痰多,烧心反酸,嗳气则舒,乏力气短明显,休息后稍缓解,纳差,二便正常,月经色黯红、血块较多,舌暗红有瘀点、苔白腻,舌下脉络细,脉沉弦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169/100 mmHg(1 mmHg≈0.133 kPa)。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15分。查心电图示:Ⅱ、Ⅲ、avF ST段 压 低0.2~0.3 mv,V5、V6 T波 低 平。 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硬化,二尖瓣关闭不全(轻度),左室舒张功能未见异常。冠状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CTA)示:左前降支可见钙化斑,管腔局限性中度狭窄。西医诊断: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慢性睡眠障碍;中医诊断:胸痹,心痛,不寐(痰瘀阻滞证)。治以祛痰化瘀,行气解郁,益气安神。方选冠心病2号方加减。处方:

柴胡15 g,郁金12 g,荔枝核12 g,红景天12 g,当归15 g,丹参9 g,川芎10 g,天麻15 g,钩藤12 g,陈皮15 g,清半夏9 g,茯苓9 g,五味子9 g,砂仁10 g,煅瓦楞子30 g,延胡索15 g,生龙骨20 g,生牡蛎20 g,牡丹皮12 g,甘松12 g。7剂。每日1剂,水煎,分早晚温服,服药后饮生姜汁50 mL。辅以正念认知行为疗法,配合八段锦、五禽戏等适量运动。

2022年1月6日二诊:患者胸闷、心悸好转,咽痒,仍有间断心前区刺痛,活动后心悸气短,情绪平稳,烧心泛酸减轻,纳一般,寐差,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细。血压150/92 mmHg,复查心电图示:Ⅰ、Ⅱ、Ⅲ、avL ST段压低<0.1 mv,PSQI量表评分8分。予初诊方加木蝴蝶15 g、桔梗12 g,14 剂。

2022年1月23日三诊:患者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心前区刺痛症状亦有好转,纳可,乏力善太息,舌暗红有瘀斑、苔黄腻,脉弦细。血压136/88 mmHg,复查心电图无异常,PSQI量表评分6分。于二诊方基础上丹参增至12 g、延胡索增至20 g,去荔枝核、天麻、钩藤,加绞股蓝15 g、太子参15 g、浮小麦30 g,21剂。

服药结束2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病情稳定,未见胸闷痛复发,心悸不显,睡眠可。

按:本案患者为中年女性,情绪激动后出现胸闷刺痛失眠等症,责之于肝气不疏,气血耗伤,致使心脉失养、痰瘀闭阻。心前区刺痛、月经色黯红血块较多、舌暗红为“瘀”象;痰多、舌苔白腻为“痰”象;胸闷、胁肋胀痛、善太息为“郁”象。董师结合其舌脉症状及辅助检查,辨为痰瘀阻滞证,治以祛痰化瘀、行气解郁,兼益气安神,方选冠心病2号方加减。方中柴胡、郁金、荔枝核疏肝理气散结,缓解因肝气不舒引起的胸闷、心烦焦躁等症;红景天、当归、丹参、川芎、牡丹皮养血活血、祛瘀止痛,以缓解胸痹刺痛及背部放射痛;天麻、钩藤平肝潜阳以降压;陈皮、清半夏、茯苓、五味子、砂仁祛痰化浊兼健脾和胃;煅瓦楞子制酸,缓解因肝气横逆犯胃引起的反酸;延胡索散行诸痛,以解胁肋胀痛、胃脘不适等症;生龙骨、生牡蛎、甘松养心安神定惊;服药后饮生姜汁既可起到温胃作用,又可调和药性。二诊时,患者咽痒不舒,加木蝴蝶、桔梗以祛痰止咳、利咽。三诊时,患者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增丹参、延胡索用量以增强活血止痛之效,而荔枝核、天麻、钩藤有降压功效,故去之,仍有乏力善太息,故加太子参、浮小麦、绞股蓝以益气养心安神,缓解气虚乏力症状。

4 结语

董师认为,因CHD常伴有失眠症状,故治疗CHD的同时常需配合非药物疗法共同调节,施以失眠认知行为疗法,方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董师将失眠认知行为疗法与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运动方式相结合,不仅能让患者形神舒畅、心神祥和,还可降低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董师强调,CHD病机繁杂,需要仔细辨证,综合审查,权衡其致病因素之轻重缓急,圆机活法,才能做到药到病除。

猜你喜欢

荔枝核心脉胸痹
白居易与荔枝核
活血化瘀法论治胸痹
下火秘方 荔枝核糖水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心脉隆注射液热原检测方法的比较
心脉隆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观察
二参降香汤治疗心脉瘀阻型冠心病的疗效观察
微波法提取荔枝核黄酮的工艺研究
心脉隆注射液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脑钠肽前体及肌钙蛋白Ⅰ的影响
辨证施护胸痹60例